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竖笛教学进课堂解读新课标的学科论文(实用3篇)
以竖笛教学进课堂解读新课标的学科论文 篇一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教学工具,竖笛的教学也需要与新课标的要求相结合。本文将探讨竖笛教学如何进入课堂,并解读新课标对竖笛教学的要求。
首先,竖笛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竖笛作为一种乐器,不仅仅是技术性的训练,更应该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分析音乐元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其次,竖笛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竖笛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的平台。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即兴演奏、创作音乐作品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最后,竖笛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竖笛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奏或合唱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他们互相学习和进步。
综上所述,竖笛教学进入课堂需要与新课标的要求相结合。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只有这样,竖笛教学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做出贡献。
以竖笛教学进课堂解读新课标的学科论文 篇二
新课标的实施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竖笛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与新课标相结合。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解读竖笛教学在新课标下的发展。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竖笛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音乐素养,竖笛教学可以通过教授音乐理论知识、演奏技巧以及音乐欣赏等内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此外,竖笛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通过演奏和创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音乐。
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竖笛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创新能力,竖笛教学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即兴演奏、创作音乐作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示范教学、个别辅导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在评价体系方面,竖笛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评价能力。新课标要求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竖笛教学可以通过考核学生的演奏技巧、音乐理论知识、音乐欣赏能力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提升意识。
综上所述,竖笛教学在新课标下的发展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评价能力。只有这样,竖笛教学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以竖笛教学进课堂解读新课标的学科论文 篇三
以竖笛教学进课堂解读新课标的学科论文
[摘 要] 新课程秉持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多方面发生了重大的改革。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理念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育体系。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行为和手段。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笔者尝试探索课堂竖笛教学的新途径,提升课程意识,提高课堂实效。
[关键词] 竖笛教学 解读 新课标
中小学音乐课程新标准是在世纪之交,全球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为使音乐教育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对国民素质的要求而制定的。音乐新课程标准目标体系,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置课程目标,强调了学科的整合功能,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变。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把音乐审美教育渗透在各个不同教学领域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这些要求把握住了音乐学科以感受和鉴赏为基础、以审美为核心的特点,因而更具体,在实践中更易操作。笔者经过一年的课堂竖笛教学实践和研究,总结出课堂竖笛教学在情感体验、过程方法和知识技能方面渗透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性,确立了新的知识观,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发展自我反思能力,以提升评价的个人发展价值,保障知识生成方式的个性化。现在在此作简要阐述,以求与更多同行研讨改进,共同提高。
一、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体现
《标准》提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探求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精神力量。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一经形成,便会磁石般地吸引着学生去参与、从事和认识某种活动。学生喜爱音乐,是因为音乐能给他们带来快乐。这种来自学习者内部的因素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内趋力,是学生能够保证持续学习的最稳定的动力。
例1,竖笛入门课中,先不把竖笛发给学生,教师先演奏各种吹奏乐器。葫芦丝、陶笛、巴乌,此时学生会非常羡慕。教师再告诉学生:“其实演奏这些乐器基本上是同一个道理,可以融会贯通的。我为同学们介绍一种价廉物美的乐器——竖笛。”然后教师立即用竖笛吹奏《梁祝》片段,优美的旋律会让学生跃跃欲试。例2,音乐课上课前,一位学生兴奋地拿着竖笛在教室里乱吹。他无意中吹奏的声音很像小鸟的叫声。教师发现后让他在课堂做示范,学生们也觉得很像,争先恐后地模仿他的演奏动作学鸟叫。于是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可以在不同音区学不同的鸟叫?
