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坝固结灌浆论文范文(优质6篇)
大坝固结灌浆论文范文 篇一:固结灌浆技术在大坝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本论文通过对大坝固结灌浆技术的研究和分析,探讨了其在大坝工程中的应用。固结灌浆技术作为一种常用的基础处理方法,在大坝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固结灌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施工方法,然后详细分析了其在大坝工程中的应用,包括加固土体、提高土体强度和防止渗流等方面。最后,对固结灌浆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大坝工程;固结灌浆;应用;优缺点
引言
大坝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固结灌浆技术作为一种常用的基础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防止渗流和滑坡等问题的发生。因此,研究和应用固结灌浆技术在大坝工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固结灌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施工方法
固结灌浆技术是通过注入固结剂和水泥浆料混合物到土体中,使土体中的颗粒结合在一起,形成坚固的结构。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固结剂的化学反应和水泥浆料的物理变化,使土体中的空隙填充,提高土体的密实度和强度。固结灌浆技术的施工方法包括注浆孔的钻洞、注浆剂的注入和固结剂的固化等步骤。
2. 固结灌浆技术在大坝工程中的应用
2.1 加固土体
固结灌浆技术可以有效地加固土体,提高土体的稳定性和强度。在大坝工程中,土体的稳定性是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对土体进行固结灌浆处理,可以填充土体中的空隙,增加土体的密实度和强度,从而提高土体的稳定性。
2.2 提高土体强度
固结灌浆技术可以提高土体的强度,增加土体的承载力。在大坝工程中,土体的强度是影响大坝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土体进行固结灌浆处理,可以使土体中的颗粒结合在一起,形成坚固的结构,从而提高土体的强度。
2.3 防止渗流
固结灌浆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渗流问题的发生。在大坝工程中,渗流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会导致大坝的破坏和失效。通过对渗流路径进行固结灌浆处理,可以填充渗流路径,阻止水流的渗透,从而防止渗流问题的发生。
3. 固结灌浆技术的优缺点
3.1 优点
固结灌浆技术在大坝工程中具有以下优点:可以加固土体,提高土体的稳定性和强度;可以提高土体的承载力,增加大坝的安全性;可以有效地防止渗流问题的发生,保护大坝的完整性。
3.2 缺点
固结灌浆技术在大坝工程中也存在一些缺点:施工周期长,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对环境影响较大,可能会造成土壤污染和生态破坏;固结剂的选择和使用需要谨慎,不当的选择和使用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
结论
固结灌浆技术作为一种常用的基础处理方法,在大坝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土体的加固、提高土体的强度和防止渗流等方面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坝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然而,固结灌浆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因此,建议在固结灌浆技术的应用中,加强施工管理,选择合适的固结剂和施工方法,并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工作,以提高大坝工程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坝固结灌浆论文范文 篇三
设计采用常规布孔与重点加固相结合的原则。
固结灌浆的范围
一般范围为坝踵、坝址各l/4坝基宽度,并对主体防渗帐幕迎水侧的一排或两排固结孔适当加深;对坝基范围内出露的规模较大、性状较差的断层、岩脉、裂隙密集发育带等缺陷部位采用重点加固处理;对坝基特殊部位、高陡边坡部位视实际情况布孔。
设计参数
