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纪律”真的那么重要吗
“课堂纪律”真的那么重要吗
某市年轻的语文教研员许老师到一所小学去试着上作文指导课。他走进教室时,还没有到上课时间,但学生们见他进了教室,就纷纷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他见还有好几分钟时间,就提醒大家到外面去玩玩吧,可只有二三个学生站了起来;再次提醒,又站起了几个,而且还只是在走道上走了几步。上课铃响后,所有的人都坐得极其端正:两手在胸前交叉,双肘稳稳地撑着桌面,挺着腰杆,目光一律正视。许老师说:“随便点,不要这么端正”,他们没动;又说:“来,放松点”,他们依旧;再说:“我上课是从来不需要坐好的,不要这样坐,把手放下去——”许老师走到前面几个学生中间,拆散了他们交叉着的手。终于,后面的学生也放松了手。于是,开始上课。
课上得很拘谨,举手很少,大多是老师问一个,他们简单地答一句,不肯多说一个字。奇怪的是,上着上着,他们原先拆散的手,又渐渐地交叉着撑到了桌面上。“怎么?大家连不坐好都做不到!我现在不是要坐端正,而是随便坐”,许老师说。有几个学生朝他瞅瞅,用一种疑惑的眼光,也许他们觉得奇怪:上课怎么可以随便坐呢?课后,我问这个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她说:“我们这个班一直是学校里最好的班级,特别遵守纪律。”我又问:“他们平时上课也这样坐吗?”“平时要随便一些,但纪律也是很好的。说实话,我是不允许有一个没坐端正的,也不允许有一个思想开小差。如果有一个在小声说话,我就要停下来。”噢,原来,她对纪律有特别的要求。
听了这位老师的话,我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课堂纪律?我一直以为,我们的中小学,过分地强调了遵守纪律,或者说,对学生的在校纪律要求太严、太紧、规矩也太多。上课时,手要怎么放,举手举哪只,眼睛看哪里,屁股怎么坐,都有不成文的明确要求;有的老师,上课时不允许有一个人做小动作,不允许有一丁点超常的表现;有的学校如果有活动或外校老师来听课,要求统一服装、统一行动、统一姿势,有的对个别调皮的学生还进行专门训话。到中小学去,如果你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发现:许多学校作为校风或班风的那几个大大的贴在墙上的词,其中往往有“守纪”二字,而且大多放在最前面。
纪律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以为,学校需要有一定的纪律,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纪律约束,但过分地强调纪律,必然会扼杀学生生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能不能大度一点,豁达一点?能不能给学生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能不能给学生一点言行的灵活性和自主权?是否允许孩子不坐端正?再比如:我们能不能允许对已经掌握了的学生学习课外内容?
最近看到一则小故事,既有趣又发人深思。一次,荷兰首相来中国访问,中方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当时天空飘着雨丝,礼宾车队抵达幼儿园门口时,只见门口两边齐刷刷地站了两队小朋友,一律昂首挺胸,站得笔直,一见首相夫人下车,便全部有节奏地挥舞着手中的塑料花,异口同声地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来宾走进教室参观,只见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孩子们个个在座椅上纹丝不动,双手放在背后,稚气的脸上表情非常严肃。看到这些,首相夫人很快便结束了参观。
回国后,首相夫人对中国大使说,这是她历次出访中感觉最不好的一次。为什么下着雨还要让孩子们站在大门口等,又整齐划一地拍手、喊口号,好像木偶人一样?进了教室,又那么肃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听得见,这些究竟说明了什么?五六岁的孩子应该非常天真活泼,调皮捣蛋,吵吵闹闹的才正常。可这些孩子们仿佛都受到军事化训练,毕恭毕敬的,失去了天真烂漫,一点也不像孩子了。要知道,孩子就是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