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理念下,美育与德育相得益彰论文【经典3篇】
在新课改理念下,美育与德育相得益彰论文 篇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新课改理念已经成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新课改理念下,美育与德育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关注的焦点。美育和德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领域,但它们却可以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美育和德育都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美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通过学习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而德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通过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美育和德育的共同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有良好道德品质和审美能力的公民。
其次,美育和德育可以相互促进,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美育可以通过艺术欣赏和创作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而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德育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和艺术家的情感表达,从而培养出同理心和情感共鸣的能力。这些美育所培养出来的能力正是德育所需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
最后,美育和德育的融合也可以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新课改理念下,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美育和德育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艺术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出他们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而德育则可以通过艺术作品的教育意义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和社会。
总之,在新课改理念下,美育和德育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美育和德育的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美育和德育的结合还可以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应该重视美育和德育的融合,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在新课改理念下,美育与德育相得益彰论文 篇二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推进和实施,美育和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美育和德育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两个重要教育领域,在新课改理念下,它们的结合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首先,美育和德育都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美育通过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学习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而德育则通过教育活动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美育和德育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培养出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次,美育和德育都是培养学生情感和情绪的重要途径。美育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力量和艺术家的情感表达,培养出他们的情感共鸣和同理心。而德育则通过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情绪调控能力。美育和德育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情感,培养出他们的情感智慧和情绪管理能力。
最后,美育和德育的结合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美育通过艺术形式的学习和创作,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促进身心健康。而德育则通过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健康价值观。美育和德育的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环境,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心理健康。
总之,在新课改理念下,美育和德育的结合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美育和德育的相互促进和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他们的情感和情绪调控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美育和德育的结合,共同为学生的全面成长而努力。
在新课改理念下,美育与德育相得益彰论文 篇三
在新课改理念下,美育与德育相得益彰论文
摘要:北京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二年了,但美术新课改刚刚实施了一年,而笔者所在学校不仅开足了必修模块课时,而且还同时开设了八个选修模块。这一年的美术教学中,笔者越发体会到德育教育对美术教学的影响力。德育是当前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在学校中,实施德育的途径很多,其中通过各学科教学使德育与教学相结合,用知识本身去吸引、教育、影响学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美术教学作为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美术课以其自身的特点证明在教学中也可以渗透德育。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不同的形式将德育教育渗透进课堂中,而德育又促进了美术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新课改;美育;德育;美术教学;德育渗透
美术教育是一种形象化、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审美教育。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给学生以积极的思想影响。美好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如果说,德育重在晓之以理,那么,美育则重在动之以情,只有有情,才可达理,情理结合,然后导之以行,方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美育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其道德情操。所以我们的美育应当以德育教育为中心,两者相辅相承、互补互利。美育中渗透着德育,从而进一步也促进了美育的纵深发展。
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美术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教师既要懂得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更要懂得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美育和德育情理结合,相辅相成,寓美育于各种德育活动之中,寓德育于各种美育活动之中。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美术教学也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大力提倡美育,并企图以美感教育完成道德教育的任务。
美术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一年了,在必修和选修模块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艺术美的同时提升其情感素养、培养良好品质的德育渗透作为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过去了,在积累经验的同时也有了更深的体会,那就是找好切入点,就可以达到美育与德育相得益彰的效果。我在美术教学中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德育渗透的。
一、在美术必修鉴赏课中,通过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感受艺术与生活的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深化美术教学效果
国家教委在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开设艺术欣赏课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阔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使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其全面发
展。”主要是通过对中外古今的各种优秀作品,有代表性的作品的介绍、赏析,使学生逐步获得审美的愉悦,受到教益和启迪。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欣赏课对学生思想意志、情感有很大的影响,而思想、意志、情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的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利源泉。”对于美,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而对于美术作品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很多人则表示了不理解。在刚上欣赏课时,有很多同学往往只会接受具像的美术作品,认为只有画得像才能称得上是一幅好作品,对抽象与意向作品的艺术价值则表示了质疑。在后来的欣赏课上,学生明白了事实上东方和西方在文化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在美术作品上就表现出了不同的创作手段。如中国画就是以线造型为主,在宋元明清文入画中更多地体现了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文人思想。而以欧洲为主的西方古典绘画则以明暗造型为主,强调光线对物体的影响,追求真实的艺术效果。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作品更是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借助艺术语言进行表达。他们的创作会不仅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影响,还和本人的`经历、性格、世界观、艺术馆、潜意识等密不可分。比如在朱耷形象怪异、信笔挥洒、奔肆不羁的作品中就反映出本人内心所压抑的痛苦。同样从徐渭的画与诗文中感受到画家“胸中有一段不可磨灭志气”。体会到齐白石你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中蕴藏的美感。从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中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从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感受到艺术家天才的想象力创造力。达·芬奇的严谨、拉菲尔的唯美、米开朗基罗的力量以及文艺复兴的人文气息给同学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了解了蒙克的身世后,学生们看懂了《呐喊》。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古代花鸟画家喜欢表现被称作“四君子”的梅、兰、竹、菊,那是因为这些植物的特性与人们的思想情感有着某种联系。课堂上,一幅幅作品为学生打开了一个由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组成的多元化的美术世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学生们也从画面的色调中找到了生活中的色彩,了解了色彩对人类及整个自然界的重要性。懂得了生活中的色彩与自然界中色彩的区别,知道了什么是协调,什么是对比,学会了用色彩装扮自己。课堂上,学生们习惯了交流,学会了沟通,懂得了理解与宽容,我确确实实感受到了学生在精神状态上的变化。
二、在选修模块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体验动手实践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优化美术教学模式
陶艺课中有很多以小组为单位的制作活动。俗话说“千人千面”,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思维习惯、认知方式都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想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某些优势,及时启发并提供帮助,还要强调每个小组的分工协作。陶艺教学首先体现的是操作性,课上应立足于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尽量提供条件使之多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陶艺的魅力及学习的乐趣。如在盘条制作中,我没有提过多的要求,而是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由于泥条盘制法是陶艺成型技法中最为方便、造型表现力最强的技法之一,学生操作起来比较容易,发挥空间很大,课上,充分展示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搓泥条的,有盘筑的,还有做装饰的,大家快乐的参与其中,团结协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里改变的形态,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展现了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制作过程中学生找到了久违的快乐。
陶艺课是轻松的,陶泥是可塑的,在学生的手中不断变化着形态,他们交换着意见,提出想法,作品完成后,每个同学都会有强烈的成就感。由于没有了传统模式的束缚和传统形式的障碍,学生们找到了自信,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他们从被动地完成由诸多形式要求的作业,到主动地掌控手中的材料,任凭自己的想象,把想象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