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程导入技巧研究教育论文【精简3篇】
篇一:初中语文新课程导入技巧研究教育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化,初中语文课程也在不断更新和改革。新课程的导入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如何有效地导入新课程,成为了教师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旨在探讨初中语文新课程导入的技巧,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首先,教师应该对新课程有深入的了解。只有了解新课程的理念、目标和要求,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参加培训和研讨会等方式,提高自己对新课程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导入新课程。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使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设计项目任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口头演讲、写作、朗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新课程导入技巧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该了解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导入新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二:初中语文新课程导入技巧研究教育论文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程的推出,教师们面临着如何有效导入新课程的问题。本文将从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探讨初中语文新课程导入的技巧,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首先,教师应该合理选择教材。新课程要求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兴趣,因此,在教材选择上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性。可以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有趣且具有实践性的教材,如经典文学作品、现代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其次,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际操作,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注重灵活性和多样性。可以采用讲授、讨论、实践、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另外,教师还应该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评价方式上应该注重学生的表现和能力。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最后,教师还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可以采用问答、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新课程导入技巧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该合理选择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更好地导入新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语文新课程导入技巧研究教育论文 篇三
初中语文新课程导入技巧研究教育论文
摘 要: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对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学逐渐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开始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配合课程改革的实施。而初中语文新课程导入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则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阐述了新课程导入的几点技巧: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情境氛围,通过已学课程的导入,音乐欣赏法,开门见山法以及采用较为直观的教具等。以下就新课程导入技巧进行系统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程 导入技巧
初中语文新课程导入是一门教学艺术,可以说是决定整个课堂效率的关键环节。科学有效的课程导入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大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根据初中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可以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新课程的导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目前的发展状态来看,大多数教师选择把精力和时间放在课文内容的研究上,备课也多是在文章中的重点章节下功夫。不可否认,这有其重要的意义所在,可是在课堂导入环节缺乏必要的准备,会使整个课堂了无生趣,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会直接影响对于新课程的接受和理解,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
本文通过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归纳出了几种有代表性的新课程导入技巧,并结合初中生具体的情况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以期对教育工作者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进行新课程导入
通过实践研究表明,人们容易对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一种认知,这种认知影响着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和接受速度。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形成的知识框架进行新课程的植入,把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教师运用联系实际生活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通过对新领域的研究和探索,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和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授《童趣》一文时,可以进行如下的导入设计:第一步,教师可以对同学们进行充分的引导。大家都有美好的童年,回忆起童年,不同的同学会有不同的记忆,可能印象深刻的是外婆家的秋千,也可能是一起玩耍的伙伴,大家一起来晒晒童年中最深刻的记忆吧?第二步,学生们说起童年,思维的大门被打开,开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第三步,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做个总结:同学们都描述了童年中最值得回忆的场景,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童趣》,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的童年会有怎样的趣事?是不是和我们有共同的经历?我们是不是也能用如此流畅的语言描述我们自己的童年趣事?通过这样的导入式设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也拉近了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的距离,不会使学生有陌生感。学生带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去学习,更容易走进作者的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提高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从而增加课堂的学习效果。这种模式不仅使教学成为一种认知活动的过程,也是进行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品质。
二、为学生创设情境氛围,利用情绪感染性导入新课程