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是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也是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中不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自身音乐能力所必须的催化剂。课例1、2都是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也会从学生那里学到知识,教师和学生都获得了自己原来所没有的体验和收获,课堂充满智慧、活力和情趣。
二、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体现
《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音乐是情感艺术,它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得进入人的情感世界。音乐也是体验的艺术。音乐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没有参与和体验,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尽量要少,而且不要总是试图诠释音乐。创设审美情境,渲染艺术氛围,引导和诱发学生积极地参与音乐体验,能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
例3,《闪烁的小星》 1=C 2/4
1 1| 5 5|6 6|5-|4 4|3 3|2 2|1-|……
选用儿歌能让学生在熟悉的音乐中去记忆六个音孔的位置。在学生掌握这曲子后,教师可以做《闪烁小星》的变奏,再次感动和吸引学生。
变奏1:1= C 3/4
1- 1| 5- 5|6- 6|5--|4 -4|3 -3|2- 2|1--|……
变奏2:1=C 2/4
1 11 1 11| 5 55 5 55|6 66 6 66|5 - |4 44 4 44|3 33 3 33 |2 22 2 22|1 - |……(注:本网页不能显示谱例中的一些符号,特此说明)
演奏顺序为:原曲—变奏1—变奏2—变奏1
音乐教学要力避机械式重复,创造性的进行复习,能使学习产生新的审美体验。目的是从中领会更多的东西,创造更多的美。《闪烁小星》的变奏,让学生体验了四二拍和四三拍的区别,情绪上活泼、抒情和热烈的对比。当他们发现现在吹的曲子比上节课的好,这一遍比前一遍更具魅力,他们便会感受到创造的欢乐,获得美的享受,甚至产生“震惊”或者“顿悟”,突然认识到自己在音乐上确实有了进步,发现自己确实已深深地喜爱上了音乐,同音乐分不开了。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内容的处理中,必须紧紧把握情感体验这条内线,通过音乐本身释放出来的要素,感染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情感内涵的精神境界。
三、以面向全体学生为目标的体现
《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收益,是学生应有的基本权利,是教育的'责任和义务。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面向全体学生,实质是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学生,是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也就是说要创造一种适合学生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成功是其根本宗旨。无论学生是否具有音乐天赋,都有参与音乐活动、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因此,音乐教育应该承认差异,但拒绝“选择”和“淘汰”。让每一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是每一位音乐教师所应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方向。
例4,在学完C调基本音阶吹奏时,做一次小测试。教师根据学生的吹奏客观点评,指出每个学生的不足之处,并针对性地提出下阶段练习的要求。对于不会指法和气息的学生采用“一帮一”的学习方式,给他们每人安排一位吹奏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伙伴。当他们进步时及时给他们升级,对帮助他们的学生及时给予加分。
“面向全体”具体表现为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由于遗传因素不同,每个人的天赋有所差异。教师不能只关注尖子生,对其他学生置之不顾,尤其是对“差生”冷落一边。在音乐教育中,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并使他们终生喜爱音乐,是音乐教师的基本责任和义务。竖笛入门时应充分关注“差生”的学习问题,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对于学生来说,得到一次小小的机会也会激发他们巨大的潜能。教师在练习的曲目上也可以针对性地布置。不同层次学生练习不同难度的歌曲。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观察、操作、思考、表达、交流、表现的机会。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各得其所;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以双基“隐性”学习为基础的体现
《标准》提出,“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和常见的结构,有效地促进学习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音乐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传统教学过于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着重于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分强调识谱教学,学生对音乐课有畏惧心理。新课程标准着眼全体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降低音乐知识难度,突出体现音乐教育的基础性功能,有利于学生在音乐上的发展。把知识作为暗线贯穿于学习中,即变“显性”为“隐性”。在有效的竖笛教学过程中,知识被隐含到了各个环节的游戏中,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与畏难情绪,在饶有兴趣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例5 游戏⑴小猫钓鱼。
小猫1(do)在一座小岛上钓鱼,河里有五种鱼在游来游去。老师点到哪条鱼,你们就迅速把这条鱼相对应的音吹响。谁吹对的音多,谁就是钓鱼的行家。
每次教师都可以给出一种节奏型,如:1(do)-2(re)-1(do)钓到一条鱼;1-222-1钓到一串小鱼等。也可以让不同的音当小猫,根据班级学生差异,进行针对性练习。
游戏⑵小组对抗赛.把全班同学分成3大组,循环比赛。每组指定一位同学报音名,参加对抗的这组同学在听到音名后在2秒钟内快速按出相对应的音孔。组组对抗,最后剩下的人多的组别就是获胜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在做出反应的时间上或音名的数量上调整难度。
竖笛教学中学生难免要接触到乐谱。为了学生能熟悉音符和相应的音孔位置,教师要避免机械式的教学。在课堂上安排多种游戏,提高学习效率。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凡主动地去用脑用手的,兴趣十足去探求知识的;凡多次经过主动地接触的,曾经有成功喜悦的;凡经过激烈争辩的;凡通过活动而得到知识的……乐趣最高、思想最集中、印象最深、记忆最牢、回味最大。因此,竖笛教学中通过设计大量的感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找知识,自己充实知识,把知识量扩大。久而久之,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了音乐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演奏技巧。如气息练习。选用“长音王”的游戏。找出班里气息最长的同学,授予这个荣誉。这一个阶段里,可以每节课安排几分钟让其他同学来挑战。也可以由教师或一个学生当指挥,手掌打开保持不动就吹长音,握拳表示停止,手指转动吹颤音等。通过这些方法,学生的气息水平会越来越好。这样,一个学期学生能吹奏的曲目的量是很大的。有了这样的音乐积累,学生音乐的素养自然就会提高。
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提出给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一个实施音乐新课程的有益思路和可借鉴的教学实践方向。课堂竖笛教学只有充分理解和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才能发挥其特有的价值和作用。在紧密围绕新课程标准的同时,要结合竖笛教学的特点,去探索和总结新的教学方法,把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充分融入其中。这样的延伸,既突出了音乐听觉审美的艺术特征,又淡化了技能联系和理论知识的专业性,激发学生参与音乐表现及投入艺术探索的兴趣。总之,新课程标准是指导课堂竖笛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音乐学习的指针,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朱则平.廖应文《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5。
钟启泉.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
高荻保治.《音乐学科教学发概论》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5。
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章连启.谭天静.张亚红《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