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期刊论文范文【优质6篇】
自然期刊论文范文 篇一
标题: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摘要: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导致海洋温度上升、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等,进而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如珊瑚礁白化、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针对这些影响,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加强监测和预警能力、建立海洋保护区、推动可持续渔业发展等,以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
关键词: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系统;影响;应对措施
引言: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海平面的上升以及海洋酸化等问题的加剧,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旨在探讨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为相关研究和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综合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数据,以揭示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结果与讨论: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海洋温度上升:全球气温的升高导致海洋温度上升,进而影响海洋生物的生理活动。一些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珊瑚礁由于海水温度过高而发生白化,严重威胁到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稳定。
2. 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海平面上升导致海岸线后退,沿海湿地消失,生物多样性下降,对于沿海地区的居民和渔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3. 海洋酸化: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导致海洋酸化,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海洋酸化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破坏了海洋食物链的稳定。
针对这些影响,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 加强监测和预警能力: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并提前预警相关风险,以便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2. 建立海洋保护区:通过设立海洋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 推动可持续渔业发展:加强渔业管理,限制过度捕捞和破坏性渔业行为,推动可持续渔业发展,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
结论: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这需要全球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国际合作,形成全球治理的合力,以应对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Doney, S. C., Ruckelshaus, M., Duffy, J. E., Barry, J. P., Chan, F., English, C. A., ... & Botsford, L. W. (2012).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marine ecosystems. Annual review of marine science, 4, 11-37.
2. Hoegh-Guldberg, O., & Bruno, J. F. (2010).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world's marine ecosystems. science, 328(5985), 1523-1528.
3. Parmesan, C., & Yohe, G. (2003). A globally coherent fingerprint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cross natural systems. nature, 421(6918), 37-42.
自然期刊论文范文 篇二
标题:新型生物降解材料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及展望
摘要:本文介绍了新型生物降解材料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及其展望。随着全球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传统的塑料制品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新型生物降解材料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以替代传统塑料制品,减轻对环境的负担。本文综述了新型生物降解材料的种类和特点,并对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同时,本文还展望了新型生物降解材料的发展前景和挑战,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生物降解材料;环境保护;应用;展望
引言:全球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中塑料污染成为了一大难题。传统的塑料制品通常需要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才能降解,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因此,研发和应用新型生物降解材料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介绍新型生物降解材料的种类和特点,并讨论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同时,本文还展望了新型生物降解材料的发展前景和挑战。
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综合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数据,以揭示新型生物降解材料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及其展望。
结果与讨论:新型生物降解材料主要包括生物塑料、生物纤维和生物涂料等。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和环境友好性,可以有效减轻对环境的负担。在环境保护中,新型生物降解材料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生物塑料可以替代传统塑料制品,减少塑料污染;生物纤维可以用于纺织和包装等领域,减少化学纤维的使用;生物涂料可以替代有机溶剂型涂料,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这些应用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然而,新型生物降解材料在应用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生产成本相对较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其次,降解速度和效果仍需进一步改善,以适应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需求。此外,还需要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以规范新型生物降解材料的生产和使用。
结论:新型生物降解材料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相信新型生物降解材料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然而,为了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加强科研力量的支持,提高生产技术和降解效果,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 Albertsson, A. C., & Hakkarainen, M. (2017). Designed to degrade. science, 358(6365), 872-873.
2. Hwang, S. W., Park, J. B., & Kim, Y. H. (2018). Recent advances in biodegradable polymers derived from renewable sources: a mini-review. polymers, 10(11), 1287.
3. Singh, R., Shukla, M., & Tiwari, A. (2019). Biodegradable polymers for environment-friendly packaging: mechanisms, challeng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reviews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51, 1-32.
