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茶学论文范文28篇(最新3篇)
制茶学论文范文28篇 篇一:茶树的生长环境与品质关系的研究
茶叶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产品,其品质受到茶树生长环境的影响。因此,研究茶树的生长环境与品质关系对于提高茶叶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茶树生长环境与茶叶品质关系的分析,探讨了茶树生长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首先,茶树的生长环境包括土壤、气候、海拔等因素。研究表明,不同的土壤类型对茶叶的品质有着显著影响。例如,酸性土壤中的茶树生长缓慢,茶叶品质较差。而碱性土壤则有利于茶树的生长,茶叶品质也相对较好。此外,气候和海拔也是影响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高海拔地区的茶叶由于气温较低、日照时间较长,茶叶中的咖啡碱含量较高,口感醇厚。而低海拔地区的茶叶则因气温较高,茶叶中的咖啡碱含量较低,口感较淡。
其次,茶树的生长环境与茶叶品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适宜的生长环境可以促进茶树的健康生长,提高茶叶的品质。例如,适宜的土壤湿度和气温可以促进茶树的根系生长,增加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而过高或过低的土壤湿度和气温则会导致茶树的生长受阻,茶叶品质下降。此外,适宜的施肥和灌溉也是提高茶叶品质的关键。合理的施肥可以提供茶树生长所需的养分,促进茶叶的营养积累;而适宜的灌溉可以保持土壤湿度,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最后,针对茶树生长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可以采取一些改进措施。首先,可以通过合理的土壤调理,改善土壤的酸碱性,提高茶树的生长环境。其次,可以通过合理的施肥和灌溉,提供茶树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生长环境,选用适合的茶树品种,以提高茶叶的品质。
综上所述,茶树的生长环境与茶叶品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通过研究茶树的生长环境与品质关系,可以为茶叶的生产和加工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茶叶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制茶学论文范文28篇 篇二:茶叶加工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茶叶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产品,其品质受到茶叶加工工艺的影响。因此,研究茶叶加工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对于提高茶叶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茶叶加工工艺与茶叶品质关系的分析,探讨了茶叶加工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首先,茶叶加工工艺主要包括采摘、杀青、揉捻、发酵等环节。这些环节对茶叶的品质有着重要影响。例如,采摘时选择适宜的鲜叶,可以保证茶叶的品质。而过早或过晚采摘的鲜叶则会导致茶叶品质下降。杀青环节是茶叶加工的关键环节之一,对茶叶品质影响较大。适宜的杀青温度和时间可以保持茶叶的鲜绿色和香气,过高或过低的杀青温度则会导致茶叶品质下降。揉捻环节可以改变茶叶的形状和口感,过度揉捻会破坏茶叶的组织结构,影响茶叶品质。发酵环节可以改善茶叶的香气和口感,但过度发酵会导致茶叶品质下降。
其次,茶叶加工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与加工技术的熟练程度密切相关。熟练的加工技术可以保证茶叶的品质。例如,掌握适宜的杀青温度和时间,可以保持茶叶的鲜绿色和香气;掌握适宜的揉捻力度和时间,可以改善茶叶的形状和口感。此外,加工设备的选择和维护也是保证茶叶品质的关键。合适的加工设备可以提高茶叶加工效率和品质,而加工设备的不合理选择和维护不当则会导致茶叶品质下降。
最后,针对茶叶加工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可以采取一些改进措施。首先,可以通过提高加工技术的熟练程度,保证茶叶加工的质量和品质。其次,可以优化茶叶加工工艺,提高茶叶的加工效率和品质。此外,还可以加强对加工设备的选择和维护,以提高茶叶的品质。
综上所述,茶叶加工工艺对茶叶品质有着重要影响。通过研究茶叶加工工艺与茶叶品质关系,可以为茶叶的加工和市场竞争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茶叶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制茶学论文范文28篇 篇三
制茶学论文范文 第一篇
摘要:古今中外,对于“文化”这一概念的定义就达好几百种。实则,文化是一种极为微妙的东西,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茶与咖啡,本为两种饮品,却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从茶与咖啡的起源到兴盛,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与咖啡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这两种饮品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更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其中,代表中国的茶文化与代表西方的咖啡文化的差异,更体现出了中西方文化的内在差异。本文主要分析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异同,进而能够让读者从这两种文化的视角下探出中西方文化的潜在关系。
关键词:茶文化;咖啡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茶和咖啡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主要饮品。茶的清香让人心静神怡,喝茶时清新而淡雅的意境更是让人陶醉;咖啡的香醇令人痴迷,它的滋味更是让人在舌尖回味无穷。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这是铁一般的事实,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渗入到人们的思想精神领域。同样,咖啡对西方人的重要性也正如茶对中国人一样,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今,茶和咖啡已经被衍生为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它们都象征着追求优雅、放松、静心享受生活,注重品味的一种生活文化。然而茶与咖啡除了具有这些共性外,还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这些差异更透析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一、茶与咖啡的起源说
1、茶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这是大家没有疑义的。在中国的饮食中,茶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在这其中,茶就有着自己独立的领域。同时,在我国历史上,有一种说法在谈到富人的生活情境时用“茶来伸手,饭来张口”形容,普通人家则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从中我们可以晓知,不管是富贵还是贫穷,人们都离不开茶,茶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茶究竟来源于何时呢?
