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台账数据质量信息化管理研究论文(推荐3篇)
配电网台账数据质量信息化管理研究论文 篇一
标题:配电网台账数据质量信息化管理的现状与挑战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配电网台账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成为提高配电网运行效率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配电网台账数据的质量问题成为了信息化管理的主要难点和挑战。本文通过对配电网台账数据质量信息化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解决配电网台账数据质量问题提供参考和思路。
关键词:配电网;台账数据;质量;信息化管理
1. 引言
配电网作为城市供电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将输电网输送的电能送达用户的重要任务。而台账数据作为配电网管理的基础,对于保障配电网的安全运行和可靠性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的台账数据管理方式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信息不完整、数据重复、准确性不高等。因此,将配电网台账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2. 配电网台账数据的信息化管理现状
2.1 数据采集与录入
配电网台账数据的信息化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数据的采集和录入。传统的手工录入方式容易出现数据错误和遗漏的问题,且工作效率较低。因此,采用自动化的数据采集方式可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2 数据存储与管理
配电网台账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是信息化管理的核心环节。传统的数据存储方式多采用文档和纸质档案,不利于信息的检索和共享。因此,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数据存储和管理系统是保证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
3. 配电网台账数据质量问题分析
3.1 数据准确性问题
配电网台账数据的准确性是信息化管理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决策。然而,由于数据录入的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干扰,数据准确性问题成为了信息化管理中的主要难题。
3.2 数据完整性问题
配电网台账数据的完整性是保证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指标。然而,由于数据采集的不完全或者不及时,导致台账数据存在着缺失、遗漏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可信度。
4. 配电网台账数据质量信息化管理的挑战与展望
在实施配电网台账数据质量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需要解决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的问题,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其次,需要加强对数据采集、录入和存储等环节的管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结论:配电网台账数据质量信息化管理是提高配电网运行效率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配电网台账数据的质量问题较为严重,需要通过加强数据采集、录入和存储等环节的管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一步推进配电网台账数据的信息化管理。
配电网台账数据质量信息化管理研究论文 篇二
标题:配电网台账数据质量信息化管理的关键技术与方法研究
摘要:配电网台账数据质量信息化管理是提高配电网运行效率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对配电网台账数据质量信息化管理的关键技术与方法进行研究,旨在为解决配电网台账数据质量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配电网;台账数据;质量;信息化管理;关键技术;方法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配电网台账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在提高配电网运行效率和可靠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配电网台账数据的质量问题成为了信息化管理的主要难点和挑战。因此,研究配电网台账数据质量信息化管理的关键技术与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2. 数据质量管理技术
2.1 数据质量评估技术
数据质量评估技术是保证台账数据质量的基础。通过建立数据质量指标体系,对配电网台账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评估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等指标,为后续的数据清洗和整合提供依据。
2.2 数据清洗技术
配电网台账数据清洗是提高数据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去重、补缺等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数据质量管理方法
3.1 数据质量监控方法
数据质量监控是保证台账数据质量的关键方法。通过建立数据质量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数据的采集、录入和存储等环节,及时发现和纠正数据质量问题,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2 数据质量改进方法
数据质量改进是解决台账数据质量问题的重要方法。通过对数据采集、录入和存储等环节进行管理和优化,加强数据质量的控制,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关键技术与方法的应用案例分析
通过对某地区配电网台账数据质量信息化管理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验证了上述关键技术与方法在提高配电网台账数据质量方面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结论:配电网台账数据质量信息化管理的关键技术与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一步推进配电网台账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技术和方法,并加强数据质量监控和改进的工作,以提高配电网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配电网台账数据质量信息化管理研究论文 篇三