自然期刊论文范文 篇三
1文科生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是当代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是一个变化神速的时代,技术、经济和政治、文化领域的巨大变革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和机遇,也带来了众多的未知风险和潜在隐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加强,国际政治多元化的格局仍然存在。和平与发展虽为世界各族人民的良好愿望,但整个地球并不平静。军备竞赛、xxx的研制、空间技术竞争、贸易摩擦等等每天都在上演。虽然人类的异化得到许多人的认同,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不争的事实存在着。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科技成果,而且一些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要依赖新的技术去解决,而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只达到,是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年前的水平。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和时代背景下,作为未来主人和生力军的大学生们,就决不能再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文弱书生了。就必须打破文理分科隘口,广读各科书籍,做到真正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晓达中外各国风情民俗、地理状况,了解人类技术成就和文明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代国际风云的变幻莫测中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坚持正确的民族立场,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培养正确的生活观念,树立正确的环境能源意识,领悟世界先进的物质精神文明成果,更好地做好社会和时代的主人。
2文科生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是当前大学生自身就业与工作的需要
3促进文科生自然科学类书籍阅读的引导策略
积极聘请自然科学领域专家学者开展讲座,营造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学术交流氛围
文科生缺乏理科自然科学知识,理科生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理科生人文素养的缺乏问题已有多人撰文讨论并引起社会关注而加以改善,许多理科院校都不断聘请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到校交流讲学,以便向师生渗透人文社科知识,加强其文化素养。而对文科生自然科学类知识的欠缺问题加以撰文讨论的则几乎为零。文科院校开展学术讲座或交流会议也多以与专业设置和学科属性相同或相近为主,很少聘请本专业或学科以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讲学。如2009年是西北政法大学开展学术讲座和交流比较多的一年,粗略统计全年共开展讲座和学术报告108场。除5场题目未报外,其中政治法学类76场,占总数的,哲学、文化、社会学共11场,占总数的,经济、管理6场,占,英语3场,占,教育及就业专题5场,占,其它两场,一场为《图示的态度和方法》,一场为国家授时中心的董军主讲的《现代时间斗量于北京时间》,显出明显的自然科学技术特点,但占总量不到3%。由此可见文科院校学术交流活动中的倾向性和局限性,而当前学术和社会问题呈现出多学科交叉发展、综合治理的趋势,作为学术文化重阵的大学,就应积极感知和响应社会发展趋势,努力挣脱自身专业和领域局限,关注其它专业和自然科学发展动态,积极与自然科学领域单位和个人进行交流和合作,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创造访学讲学契机,从而打破专业学术局限,开阔师生思维视野,为增强理科素养、完善知识结构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和文化渗透氛围。
针对图书介绍薄弱环节,加大自然科学类书籍介绍力度
突破专业局限,开展自然科学类知识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
中小学自然科学知识竞赛比较普遍,而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并不多见。2008年江苏省举行了首届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是这方面的创举[4]。此举是在认识到“大学生科学素质的高低,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因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科学素质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响应xxx《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激发大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热情,提高文科大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而实行的。其主要知识点和要求为:①重点了解物质、能量、信息和宇宙、地球、生命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运用这些知识的主要方法。