中国历史上对于茶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包括神农说,西周说,秦汉说,六朝说等,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则为神农说。在《史记》、《淮南子》、《本草衍义》、《神农本草经》等古籍中均有“神农尝百草而得茶”的相关记载,唐代茶学专家陆羽也曾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1]相传神农在采药时偶然发现一种植物,后来便将其定名为“茶”。此后茶树渐被发掘、采集和引种,被人们用作药物,供作祭品,当作菜食和饮料。 由此,这一偶然的发现使得后人将茶这种饮品不断发展,并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后来茶不仅是举国之饮,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2、咖啡的起源
咖啡是西方最受欢迎的饮品,其得到人们接受的程度并不亚于茶在中国的畅行。咖啡的起源也有种植煌的传说故事。其中之一是根据罗马一位语言学家罗士德.奈洛的记载:大约公元六世纪时,有位阿拉伯牧羊人卡尔代某日赶羊到伊索比亚草原放牧时,发现羊群吃了某种红色果实后兴奋不已,卡尔好奇地尝了一些,食后自己确实也觉得精神十分爽朗,从此他就时常赶着羊群一同去吃这种美味果实。后来,一位回_经过这里,便顺手将这种不常见的红色果实摘回家,并分给其牡慕逃衙浅裕他们发现这种果子能令他们在祈祷时保持清醒,此后这种具有神奇效力的浆果便广泛地流传开来。据后来研究证实,这些浆果就是咖啡的种子。随着人们越来越多的食用,这种苦中带甜,又极为醇香的饮品被西方人所欲罢不能,成为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关于起源之说,两者都带有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和神话色彩,为茶与咖啡的文化发展带来了精彩的故事背景,同时在传播过程中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得到众人的普遍认可。
二、 简述茶与咖啡特征之差异
中国人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而且茶叶被分为多种类型,不同场合还有不同的泡法。喝茶时,需要注意茶叶适当拼配,要随喝随添,水温适宜。同时,配着点心、干果等一起饮用,味道更加。茶有健身,治病等药物疗效,还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功效。
现在比较流行的咖啡种类主要是意式咖啡和美式咖啡。其中意式咖啡,即意式浓缩咖啡,是一种口感强烈的咖啡类型。用意式咖啡作为基底,熟练的咖啡师可以巧妙的利用其与牛奶的交融形成各种精美的拉花图案,使之成为一种拉花审美艺术。同时饮用咖啡还可以振作精神、增强思考能力,恢复肌肉的疲劳,还能帮助消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胆结石等疾病。
茶与咖啡有着各自特定的制作方法和品尝方式,它们带给人们不同的文化享受,同时,人们也可根据二者不同的种类和功效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使其疲惫的身心得到有效的舒缓。
三、茶文化与咖啡文化
1、中国茶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茶最开始是其药用价值在民间流传,随着历史的进展,逐渐转为人们生活中的饮料,后更是成为一种文化。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人们已开始饮茶,文人已与茶结缘。有文字记载曰“吴主礼贤,方闻置茗;晋臣爱客,才有分茶”,即认为在社交活动中以茶待客始于三国时代,而礼仪化、程式化的饮茶一分茶确立于晋代。在晋代茶己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人们在饮用过程中开始赋予茶叶超出物质意义以外的品性。
“茶”蜕变为“茶文化”,就不得不提“茶道”。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谓,其中“客来敬茶”自古就被尊奉为一则礼仪信条,不言自明,妇孺皆知。 “茶道”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其中云南白族“三道茶”就较为有名,它以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早在明朝时被白家用来敬待客交友之道,并逐渐成为一种礼仪。至于后来斗茶品茗过程中娴熟的手法,典雅的姿态,精美的茶具,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名扬四海,为各国所效仿。 除了上述显在的文化礼仪蕴意外,还不得不提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源头―――儒、释、道。 儒家向来强调一个“和”字,即天、地、人的中庸之道,而茶文化正是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和谐气氛,增进友情等等。 说到佛家,就必须要说禅与茶之间的奇妙关联。 茶之味苦,饮后若甘,而参禅打坐,自明心性,最终也得出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结论。 也就是说,禅和茶都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都是在苦涩中蕴藏着真谛的古朴文明;而老庄的道家思想,其核心是返璞归真,道法自然,超凡脱俗,清静无为,喝茶能使心境变得恬淡自然,仿佛和宇宙万物合为一体,达到忘我、与世无争的境界。[2]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茶文化是儒、释、道三家的合一,同时也是天地人的统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高雅与通俗的统一。 而茶文化的兴起则是在盛世唐朝,茶史专家朱自振说道:“在唐代,荼去一划,才有茶字;陆羽作经,才出茶学;茶始收税,才建茶政;茶始边销,才有茶的贸易”,总之,是在唐代,茶叶生产才发展壮大,茶文化才真正形成。
在唐代,刘贞亮概括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驱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精辟地道出了物质及精神文化,使我们充分了解了茶的功用及其所反映出的精神内涵。[3]之后,人们又赋予了茶更多的人文情怀,将茶品与人品,茶德与人德联系起来,以茶的“君子性”来使茶文化与道德文化相联系,用茶和饮茶的礼仪程式来达到使人修身养性的目的。此外,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还逐渐形成了茶的品饮艺术,使饮茶向艺术化、审美化的方向演进,对茶树、茶叶、茶具及品饮过程都赋予美的意义和形式,使茶文化成为了一种“怡情”文化。
真正使茶文化达到鼎盛的是在宋代,由于茶叶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茶区的不断扩大、茶的种类也逐渐增多,在宋朝名茶的数量就达到200种左右。饮茶风俗在宫廷贵族和文人之间更为流行,而且也深入地传到平民百姓的生活当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王安石《议茶法》记载:“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茶因此成为宋代社会普遍接受的饮品,由此茶肆、茶坊与茶馆也渐渐兴起。茶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了联系,出现了很多与茶有关的社会现象、习俗或观念,使茶文化的内容更为丰满。
茶文化的发展不仅提高了饮食文化的品位,而且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并渐渐形成颇具特色的制度、道德、伦理、风俗习惯、仪式礼节、修身养性等相对规范的茶文化,进而发展成为人们社会交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成为精神文化的载体。
2、 咖啡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咖啡被认为是消费最多的饮料。至21世纪以来,咖啡在中国也得到了人们普遍的接受。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人们的生活也日益富足,在这片以饮茶为主的土地上兴然而起了对咖啡的热爱,尤其得到了年轻一代的认可,逐渐而兴的便是一股“咖啡文化”之风。在各个城市咖啡馆、咖啡书店成为了人们看书、休息等悠闲生活的好去处。而这种最初只流行于西方国家追求自由、舒适、新颖、实效内涵的咖啡文化是怎样逐渐形成的呢?这值得我们的深入了解,以便将这种文化更好的传递丰富起来。
产生于非洲埃塞尔比亚的咖啡,随着全球交通的发展,信息交流的畅通,逐渐被世人所认识。目前,咖啡的出产地涵盖了中西非、中东、东南亚、印度和太平洋地区等50多个国家。咖啡逐渐流行于整个西方国家,从上流社会的装饰演变成百姓日常的必需品。