一般部位孔距×,孔深入基岩;5~6m;主帷幕前的两排孔距×,孔深入基岩10~20m;地质缺陷部位或有特殊要求的部位孔排距×,孔深入基岩8~15m。灌浆压力一般~。
施工方案
以常规有混凝土盖重灌浆方式为主,对具备采用无混凝土盖重方式施工条件的部位,可采用无混凝土盖重方式施工。有混凝土盖重方式施工一般要求混凝土厚度不少于。采用分序加密,自上而下分段钻灌。
大坝固结灌浆论文范文 篇四
摘要:介绍复合注浆法的概念和特点,阐述了该法加固桩基的施工工艺、施工参数、浆液材料以及加固后的效果检验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验证了该法的经济可行性。
关键词:复合注浆法桩基加固
1复合注浆法的概念及其特点随着我国基本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桩基础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受勘察布孔的局限性影响,或施工方法的不当,许多桩基的承载力达不到设计的要求需要加固处理。同时,我国大量的既有建筑物桩基出现质量问题需要进行加固。单一的注浆技术因其固有的缺陷,已满足不了各种复杂条件下的工程需要。如何有效的提高该类桩的承载力是摆在我们工程技术人员面前的一个难题。复合注浆法是将静压注浆法和高压旋喷注浆法进行时序结合发挥两种注浆技术优势的一种新型注浆技术。实际工程中是先采用高压旋喷注浆成桩柱体,再采用静压注浆增强旋喷效果,扩散加固浆液,防止固结收缩,消除注浆盲区。将复合注浆方法应用在桩基础加固中,能充分发挥静压注浆法和高压旋喷注浆法的优点,克服其缺点,适用地层范围广、加固效果好,保证了加固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复合注浆法的特点如下:
(1)复合注浆法适用地层范围广,既适用于加固渗透性大的砂卵石层,又可适用于渗透性较差的粘土、粉土和粉细砂层及淤泥等软弱土层,还可以用来加固岩溶地层的地下溶洞。
(2)复合注浆法浆液扩散范围大,不仅对高压喷射流喷射破坏土体的极限范围之内土体进行转换加固,而且对喷射破坏土体的极限范围之外的土体以充填、渗透、挤密和劈裂等方式进行注浆加固,在成桩的同时对地基土有灌浆加固作用。
(3)复合注浆法能定向定位定深度,能形成连续的圆柱状的旋喷桩体,旋喷桩体顶部无收缩,与桩砼结合紧密;能直接承受上部荷载,承载力较高。该法
注浆形成的固结体强度可根据设计需要进行调节,其强度范围为5~30MPa,与只用高压喷射注浆形成的固结体相比,复合注浆法形成的连续的圆柱状的旋喷桩体,其各方面的性质都有了提高。
(4)复合注浆法钻孔施工口径较小,对既有建筑物基础和地面损害和扰动小,可调节浆液的凝固时间,施工期建筑物附加沉降小。经济可靠,耐久性好。
(5)复合注浆法施工简便,施工机具适合既有建筑物狭窄和低矮的现场施工,施工时基本无噪音,材料对环境无污染,可满足办公和生活要求并保护环境。
2复合注浆法加固缺陷桩基的工艺技术
施工工艺
复合注浆法加固缺陷桩基的施工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具体技术措施如下:
(1)注浆钻孔施工:对桩基的桩身缺陷或桩底持力层缺陷进行加固时,先采用地质钻机在桩中进行钻孔抽芯或在桩侧进行钻孔,对桩身缺陷加固时需在桩中钻孔抽芯至缺陷位置以下1m左右,对桩底持力层缺陷加固时需根据设计桩底持力层要求从桩
中或桩侧钻孔抽芯至完整持力层以下3m左右。钻孔孔径一般开孔为110mm或101mm,终孔直径为101mm或91mm,钻孔垂直度保证<1%。
(2)建立孔口注浆装置:注浆钻孔施工完成以后,在注浆孔口建立注浆装置。孔口注浆装置采用预埋设的方式固定在桩顶注浆孔口,采用水泥浆或水泥水玻璃浆液将孔口装置与钻孔之间的间隙固定密封。孔口注浆装置既要满足静压注浆要求又要满足高压旋喷注浆管可以从其中下钻的要求。
(3)采用高压旋喷方式喷射清水进行冲洗扩孔:孔口注浆装置埋设1~2天后,先采用高压旋喷方式喷射清水对缺陷位置进行冲洗,喷射清水时需按设计规定的工艺参数(喷射压力、提升速度、旋转速度)进行喷射,将注浆管分段下入孔底,每段注浆钻杆需连接紧密并采用麻丝密封。旋喷清水采用从下而上的方式。旋喷清水一般采用单管旋喷注浆方式,清水一般喷射1~3遍,经喷射清水后,可扩大喷射直径和增加固结体的强度。
(4)采用高压旋喷注浆方式进行注浆:按要求进行清水喷射洗孔和扩孔后,再采用高压旋喷注浆方式进行旋喷注浆。将注浆管分段下入孔底后,从下而上进行旋喷注浆,旋喷注浆一般采用单管旋喷注浆方式。
(5)采用静压注浆方式进行注浆:高压旋喷注浆结束后,利用孔口注浆装置封住孔口进行静压注浆。静压注浆开始时采用较稀的浆液和较低的注浆压力,随后逐渐增加浆液浓度及加大注浆压力,直至设计注浆量和注浆压力为止。一般静压注浆在浆液终
凝前需进行2~3次灌注。静压注浆可以采用单液也可采用双液注浆。
(6)封孔:静压注浆结束后,若注浆孔口冒浆,需对孔口进行封闭处理,防止浆液流出;若注浆结束后孔内浆液有流失,需补灌浆液到注浆孔内浆液饱满为止。
复合注浆法的浆液材料
(1)主剂:采用水泥浆为主剂,对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注浆时水泥一般采用425#早强型硅酸盐水泥。对桩基础缺陷进行加固补强注浆时,为了获得较高的固结体强度,采用高标号的525#普通硅酸盐水泥。