②一般了解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内涵、外延、作用和发展概况;了解科学技术的性质、功能、历史和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影响,掌握尊重科学方面的基本要求,了解学科体系的结构和布局,相互间的分工、联结、交叉与融合,以及由此形成的功效,了解资源和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基本知识[5]。可以说较为全面地涵盖了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点和理论体系。这种通过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兴趣的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不但能起到较好的刺激作用,而且能起到良好的引导和知识普及作用,值得文科院校借鉴推广。此外还可通过定期参加自然科学实验室活动、野外考察、参观科技馆、制作手工机械等方式,调动其学习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科技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自然期刊论文范文 篇四
摘要:经验与陈述的关系并非归纳或演绎的逻辑关系,因此科学的经验基础就构成一个难题。仅仅把科学看作命题体系的观点不能解决这个难题,同时经验主义的平台也不能提供任何通道。科学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惟有语用学和解释学的平台才能为这个难题提供解决方案。科学的实践性、公共性、主体间性、情境性为理解库恩的范式理论提供了线索:自然科学具有解释学的基础。劳斯进一步主张:自然科学本身就是解释学的事业,科学是不断重构的叙事。科学的解释学与客观主义形成对立,而这并不必然使科学滑入相对主义。伯恩斯坦提出了超越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的方案:解释学本身就为这种超越提供了资源,解释学循环恰恰对科学范式的开放性提出了要求。
关键词:经验基础 语用学 解释学 叙事重构
一、 经验与陈述的逻辑鸿沟
自然科学被公认为经验科学,但是,科学哲学家对“什么是经验”、“如何进行检验”等问题并没有统一的意见。波普尔把经验基础问题界定为“关于个别陈述的经验性质以及如何检验它们的问题”。([1],30)经验基础问题涉及经验(或观察)与基本陈述(或观察命题)的关系、陈述与陈述的关系这两个层面的问题,它构成科学哲学的基础性的问题。
逻辑经验主义预设了某种中性经验或者说无主体的经验以及描述这种经验的中性语言。逻辑经验主义处理经验与陈述的关系的典型方式是逻辑原子主义式的,基本经验或原子事实与基本陈述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以此为前提,它用形式逻辑的方式处理基本命题与理论命题的关系,提出其科学检验和科学划界的原则即证实原则,主张科学理论与基本命题之间存在着归纳证实的逻辑关系。作为其弱化形式的概率论仍然坚持中性经验和中性语言的设定。
波普尔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批判集中于基本命题与理论命题的逻辑关系层面,他对归纳主义的证实原则的驳斥在逻辑上是无可反驳的:任何普遍的科学的理论命题都是不能由有限数量的观察命题得到证明的。经验与陈述的关系这一层面并非波普尔的主要关注点,但他对此也有所反思。他认识到经验与陈述之间并不存在类似于陈述之间的逻辑关系,经验与陈述之间存在着一个似乎不可跨越的鸿沟。经验并没有直接的证明作用,“陈述只能由陈述从逻辑上加以证明”。([1],31)“由于要求基本陈述和其它科学陈述具有客观性,我们将剥夺了我们自己本来希望把科学陈述的真理性还原为我们经验的任何逻辑手段。”([1],33-34)简言之,一切基本命题(或观察陈述)的真值是无法从经验上予以确证的,所谓科学的检验——基本命题对理论命题的证明或证伪——就丧失了原有的基础。
拉卡托斯在《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一书中对经验基础问题作了富有启发的分析。他指出,独断证伪主义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它的基础包含两个错误的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理论命题和观察命题之间有着自然的、心理的分界。第二个假设是:观察命题是由事实得到证明的,正确的。实际上这两个假设对逻辑经验主义同样有效。拉氏驳斥了这两个假设。他认为,观察命题与理论命题并非如通常所以为的那样直接来源于中性的、纯粹的经验,观察渗透着理论预期,观察命题以更高层次的理论为背景。针对第二个假设,拉氏指出,“观察”命题的真值是无法明确决定的,“任何事实命题都有不能由实验得到证明,命题只能由其它命题导出;不能由经验来证明陈述,‘就象不能用敲桌子来证明陈述一样’”。([2],21)他进而断言:“因而,我们既不能证明理论,也不能证伪理论。软的,未经证明的‘理论’同硬的,业经证明的‘经验基础’之间的分界是不存在的:一切关于科学的命题都是理论的,而且都是不可避免地可错的”。([2],22)
科学的可错论无疑为怀疑主义、非理性主义敞开了大门。那么,如何实现可错论与科学合理性的调和呢?约定主义的策略似乎不可避免。波普尔既承认科学理论的可错性,又试图坚持科学的批判理性。他必须决定如何把受检验的理论与不成问题的背景知识区分开来,背景知识中的理论将获得“观察的”地位,作为检验其它可怀疑理论的基础。波普尔强调背景知识在科学活动中的地位并承认其约定性:“批判永远不会从无开始。…讨论问题时我们总是承认(但愿只是暂时地)各种不成问题的东西,它们暂时为讨论这个问题而构成我称之为背景知识的东西。在我们看来,这种背景知识很少始终绝对不成问题的,它的任何一部分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受到挑战”。([1],205)批判总以特定时空下的背景知识为前提,并保留着对这些背景知识提出上诉的权利。科学知识的增长就处于这种约定与批判的循环之中。但无论如何新理论总是以其真值不确定的理论为基础,因而这样建构的理论大厦归根结底是缺乏基础的。拉氏很幽默地表达了这种怀疑:“我们的方法论证伪主义者骄傲地拒斥了这种逃避主义:他敢于不减可错论之威,且又敢于以大胆的、冒险的约定主义政策毫无教条地避开了怀疑论。他完全知道所冒的危险,但他坚持人们必须在方法论证伪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之间作出某种选择。他提出了一场几乎没有希望赢得的战争,但声称说参加这场游戏比放弃这场游戏还是要好些。…有人甚至会说,方法论证伪主义与独断证伪主义的不同就在于它是空讲可错论!”([2],41)