而真正开始传播咖啡“力量与热情”文化内涵的则为法国,据说法兰西民族中那种自由、浪漫的气质与咖啡品质中的香甜十分吻合。后又在法国咖啡文化基础上,演变出了定位为“您的邻居”的为我们所熟知的美国星巴克咖啡文化,和在日本兴然而起的“真锅咖啡文化”。这里以美国为例,由于美国咖啡文化追求的是亲切、轻松、休闲和大众化,所以美国人的这种咖啡文化,使其著名品牌星巴克所到之处无不掀起一股咖啡热浪。[5]美国人喝咖啡像进行一场无规则的游戏,随性放任,百无禁忌,咖啡同时也深入到他们的生活而难以分离,影响之深甚至达到没有咖啡就不算生活的地步,常常形成“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的情景。
现今,咖啡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快速的传播,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更适应了咖啡的味道和感觉,更把其看成是时尚的标志,这使得咖啡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让咖啡畅行于世界。
结束语:
制茶学论文范文 第二篇
【摘 要】本文就茶与中国文化做了认真的分析和探究,也介绍了茶的起源与茶功效等,中国茶文化是值得弘扬和发展的。
【关键词】饮料;茶文化;中国文化;茉莉花茶
茶和可可、咖啡被列为是世界三大饮料,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的好处数不胜数,并且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更是值得品评的。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文化更是原汁原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茶也是有独特感情的:当有客人来到家中时,沏上一杯热茶是热情和礼貌;周末和好友一起喝一杯清茶是轻松更是快乐;独自一人时沏一杯好茶看一本好书是精神的收获更是身体的享受。那么,我们就来谈一谈中国的茶文化。
一、茶的起源
对于茶的起源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说起源于汉代,也有人说起源于唐代,而更有学者研究说早在神农时代就已经有茶的出现了。不管怎样,茶都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在中国发展和成熟,之后又流传到日本韩国等地区,而如今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扩大,中国茶文化更是备受关注。
茶文化悠久而绵长,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茶出现的初期是作为药材来使用的,因为它有许多特别的功效,是一种很重要的药材,如今也是如此。后期经过长期的发展,茶才演变为今天的传统饮料。
茶在我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些人离不开的茶,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茶。中国有许多俗语中也时常出现茶的身影,如“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人”,“饭后一杯茶,老来不眼花”,“若想百岁翁,与茶打交道”等等。这些俗语也充分证明了人们对茶的重视程度。
二、茶的种类
茶有分许多种,有红茶、绿茶、花茶等等。绿茶是最原本的茶,是种植茶树然后采摘、晒干等工序之后制作而成的。对于茶的采摘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据说好茶采摘的必须女孩而且是未婚的妙龄女子,采摘什么样的叶子,用怎样的手法,怎样晾晒等都是非常有讲究的。而红茶,是指绿茶经过发酵以后制成的,它与绿茶不同,泡制之后会成红色,味道也别有一番。
花茶便是各种花的花瓣晾干之后制作成的,有茉莉花茶、玫瑰花茶、菊花茶等等,它们的引用也有许多不同的功效。当枯萎的花朵在杯中再次绽开的时候,还真是别有一番风趣。
三、茶的功效
茶作为中国人传统的饮料,也是中国人最普遍喜爱的饮料,它有许多奇妙的功效。
首先,饮茶可以提神,我们经常在工作和学习需要精力时喝一些茶使自己精神起来。其次,茶还可以消食、健脾胃,人们一般都在饭后喝一杯,这样可以去除食物的油腻感,达到消食健脾胃的功效,所谓“饭后一杯茶,老来不眼花”就是指此功效。再次,多饮茶能降油脂,不会有得三高的危险,在三高病逐渐严重的今天,人们更应该注意生活和饮食方式,预防变成三高人士。所以,饮茶是一个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被推崇。
最后,其实茶的功效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好处,其中最受现代人欢迎的就是茶有减肥的效果。饭后喝茶能够去油腻,减少脂肪在体内的囤积,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所以,也非常受女孩子们的欢迎。
四、茶的今天
如今,茶越来越受世界人民的欢迎。许多外国人也开始喝茶并且非常喜爱这种饮料。茶不仅为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今,各种瓶装的茶饮料越来越多,也因为其口味很好、携带方便等因素备受喜爱。
如中国市场上的瓶装康师傅绿茶、娃哈哈红茶、茉莉清茶、茉莉蜜茶等等,我个人也非常喜欢。这种现象充分说明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的茶文化悠香而深远,小小的茶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气息。茶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中国茶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我们应该更多的宣传茶和弘扬茶文化。
制茶学论文范文 第三篇
摘要: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自中国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以来,中国茶文化经过多年的追求和锐意的提炼,使其越炼越精。探讨茶树起源、茶文化的历史、茶文化的内涵,对研究中国茶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茶;茶文化;起源;内涵;研究
1 茶树起源
我们祖先对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起源及原产地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始于唐朝,兴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2 茶文化的历史
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中国茶文化历史渊远流长,若依文献记载来看,可上溯至公元前2337年中古时代的神农氏。“传说始于皇帝时代《神农本草经》中:‘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荼”即“茶”,唐代之前还无“茶”字,我国古代早期文献《尔雅》中,将茶称为“荼”。茶最早是被作为治疗的药物,《神农食经》中记述:“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唐代陆羽《茶经》中有云:“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2]《尔雅》成书于汉代,因此,许多学者据此论证周代就已形成饮茶的风尚。《茶经》中的“苦菜”、苦茶、“茗菜”、“苔菜”皆指为茶。西晋时傅咸所著《司隶教》中曾提及蜀驱在南方小镇“做茶粥”卖的事例。现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以茶入味的习俗,无疑是古代食茶的遗风。竹筒茶加油盐食用,大蒜加茶炒菜,腌制茶可拌可炒,亦可佐饭食用。湖南洞庭湖姜盐茶,芝麻豆子茶很有名气。我国食谱中:茶汁虾仁、碧螺虾仁、龙井虾仁、碧螺鱼片、碧螺炒蛋、龙井鸡丝、龙井鲍鱼、樟茶鸭子、云雾石鸡、五香茶叶蛋等。
继《茶经》之后,古代茶书有蔡襄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多种。将茶叶专用于饮料,大约形成在西汉时期,西汉辞赋作家王褒所著《僮约》中记述去集市买茶,煮茶和洗涤茶具的细节。