(2)外加剂:常用外加剂为速凝剂、早强剂等。速凝剂常采用水玻璃,水玻璃加量一般为水泥用量的2%~4%。采用双液进行静压注浆时,水玻璃用量可为水泥用量的10%~100%。早强剂为氯化钙和三乙醇胺,用量一般为水泥用量的2%~4%。
施工工艺参数
(1)旋喷注浆压力:采用单管高压旋喷法时:浆液或清水喷射压力:20~30MPa;采用二重管高压旋喷法时:空气压力为,浆
液压力为20~30MPa;采用三重管高压旋喷法时:水压力为:20~30MPa,空气压力为,浆液压力为2~5MPa。在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注浆时常采用单管高压旋喷,其压力常用20~25MPa;在对桩基缺陷进行加固补强注浆时采用单管高压旋喷或三重管高压旋喷,注浆压力常用25~30MPa;
(2)喷射提升速度:10~20cm·min-1;在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注浆时采用20cm·min-1;在对桩基缺陷进行加固补强注浆时采用10~15cm·min-1;
(3)喷射旋转速度:20~40r·min-1;
(4)静压注浆压力:在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注浆时采用~;对桩基缺陷进行加固补强注浆时采用~;注浆压力需根据每个工程的不同土质条件及注浆部位进行注浆压力设计。
(5)浆液水灰比:旋喷注浆时采用1∶1~∶1;静压注浆时采用∶1~∶1。
加固效果的检测复合注浆法加固缺陷桩基后的效果检测,应主要以承载力检测为主,因此检测方法主要采用高应变法和静载试验法,抽芯法和低应变法主要作为直观检测方法。通过检测经过加固后缺陷桩的主要缺陷是否已经充分注入水泥来判断加固效果。
(1)高应变法:对于三级建筑桩基以及工程桩施工前已进行单桩静载试验的一、二级建筑桩基,可以采用高应变法对工程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进行检测。高应变法还可直接反映桩身质量来判断加固效果。检测桩数不宜少于总加固桩数的5%,并不得少于5
(2)静载试验法:一级以及地质条件复杂、桩的施工质量可靠性低、桩数多的二级建筑桩基,应采用静载试验进行。检测桩数为总加固桩数的2%,且不少于3条。
(3)抽芯法:检测桩数为总加固桩数的5%,且不少于5条。抽芯孔数:D<,每桩钻一孔;≤D≤,每桩钻二孔;D>,每桩钻3孔。抽芯孔深度:每孔至少应有一孔钻至设计要求的深度,如设计未有明确要求时,宜钻入持力层3倍桩径且不小于3m。
(4)低应变法:通过对比缺陷桩加固前后的波形变化,定性分析加固效果。低应变法应用的关键是缺陷桩加固前应进行检测,以便进行加固前后的波形对比。低应变法的检测数量为加固桩数的100%。
3工程实例
广州某办公楼其基础设计采用为冲(钻)孔灌注桩,桩端持力层设计为微风化灰岩,桩径为<1400mm,桩身砼设计强度为C30,设计单桩竖向承载力为1840kN。该工程桩施工完成后对6条桩进行了抽芯检测,发现26#桩桩身局部有蜂窝及桩底存在溶洞及破碎灰岩。
经对高压旋喷注浆法、静压注浆法、复合注浆法等各种桩基加固方法进行比较,本工程决定采用高压旋喷法和静压灌浆相结合的综合注浆法加固桩底溶洞及破碎岩层以及桩身蜂窝。具体施工工艺如下:
(1)进行抽芯校核及灌浆孔施工:对26#桩增加2个钻孔进行抽芯校核并兼作灌浆孔,抽芯采用101mm双管钻具进行抽芯校核,以确定桩身砼质量情况以及桩底持力层质量情况,抽芯孔到桩底入微风化灰岩4m为止。5个加固孔呈对称布置,尽量分布均匀。
(2)先采用高压旋喷法加固桩底:先采用高压旋喷法对桩底进行加固处理。方法为通过抽芯钻孔下旋喷钻杆钻至桩底,以入微风化岩层为持力层,从桩底软弱层下开始用高压水旋喷,往上喷至桩底并与桩身搭接,复喷两次;然后下到底部自下而上喷水泥浆,复喷一次。施工参数为:喷射压力>30MPa;提升速度:喷水10cm·min-1,喷浆10cm·min-1(复喷为15cm·min-1);回转速度为20~40r·min-1;旋喷水泥浆液水灰比为1∶1;采用水泥浆(水泥用525#)复喷一遍,水泥用量600kg·m-1左右。根据溶洞的范围、高度不同,水泥用量有很大差别。
(3)旋喷后再进行静压灌浆加固桩底及桩身:高压旋喷结束后,将孔口封住,利用旋喷钻孔对桩底进行静压灌浆。浆液以525#高标号水泥为主剂。施工参数为:灌浆压力为~,灌浆浆液水灰比为~。经静压灌浆后,能加固原来松散破碎的灰岩层,同时对桩身与灌浆钻孔连通的蜂窝有灌浆加固效果。而且经多次静压灌浆,可以防止旋喷灌浆浆液收缩。施工结束后,经检测单位对该桩进行高应变检测表明,桩基承载力大幅度提高,加固后其承载力远高于承载力设计值,加固效果明显,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4结论
(1)复合注浆法充分发挥了静压注浆法和高压旋喷注浆法这两种注浆加固方法各自的优点,克服各自的缺点,是一种新型的桩基加固技术。该法处理桩身蜂窝、桩底沉渣、桩底持力层存在相对软弱的夹层、桩底溶洞等桩基质量问题安全可靠、经济有
