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谈中学生亲社会行为论文(优秀3篇)
思考谈中学生亲社会行为论文 篇一
引言:
社会行为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影响、培养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利益和福祉表现出关注、关心和帮助的行为。在中学生中,亲社会行为可以表现为主动帮助同学、关心他人的困难、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等。
二、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1. 个人成长:亲社会行为有助于中学生的道德发展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参与社会行为,中学生能够学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培养出善良、宽容的品质。
2. 社会和谐:亲社会行为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他们的亲社会行为能够为社会带来正能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三、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1. 家庭教育:家庭是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第一课堂。家长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培养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2. 学校教育:学校是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培养的重要场所。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 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到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培养出相应的行为习惯。
结论:
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有重要的作用。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为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社会成员。
思考谈中学生亲社会行为论文 篇二
引言:
亲社会行为是中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方面,它涉及到个体的道德品质、情感态度以及行为表现等。本文将从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培养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和思考。
一、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特点
1. 自愿性: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是出于自愿,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要求。他们通过自己的意愿和行动来关心和帮助他人。
2. 善意性: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是出于善意和友爱的心态。他们愿意为别人着想,乐于帮助他人解决困难。
3. 理性性: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是经过理性思考和判断的结果。他们会在行动之前思考行为的可能后果和影响。
二、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 家庭环境:家庭是中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庭的教育方式、亲子关系等都会对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2. 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激发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促使他们主动帮助他人。
3. 学校环境:学校是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培养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管理等都会对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方法
1. 道德教育: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需要通过道德教育来培养。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讲授道德故事、开展道德讲座等方式,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2. 模仿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模仿身边的榜样,学习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家庭和学校可以提供一些榜样人物的故事和案例,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实践锻炼: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方式,亲身体验到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和价值,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行为能力。
结论:
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庭、同伴、学校等都应该共同努力,为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使他们成为有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思考谈中学生亲社会行为论文 篇三
思考谈中学生亲社会行为论文
目前,国内的道德状况引起人们极大地关注。“老人摔倒了路人不扶”以及“小悦悦”事件,对陌生人,我们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友情和亲情,我们也淡漠了很多。社会道德的滑坡现象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这不能不引起教育界的反思。
据调查,现代在校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在家庭中备受溺爱与娇纵,又缺少同伴,缺乏一定的亲社会行为教育。这种教育的欠缺,势必会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缺陷,缺少走向和适应社会所应具备的道德品德。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等。亲社会行为包括了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甚至包括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养成这种行为有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加大道德宣传力度渗透亲社会行为
人们随着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滋长了现实生活中的冷漠风气。对于社会健康的发展和谐的社会秩序起着消极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于青少年的亲社会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势在必行。
首先,加速课程渗透整合的力度。积极、有序、有效地将道德教育寓于各科教学之中,以实现德育的全面化。语文科品味美文的思想性,历史科感悟人物事迹的先进性,理化科体验严谨的治学精神等。寻找各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把课堂,演绎成陶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平台。
其次,利用学校的软硬环境。校园资源环境的开发和优化,一方面绿化、美化、亮化硬环境,另一方面娱化软环境,设立文化长廊、宣传橱窗、友情提示标语、心语热线、校报
或者学校QQ群等。从校园生活的细处着眼,在潜移默化中深化耳染目濡的宣传力度。如设立大型的宣传灯箱或其他标语。自信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谦让是美德,分享更快乐;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等字字赫然入目,每读一遍,都会产生不同的感悟。再次,学校应积极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创设道德训练情景。赋予学生特定的任务角色,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思考亲社会行为的意义,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的习惯,自主感悟亲社会行为所必须的技能,强化道德的宣传与渗透,创造一个对学生有利的生活环境。
如我校初二的的学生捡到附近村民丢失的驾照及其他大宗物品并归还。学校将收到的感谢信及时地张贴在宣传橱窗,并在校报上开展大讨论。这样鲜活的例子,为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契机。
二、发掘集体的潜力培养亲社会行为
随着年龄的渐增,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好奇心重,自我意识强,渴望独立又害怕孤独。所以,他们更喜欢在自己生活的群体中寻找温暖,结交朋友。同伴的关注与评价,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行为。因此,学校应注重集体的潜力,充分进行集体教育,培养其亲社会行为。 第一、增强责任,善待他人。班级是一个集体。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都要尽自己的一份职责,集体才能团结向上,更加美好的。开展“我为班级添光彩”活动。班级活动时,可以将每一项工作落实到个人,分工明确,张榜公布,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这样,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懂得在生活上要相互帮助,彼此关爱;学习上互学互助,探究合作;为集体献计献策,恪尽职守,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责任感。
第二、榜样示范,塑造自我。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选择最适合的榜样呈现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观察而效仿榜样的品质。因此,榜样的选择应是人们熟知的或是青少年身边的人。榜样的行为是其他人也能做到的,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榜样应有所不同。
崇拜偶像是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偶像也就是青少年自己树立的榜样。对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在班会或授课时加以点拨,去挖掘星们身上的亲社会行为。如歌星为灾区义演,影星濮存昕热心公益活动成为艾滋病形象宣传大使等。正是由于他们身上具备种种优秀的品质,才能使他们为社会所接受,成为“红星”,也是我们崇尚“红星”及英雄最为基础的价值理念,是对不同时期偶像的共同选择。因此,对榜样的学习过程要注意深化。使青少年的品德形成过程,由感性向理性内化,真正成为他们自身拥有的道德品质。
第三、强化迁移,换位思考。所谓“迁移”,这里指情感的迁移,即移情,是个人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感知与体验。要学会换位思考。
培养中学生的移情能力,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及心理需求,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的、正面的内心体验,消退自我中心心态,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因此,教师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所抓住的情感状态,引导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形成换位意识,克服自我,养成与他人合作、互助、分享等系列亲社会行为。如同情心等
第五、完善价值观,自我升华。个人的价值观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家庭和社会群体的影响下,融合了个人所参与的众多社会群体中的价值观念,逐渐建立起来的。
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是青少年学习与建立价值观的主要渠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同辈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增大,所以,在班级中要以多种形式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从爱国、爱家、爱他人做起,积极策划,宣传价值观教育实例,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所以,群体的影响更适宜培养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
所以,培养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使他们能有效地参与竞争与合作,善于与人交往,具有较高的心理承受力和耐挫折力,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具有利他主义精神和助人行为等。于公于私,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