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众多经典篇章,而且涉及的范围从人文类到社科类以及天文地理知识。初中语文教师就要利用经典篇章,结合文章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为学生们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使学生们通过情境进行联想和情感的延伸,通过感情的共鸣勾起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利于情绪感染的力量进行新课程的导入,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储备。建构主义理论学派强调指出,通过情境的构建,可以最大范围内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架构去强化新课程的学习和认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发挥教学资源的价值,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述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可以对课程导入进行情节设计:给学生构设出一个场景,暴风雨即将来临,乌云密布,雷声滚滚,此时在海面上开始巨浪翻卷,到处是暴风雨来袭前阴暗、恐怖的场面。通过对场景的渲染,使学生们有身临其境之感。然后,引出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海燕:在如此危险的情境下,勇敢的海燕在大海上遨游,并句振奋人心的话语——“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把文章推向了高潮,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开始萌生出对海燕的崇敬之情。最后,教师再进行引导:在战争不断、战事连年的时代,勇敢的战士就像海燕一样在为保护国家而浴血奋战,他们是多么的勇敢。用这种爱国之情去教导学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了情操,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三、运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进行新课题导入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温故知新是一种有效且常用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学过的知识建构出循序渐进的知识框架,在进行已学知识的复习过程中引入新知识,增加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已有知识的印象和对知识的掌握。这样学生不会对新知识产生畏惧情绪,并且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揣摩,以加强知识结构的纵横联系。温故而知新的新课程导入方法是许多教师较易采用的方法,而且也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我们可以借助新旧知识之间的各种联系,如作者写作风格之间的联系、文章体裁或者题材间的联系、表达情感之间的联系、描写事物之间的联系等等。总之,教师可以去探究新旧知识之间的任何联系,通过联系较为自然地引入新知识,学生会在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为日后的系统复习提供便利。 例如,在学习《祝福》时,教师可以利用《阿Q正传》来进行导入。同样是鲁迅笔下的两个人物,两种人物性格截然相反:阿Q精神是一种知足常乐或者说是一种贬义的自娱自乐精神,这种人活在自己设计的生活中快乐地生活;而祥林嫂在旧社会悲惨制度的摧残中已经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我们可通过不同人物性格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生活境况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于文章的印象。比较法是一种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找出不同以及相同点,从“温故”出发,达到“知新’的目的,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
四、巧妙借助音乐欣赏法来调动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欲望
音乐本身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能够烘托气氛、熏陶性情,同时也能抒发情感。初中生处于较为活泼的年龄阶段,对于音乐有很强的兴趣,利用音乐欣赏法进行新课程的导入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增加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选择能够烘托情感气氛的歌曲,利用音乐进行情感的沟通。
例如,在讲述新课程《乡愁》一文时,要想把作者思想的情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与怀念之情表达出来,可以选取与文章融合密切的音乐或者歌曲。比如脍炙人口的音乐“乡愁”曲目,在娓娓动听的音乐声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的思乡情感;也可以选用费翔的经典曲目“故乡的云”进行情感氛围的烘托,歌曲中的配乐、曲调以及歌词,都抒发了对于祖国和家乡深切的怀念。然后教师可以进行引导:这是一种最真挚、最朴素、最直接的情感,表达了对于祖国和亲人的怀念。这种深入骨髓的想念是怎样通过语言进行表达,使之得以流传至今呢?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会被引入正确的轨道,让他们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文中的角色。
五、采用较为直观的教具吸引学生们的兴趣,进行新课程导入
初中生属于发展尚未成熟的年龄阶段,理性认识还比较欠缺,更加偏向于感性认识。通过感性认识再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阶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较为直接的表达方式,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感受去形成对于新知识的认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道具,给学生直观的印象,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用具中的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挂图等教具为同学们进行展示,从而便于学生的深入理解,集中注意力,进而激发兴趣。
比如:在讲述《苏州园林》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利用实拍的苏州园林的美景,吸引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在讲述《景泰蓝的制作》时,教师可以利用景泰蓝工艺品进行新课程的导入,通过景泰蓝的精美工艺激发学生对传统工艺的赞美,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六、利用开门见山法直接进行新课程导入
利用开门见山的方法进行新课程的导入是最为直接的一种方法。一般来看,这种导入方法过于直接,在一开始就直奔主题进行新课程讲解,由于缺少必要的过渡和引导,学生接受起来较为被动。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进行合理的选择,反而会使这种直接导入的方法效率更高。在选择这种方式进行课程导入时,最好选择通俗易懂、故事性强的文章进行。因为学生对于这种文章本身就没有太大的抗拒心理,有自主学习的可能性,这样教师就没有必要过多地进行导入、做无用功,进行直接导入反而会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在讲述课文《狼》时,教师没有必要再进行过多导入,这种故事性强的文章学生很有兴趣,教师只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然后针对典型问题给予解答,也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足和弊端,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配合新课改的实施。尤其是在语文新课程导入环节,这方面缺乏足够的经验可以借鉴,教师就要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创新,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特点、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方法进行新课程导入。通过有效的新课程导入,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从而使教学目标得以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黄革吕嵩松初中语文新课程课堂导入设计的特点[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01)。
[2]朱敏兰导入新课的“四忌”、“四要”[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10)。
[3]李鹏中学语文课常用导入法及其例说[J].语文学刊,2010,(12)。
[4]高书昌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J].文学教育(上),2010,(03)。
[5]陈晓晶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J].文学教育(上),2010,(07)。
[6]张俊荣“导入”还可以这样做——语文课堂导入艺术例谈[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