(2)该技术适用地层范围广,既可用于砂卵石层,又可适用于粘土、粉土和粉细砂层及淤泥层,同时可用于处理岩溶土洞;在桩基加固中适用于各种灌注桩、预应力管桩、预制桩等。
(3)复合注浆工法合理,可操作性强,施工简便,施工噪音小,注浆材料对环境无污染。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值得在国内大力推广应用。
大坝固结灌浆论文范文 篇五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操作风险的定义、分类及其特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管理操作风险的建议;操作风险管理的几个阶段;操作风险的量化管理;总结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就一直存在、关于操作风险的定义全世界的银行家们还仍然没有达成共识、全球衍生产品研究小组的定义、《新巴塞尔资本协议》(2003)给出的定义、瑞士信贷集团认为操作风险可具体表现为经营混乱、失控、出差错、不当行为或外部事件、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不同、操作风险几乎覆盖银行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环境、银行的整个组织机构都有不同层次的参与,建立起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国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度量方法、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的操作风险度量方法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本身并不新鲜的操作风险这一话题随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诞生又重新成为了金融界关注的焦点。到底该如何对这一与银行经营形影不离的风险进行管理呢?全世界的银行家们通过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及其各种具体表现的深刻理解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好的操作风险管理能够降低经营成本并提高银行价值。本文从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和特点出发,讨论了国外操作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协议中给出的操作风险量化管理办法,指出了操作风险的量化在整个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操作风险;量化管理;风险度量;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0引言
操作风险这一话题并不新鲜,伴随着银行的诞生,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就一直存在。随着世界经济和银行业的发展,人们对待操作风险的态度已由最初的忽视逐渐转变为目前的较为重视。通常不是主动产生的操作风险在较早的时候由于人们的认识不足,仅仅被称作除市场风险和信贷风险之外的其他风险;而现在,多种可供分析的操作风险管理方法正在逐渐的形成,商业银行多年来一直试图对它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定性并尝试测量这一风险。目前银行家们已经达成了共识:好的操作风险管理能通过减少风险、改善服务质量和降低经营成本,从而形成一种竞争优势并在股东价值中得到相应体现。
1操作风险的定义、分类及其特点
关于操作风险的定义全世界的银行家们还仍然没有达成共识,但对操作风险的性质正在形成一致的看法:操作风险是一种引起损失的风险,是由不当的或者说失败的操作程序,工作人员或工作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的风险。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定义有两个:
一是全球衍生产品研究小组的定义,他们认为“操作风险是由于控制和系统的不完善、人为的错误或管理不当所导致的损失的风险。”这一定义从人员、系统和操作流程三个方面对操作风险进行了界定。
二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2003)给出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正确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这一定义侧重于从操作风险的成因包括法律方面的风险,但将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排除在外。