中国茶饮文化的首倡者为唐代陆羽。由于唐代饮酒风日盛,因而以茶为主的茶宴、茶会亦与日俱增,兴盛一时。这种以茶代酒的茶宴不仅文雅,还可以“不令人醉,微觉清思”。陆羽的好友诗僧皎然写有《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愁看毕卓甕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至宋代,中国茶道、茶艺愈加充实完善起来。宋代茶学著作比唐代更多,内容更丰富。《茶录》子安《拭茶录》,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无名氏《北苑别录》等。宋徽宗赵佶也撰写了一部茶学著作《大观茶论》,此书虽不一定为皇上御笔 ,但也记录了一些不少的精微体验心得,从中可知宋徽宗是一个嗜茶、爱茶的帝王。《大观茶论》一书,对采茶工艺有许多精细入微的描述,宋代采茶要求“断芽心必以甲不以指,从甲则速断不柔,从指则多温易损。”制茶工艺要求“洗涤芽惟洁、洗器惟净、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如菜茶制作过时,不合时宜,蒸压不当,焙之太过,是制作不出上等好茶的。
一代词圣苏东坡,把佳茗比作佳人,也有脍炙人口的咏茶佳作。他的《汲江煎茶歌》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明清时代,茶道、茶艺又增添了新工艺、新内容。明代钱椿年于嘉靖九年(1530)作《茶谱》一书,分茶略、茶品、茶艺等九部分,其中“煎茶四要”、“点茶三要”写得简洁实用。“煎茶四要”指:选择好水、洗茶、候汤、择品。煎茶的水如果不甘美,会严重损害茶的香味;烹茶之前,先用热水冲洗茶叶,除去茶的尘垢和冷气,这样,烹出的茶水味道甘美;煎汤须小火烘、活火煮,活火指有焰的木炭火,煎汤时不要将水烧得过沸,才能保存茶的精华;茶瓶宜选小点的,容易控制水沸的程度,在点茶注水时也好掌握分寸,茶盏宜用建安的兔毫盏。“点茶三要”指:涤器、茶盏、择品。点前先将茶器洗净;茶盏是茶面聚乳的关键;烹点之际,不宜以能夺香、夺色的珍果香草杂之,……如此才能真正品味茶的清纯甘美[3]。
清代的茶艺、茶道还流行在茶中加入香花佳果,以提高茶饮中其香美味。无名氏的《调鼎集》卷八列举当时名茶外又叙述几种花茶,果茶的制作工艺。《清茶》一条下有:茶叶,石榴米四粒,松仁四粒,或加花生仁,青豆泡茶。《泡茶》一条下是:茶叶内加晒干玫瑰花、梅花三瓣同泡,颇香。《橄榄茶》一条是:橄榄数枚,木锤敲碎(铁敲有黑锈并刀腥),同茶入小砂壶,注滚水盖好,少停可饮。花红同。《暗香茶》一条是:腊月早梅,清晨用箸摘下半开花朵,连蒂入磁瓶。每一两,用炒盐一两洒入,勿经手。厚纸密封,入夏取用。先置蜜少许于杯,加花三四朵,滚水注,花开如生。
3 茶文化的内涵
饮食是食品和饮品的合称。而饮茶较之食品,具有更加独特的社会功能。如饮茶作用于人生理和心理的微妙作用,尤其茶道、茶艺、茶事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更为广泛、深刻。
文化思想深层次的内部结构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1]。茶文化的物态文化是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1]”既包括茶树栽培、茶叶采集、加工、保存及茶叶中的化学成份和茶叶入药的疗效等,也包括茶道、茶艺、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茶花、工艺品以及桌、椅、茶室等物品和建筑物等。
茶文化的制度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1]”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等。
茶文化的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1]”通常是以茶礼、储茶、品茶、斗茶、点茶、茶点心、茶食、茶花、贡茶、书院茶、草庵茶等茶俗以及茶艺形式表现出来。
茶文化的心态文化是指人们在品茗饮茶过程中所表现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矣。”文人宴会上以茶代酒,标志着生活习俗的大改变。可以说,茶宴是中国文人的创造。
举行茶艺表演,开办茶艺知识讲座和培训,积极参与茶文化活动,显示出自觉的文化积极性,这是其他餐饮业所不能比拟的。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功能,也就是茶文化对社会文化教育功能独特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武英.唐宋茶道初探[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1).
[2] 徐赛碌,肖雪珍.浅谈世界茶叶产销状况与我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J].福建林业科技,2002,(增刊).
[3] 詹梓金.福建茶文化纵撗谈[J].福建茶叶,2000,(增刊).
制茶学论文范文 第四篇
摘要: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符合现在旅游发展形势,能更好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本文对茶文化旅游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也介绍了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一些思路,最后以信阳和安溪两个地方的茶文化旅游为例,分析了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信阳;安溪
我国拥有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在长期的茶叶种植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我国也因此成为“茶的故乡”。茶叶作为饮品为茶叶产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茶文化作为一种隐形的旅游资源,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现在茶文化旅游资源还没有获得深度开发,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成为促进茶叶产地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引擎。下面是对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探究。
1茶文化旅游现状
我国茶文化旅游还未获得充分开发,茶文化发展的潜力也未被挖掘出来,加强茶文化旅游开发应该作为茶文化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茶文化旅游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这种差别主要是关注点和研究角度的不同造成的。在茶文化旅游产品类型上,不同的学者的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有的着眼于茶文化的物质形态,有的则关注于茶文化的精神层面。茶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形态多样、形式丰富的茶文化。如果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分类,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1]。在物质文化上,茶文化包含有茶、水、茶具、茶政等,这些都是茶文化中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其制度文化包括了茶礼俗、茶艺茶道、茶的传播、茶的技术和历史等。在精神文化上茶文化则表现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中,是精神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2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思路
在我国进行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有着巨大的优越性。首先我国是一个种茶大国,在全国多地都有茶叶种植区,这些是发展茶文化旅游的一个强有力的依托。另外,我国在长期的种茶、制茶、饮茶的过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这些都是可供开发的内容,对茶文化旅游有现实效益,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旅游地的茶叶的知名度。
深度挖掘茶文化的深刻内涵
