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学生式的教师论文
如何做一个学生式的教师论文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将发生巨大地变革,对教师的角色也有了新定位——就是做一个“学生式的教师”。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切换这一角色呢?
一,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完成共同目标而结成的战略伙伴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完全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占有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知识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最终导致教支配学、控制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束缚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更剥夺了学生做主人的权利。现代教学要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发展呢?这就要求教师切换自己的角色。新课程标准要求从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真正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要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这里,实质上就要求教师要把学生当着“战略伙伴”。
首先,作为“平等对话者”的教师,要树立让学生畅所欲言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始终是学生说话的聆听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讲”。教师理应“广开言路”,让学生问自己所惑,谈自己所悟,说自己所想;千万不要牵着他们的鼻子走,甚至发号施令,强迫他们怎样学。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等于在师生之间筑起一道无形的墙,只能增强相互间的不理解,最终导致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其次,要营造畅所欲言的氛围。传统的教学,教师是裁判、是权威者,学生有疑不敢问、有话不敢说。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教师必须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发、大胆的心境。
这就要求教师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如:甜蜜的微笑,亲切的问候,真诚的鼓励,和蔼的语气,不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和个性差异;坚持“无错原则”,用表扬来指出学生的不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反驳”教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
二、教师要从孩子的“保姆”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公仆
过去教师俨然是学生学习的“保姆”。对知识的传授是反复演练,生怕学生没有听懂记住;对作业更是精批细改,唯恐有所疏漏。所有问题都一个人扛,从来不知学生心中苦与乐,更谈不上让学生创新。所以,这种“保姆”式的教师形象必须重树。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树立自学意识。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里把所教学科的知识全部传给学生完全不可能,而且也没这必要。尤其是在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教师更不应包揽一切,而应尽可能地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点,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有精辟的见解,他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一个讲演者,满足于传授现成的答案,而要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积极的努力”。因此,我们应大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树立自学意识。
其次,教师不要把自己作为学生唯一的知识源。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教师在传播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播现成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此,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播者这一核心角色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和谐健康发展。
既然如此,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主要的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成为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培养者,做一个全心全意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公仆”,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三,教师要从学中来教
新课程标准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上所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关系——“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即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是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平等的、互相谈话式的、开放心灵的双向交流关系。“民主平等、教学相长”所追求的是这样一种状态——教师式
的学生与学生式的教师。教师与学生这种民主与平等是实践的`需要,是师生和谐相处、相互促进的前提条件。为此,教师应摈弃“教师至上”的传统理念,“蹲下来”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交流”。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应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倾听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基本技巧,也是在沟通中认识与了解学生的第一步,倾听学生等于尊重、欣赏学生,给他们信心和勇气。作为教师需要全身心地去听学生说话,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疑虑、发现和创意等,从而及时地引导、鼓励,促进他们的发展。例如在《热爱生命》的教学中,上课伊始,我便用声情并茂的朗诵,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展现珍惜生命的重要性。此时,我不再是学生的教师,而是与学生平等存在于课堂的生命体,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在倾听中,在情感的交融中,也纷纷打开自己的心扉,接纳、呼应着教师生命的存在,此时的学生也不再是我的学生,而是与我存在于课堂中的生命体,是教师式的学生。
在这种互动中,我用自己的生命呼唤着学生的生命,用自己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诱导学生学习的情感,把教学要求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在课堂学习中全方位提高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的不是既定知识结论的有效传递,而是应该关注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以及学生作为人在课堂上的珍惜时间和享受生活。其次,教师应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向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只能重复教师的具有绝对权威性的内容。相反,教师是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学习。
在学习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有自己的思想观点,同时,任何一方都应积极地时刻保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态度。由于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对文本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一段文字、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理解都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这样问:“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能说说你的观点吗?”“老师是这样认为的,你同意吗?”教师与学生一起交流、探讨,互相促进。这样,教师关注的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状态。教师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发展。
再次,教师应做一个虚心的学习者。韩愈曾在《师说》告诉我们:“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既然这样,教师来个“不耻下问”又何妨?尤其是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学生懂得的东西,教师未必懂得。那么,教师正该“不耻下问”,走进学生当中,把他们所提的问题“还”给他们,和他们一起探讨,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多侧面、多角度地分析问题,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对于学生细微的进步及时地发现、呵护,并用情真意切的语言进行肯定和表扬。与此同时,教师要诚恳、勇敢地向学生请教,大胆地吸收学生的“合理内核”。
这样,教师的那桶水在多股清泉地注入下,定会不断地“鲜活”起来,变得更清、更净、更甜。然后,师生共饮这样的甘泉,相信事半功倍的奇迹会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学习中产生,那真正地教学相长也会在无意中被我们做得很完美。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有着“教学者”与“学习者”的双重身份。实际上,学生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很多的。他们虽然幼稚,但有一颗不断探求的心;他们或许无知,但永不满足和充满好奇心;他们的思想和观念也许不够成熟,但却代表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做一个“学生式的教师”,来完善自身的素质,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虚心向学生学习,能够使你原本枯竭的“精神生命”重新焕发青春。同时教师要从全面研究学生入手,关心学生所想的、了解学生所需要的、指导学生所要掌握的,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