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利工程对环境破坏的优化措施论文【推荐3篇】
浅析水利工程对环境破坏的优化措施论文 篇一
水利工程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但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优化措施,以减少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首先,优化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是减少环境破坏的关键。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比如,在选择水库的位置时,应避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尽量选择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的地区。同时,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也要有合理的处理和排放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其次,加强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是减少环境破坏的有效手段。水利工程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废渣,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因此,应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加强对水质和水量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水质问题。同时,加强对水利设施的维护和修复,确保其正常运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此外,加强水利工程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是解决环境破坏问题的关键。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但同时也要保护好环境,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中,应加强与环保部门的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措施,确保水利工程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对环境的破坏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但通过优化规划设计、加强运行管理以及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只有在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水利工程才能够持续发展,并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水资源。
浅析水利工程对环境破坏的优化措施论文 篇二
水利工程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了减少水利工程对环境的损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优化措施。
首先,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是减少水利工程对环境破坏的重要手段。在水利工程建设前,应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通过科学的评估和规划,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利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其次,推广节水技术是减少水利工程对环境破坏的有效途径。水资源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对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在水利工程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应推广节水技术,减少浪费和损失,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比如,可以采用滴灌、喷灌等水利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灌溉用水量,同时提高灌溉效果。
此外,加强水土保持是减少水利工程对环境破坏的重要措施。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和稳定性,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加强对土壤的保护和修复,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水分。比如,可以种植护坡植被,修建护坡设施,防止坡面土壤的侵蚀和流失。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对环境的破坏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但通过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推广节水技术和加强水土保持等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利工程对环境的损害。只有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水利工程才能够持续发展,并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析水利工程对环境破坏的优化措施论文 篇三
浅析水利工程对环境破坏的优化措施论文
一、水利工程对环境的破坏
(一) 土地资源的破坏
在兴修水利时必然会占用大面积的土地, 施工过程中乱堆弃渣、乱修临建等, 严重的还造成土地浪费、水土流失、淤塞河道等, 其中影响较为恶劣的是由于居住地环境的改变, 原有的居民搬离曾经的居住地, 尽管政府的安排得到了居民的同意, 但是土地受到的伤害经过破坏后积极的治理后依然无法与之前的土地情况相媲美, 甚至成为这片土地永远的“痛”。
(二) 水体污染
有些水利工程如堤坝、渠道等基本设施来控制水流, 其施工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 肆意的人为行为破坏河流的泥沙含量和水质, 对河流中生物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三) 大气污染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因相关施工设备、各类运输材料的车辆在施工过程中排放大量尾气与产生灰尘, 水利施工的现场道路一般是泥土路且来往车辆较多, 不仅仅是对空气的污染更多的是对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的危害, 造成“尘肺”等疾病。
二、水利工程对环境破坏的措施
(一) 土地破坏措施
对于类似地基开挖等工程需要产生大量的废石以及土方, 应加强废物利用, 变废为宝方面的工作, 尽可能减少成本, 对于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 在施工现场应分类存放, 分别处理并严格防止该类物料的跑、冒、滴、漏, 以免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 以保证周边环境[1]。
(二) 水体污染措施
1. 物理措施
截污是河道治理的前提, 截污可以有效地控制污染物的来源, 从根本上解决水体污染的问题。[2]其中, 引水冲污是较为常见的河道治理方法之一, 因为它的方法简单, 易操作, 并且它的治理效果较为显著, 大大改善被污染水域的水质问题[3]。
2. 生物防治
河道水体中的污染物的降解大多依靠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强化技术包括人为创造适宜环境条件和投加微生物菌制剂两大主要方法, 而河道污染物的降解作业中可以利用的微生物包含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三) 大气污染措施
空气问题的解决, 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 主要产生粉尘污染, 根据施工地点和施工时间进行实际的措施来防范[4]。例如, 施工单位注意将施工材料分区域堆放, 根据施工地区, 因地制宜地处理好扬尘的问题, 减少二次扬尘的污染, 对于地基施工及土方作业时, 应及时洒水, 尽量减少尘土飞扬的情况。
三、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大多学者采用“压力-状态-反应”模型做了大量的有益探索, 随着生态环境的科学研究进步, 其评价工作在进一步吸纳各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基础上, 在方法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最常用的方法有多属性决策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综合指数法等[5]。
(一) 多属性和多目标决策法
多属性和多目标决策方法[6]:通过化多为少、分层序列、直接求非劣解以及重新次序法来对研究对象进行排序和评价。其方法擅长的地方是评价对象描述比较精确, 可以处理多决策者、多项指标、动态的研究对象。但是其不足则是无法解决非确定性问题。
(二) 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查德 (L.A.Zadeh) 教授提出, 其目的是表达事物的不确定性, 一种与多属性与多目标决策方法相对立的综合评价方法。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优点, 能更好的解决模糊且难以量化的问题, 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
(三) 人工神经网络法
人工神经网络法是一种较为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它尝试着从微观上解决人类认知功能, 通过探索认知过程的.微结构, 并在网络层次上模拟人类的思维方式的一种科学方法。通过合理的样本训练、学习专家的经验以及模拟专家的行为, 并通过引入非线性转换函数来求解各种复杂的非线性问题, 从而使ANN具有很强的模式识别能力[7], 进而代替传统分析研究对象。
(四) 综合指数法
综合指数法是用一个较为简单的数学公式整合大量的环境特征的信息, 最终采用一个数值来反映研究区域环境质量的总体水平。它是通过选择并固定合适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 对研究区域环境质量进行时空上的比较, 这种比较是依据数值大小、结论明确的计算结果进行的[8]。
四、结语
水利工程是国民赖以生存的保障, 然而生态环境却是我们生存的根本, 因而我们在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应当环境的保护, 不应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提高我们的施工进程。在我们奔赴全面小康的路上, 我们需要科学地分析和评价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本文具体分析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总结针对各种破坏现象所采取的各项措施, 同时也介绍了利用评价指标对生态环境的评价体系, 更利于我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提醒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武德, 刘素君, 孟繁斌等.浅淡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中的环境保护设计[J].水利规划与设计, 1998 (02) :14-15
[2]宋钊.城市河流水污染治理及修复技术[J].工业用水与废水, 2013, 44 (4) :6-8
[3]张学勤, 曹光杰.城市水环境质量问题与改善措施[J].城市建设与发展, 2005, 5 (4) :35-38
[4]尚淑丽, 顾正华, 曹晓萌.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综述[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4 (01) :14-19, 48
[5]施晓清, 欧阳志云.城市生态安全及其动态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 2005.25 (12) :3237—3243
[6]张小斌, 李新.我国水环境安全研究进展[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3.20 (1) :122-125
[7]蔡自兴.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24-25
[8]贾玉霞,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评价方法的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3.16 (增刊)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