茶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在长期发展中,已经与文学、绘画等联系起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地方发展茶文化旅游,只停留在茶文化的表面,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比如很多地方发展茶文化旅游时,让游客参与茶叶采摘活动,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游客旅游的趣味性,但游客对茶文化的深刻内涵接触不到,并且这种形式跟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理念也不吻合。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主要指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高层次的开发和利用,使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得到更好体现。古人讲喝茶“一杯为品,二杯即为解渴”,这也充分说明了喝茶的讲究。当茶与画、诗结合起来后,其内涵才能得到更好放大。文人雅士喝茶绝不仅仅在于茶本身,茶可以作为其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生活情趣,可以更好陶冶情操,提高生活品质。对茶文化旅游进行深度开发时,应该朝着这方面发展,让游客在精神上得到更多享受。
加强茶文化旅游区建设
对茶文化旅游进行深度开发时需要有一定的依托。茶文化旅游区就是发展茶文化旅游的一个强有力的依托,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物质载体。现在国内一些茶叶种植区已经开始打造旅游度假村和茶文化旅游特色景点。这样可以把茶产业链拉长,可以带来更多经济收益。有的地区把当地茶叶与当地的其他旅游景点有机结合,是对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一种有益尝试。比如在庐山,庐山不仅是著名旅游风景区,庐山也是云雾茶的产地。当地就把庐山云雾茶与庐山风光结合起来,这对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庐山云雾茶的知名度和销量也有很大的帮助[2]。另外在茶文化旅游区之内还可以开展多种活动,可以介绍茶叶的制作过程,也可以对茶叶的历史进行介绍,还可以举办一些茶艺活动和茶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游客对茶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茶文化也能有更多切实的感受。所以茶文化旅游区应该加强建设,这是对茶文化旅游进行深度开发的一个物质基础和物质前提,有了物质依托后,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才能更好展开。
开发茶文化旅游新产品
对茶文化旅游进行深度开发时,除了把茶叶作为主要产品外,还应该发展其他旅游产品,这样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才能实现,也会使茶文化旅游的形式更加多样化,附加值更高。比如福建安溪在开发茶文化旅游新产品方面就取得了成功。安溪以安溪茶为依托,同时又根据自身的优势推出了休闲度假、古迹旅游、茶都观光等一系列旅游活动。这样就给游客提供了多方面的旅游感受。游客不仅对安溪茶有了更好的了解,在茶以外也有更多的收获,游客对行程会更加满意。此外还可以开发一些纪念品,通过纪念品对当地茶文化进行宣传,同时也会获得一定的额外收入,提高旅游附加值。
3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案例分析
信阳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分析
信阳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信阳所产的“信阳毛尖”更是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在信阳也举办过“国际茶文化节”,在传播中国茶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信阳近些年来,以茶文化为主发展了起茶文化旅游。信阳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一系列优势。首先是其茶文化底蕴深厚,信阳作为绿茶之乡,在历史上曾获得过茶圣陆羽和大文学家苏轼的高度赞赏。信阳也具有非常独特的茶俗和茶情,丰富了信阳的茶文化。另外,信阳地区气候温暖、水质洁净,为茶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信阳还有其他旅游资源,可以和茶文化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使旅游资源组合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信阳进行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时还从茶俗文化、茶馆文化、禅茶、茶艺茶道等方面进行。信阳在长期的种茶、制茶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茶风茶俗,茶也深深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当中。当有客人来时要“客来敬茶”,为客人敬茶时应当用玻璃杯,这样客人可以更好欣赏茶姿。信阳的车云山景色秀美,当地茶民会和客人等一同上车云山,共赏美景,共品好茶。在信阳亲朋之间往来也以茶相赠。茶在当地被视为纯净、珍贵的礼品,走亲访友时常会以此相送。信阳茶馆文化开发也是信阳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信阳在清末民初,曾经出现过八大茶社,一些茶商也建立了茶庄。现在信阳的茶馆分布十分广泛,并且具有不同的风格,构建起一个个供游客品茶的去处。禅茶文化在信阳也获得了旅游开发,茶与禅在很早之前就已结合在一起,两者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禅茶文化。信阳有众多佛教寺庙,这些寺庙所在的山通常会产好茶,比如灵山寺,灵山寺所在的灵山产好茶,其中灵山云雾茶便是信阳毛尖中的精品。信阳的著名佛教寺庙还有净居寺、妙高寺等,信阳将其作为旅游资源与茶文化一同开发,受到了良好的效果。信阳对茶艺茶道文化也进行了开发,把一些茶叶冲泡的过程与技艺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信阳毛尖的冲泡方法有“流云佛月”、“有凤來仪”等,这些茶艺可以为游客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茶道方面有沏茶之道、赏茶之道、品茶之道等,是对茶文化的充分阐释。
安溪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分析
福建安溪也是一个重要的茶叶种植地,有着非常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安溪有着山水茶园的自然景观,也有独具特色的乌龙茶文化。闽南民俗文化也相当丰富,因此其开展茶文化旅游很有优势。在安溪县有海峡茶博园,主要是以茶文化为主题,建设有温泉酒店和户外健身项目等。在茶博园中建设有茶文化主题社区和乌龙集镇、茶城总部等项目,以此为依托可以对茶文化旅游进行深度开发。安溪还建设有铁观音发源地旅游区,福建西坪被成为“中国铁观音发源地”,安溪为发展茶文化旅游对西坪民间的茶俗、茶歌、茶诗、茶礼等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整理,将其打造成最具历史感的茶海景区;安溪还打造了茶海明珠旅游区,这个旅游区主要依托茶山茶海、百丈瀑布、小上海等旅游资源,打造成了一个生态、清新的度假环境。安溪为发展茶文化旅游所做的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将安溪的茶文化最终打造成了一个旅游产业链。这样不仅有利于安溪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可以促进安溪茶产业和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其后续发展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
4结束语
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是茶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只有对茶文化旅游进行深度开发,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空间才会更大,才能促进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对茶文化旅游进行深度开发也更好满足了游客的要求。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外出旅游是人们进行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也正好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旅游需求,能给游客的旅途带来更好的享受。
参考文献
[1]于兰兰.信阳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15-17.
