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中视觉素养的教育论文(优质3篇)
人文素质中视觉素养的教育论文 篇一
在当今社会快节奏发展的时代,视觉素养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文素质,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视觉素养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感知和理解视觉信息的能力,是一种对视觉艺术和设计的理解、欣赏和应用能力。本文从教育的角度探讨了人文素质中视觉素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方法。
首先,视觉素养在人文素质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视觉信息无处不在,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图像、广告和设计。而具备良好的视觉素养,能够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感知这些信息,提高对视觉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同时,视觉素养还能够培养个体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对于个体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其次,如何培养人文素质中的视觉素养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在教育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首先,加强对视觉艺术和设计的教育。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艺术和设计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各种艺术形式和设计作品,从而提高他们对视觉信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可以通过让学生多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练习,提高他们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培养他们对细节的敏感性。最后,鼓励学生进行视觉表达和创造。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绘画、摄影、设计等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达自己对视觉的理解和感知。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培养视觉素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还需要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参与。家庭可以通过带孩子参观艺术展览、鼓励他们进行艺术创作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视觉素养。社会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艺术和设计资源,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视觉素养的培养中来。
综上所述,人文素质中的视觉素养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教育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提高他们对视觉艺术和设计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培养视觉素养,使其成为人们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素质中视觉素养的教育论文 篇二
视觉素养作为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将从教育的角度探讨视觉素养的内涵和培养方法,并分析其对个体的综合素质提升的意义。
首先,视觉素养的内涵包括对视觉信息的感知、理解和应用能力。个体通过观察和感知视觉信息,能够从中获取有关事物的信息和意义,并能够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判断和决策。视觉素养不仅体现在对艺术和设计的理解和欣赏上,还体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视觉信息的感知和理解上。具备良好的视觉素养,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和理解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
其次,培养视觉素养需要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教育者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提高他们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其次,加强对视觉艺术和设计的教育。可以开设专门的艺术和设计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各种艺术形式和设计作品,提高他们对视觉信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最后,鼓励学生进行视觉表达和创造。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绘画、摄影、设计等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达自己对视觉的理解和感知。
最后,视觉素养对个体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视觉素养不仅能够提高个体对艺术和设计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能够培养个体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具备良好的视觉素养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和理解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念,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视觉素养作为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教育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提高他们对视觉艺术和设计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视觉素养对个体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高个体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个体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
人文素质中视觉素养的教育论文 篇三
人文素质中视觉素养的教育论文
内容摘要:图像作为最基本的信息传播方式,远比语言文字传播方式更能适应资讯时代的生活节奏。在日常生活中,视觉图像实质是美术的泛化,是美术在艺术形态上伴随技术进步自然分化的结果。因此,视觉文化是人类教育和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视觉文化,提高读解和感受图形能力,提高人文素质中的视觉素养,是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
关 键 词:视觉素养 图像创造 美术教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直接的视觉是智慧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源泉。视觉是我们人类最敏锐的感官,而视觉感觉在各种感觉中被当作感知的典范。进一步讲,在人类文明史上,视觉和图像的问题一直是文化领域里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被鲁迅戏称为“吭唷诗派”的文学形式产生之前,这种创造活动就已经闪耀着人类早期智慧的光芒。
视觉创造体现了人类生命过程与文化创造过程的统一。人类对图像有一种本能的追求,制作图像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始终伴随着文明发展的全过程。而且,图像自产生就与艺术存在一种割舍不断的天然关系,有关图像及图像制作的手艺更是美术的全部内容。不同的文明发展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图像价值追求。曾经,图像属于巫术,属于宗教。而今,图像属于商业社会中的日常大众,它对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其本身也正成为艺术的一部分。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毫无疑问,传统的美术教育观念将受到巨大的挑战。
