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论文(优选3篇)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论文 篇一
标题: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引言: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教育在各个领域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篇论文将探讨中学历史教学中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实施措施。
正文:
一、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中学历史教学中,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发展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例如,通过讲解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问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这样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激发他们主动关心和参与环境保护的意愿。
二、强化学生的环境责任感
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事件中人们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环境的责任。例如,可以通过讲解古代文明社会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上环境破坏事件的教训,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自己对环境的责任。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环境责任感,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
三、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技能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技能。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环保设施,让他们亲身体验环境保护的工作;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了解环境保护的具体方法和技能,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结论: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技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历史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激发他们主动关心和参与环境保护的意愿。同时,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技能。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中应该加强环境教育的实施,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论文 篇二
标题: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的实施策略
引言: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但如何有效地实施环境教育却是一个挑战。本篇论文将提出一些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实施策略,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环境教育工作。
正文:
一、整合环境教育内容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整合环境教育内容,将环境教育融入到历史教学中。例如,在讲解历史事件和发展过程时,可以特别强调其中的环境因素,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同时,也可以通过选取与环境相关的历史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起因和影响。通过这样的整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了解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中学生对历史教学往往缺乏兴趣,而环境教育的实施也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遗迹和环保设施,让他们亲身体验历史与环境的关系;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选择一个与环境相关的历史主题进行深入探究。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环境教育中。
三、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理论知识的学习虽然重要,但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技能也至关重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技能。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环境保护的工作;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环保项目,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环境保护的理念付诸实际行动,并提升自己的环境保护技能。
结论: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实施策略包括整合环境教育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更好地开展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工作。教师应积极探索适合自己教学特点和学生需求的实施策略,以提高环境教育的效果。同时,学校和社会应给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更多的支持和关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环境教育资源和机会。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论文 篇三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论文
一、实施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媒体上经常爆出环境事件或伤害、猎杀国家保护动物事件,特别是发生在去年的“清华学子刘某某恶意伤熊事件”,引起了全国各界的关注和讨论。其中多数是谴责当事者。但是,笔者认为“伤熊事件”正是学校长期忽视环境教育的后果,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应该深刻检讨。那么,什么是环境教育?澳大利亚教育家亚瑟·卢卡斯认为: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换言之,环境教育是指以环境及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为内容,以教育为手段,以达到认识环境、保护环境为目标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人类与环境的和谐。我们注意到,在社会上,各民间环保团体纷纷建立,众媒体对环保进行大量宣传,这些对社会公众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反观学校,环境教育则处于受冷落的地位,成为教育的“弃儿”。
正因为环境破坏严重与学校对环境教育的冷漠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所以,有关专家呼吁:“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教育”,“环保意识的培养应从中小学生抓起,让环境教育早日走进课堂,使孩子们从小就培养保护环境的
良好习惯”。因此,各级学校开展环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和迫切的。而且环境教育不是哪一门学科的事,所有学科包括文史类学科都有义务。二、实施环境教育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素质
