电视电影:民族电影的生存方略(优秀3篇)
电视电影:民族电影的生存方略 篇一
随着电视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视电影在当今的影视产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民族电影来说,如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并发展,成为了摆在每一个民族电影从业者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将探讨一些民族电影的生存方略。
首先,要想在电视电影市场中生存,民族电影需要找到自己的特色和立足点。与国际大片相比,民族电影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故事情节。民族电影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讲述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例如,中国的少数民族电影《千里走单骑》就通过讲述一个少数民族青年的成长故事,展现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其次,民族电影需要注重市场营销和宣传。在电视电影市场中,宣传和营销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民族电影制作方可以通过制作精美的预告片和海报,利用各种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提高观众的关注度和观影欲望。此外,与其他影视作品或品牌进行合作,进行跨界宣传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例如,与知名品牌进行合作,推出联名限量版周边产品,可以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
第三,民族电影要注重人才培养和技术提升。在竞争激烈的电视电影市场中,优秀的人才和高水平的技术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民族电影制作方应该注重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培训机会和发展空间,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民族电影的制作中来。同时,要与国内外的电视电影制作公司进行合作,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自身的制作水平。
最后,民族电影要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和反馈。观众是电视电影市场中的核心,只有深入了解观众的需求和喜好,才能制作出符合他们口味的作品。因此,民族电影制作方可以通过举办观众座谈会、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观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自己的制作方向。同时,要积极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与观众进行互动,加强与观众的联系。
在电视电影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民族电影要生存并发展,需要找到自己的特色和立足点,注重市场营销和宣传,注重人才培养和技术提升,以及与观众的互动和反馈。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创新,民族电影才能在电视电影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电视电影:民族电影的生存方略 篇二
随着电视电影行业的发展,民族电影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如何生存并发展成为了每一个民族电影从业者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将探讨一些民族电影的生存方略。
首先,民族电影需要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在电视电影市场中,各种类型的电影琳琅满目,民族电影要想生存并发展,就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市场定位。例如,可以选择讲述当地特色故事的民族电影,或是通过突出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来吸引观众。只有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与其他电影形成差异化竞争,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其次,民族电影需要注重制作质量。在电视电影市场中,只有制作出高质量的作品,才能吸引观众的关注和赞赏。因此,民族电影制作方要注重剧本的选取和制作团队的搭建,保证电影的故事情节和制作水平能够达到观众的期望。同时,要注重电影的后期制作,提高影片的视觉效果和音效质量,使之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第三,民族电影要注重市场营销和宣传。在电视电影市场中,宣传和营销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民族电影制作方可以通过制作精美的预告片和海报,利用各种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提高观众的关注度和观影欲望。此外,与其他影视作品或品牌进行合作,进行跨界宣传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例如,与知名品牌进行合作,推出联名限量版周边产品,可以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
最后,民族电影要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和反馈。观众是电视电影市场中的核心,只有深入了解观众的需求和喜好,才能制作出符合他们口味的作品。因此,民族电影制作方可以通过举办观众座谈会、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观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自己的制作方向。同时,要积极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与观众进行互动,加强与观众的联系。
在电视电影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民族电影要生存并发展,需要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注重制作质量,注重市场营销和宣传,以及与观众的互动和反馈。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创新,民族电影才能在电视电影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电视电影:民族电影的生存方略 篇三
电视电影:民族电影的生存方略
电视电影的起点是生存
电视电影这一电影形态在中国出现,是必然的也是对客观事物发展趋势敏锐洞察和果断抉择的结果。其意义在于为中国电影的多元化发展奠定基础。它的逻辑起点是生存,不是学术。
在视听艺术中,电影一直以老大自居,因为它有百年的资历,新中国建立50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又形成了一套严密的艺术创作和管理的体系及观念。电影大师的地位使得它在历次社会变革中坚强而有效地维护着自己的尊严。仅就改革开放以来几次较大的艺术或经济的变革来说,除了80年代中期的电影语言变革在当时取得了较大的艺术成就之外,后来80年代末对电影类型化(娱乐性)的探索、90年代初对电影发行放映体制的改革都遇到重重阻力。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80年代中国电视剧兴起,电视台需要大量的制作队伍甚至制作基地,向电影厂频送秋波,当时报刊上已有一些以广电部政策研究室研究员马向前为代表,撰写的关于影视合流是世界影视发展的大趋势的文章,而电影厂还是只把拍摄电视剧放在一个无关紧要的位置,眼看着失去了一次占领电视市场,求得经济文化更大发展的机会。这期间,欧美电影已经或正在经历电视对电影的冲击。美国发生在60、70年代,好莱坞在电视的重创下,也不得不向电视台卖电影以补贴电影经济的不足。欧洲发生在70、80年代,据专家统计,法国在50年代影院观众在4亿人次左右,70年代下降到1亿7千万,80年代又下降了50%;英国50、60年代影院上座率很高,到80年代就有74%的观众不到影院去看电影了;西班牙60年代影院观众是4亿人次,到80年代末只有1亿人次左右。在80年代欧美国家有些已经解决了、有些正在解决影视合作的问题。这些前车之鉴在80年代并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依然我行我素。
在这样一个固执的机体内,电视电影何以能破土而出呢?只有四个字:生存需要。
90年代初,在电影局及电影局副局长陆兆亨的大力推动下,在1995年乘中央电影台成立四个有线专业频道的.风,中央电视台电视频道开通了。可是电影频道开播的第三年就把建国以来拍摄的近3000部国产电影几乎全播过了,有些播了近10遍。尽管电影频道的收视率在中央电视台的8个频道中一直排行第2,但没有足够的国产电影供播放已经显而易见。这里的原因很简单,电影频道每年电影节目的播出量很大,国家对国产电影与外国电影的播出比例有严格规定:(国产电影)3:(外国电影)1。如果按每天播出1部国产新片来计算,一年至少要制作365部国产新片。这对目前国产电影不到100部的产量无异于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开播的前三年观众已经把电影频道看成是播放老古董的频道。1998年初,笔者当时因负责电影频道节目的总编排,把国产电影片源危机将影响到电影频道的生存危机向领导做汇报,并提出制作电视电影以弥补国产电影片源不足的设想。电影频道领导当机立断,1998年下半年就开
始实施拍摄电视电影的计划。1999年春节第一次播出了我们制作的电视电影《岁岁平安》。虽然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它标志着一种新形态的电影在中国诞生了,在中国电影界,这应是一个革新,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和意义,即使是始作俑者也始料不及。其实国外电视电影出现也经历了同样的电视台对电影节目大量需求的过程。美国人在60年代开始制作电视电影,因为电视台老板发现在电视上播放新电影对观众有极大的诱惑力,极高的收视率带来的高额利润刺激他们竞相在黄金时段推出电影剧场节目,造成对电影的大量需求,但买新电影价格太高,促使他们产生了为电视台拍摄电影的想法。于是电视电影出现了并为电视台保持了非常高的收视率。欧洲拍摄电视电影是效仿美国,但多了一层意义,就是民族电影的生存需要。欧洲拍摄电视电影的这一层含义最值得我们注意。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电影在经济下滑的轨道上一直不能停步,在众多的娱乐行业中,电影面临的问题是生存问题。电影频道虽一脚踏在电视这条船上,但它的电影专业化和直接市场化的特性使得它更敏锐、也更强烈地感受到电影的生存危机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