一
图像作为人类文化初期最基本的信息传播方式,图像形式中高度浓缩的信息、宽泛多义的形式,远比传统语言文字传播方式更能适应资讯时代的生活节奏。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革命,使人们的日常生活被包围在图像的汪洋大海之中。不必说我们永远看不完的电影电视,更不必说层出不穷的图片画报,单就是那街头林立的室外广告形象就让我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人类从视觉历史的长河中走过,而视觉文化从来也没有如今天这般强大。大量的图像信息迫使我们只能接收视觉的引导,以直观的方式对形象作扫描式的阅读。我们无法对每一个图像进行认真品读,而代之以一种多样化的、破碎的而且常常是断断续续的“观看”。观看对象的经典性开始让位于日常生活图像的视觉密度。不言而喻,新时代下的视觉资源正影响着人们的视觉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
视觉图像作为社会意识、情感信息的载体是文化领域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图像的概念也十分宽泛。远古文明时期,结绳记事、岩石壁画、陶纹彩饰都可算作用于信息交流意义上的图像范畴。今天,它指涉的除我们十分熟悉的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形象之外,还包括影视、媒体影像、商业广告以及包装与展示等等。这些形象与自然界客观形象相比,一方面它是艺术专业工作者创造的,具有高度组织水平的知觉整体,带有明显的审美倾向。另一方面,因之与日常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又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在当代社会,正是这样一些兼具审美和实用双重目的的图像形式扮演着艺术向日常大众普及的角色,成为艺术大众化发展道路上的直接推动力。换一句话说,闪耀在“读图”王国中的视觉创造物实质是技术世界里美术的泛化,是美术在艺术形态上伴随技术进步的自然分化的结果。显然,艺术世界与技术世界的结合正成为今日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视觉文化是人类教育和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把这一领域当作整个教育领域的一个方面来看。在实现个人充分发展的过程中,视觉训练是使年轻头脑成功应付每一门课程所需的三大基本能力之一。”①视觉素质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所必备的,它要求我们从图像的纯视觉要素及其结构中读取信息并由此进入审美层次。换句话说,一个缺乏文字能力的人被认为是文盲,那么一个缺乏视觉文化的人也是文盲。因为他对视觉形象反应的迟钝,不能从当代视觉环境中获取信息,更不能将自己的情感和认知组成某种形式的图像,简洁地传递给别人。我们说各种信息的传播方式已不再局限于文字符号,而是更依赖于具有直接感染力的图像语言。只有具备敏锐的视觉感受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才能适应当代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普及视觉文化,提高读解和感受图形的能力,是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其中专业美术的教育应走在这个潮流的前列。
二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日益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和重视,美术教育作为文人教育的中坚在这场改革中注定要全面推进。针对视觉文化的特征,找准视觉文化与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的关系,应把美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从培养艺术家的精英式教育转向把美术作为一种普世文化教育上来。因为,我们的时代不仅需要艺术家,更需要具有较高视觉文化修养的社会成员。面对新的社会要求,笔者认为美术教育应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
第一,重点培
养学生对形式的敏感性,提高学生视觉思维能力。艺术的形式语言的演变是视觉艺术史的'本质内容。“一旦学生的视野开阔到明白了好的形式是有意义的表现载体,他们就会同样明白,通过形状、色彩所表达的功能甚至会超越对某一特定历史和社会情况的反映,他们还有更广泛的人文意义。”②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特定形式风格,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社会文化的积淀,对形式语言的学习与探索是艺术的生命之所在。人类最早的审美感受并不是对所谓具体艺术品的感受,而是对形式规律的把握,对自然造物秩序性的感受。在与自然长期的接触中,体悟了客观世界中的节奏、韵律、对称、均衡、疏密、变化、统一等自然规律性和秩序性。艺术作品中的形式法则是从自然物象中抽取出来或是整个自然节律的同构。对形式构成原理的把握是阅读与审美的统一。平面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往往呈现多种对比范畴的特点。如重复与交错、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等。毫无疑问,形象要素的感染力不仅仅来源于形象本身,更来源于这些对比关系的和谐调配。
第二,实现从传统的塑形能力培养转变到对固有图像的重构能力培养上来。在传统艺术中,图像首先是人工塑造的,艺术基础学习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制作人工图像的手艺。后来摄影技术的发明,实现了成批生产逼真图像的梦想。如今信息技术的革命给人们带来了更多、更准确,还可复制传播的图像。因此,手工制作图像已不再是美术的唯一课目。在视觉规律与现实视觉环境的碰撞中,图像形式要素与结构方式再次被凸现出来,成为审美范畴里的重要内容。
在制图技术发达的今天,从生活中获取一个形象素材已是十分方便,然而,此时的形象魅力则更多来自于它所包含的形式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传统美术基础训练中强调扎实造型基本功,注重利用绘画要素塑造写实的形象,去营造一个与现实相对应的真实空间,忽视了绘画作为平面艺术本身所不可克服的二维延展性。鲁道夫·阿恩海姆说:“艺术的表现性存在于结构中。”③而在平面上把握具象与抽象的组织秩序和排列关系是我们首先要训练的能力,也是我们完成视觉阅读时必备的视觉素养。视觉图像语言的成熟与完善标志着图形表达和图形本身作为信息载体的成熟与独立。自觉运用图形结构和形式法则的知识去整合图形语言信息在今天变得十分重要。
第三,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艺术的媒介提供了无限多的可能性。树立材料意识,把握材质与审美及社会文化积淀之间的对应关系将是当代美术教育又一个重点。材料是图像的视觉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材料本身就是图像语言,和形式要素一样折射出时代的文化特征。因而,研究材料语言,是提高视觉文化素养的重要补充。古典的艺术家对材料都有极深的研究。不过,我们今日的材料教学与以前在目的上应该是不同的。传统艺术注重再现,为了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到再现的事物上,尽可能地突破表现媒介的限制,增强材料作为表意的中介的“透明性”,使观赏者把注意力集中到作品的叙述表达上来。其实,材料不仅作为艺术表现过程中的媒介,与材料有关的质料、重量感、颜色、硬度等也是艺术结合时代最直接的要素。它自身的表现力被凸现出来,成为艺术语言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对材料语言规律的研究和对材料表现方法的研究,让学生尝试材料语言、造型语言、色彩语言的相互转换,提高他们对不同材料品质特色在运用中体现的审美价值的敏感性与判断力,进而提高对不同材料的结构与画面形式结构、物象结构相互关系的协调能力。因而可以说,对材料作为艺术语言的教学与研究将成为美术教育新的亮点,它属于一个全新的21世纪的教育观念。
三
“绘画诉诸于知觉,而知觉本身又是一种思维。”④视知觉思维的创造性、独立性来自于人们个体视觉的自主性和视觉能力的提高。随着图像制作技术的发达,大量机械复制形象还在以快速、多复式的闪电节奏出现,人们在倦怠于千篇一律、丝毫无差的图像之后,要求新的视觉习惯,要求我们有相应的形象组织能力。同时,也呼唤着有更高视知觉思维能力的读者。
注释:
①《对美术教学的意见》(美)阿恩海姆四川人民出版社
②同上
③《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美)阿恩海姆四川人民出版社
④同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