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最新3篇)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一
标题:儿童自尊心发展对学业成就的影响
摘要:儿童自尊心的发展对其学业成就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综述相关研究文献,探讨了自尊心对学业成就的影响机制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些促进儿童自尊心发展和提高学业成就的建议。
关键词:儿童自尊心;学业成就;影响机制;影响因素;促进措施
引言:自尊心是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感受,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研究者们对儿童自尊心的发展和其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旨在通过综述相关研究文献,揭示儿童自尊心发展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和影响因素。
主体部分:儿童自尊心的发展对学业成就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首先,自尊心的积极评价与学业成就正相关。具有较高自尊心的儿童通常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持有积极的看法,他们更有动力去面对学业挑战并取得好的成绩。同时,自尊心的负面评价与学业成就负相关。自尊心较低的儿童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持有消极的看法,缺乏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从而影响其学业成就。其次,自尊心还通过中介机制影响学业成就。自尊心影响儿童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情绪,进而影响其学业成就。例如,较高自尊心的儿童更容易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采取高效的学习策略,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儿童自尊心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儿童自尊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温暖、支持性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从而促进学业成就。学校环境也对儿童自尊心的发展产生影响。支持性的学校环境能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支持,增强儿童的自尊心和学业成就。此外,同伴关系、社会文化背景等也是影响儿童自尊心发展的重要因素。
结论:儿童自尊心的发展对学业成就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促进儿童自尊心的发展和提高学业成就,家庭、学校和社会应重视营造支持性的环境和氛围,提供积极的评价和支持,培养儿童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尊心。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二
标题: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学生情绪驱动学习研究
摘要:学生情绪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文通过综述相关研究文献,探讨了学生情绪驱动学习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促进学生情绪驱动学习的建议。
关键词:学生情绪;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成绩;促进措施
引言: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身体反应,它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情绪不仅影响其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选择,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学习成绩。本文旨在通过综述相关研究文献,探讨学生情绪驱动学习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促进学生情绪驱动学习的建议。
主体部分:学生情绪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学生情绪对学习动机产生影响。积极的情绪(如兴奋、喜悦)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投入和努力程度。相反,消极的情绪(如焦虑、压力)则可能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其次,学生情绪还影响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学生采取积极的学习策略,如深层次的思考和主动地寻求帮助。而消极的情绪则可能导致学生采取消极的学习策略,如表面性的学习和回避学习任务。最后,学生情绪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学习成绩。积极的情绪与较好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而消极的情绪与较差的学习成绩呈负相关。
学生情绪驱动学习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是影响学生情绪驱动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个体对情绪的感受和表达存在差异,这会影响他们在学习中的情绪体验和表现。教育环境也对学生情绪驱动学习产生影响。支持性的教育环境能够提供安全、积极的情绪氛围,促进学生情绪驱动学习。此外,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等也是影响学生情绪驱动学习的因素。
结论:学生情绪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学生情绪驱动学习,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提供支持性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和学习动机,引导学生采取积极的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三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2012年级 数本三班 陈耀熙105012012101
学习策略
当代知识观十分重视策略性知识的获得,只有在策略性知识指导下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才能更有效地被感知、理解、组织,才能更有效地用来解答问题。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学习策略进行阐述。
一、学习策略概述: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
在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策略概念理解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把学习策略看作为学习的信息加工活动过程。
2、把学习策略看作为学习的规则、能力或技能。
3、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监控和学习方法的结合。
(二)学习策略的含义
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必需的。
3、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方法、技能等构成。
4、学习策略是通过学习、练习获得的,并且能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三)学习策略的构成
1、把“计划性”(planfulness)看作是学习策略的核心(布朗,Brown1974)。布朗通过研究认为,一些智力低下者及年幼儿童之所以学习无能,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缺乏制定学习计划的意识。
2、拜伦(Baron 1978)提出学习策略由三个成分构成,相关搜索(relatedness search),从记忆中搜索与新问题有关的项目;刺激物分析(stimulus analyses)将问题分解成它的'组成成分;扬弃(chuckling),放弃原行动,利用其他方式替代或修正原行动。
3、斯滕伯格(Sternberg 1983)把学习策略分为执行技能(executive skills)和非执
行技能(no-executive),执行技能是在执行认知任务中,计划、监控、修正策略的各种技能;非执行技能是实际运用执行认知任务的技能。
综上所述,计划性是学习策略的核心,而学习策略从构成上来讲,它主要包括规则、方法及技能等。
二、学习策略的训练
心理学的许多研究认为,学习策略是可以训练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策略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促使学生有意识地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策略可以在两种教学情境下进行。一种是把它放在自然的学习情境下进行,即把它同具体学科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另一种是把它从具体学科的教学中分离出来独立于学科教学内容,进行专门的教学。一般来说,较为具体的、适用于某类材料和学习情境的学习策略,适合于在第一种教学情境中传授。而更为一般的、适用范围较广的学习策略适合在第二种教学情境中传授。
(一)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内化性原则。
3、特定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
5、有效的监控。
6、个人自我效能感。
(二)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当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学习效果=50%的学习策略+40%的努力程度+10%的智商[12],学习策略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之大可窥一斑。戴(1981)分析了四种教学技术:
1.“自我管理”教学,仅让学生自己应用具体的学习方法;
2.“规划”教学,明晰地告诉学生如何使用具体的学习方法并示范;
3.“规划”+“自我管理”的教学,即把上述两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的教学;
4.“控制”+“监视”教学,接受这种方法的被试不仅被告知如何使用学习策略(包括有关学习方法怎样使用和何时使用的知识),而且知道何时和如何检查学习策
略的使用(包括有关学习的监视和控制的知识)。
实验结果表明,在上述四种教学中,第四种教学效果最佳,第三种次之,第二种更次,而第一种则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三、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
(一)兴趣策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的大学专业是自己选择的,所以大学的课程中肯定会有自己非常喜欢的科目,在上课的时候就会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继续充实自己,继续深入研究自己喜欢的学科。
(二)转移注意力策略:虽然我的专业是我选择的,是自己最喜欢的,但是其中的还是有几门课程不合我的胃口,因此,当我上这些课程的时候,就需要我转移我的注意力,把我的注意力转移到老师身上,和老师多沟通,让老师给我指一条“明路”,我也经常把注意力转移到几个关键词上,把这几个关键词当成中心,从而扩散和这个词有
关系的内容,这样我的注意力还是相当于集中在了课本上。(三)系统学习策略:这个策略对于文科类学科的学习可以起到很大的效果,用最少的时间赢得最大的收获。在解答一些文科类的简答题时,经常考察几个知识点,这就需要我们调动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来答题,但是如果学习没有顺序,平时学习不注意系统归纳就会无从下手,从而失分,当把知识点系统的归纳在一起时,答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就自然会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像网状一样在脑中呈现出来,这样答题就会万无一失,开阔思路。
(四)类比方法:这种方法很适用于对于几种比较相似的食物放在一起来记忆,记住他们的共性,但是不太适用,如果记忆不牢固的话,有时会适得其反,会造成思路混乱,头脑紧张,影响学习效果。不过这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五)成绩促进法:这种方法往往要与兴趣策略相结合来使用。成就往往能够激发人们对某一方面的兴趣,因此,为了激发我对某个科目学习的兴趣,我经常会再考试之前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当成绩达到这个目标时,我便兴奋不已,对该科目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