[2]谢钦玲.安溪茶文化旅游提升策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
制茶学论文范文 第五篇
摘要: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的饮茶史,从有历史记载起,至今已经有4700多年。在几千年的种茶、采茶、炒茶、品茶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以及不同的地方特色。伴随着拥有悠久历史的茶文化发展起来的,是各种将茶元素融入其中的艺术,包括音乐、绘画、诗文等,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实现茶文化的传承,并为大众所熟知。其中,茶香的清雅,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淡泊明志不谋而合,更加深了茶文化在绘画中意境的融入。本文从剖析中国的茶文化入手,探讨茶文化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之间的相通点,分析其在绘画艺术中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中国传统绘画茶文化
茶文化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在各种与茶有关的活动与文化的传承中,逐渐与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管是直接以茶为主题构图,还是以茶助兴,追求绘画中如茶一般淡雅的意境,或是以浓茶水为材料在画作中上色,均能体现出我国传统画家对茶之一道研究的深刻性。
一、我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内涵
论茶的品种与独特性来说,中国并不是唯一产茶的国家,除了亚洲以外,非洲、美洲、大洋洲、欧洲都有不少国家均有自己本土产的名茶,但就茶文化而言,中国应是拥有最悠久茶文化的国家。并且,茶文化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已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相融合,与丝绸、陶瓷一起,享誉世界。
(一)茶文化起源
茶文化,是伴随着茶叶交易的发展壮大而兴起的,可以说是“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萧翼赚兰亭图》中描绘的画面中,就有仆从备茶的情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茶画。李白的“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是最早的“名诗入茶”,描述了“仙人掌茶”的详细资料。更有陆羽的《茶经》,是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到了宋代,“点茶、斗茶”开始盛行,国人对茶的喜好及研究更胜于唐,并出现了“贡茶”,让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先后有180多位诗词家创作400多篇关于茶的佳作,有苏轼的“从来佳茗似佳人”、黄庭坚的“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等。
(二)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已与我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文化本身的融合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道、释”三家文化相互影响相互结合所构成的,能激励人们明心见性、提高修养。中国的儒家思想突出“中庸之道”,温和但有原则,以“和”为贵。传统的茶文化也离不开“和谐”二字,与儒家尊崇的“和”相对应,也表现为“茶礼”。传统的茶事,均为三五好友在饮茶品茶中交流情感,沟通思想,提高志趣,因此,茶不仅是“养廉、雅志、励志”的代名词,也是礼节的表现。
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茶文化的相通点
(一)茶文化对画家本人的影响
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在对文人画的描述中,曾提到四要素,即人品、学问、才情、思想,茶画,兼具上述四者,可属于文人画。一来,好茶多生长于山明水秀之处,能带给许多画家作画的灵感;二来,相对于饮酒,品茗为雅事,也深受画家喜爱,尤其身处云雾缭绕之境,更能让画家在美好的境界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于青山绿水间找寻到心灵的共鸣。苏轼曾言:“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同德也”,意思是说,茶和画之间的内涵、美感相通。许多画家都有品茗习惯,体现了他们对儒、道、释三家文化的追求,让心灵得到净化,在亲近自然的环境与清雅的茶事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将其内心的感悟运用到绘画的创作中。茶有禅意,茶禅一味,朱锡绶曾有“真嗜茶者神清”之说,也是传统画家们品茶、嗜茶,通过以茶入画反映自身的感悟与生活哲理的真实写照。“吴门四家”之一的文徽明即是一位品茶大师,其淡泊的气质决定其不适于官场生存。辞官归隐后,文徽明在惠山脚下,种茶、采茶、煎茶、品茗,以茶会友。长期的茶事熏陶,影响了画家的性格,更加平淡、高雅,并且,这种气质也不自觉地渗透到画作中,流露出茶的神韵。同为“吴门四家”的唐伯虎,一生爱茶、饮茶,每于品茶后即会画茶文化山水图,将茶与山水融合,成为明代茶画的一绝。
(二)茶文化关系到我国传统绘画艺术风格的形成
由于大多画者本身爱茶,通过多年被茶的熏陶,茶的品格也逐渐影响到画者自身。常言道“画如其人”,即是说长久的作画,画家将自己的品性融入画中,观画如观人,从画作中可品出作画者自己的境界。茶艺思想多主张契合自然,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寄情山水,从隽永、含蓄中品味山水之悠长、花鸟虫鱼之精妙灵动的思想不谋而合。可见,在茶文化与传统绘画发展的历史中,两者是相互影响、互不可分的。张璪曾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画师的绘画创作是来自于自然万物,但是自然景物并不能直接画到纸上成为优秀的画作,而是要通过画师本身的艺术修养、内心感悟加以改造,将景物在原有基础上重新塑形,不同景物间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在对景物构图改造的过程中,茶性的影响油然而生,能让整幅画作呈现出如茶一般清新、平和的境界。茶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和谐。在传统画作中十分注重构图的和谐,将图中众多元素结合在有机一起,动中有静,线条井然有序,烘托出绘画想表达的和谐气氛。在对茶事活动行绘画记录的过程中,又往往要求对茶具等进行真实性的描述,似乎在再喧闹的环境中,茶人仍能偏安一隅,静心烹茶,从而与周围景物达到虚中有实、动中有静、整体与细节的统一。在作画的过程中,也展现了画师自身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茶艺过程中,有茶与水、水与味、味与气的相对“实”“虚”之说,体现于传统绘画中,便是水墨中的“虚实”,即纸为实、墨为虚,墨为实、水为虚。而水白茶黑,又同水墨中“黑白”的审美效果。
三、茶文化在绘画艺术中的展现
我国的水墨、花鸟等传统绘画艺术,在其发展中,必然不断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在传统文化中,茶文化数千年的源远流长,其中包含的各种与茶有关的元素,均能作为创作元素添加到画作中。通过对茶文化元素全面而深刻的认知和探究,画家们不仅用从茶文化理念中提炼出来的诗句、意境去丰富绘画的内涵,还用茶艺活动的素材去丰富画作的内容题材。茶画则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将茶文化运用于绘画中的重要体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饮茶风尚,有其文化研究意义。如前文所述的唐代大家阎立本的画作———《萧翼赚兰亭图》,在主角萧翼将辩才的《兰亭序》骗到手的场景描绘外,在画面的左下方可见一老仆在风炉旁烹茶,童子捧托盘准备分茶的情景,在一边的茶几上,也摆有各式茶具,反映了当时崇尚以茶待客的风俗。宋徽宗的《文会图》、文徽明的《惠山茶会图》、唐伯虎的《事茗图》均展现了当时文人集会时,以茶会友、饮茶赋诗的情景,反映了在文人群体中对茶文化的推崇。《调琴啜茗图》描绘了当时宫廷女子抚琴、品茶的优美和谐的情景。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斗茶图》则描绘了唐代民间斗茶的场景,反映了当时茶文化在民间的盛行。齐白石也是酷爱茶之人,习惯以客来敬茶,钟情于煮水烹茶之道。他的作品中,除了颇具盛名的虾之外,对茶事的刻画也是可圈可点的。在《寒夜客来茶当酒》中,在一大瓶墨梅左下方,是一把提梁大茶壶与两个小茶杯,以静物反映了有客来舍,画家烹茶,以茶代酒,与客人品茶赏梅、促膝长谈的情景。《煮茶图》中,风炉上的泥瓦茶壶,破旧的大蒲扇,三块木炭,“炉火和烟煮苦茶”,生动反映了齐白石在日常生活中煮茶自乐的生活场景,以及对煮茶、事茗的浓厚情趣。《砚和茶具》中,将兰花、茶壶、笔砚放置在一起,似乎为齐老饮茶后,趁茶兴正浓时运笔挥就,能让人觉茶香在墨韵中飘渺。
四、结语
“品茶试研”,是从古往今的文人墨客们的“第一韵事”“第一受用”,文人们将茶与砚结合在一起,将品茶与诗文、绘画结合在一起,茶引学士思,触发文人们创作诗文、画作的才思,将他们在茶事中获得的感悟运用到作品中,让作品更显怡然自得,充满生活情趣。在茶道与传统绘画的结合中,两种文化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给我国的绘画艺术赋予更深刻的内涵,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董娟.传统绘画艺术元素对中国茶历史文化风格的影响[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7年.