配电网台账数据质量信息化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分析原始的配电网台账收资模式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基础数据采集效率与质量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配电网;台账;质量;提升
文章编号:1008-083X(2015)12-0075-03中图分类号:TM7文献标志码:B
作者简介:杜雪(1981),女,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配电网信息化管理工作
1概况
为实现“全省一张网”的目标,2013年贵州电网公司建立了全省统一的配电GIS平台,贵阳供电局按照要求将所辖的1000余条配电线路及其下属设备的图模、资产数据信息录入GIS系统中。但大量的配网设备异动由于数据维护不及时、填写不规范、不准确,导致GIS系统的配网数据质量较差。传统的台账建立模式是按照外业、内业的模式进行,现场人员负责在现场记录数据(如坐标、型号、参数、照片等),现场收资之后再
进行内业数据整理、编辑后录入GIS系统。在这个过程当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对配网基础数据更新维护工作及配网基础数据质量影响较为突出。效率低———供电所人员不仅要在现场进行坐标定位、设备台帐填录、现场照片拍摄,在现场采集完成后,还需要回到办公室对照现场记录的纸质文档数据、照片进行整理,最后才能录入GIS系统内。整个工作过程的数据重复整理、录入的工作量很大。数据错漏———由于现场采集是以纸质文档记录为主要的'记录载体。在现场并没有规范各项数据的采集要求,后期整理时容易出现错漏的现象。如果发生纸质文档的遗失,还需重新进行现场采集。基础数据质量低———由于采用手工的方式,现场很多参数无法采集或者是不能高效率采集,导致信息化数据和现场数据不匹配,信息化数据远远滞后于现场数据。工作量很难统计———由于采用纸质文档记录,不容易做到及时跟进工作进度,无法针对收资情况做深入分析与统计,无法提供改进现场收资工作的客观数据支撑。2优化思路
随着平板电脑智能终端的普及,智能终端固有的优越性在很多行业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为供电企业现场相关作业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和参考标准。可以利用智能终端的地理定位技术、终端小型数据库技术、移动GIS、移动终端拍照及扫描等先进技术为现场数据收集提供技术支撑,确保现场数据采集的高效性、准确性,进而提高基础数据质量。
3具体方案
3.1业务流程
整个数据采集工作的流程包括:建立工作计划、下载作业单、手持终端数据采集、上传数据、数据审核、数据发布、数据共享至其他系统,总共7个环节。其中建立工作计划是外业采集关键应用环节,在此环节需要根据各分县局实际情况来制订合理的收资计划,在后台数据审核的环节,以图形方式对采集的线路,结合现场照片做对比审核,确保图实一致。最后由系统批量数据模板生成工作,也可以通过接口将数据共享给其他业务系统。
3.2技术框架
3.3主要功能
3.3.1自动定位
采用以GPS定位为基础,结合设定线路转角,目测距离等多种偏移参数进行参考辅助定位,偏移参数的设计符合电力系统现场识别的习惯。
3.3.2图形化设备采集
集成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线路现场采集设备的坐标、设备型号、拓扑关系、设备照片(并完成了设备与照片的映射),交叉跨越、同杆架设等信息,整个采集过程采用图形化处理模式。
3.3.3设备属性维护
将常用的各类电力设备元件的类型、电气参数、电力术语集成。设备参数通过下拉框选择、列表选择等多种选择方式进行。
3.3.4设备拍照
在采集的过程中,根据现场需要,对现场设备拍照,系统自动绑定照片和设备的对应关系。
3.3.5设备型号库
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将不同设备类型的型号及相关参数固化,建立对应的设备型号标准库,比如包括变压器型号库、线路型号库、杆塔型号库等,这样在终端收资数据的时候所有设备的参数均可通过选择的方式录入,可保证现场收资工作的快速、准确、高效开展,也便于后续的数据统计及分析。
3.3.6工作计划管理
编排外业工作计划是为了让现场数据采集工作能够及时完成。更加有效合理地调度配置资源。对工作计划设定采集人员、负责人等信息地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制,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及员工作业的可操作性。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施工单位﹑作业时间﹑计划生命周期等,为后期有效监督和控制变更做好准备。
4现场设备异动管理
4.1存量数据迁移及清理
开展现场设备异动工作之前,存量数据可能以各种形式存储在不同的地方,比如电子文档格式、纸质文档格式、业务系统存储等,需整理存量数据并将存量数据迁移到信息化系统,为后续日常异动管理提供原始的基础支撑。
4.2现场设备异动流程固化
现场设备拓扑和资产数据变更对上层业务系统影响较大,在设备异动过程中,需建立详细业务流程,以设备异动为流程轴线线索,将变更数据即时准确发布到相关系统,保证现场数据的准确性的同时也能将其共享。现场设备异动涉及设备类型繁多,不同的设备类型需要建立对应的规范化业务流程,通过流程的模式将数据异动工作固化,避免人为因素造成设备信息不同步。
4.3明确现场设备异动相关岗位职责
为了使设备异动管理流程得以顺利执行,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要求、工作内容、注意事项等。为了达到更好的执行效果,配以考核手段督促异动管理工作积极开展。
5预期效益
5.1管理效益分析
借助智能终端的采集工具,让供电所人员能够轻松的应对营配数据现场更新工作,并且形成了规范化的现场数据采集流程,为其他业务系统提供及时准确的基础数据。
5.2经济效益分析
系统建设前,用手工进行数据采集、录入、核对、查询、传递都相对麻烦,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由于现场作业部分的信息化缺失,现场和作业的大量数据需要通过人工进行电脑操作录入。新的采集工具引入后,现场采集的数据从手持终端到服务器端的无纸化信息传递,并自动形成各种报表,比以前的纸质表单数据管理更方便,并且可以利用计算机高效处理这些数据,还可以建立更有效信息通道,减少了工作量,相关部门可共享信息资源,有利于工作协调,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减少了人力资源的耗费,节约运营成本。
5.3社会效益分析
实现无纸化现场作业,间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既经济又环保,符合建设绿色电网的发展战略,促进社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