除了以上两个定义之外,世界著名的瑞士信贷集团也给出了他们有关操作风险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以不当或不足的方式操作业务而对业务带来负面影响的风险,操作风险也可能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
瑞士信贷集团认为操作风险可具体表现为经营混乱、失控、出差错、不当行为或外部事件,但都不外乎组织、政策/过程、技术、人员和外部5大类。①其中组织风险源于管理层的更替、项目组织管理,企业文化和沟通、责任以及持续经营计划;政策和过程风险源于操作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例如支付、结算、操作违反政策规定和产品方面的失败;技术风险源于计算机系统软件或硬件方面的不足,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安全方面的漏洞等;人员风险源于不适当的雇佣关系引发的利益冲突以及其他内部欺诈行为;外部风险源于外部欺诈或法律冲突。
这5个分类只是对操作风险最初步的分析辨别,很显然它们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进行次级分类。例如组织风险可以细化为治理结构、文化、沟通、项目管理、持续经营等几个方面;技术风险可以细化为通信、软硬件和信息技术安全三个方面等等。
操作风险的性质决定了操作风险与其他风险相比有着较为明显的特点:
(1)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不同,操作风险的风险因素存在于银行的业务操作过程之中,且引起操作风险的因素与之导致的损失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可以用数量关系衡量的联系。因此对于操作风险的管理需要整个银行的业务人员和部门共同努力防范。
(2)越是业务规模大、交易量大,结构调整迅速的领域,越是容易受到操作风险的冲击。
(3)由于前面提到的,可以观测识别的操作风险因素与其可能导致的损失的规模和频率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数量关系,因此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很难确定什么因素对操作风险的管理最为重要。
(4)操作风险几乎覆盖银行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既包括那些发生频率高、造成经济损失相对较小的日常业务处理中的小错误,也包括那些较少发生但能够导致较大损失的自然灾害和大规模舞弊行为等。因此试图用一种方法来测量和管理操作风险的所有领域几乎是不可能的。
2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管理操作风险的建议
对于如此难以驾驭的操作风险,巴塞尔委员会在总结国际金融经验的基础上将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工作归纳为四个部分:
①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环境;
②风险管理:识别、衡量、监督和控制;
③监管者的作用;
④信息披露的作用。
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对银行来说首先应当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环境,要求董事会了解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方面,并对银行的操作风险战略进行定期审查。银行的操作风险战略应当能够反映银行的风险容忍程度及其对各种风险种类特征的理解。巴塞尔委员会同时认为银行组织内部的信息流程在建立和维持一个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其次银行应当建立识别、衡量、监督与控制操作风险的管理系统,找出衡量操作风险的有效方法和持续对操作风险敞口和重大损失事件进行监督。在这些措施的基础上,监管者应当对银行经营中与操作风险相关的战略、政策、程序和方法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定期的独立评价,并保证银行具备一个有效的报告机制以便及时了解银行在相关方面的新进展。
此外,信息披露在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督过程中也应当发挥重要作用。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银行应当向公众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使市场参与者可以对银行的操作风险敞口和操作风险管理质量进行比较评估。