[2]李泽锋.论茶历史文化地域特征及传统绘画文化的批判性表达[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5,(06):61-62.
[3]李瑞文,郭雅玲.不同风格茶艺背景的分析———色彩、书法、绘画在不同风格茶艺背景中的应用[J].农业考古,1999,(04):102-106.
[4]王丽芳.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象表达[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27-129.
[5]冯英.茶文化与诗书画———浅论中华荼文化的发展及其与诗书画的关系[J].农业考古,1996,(04):196-199.
[6]刘廷亮.从“符号”到“意象”———传统文化在中国当代设计艺术中的诗性表达[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5,(03):232-235.
制茶学论文范文 第六篇
工业时代的快节奏生活带来的生活压力需要缓解,拥有优美环境和良好服务的茶馆可以提供人们舒解压力的一个好去处;社会从温饱向小康发展过程中居民住房面积暂时的狭小,使人们需要一定的社会空间作为居住空间的延伸,在其中会聚亲朋、小型商务会谈、与不太熟悉或者陌生人的偶尔交往,都需要一个相对安全而条件适当的公共空间,茶馆将和咖啡馆、酒吧等服务设施一道分享人们这一对公共空间的需求。现在有很多戏曲爱好者组织各种票友会,健身爱好者组织各种形式的俱乐部,歌唱爱好者组织业余合唱团等,但现在他们仍然是用周末及其它的业余时间,仍然是工业时代的消费方式。后工业时代在家工作的人们,将会比现在有更多的志趣相同者的组织团体活动,茶馆是可以将某种志趣与活动的公共空间相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场所,而这种志趣,就是对茶文化的兴趣,对格调生活、健康生活的兴趣。
制茶学论文范文 第七篇
摘要:儒家思想在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习惯、思考及生活方式。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形成之初,就开始与儒家思想碰撞交融,一方面吸收了儒家思想中“中庸和谐”的哲学思想,赋予了饮茶者平和适度的心态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吸收了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人生观,赋予了饮茶者积极乐观、勤俭奋斗的进取心。当然,这仅是从宏观层面来分析和归纳,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更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待人接物、婚丧嫁娶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茶文化;儒家思想;中庸和谐;审美取向
茶的故乡在中国,茶文化更是从这里发源。茶文化在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随后便开始与一些哲学思想或宗教理论进行融合,如儒家、道家、佛教思想等。
这其中茶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最深。儒家思想赋予茶文化内在与外在的双重内涵,既注重茶礼、茶事活动等方面的和谐之美,又注重人们行为方式和人生价值观念的中庸之美。
1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理念在茶文化中的体现
“修齐治平”理念是儒家文化十分重要的内容,展开说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十分注重“修齐治平”,讲究人们要想有所作为,为天下为国家干出一番事业,就要先“治其国”,而欲治其国,则要先把家治好,所谓“齐其家”也。而要把家治理好,就要先做好自己,也就是“修其身”.茶文化在形成初期,恰好赶上统治者推崇儒家的历史时期。
而茶文化的自然特质和精神内涵,与儒家思想的“修齐治平”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古代饮茶者尤其是那些喜欢饮茶的文人墨客和哲学家,将两者进行充分的融合。
茶文化中的“修身”思想
儒家思想中所谓的修身,其实是“身心兼修”,一方面要提高个人外在的修养,如礼仪、文明,让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彬彬有礼。另一方面是要提升个人内在的修养,如道德水准、理想抱负、价值理念、审美取向等,使自己的内心散发出沁人的芬芳。
而在这一点上,茶文化与之十分契合。茶是自然的产物,具有质朴清净、超脱深远的自然特性,以及静心提神、醒脑祛毒的物理功效。因此,两者在“修身”方面的结合可谓是“一拍即合”.自古至今,中国饮茶者无论是自己独酌,还是与友人共饮,都试图通过茶这一载体,去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平静而明亮,让自己的思想变得清醒而开阔。
一方面,会“三省吾身”,通过饮茶去反思自己的过错,去思考人生的意义,追求一种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受到儒家礼仪文化的深刻影响,茶文化的“修身”更会表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当中,让人们用更加友善的态度去面对他人,用更加包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整个社会,以及自己暂时的失意与挫折。
茶文化中的“齐家”思想
儒家思想中的“齐家”,主要指的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和谐、团结与和睦。在两千余年的发展中,茶文化吸收了这一方面的思想内涵,并将其融入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家庭生活当中。
比如说,中国人几乎家家都备有茶叶,在一日三餐后,主人会沏上一壶茶,一家人团坐在一起,一边饮茶,一边看着电视,或是一起聊聊家常,无比温馨。
而在饮茶时,晚辈会主动给长辈续茶、敬茶,展现了对老人的关心和孝敬,这是茶文化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另外,在结婚时,男方在迎接新娘前,会恭恭敬敬给二老敬上一杯茶,一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二是表示儿子已长大成人。
制茶学论文范文 第八篇
现代大剧院、小剧场等专门演出场所,成为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的专门表演场地。虽然有些茶馆仍然在举行一些戏曲、音乐表演,但是由于茶馆在灯光、音响以及座位前后高低错落设置等方面,与专业演出场所有着质量上的重大差别,消费者不会选择茶馆作为观看音乐、舞蹈、戏曲演出的地方。只有评弹、说书等说唱形式的艺术以及小型室内乐器等小规模的表演,不会因场地的限制影响演出的效果,还有可能成为茶馆中的表演艺术。即便如此,茶馆业者也要相信消费者对专业分工的理解,不会有很多的消费者将茶馆作为长期欣赏艺术表演的场所,不能轻易以文娱表演为茶馆的主打项目。在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普及且再教育也日益普及的今天,人们的素养普遍提高。在文化娱乐活动的诸多领域,很多的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做一个观点,而是积极的参与到了其中,比如书法绘画、戏曲歌唱、烹饪服饰、鉴宝古玩等等。
制茶学论文范文 第九篇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茶文化是自然主义精神与人文主义精神高度结合的文化形态,是一种典型的“中介文化”。