第一、 教师自身应具备较高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环境教育还不是“正统的”学科,它往往以“校本教育”的形式存在。这样,环境教育无形中就成了学校“想做就做,想不做就不做”的另类。因此,正如郝冰在《中国公众环境意识评论》中写道,“学校的环境教育往往取决于某位热心的教师,而不取决于学校教育的`整体政策”。绝大多数学校比较现实的做法是,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去。所以,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就尤为重要。否则,有些教师会认为,除教好本学科提高升学率外,环境教育不是自己分内的事,凭什么增加教学负担。如果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责任感,不仅可以很好地将环境教育渗透于教学中,还可以以自身的环保行为感召和影响学生。
第二、 与时俱进,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社会充斥着现实主义,反映在学校教育上就是教育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和短期性,高等院校轻文科重理工科,中学则片面追求高升学率,近年来又奇怪地演变为追求名牌大学升学率,而缺乏对未来的远见和规划,与时代的发展严重脱节,或者被快速发展的时代拖着走。环境教育是时代的产物,是随着人们对环境的不断破坏,进而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刻而出现的。环境教育在西方出现较早,在我国是最近十几年才兴起,是一个新的教育课题。我们对它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做得很不够。再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落后的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思想占统治地位。这必然导致环境教育在学校遭遇冷落的尴尬场面。因此,要很好地开展环境教育,除了国家应加大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外,学校包括广大教师也必须屏弃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突破小学科圈子,主动承担环境教育的义务。
第三、 教师要善于钻研和分析教材,挖掘环境教育题材。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中学教育不仅没有专门的环境教育教材,甚至各学科也很少涉及相关内容。以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为例,笔者仔细查阅了高中五本历史教科书,发现五本书共100余万字,却只有四处真正提到环境问题,而且只有寥寥数十字。分别是:《中国古代史》中讲到,“周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有初步认识”;汉武帝以后黄河经常泛滥的人为因素(阅读与思考题);隋唐时期在江南地区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中,“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中讲到,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发达国家将容易产生污染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将污染转移出国”。这种教材很不利于开展环境教育。但是,作为教师不能因此免除自己的责任,相反,更应该感到责任重大。
其实,只要充分利用,认真钻研和分析教材,还是能够挖掘出不少隐性的好的环境教育题材。譬如: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中国古代史》);造成中国古代北民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地理环境因素(同上);“大跃进运动”导致“全国几千万人上阵,大搞‘小土群’炼钢铁”的图片(《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化学工业的兴起(同上);20世纪20年代美国柯立芝繁荣时期“美国的汽车长龙”图片(《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等等,都是很好的环境教育题材。
三、怎样实施环境教育
目前,环境教育正处于摸索阶段,没有一定的模式。根据笔者的经验,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主要采用了两种方式:
一是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其中较好的题材,进行环境教育。它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这种方式较灵活,只要有题材就可以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而且效果好,不费时费事。
例一:在《中国古代史》中,讲授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时,可先由学生翻译,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答出:不论做什么事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能造福于人类。通过学习,同学们就懂得了自然规律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
例二: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大跃进运动”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观看课文上“全国几千万人上阵,大搞‘小土群’炼钢铁”的图片和一些相关的电影资料、幻灯片(教师事先准备),然后由学生讨论并发表观感。结果,同学们发言踊跃,思维开阔,见解深刻。其中不少同学谈到:大炼钢铁造成大量森林被砍伐,土地流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必将影响生产和生活。甚至有的同学把它和1998年的特大洪水联系起来。
例三:在讲授20世纪20年代美国“柯立芝繁荣”时(《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可以利用课文提供的“美国的汽车长龙”图片问学生:汽车除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外,还会造成什么影响?同学们异口同声:大量排出的汽车尾气会严重污染大气,影响生活质量。甚至有的同学联想到了全球气候变暖、臭氧空洞等问题。
另一种方式是,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开展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性课题。它只面对部分学生,一般一学期一次。这种方式具有很强的参与性,能让同学们较深入地了解环境问题的形成、危害及对策,接受一次深刻的环境教育。
结合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内容,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性课题。由于以前没有做过研究性课题,所以笔者与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一起按部就班的工作。(1)、搜集资料:有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有近代的、现代的和当今的,极为丰富。(2)、整理、分析材料,找出城市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发现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大气和水的污染、工业和生活垃圾、绿化面积少、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失业人口增多、犯罪率高、社会秩序混乱等等。(3)、分析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与城市化加快的关系。经研究发现城市化速度过快,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就越多越严重,它们之间有密切关系。(4)、研究对策。同学们参考了有关资料,认为城市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做好工作: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想适应;发展与环境治理同步进行,不能走西方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加大城市绿化;发展公共交通;增加就业;改善居住条件;加强治安,打击犯罪等等。(5)、完成研究报告—— 《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虽然整个研究和成果没有专业人士做得那么好,但是,整个活动过程中,同学们兴致很高,工作认真,做得很成功,效果也很好。
以上是笔者的浅见。总之,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对的大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教育”。“环境”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他们缺乏环境意识,更缺乏对环境的深入思考。因此,教师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也应该承担环境教育的责任。让同学们明白: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了解它,保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