3操作风险管理的几个阶段
对任何风险的管理都应当是一个有序的管理过程,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也不例外。通常来说,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识别、量化和追踪、计量以及整合管理。
识别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进行风险识别,应当使用许多人力资源进行数据的收集,在根据整理后的数据划分出风险的优先次序。在这一阶段,需要银行的整个组织机构都有不同层次的参与,建立起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
量化和追踪阶段
这一阶段要求执行操作风险管理任务的团队不断试验以找出量化风险的方法,进行风险的跟踪观测;建立能够将识别阶段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自动化的电子系统;并建立系统风险的汇报传达机制。
3.3计量阶段
这一阶段需要对在量化和追踪阶段是探索的操作风险量化模型和方法进行继续的开发和提升,建立相应的操作风险数据库并加大对相关技术的开发应用。该阶段的大部分工作应当由操作风险管理团队来完成,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
整合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应当建立起管理操作风险的软件程序,所需的技术和人力资源较前面几个阶段有所减少;该阶段需要做到能够将敞口性操作风险数据整合到管理过程之中,并能够运用保险等类似的避险方法对敞口性操作风险进行管理。
4操作风险的量化管理
从上面提到的操作风险管理的阶段分析可以看出,从操作风险管理的第二个阶段开始,风险的量化就作为整个管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是整个操作风险管理的决定性环节。对于这一关键环节,国外的商业银行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做出过不少有益的尝试,除此之外,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当中对银行操作风险的量化方法也给出了较为明确的建议。
国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度量方法
首先是由上至下法。这种方法是根据传统的假定(资产或非利息收入越多,操作风险越大)以资产和非利息收入等财务指标为基础分派操作风险资本金。但是大多数国外银行并不采用这种方法管理操作风险,原因是该方法不能反映出操作风险管理的真实水平。在这种方法下,即使某种业务流程已经拥有很高的操作风险管理水平,但只要他的资产或者是非利息收入的财务指标没有降低,分配给这项业务的操作风险资本金就不会被减少,因而不利于激励管理人员加强操作风险管理。
其次是由下至上法。这种方法目前在国外有较多的研究和采用。很多管理者认为随着统计方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操作风险是可以像其他风险那样被较为准确的度量的。
在这种方法之下,整个银行的业务被分割成若干个类别,然后对每个类别的业务的操作风险进行分别度量之后再加以汇总。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量各个业务类别的分线情况,从而能够促使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一般情况下,银行根据统计度量法的结果向各个业务部门分派风险资本金,利用情景模拟分析法得到的结果进行资本金的补充,相互结合以提高操作风险的管理水平。另外,对于一些发生几率很低但可能造成巨大损失的事件,很多国外银行试图将极值理论运用到统计度量法之中来提高相关损失值的置信度。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的操作风险度量方法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不仅对如何管理操作风险给出了许多有用的建议,而且对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也进行了设计。为了适应不同金融机构的情况,巴塞尔委员会设计了三种由简到繁的操作风险计量方法: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法。其中基本指标法和高级法到采用基本指标乘以固定比例的计量方法。固定比例由巴塞尔委员会研究确定。基本指标法用前三年包括经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的平均总收入作为基本指标。而在标准法下商业银行的业务被划分为八个类别,每个类别需要配置的资本为该业务类别风险敞口与相应的固定比例的乘积。将这些乘积加和就得到总的资本要求。可以看出,基本指标法和标准法计量的资本要求不直接与数据相联系,也不能反映各个银行不同的操作风险损失特征,所计算出来的结果不能反映资本对风险的敏感度。
