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经典3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篇一:探讨如何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摘要:本篇论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培养批判思维和价值观。因此,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思辨能力;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方式
一、引言
思辨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对历史事件和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助于他们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课程设计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基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教授古代文明的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明的兴衰原因,并进行讨论和辩论。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学生可以主动参与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问题导向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同时,教师还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鼓励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
四、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是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效果的反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评价应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而不仅仅是记忆和理解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性问题、论文写作、辩论等方式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学生可以全面展示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促进他们的思辨能力的发展。
五、结论
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优化,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初中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思辨能力,他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篇二:构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模式
摘要:本篇论文旨在探讨构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模式的重要性和方法。历史是一门富含情感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增强对自己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构建情感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情感教育;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方式
一、引言
情感教育是指通过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情感认同的过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增强对自己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应该注重构建情感教育模式。
二、课程设计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课程设计是构建情感教育模式的基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具有情感共鸣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教授近代史的课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影片、阅读相关文献等方式,感受那个时代的人民的痛苦和奋斗。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学生可以加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培养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构建情感教育模式的重要手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情感教育法、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学生可以体验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增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情感共鸣。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独立的观点和情感体验。
四、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是对学生情感认同和情感态度的反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评价应注重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情感表达,而不仅仅是知识掌握和记忆能力。教师可以采用情感体验报告、情感表达作品、情感体验分享等方式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学生可以全面展示他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情感认同和情感表达,促进他们的情感教育的发展。
五、结论
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优化,可以有效地构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模式。初中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情感表达能力,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情感教育能力,他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篇三
摘 要:
分层导学是倡导有效教学的重要模式之一,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利器。如何让分层导学落到实处,导学问题的设置显得极其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师是否能够让全体学生迅速主动地学习好本节课的知识点,真正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也关系到"分层导学"六个完整环节的落实效果,进而关系到有效课堂的真正落实。因此,可以说导学问题的设置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的成败。
关键词:
"分层导学";导学提纲;导学问题的设置
在游惠松先生《持经达易,成就立人》的精神中提到:"要求教师做到凡学生已理解掌握的内容不讲,只对学生迷惑的问题针对性地讲解,且做到言简意赅,时间用得越少也好(建议初中少于10分钟)。"该精神非常明确地指明了教师需要高效地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学生所困惑的知识点,精益求精,大胆取舍,促成学生主动性的生成。同时,该模式的执行也可以避免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当然,如果能把握好"该讲的讲,不该讲的不讲"这一原则,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程内容的需要,教师不一定要死守10分钟的限制。总的来看,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十分钟"看起来很少很短,教师上课貌似轻松,但真正的"分层导学"课则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而充分的备课准备。特别是对导学提
纲和导学问题的设置更是要精益求精。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高效课堂,并避免重复性讲解,我们往往将导学提纲中的问题与重难点精讲中导学过程中的问题结合起来,甚至问题基本一致。导学提纲为导学过程中的问题做好基础铺垫,导学问题是导学提纲中的再次深度提升。我们往往将一些导学提纲中较难的题目放置在重难点精讲中来导引、精讲和提升。
以下就对导学问题的设置过程和要点做一简要分析。
一、在设置导学问题前吃透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学情分析,做好"分层"