可错论、约定论和对背景知识的实用主义的强调都是由科学的经验基础问题导出的合理结论,是对科学的理解的一种进步。而波普尔之所以有“空讲可错论”之嫌疑,其根源在于他仅仅局限于陈述间的逻辑证明(或证伪)层面,而放弃了对经验与陈述的关系作出合理说明。鉴于经验与陈述之间的逻辑鸿沟,任何回避而不予解释的科学合理性理论都是空中楼阁。
那么,科学的经验基础问题究竟能否被解决呢?答案是;在经验主义的平台上该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经验主义的根本性难题在于,它导致了唯我论的困境。经验主义所谓的经验不过是个人化、私人化的经验,而这种经验并非是主体间有效的:我的经验不同于你的或他的经验,所谓的经验检验也就不是主体间有效的。因此,摆脱该困境必须引入主体间性以及语言的公共性。当我用私人语言说“这朵花是红的”的时候,别人无法理解“红的”代表着什么感觉;而当我用公共语言说出这句话,并得到大家的认可时,这句话才变得有意义、主体间有效了。因此,惟有在语言学、尤其是语用学的平台上经验基础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或者说该问题不存在了。经验主义考查命题是否为“真”,而在新的平台上则考查命题是否“有效”。这涉及科学观念的根本性的转变:科学是一种实践活动,其主体不是单个的科学家而是科学共同体,科学理性也是情境性的。
二、逻辑鸿沟的弥合:作为实践活动的科学
正如阿佩尔所言,“在分析哲学的发展进程中,科学哲学的兴趣重点逐渐从句法学转移到语义学,进而转移到语用学。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3],108)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彻底地了转变了我们看待科学的方式,科学的实践性(活动性)、主体间性和情境性或者说局域性都能在语用学的平台上凸现出来。语用学把句法学与语义学纳入对语言的整体性的语用分析之中,分析对象由名词性的“语言”变成动词性的“言语”。“言语”是一种活动,奥斯汀说“说话就是做事”。把语言视为言语行为同把科学作为活动来理解是一致的,科学本质上是一种由技术兴趣引导的介入世界的活动而非静态的知识。维特根斯坦明确指出不存在私人语言,语言总是公共的。同样,科学语言和科学活动总是在共同体中发生并获得有效性,科学的主体不是单个的主体而是共同体。“真”为“有效”所取代,“有效”即主体间有效:在主体间得到一致认可。维氏的“语言游戏说”把语言、生活形式和世界理解视为一个整体,各个“语言游戏”只具有家族相似性而不可通约。科学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游戏,它同时还是在更广阔的日常实践的语言游戏中展开的。科学的情境特征和局域性可由此得到说明。以此为背景库恩也就好理解了。
如果说前库恩时代科学哲学的主流把科学作为既成的知识来考察的话,那么库恩的范式理论则是把科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考察的一座里程碑。他在《发现的逻辑还是研究的心理学》一文中表达了这种取向:“我们都关心获得知识的动态过程,更甚关心科学成品的逻辑结构”([4],265),“要分析科学知识的发展就必须考虑科学的实际活动方式”([4],267)。
自然期刊论文范文 篇五
邮件的具体内容要看你发哪方面的了,要求大概是:
欢迎投稿,还有不明白的可以看我的资料里有联系方式
稿件要求:
1.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逻辑严谨,文通句畅。
2.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各类符号须按照国家标准的规定书写。
3.所有文章标题字数应在20字之内。
4.参考文献按引用的先后顺序列于文末。
5.图片要清晰,注明图号。
投稿说明:
2.来稿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保证文章版权的独立性、学术的严肃性,严禁抄袭,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
5.本刊发表周期为30天,出刊5天内邮寄样刊。
自然期刊论文范文 篇六
1科学理论的特点
自然科学理论,其所有的边缘概念都是来自于人体外部感觉器官的信号,比如西医,其观察人体情况,都是用眼睛、耳朵。所以自然科学理论的基本概念都是来自于人体外部感觉器官的信号,这是导致笔者能够理解、认同自然科学理论最重要的原因。总的来看,自然科学理论是人的大脑对来自于手、眼睛等人体外部感觉器官的信号的总结、概括、抽象而形成的理论。
2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是人的大脑对来自于身体内部感官信号的总结、概括、抽象而形成的理论。
与物理理论相比,中医理论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但是构成中医理论的基础概念如:金、木、水、火、土,阴、阳、邪气、邪风、卫气……是不被人们所认同和接受的。因为现代的科学家包括普通人,总是试图用所谓科学的方法来解释中医理论,他们总是问“什么是气,什么是金、木、水、火、土”,看不到气,也检测不到。所以这导致了中医理论不被认同。但是这就如同要求人们用眼睛看到香味、臭味,用手摸到红色、绿色,这是不可能的,中医理论的基础概念是人脑对来自于身体内部感觉神经的信号。
为了证明中医理论是人的大脑对人身体内部感官信号的抽象、总结,有一个很重要的证据———中药的药性。在中医理论中,中药的药性是通过品尝,甚至将药草吃进肚子,从而感受药草的药性。这证明了中医理论是人的大脑对人身体内部感觉神经信号的总结。
所以,自然科学理论是人的大脑对人身体外部感官信号的抽象、总结;中医理论是人的大脑对人身体内部感官信号的总结、抽象。
3展望
本研究所提出的观点首先证明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其次为中医的研究方向指明了道路。
中医理论中五行理论为认知科学提供了一个关于“情感”的物理模型,这个“情感物理模型”对于认知科学有很大的作用,对于构建人脑中知识库模型有很大作用,笔者希望通过进一步对五行理论的研究了解情感与大脑的联系,从而为人脑“知识库”的研究提供益处,为我国自动化程度进行质的飞跃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