因此,巴塞尔委员会建议国际活跃银行采用高级法计量操作风险。
高级法包括内部法、损失分布法、极值模型法和其他一些新的操作风险计量方法。首先是内部法。内部法在标准法的基础上,对于每个业务类型的组合,银行应当根据自己的历史损失数据计算组合的期望损失值,而操作风险需配置的资本由操作风险的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影响预期损失与非预期损失相互的关系的因素很多,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预期损失与非预期损失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
5总结
可以说,在目前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商业银行的管理者们正在不遗余力的对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大大小小的风险进行跟踪监测并试图通过各种各样的数学模型建立起风险与损失之间较为明确的数量关系。对于曾经一度被认为是最难以进行量化的操作风险,现在也逐渐建立了量化的理论和模型。当然,无论是什么样的计量方法,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使操作风险这一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越来越重要的东西变得可测,从而有利于银行对其进行精细化的管理。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并不能全部依赖于各种量化模型,毕竟操作风险的变幻十分难以捉摸;而且模型大都是根据历史上已发生的事件及其导致损失的数据估算得出的,无法主动的对未来的风险进行控制管理。
总之,操作风险的量化管理在商业银行进行操作风险管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贯穿操作风险管理的各个阶段的不可或确的环节;但银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并不能完全依赖于由计量模型所得出的数据,而是要根据商业银行各自所面临的风险的不同情形给操作风险以灵活的综合管理,以最优的管理水平将操作风险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以最为合适的资本准备将操作风险所引致的损失减为最少。
注释:
①引自汉斯·乌里希·德瑞克.金融服务运营风险管理手册,P33。
参考文献:
[1]汉斯·乌里希·德瑞克.金融服务运营风险管理手册[M].中信出版社,2004:6.
[2]姜海军,惠晓峰,李雪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操作风险及其计量问题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6:8.
[3]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下的操作风险衡量与资本金约束[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2.
[4]陈文.国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度量与管理[J].统计与决策,2006:7.
大坝固结灌浆论文范文 篇六
坝址区基岩以中粗粒花岗岩为主,细粒闪长岩次之。建基岩面利用岩体为微新岩石,局部为弱风化下部岩体。建基岩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优质、良质岩体约占98%。RQD值一般70%~90%,变形模量一般为20—30Gpa,纵波速度4300~5500m/s,透水性弱,透水率小于lLU约占80%。
坝区经历多次构造变动,断层构造岩出露面积约占建基面积的2%。以F2、F9、F23为代表的压性断层为主,构造岩石多为碎裂岩,一般胶结良好;以F215、F548、F65为代表的张性断层次之,构造岩胶结较差,风化较强,少数呈松散状态。
裂隙以倾角大于60°的陡倾角为主,占75%以上;倾角30°~60°的中倾角裂隙占10%;缓倾角裂隙占13%。裂面以压扭性为主,裂面平直,闭合状、无充填、胶良好,裂隙长度一般2~5m,规模大者10~20m,极少数长度超过30m,间距一般~,张性裂隙不发育、裂隙粗糙、微张开状,长度多小于10m。
此外,由于坝基开挖,建基面浅部岩体受卸荷及爆破影响,不同程度的损伤,局部岩块松动。
从总体上看,三峡大坝基础工程地质优良,大坝基础设计及基础处理中,一方面应考虑如何充分利用坝址优良的地质条件,尽量节约工程投资;另一方面要对地质缺陷部位、裂隙发育部位的不良岩体进行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