将学生进行分层,大致分为A、B、C三大类学生:A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极少让教师担心,他们常常一点就通,能迅速地掌握知识点的内容。对A类学生需要有拔高、发散性的问题指导他们自主学习,最重要的是需要燃起他们的兴趣点,增强发散思维的培养,这样就可以让他们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B类学生学习能力中等,能较好地掌握好基础,但是由于学习习惯等各种原因,他们常常会遗漏或没办法跟进较高层次问题的思考,对B类学生需要做的就是多做情感教育工作,大力鼓励,并严格要求,督促这类学生向A类学生看齐,为他们找好学习的竞争对手和帮手,要求他们从多角度去认识和吃透教材,夯实基础,扎实提升。C类学生基础较弱,学习习惯极差,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极高,需要教师的辅助较多,是教师需要多花心思的群体,掌握好学生的具体情况后,再研究导学问题的设置。高效的课堂往往是在分层的基础上进行导学的。
二、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将导学问题进行有步骤地分层
我们习惯将问题的层次分为:基础题、中等难度题、较高难度题三类。(1)问题应从C类学生入手,从基础的问题讲起,分层导学的问题就必须首先确保将课堂的基础内容让全体学生高效地掌握,基础的知识问题不能设置得太难,必须让全体学生,特别是让C类的学生能容易掌握。(2)设置中等难度题目,激发B类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大力鼓励,引导B类学生参与进来。(3)设置较难题目,主要针对A类学生,在引导A层学生思考时,不是意味着将B类和C类学生抛在一边不管,而是在A类学生的启发和带领下一起融入进来,让B类的学生也能透彻理解,让C类的学生也能大体明白。对待学,我们不能"一刀切",一个标准做到底是错误的,学生的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要求我们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特性快乐学习,并达到真正的提高。
三、精心设置和落实导学过程,让三类学生都得到兼顾
1.导学过程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初中生的内心是充满求知的世界,他们对很多事物都很感兴趣,但是往往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因为知识的枯燥无味,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没有任何高效的学习动力。当然,设置的问题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1)不能离题万里。
(2)容易理解,适合切入知识点。
(3)能起到激起学生兴趣的作用。
(4)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5)鼓励学生创造性的答案。
2.导学要适时抛砖引玉,举一反三
对待知识点不能仅限于定性思维答案或者教材只要求的内容。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加入发散思维的问题,大胆鼓励学生将知识点及时运用、扩展、升华。教师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过分地限定死答案,而应当适时抛砖引玉,举一反三。如此,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较为全面而迅速的提升,而不会过分依赖教师的讲解和答案。适当时机促成学生思维的发散与飞跃,是有效教学所必备的,也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在综合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生搬硬套答案,让学生自主、主动去摸索答案,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充分的肯定、大力的赞赏,并逐渐地教会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背诵的知识点较多,教师可以将难的知识点降低"难度",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让学生易于接受
太难的知识点,一大部分学生会难以接受,特别是C类学生更是如此。而难以接受的知识点是不可能让课堂达到高效的,因此,对难的知识点,教师需要给知识点降低难度。让学生乐于接受。如,巧妙地设置记忆方法,可以减轻学生记忆负担,提升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导学问题的落实程度。
4.导学过程应设置能让学生及时领悟的衔接问题,并及时获得成功
如何让学生感兴趣之后,继续探究知识,同一个知识点,有些学生有能力继续探究,而有些学生则到中途便浅尝辄止,而后者往往是知识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如何能让这些学生更进一步地提高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呢?我想就是要让这些学生及时获得成功,及时享受成功的喜悦,而且这种喜悦是他经过自身的努力后而获得的快感。因此,教师在讲述知识点的过程中,应该要让成绩落后的学生不断地感受这种喜悦。如此,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会减弱。
5.巧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导学过程
在导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往往可以使学生兴趣不减。在讲世界史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多媒体放映一些小纪录片(时间5分钟左右为宜),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内容,还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学生没有经历过战争,如何对待战争,如何珍惜和平,学生是较为不理解的。甚至有些学生想法天真,会问教师"为什么我们不战争"等较为不成熟甚至出格的问题。但是运用多媒体往往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战争的残酷性在画面中展示得淋漓尽致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就懂得和平的珍贵了。
四、导学问题的设置需要注意的问题
1.始终记住兴趣是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最有效的手段
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常常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有学习能力的学生,因为厌学、懒惰、坏习惯而无法全面发挥好自身的学习潜质。甚至,有些学生因一时的成绩落差而影响了长期的学习信心,从此一蹶不振,让家长和教师为之惋惜,最后连学生也自卑不已。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逐渐地认识到了兴趣的重要性,我们发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是教师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法宝,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是学生探究学习源源不绝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显得极其重要。
2.问题的导引过程设置需科学
遵循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发人深省、引人入胜的基本要领,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教师在导引过程中,需考虑好各种可能出现的答案或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不管好坏,都要做充分的鼓励和引导。
3.导学问题的设置数量要合理
题数的设置:总的数目一般为10题以内较为合适(超出10题学生可能没办法完成,数量太少可能很难达到知识点的覆盖)。如,以10题作为参照标准,则基础题目需占70%,即7题,中等难度题占20%,即2题,高难度题10%,即1题,基本做到7∶2∶1的比例。
4.明确分层导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分层教学要促两头、保中间,确保每个学生真正地自主学习,使弱生不弱,使优生更优。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不能说"种豆得瓜"."分层导学"并非要每个学生都达到齐头并进的效果,而是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所预期的学习效果,每个个体均存在差异性,我们不能否认这一点,只要最终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身的最大效能,学有所获,不断地进步,就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了,所以教师应大力鼓励学生回答和思考问题,并适时对学生进行大力地鼓励。
5.教师要有耐得住寂寞的毅力和肯于钻研的决心
高效课堂需要背后大量而充分的"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只有教师课前充分地准备,才可能有高效的"分层导学"课堂。教师应敢于充当鲜为人知的幕后英雄,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力。
五、在基础检测、分层运用和分层作业中,加强对导学提纲的补充和完善
导学问题不一定要全部设置在导学提纲或重难点精讲中,有时候,有些问题通过习题的形式讲解,反而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分层导学"没有将导学过程设定得过分死板,它应当是灵活巧妙的、不拘泥于形式的教学模式。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和不断地反思,这样才能让"分层导学"模式越发生机与活力。
总之,导学问题的设置是"分层导学"的核心,上好一节课,关键看导学过程,导学过程关键看导学问题和导学方式设置得成功与否。当然,教无止境,"分层导学"的有效发挥,需要仰仗多个环节步骤的齐头并进,真正落到实处,更多更好的教学方式方法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
参考文献:
张熊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06.
初中历史学案式教学尝试初中历史学案式教学尝试初中历史自主学习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