当代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曾曾说道:“ 茶有品,人亦有品,有高下之别。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分人为上中下三级,每级又分上中下,共九级。……品之高,必求之其质。若惟求量,则品难兼顾。……天道即由其本质。不顺乎茶之质, 又何有茶味之美。不顺乎人之性,又何由有圣德之成。加以外力,仅能使之多产。产多而质漓,则其美味将日减。……顺乎自然而待其化,则必经悠久之时间,此即天道。而质世界可进为能世界,此亦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神化也。夫岂由人之所欲力之所创而能致。”[2]自然境界与人文境界的融通在这这段话中跃然纸上。
另一位既是理论家又是实践家的周渝, 则仍在执着地以创造性的茶文化活动进行着人与自然的对话,在他身上,着实体现了自然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他以蕴含哲理的茶启迪人们的灵感,以茶艺来帮助人文精神的再建立,并再度恢复人们的感觉能力和想象力。更以阔的胸怀和超越东西方的表达方式, 召唤着人们“ 重返大自然”。他认为:“茶艺是一种根植于土壤,根植于传统, 仍在继续演化发展的深富美感与人文灵性的迷人艺术与高洁修养,使每一个接近它,参与它的人在享受茶香茶味之余,能在一个自然的过程中, 发挥个人的才智来丰富这个迷人的‘ 茶艺 世界’,同时获得安慰与丰足。”[3]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更说茶“ 清和淡洁”。足见, 吸取了天地之精气的自然之物——茶,与天地宇宙之精灵——人,有着“ 性之所近” 的可沟通的一面。从而使极富灵性的中国古人不仅从艺术鉴赏的角度领略了茶事之美,更借茶性之洁,表明人类的高雅情操:茶品与人品似乎有着对应的高度,人性中清虚和穆, 简淡恬静的一面,就与茶之清淡和雅谐调地统一起来了。这种自然与人文的高度契合,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
制茶学论文范文 第十篇
南宋杭州“又有茶肆专是五奴打聚处,亦有诸行借工卖伎人会聚行老,谓之市头”(《梦梁录·茶肆》),各种行业的人员常在某个茶肆肆集,茶肆因而成为诸行业寻觅专业人力之处,有点象现在的专业劳务市场与同业行会。
近现代的上海、杭州、北京等城市,都有多种行业———主要是手工艺人、工匠,常年在某一特定茶馆喝茶待人雇用。而近代工业及城市商业的繁荣发展,使上海、苏州等大中小城市都出现了行业茶馆,许多行业人士定时在某一茶馆会聚,了解市场行情,讨价还价,协商贸易。茶馆还为各种小买卖人、手工艺人提供买卖场所。如南宋杭州起,就有小经纪在茶馆内卖小点。近代茶馆内则有卖瓜子、花生、香烟者等。四川成都等地茶馆,还有人在其中提供剃头甚至挖耳朵的服务,还有擦鞋、卖凉风的。
制茶学论文范文 第十一篇
关键词:历史档案;茶文化典故;形成影响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饮茶历史最长的国家。我们已经很难确定我国饮茶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无法证明是谁发明了饮茶。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我国不仅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上多数地区的茶文化与茶叶生产理念都是从我国传递过去的,可以说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中国的茶文化有着重要价值和内涵。
1、我国茶文化的历史及相关典故分析
我国茶文化的历史内涵分析
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内涵和价值,尤其是进入新中国之后,茶文化发展进入全新阶段,相对传统文化来说,当前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其更注重时代特点和人民需求。可以说,茶文化体系中更讲究“写真”,同时也注重对情感和认知的融入。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想要有效了解传统文化,就必须对茶文化的特点和内涵进行全面系统化了解。首先,茶文化的内涵表现为传承性。茶文化并不是在一天之内所产生的,如今整个茶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体系和产业,正是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延续,在不断沉淀的过程中,其逐渐发展成为成熟的茶文化机制。一直以来,我们的茶文化都没有断绝过,其关键原因在与茶文化被直接、有效的传承下来。其次,我国的茶文化并非在一个地区,而是在多个地区都形成了茶文化体系,分布广泛、内容多元的茶文化体系成为具有我国特色的文化机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茶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事物发展融合的产物。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一系列文化元素,将茶文化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可以发现多数情况下,茶文化都通过一定文学形式展现出来。因此无论茶文化如何发展,其都需要有一定文学作品做传播铺垫。
我国茶文化中形成的相关典故分析
典故一:赐茶代酒。现代社交礼仪中,酒是重要的“情感表达”工具。但也存在一些场合,不适宜喝酒,因此就会用“以茶代酒”来具体代替,既不失去礼节,同时也能有效开展情感沟通活动。这一“做法”的来源事实就是从记载的典故中转变而来的。根据《三国志》中介绍,吴国第四代皇帝孙皓非常喜欢喝酒,而且每次举办宴会时,来宾都要喝很多酒。但其中有一位大臣韦曜酒量并不多,而孙皓非常器重博学有才的韦曜,因此每次当韦曜喝不了酒的时候,孙皓就会让内侍偷偷的用茶换掉韦曜杯中的酒。这就是以茶代酒的典故来源,从这一典故的形成,其中就是茶文化内涵的一种展现,以茶代酒,实际上是茶文化中以礼待人的具体展现。而之所以能够形成并传承这一典故,正是经典著作记录的结果。典故二:陆纳杖侄。实际上,茶在饮用之风兴起初期,只是被作为贵族和上层人士品鉴的饮料。陆纳杖侄是根据东晋著作《中兴书》的记载所流传至今的茶文化典故。其大概讲的是:陆纳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有一次他在接待谢安的拜访时,仅仅安排了茶果来接待。而其侄子认为接待人是东晋极其有权势的人,因此就认为整个接待的安排过于简单,所以便自主主张,用丰盛的菜肴替代了原来的瓜果安排。待谢安走之后,陆纳便对侄子这一行为愤怒职责不已,并且杖责其侄子40板子。这就是陆纳杖侄典故的来源,这一典故也被成为我国茶文化十大典故之一,而在这一典故中丰富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勤俭节约的道德理念。当然这一典故的传承,离不开《中兴书》的记载。典故三:王蒙与水厄。真正意义上,饮茶从贵族走向大众,还是唐宋以后的事情,因此在魏晋时期,很多人并没有形成饮茶的习惯,即使是多数贵族,也没有形成相应习惯,所以多数人对喝茶并没有太多兴趣。根据《世说新语》中记载,东晋时期的王蒙,非常受皇帝器重,因此也是当时的权势重臣。而王蒙有个爱好就是喝茶,并且是非常喜欢喝茶,其喝茶的热度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接受范围,一旦家里有客人来,其就一定要来访的客人和自己一起豪饮,由于多数贵族尚未养成喝茶的习惯,所以每次去王蒙家中拜访,就表达出自身的担心和害怕,因此在每次去之前,通常都说今天有水厄。通过这一典故,我们可以了解到茶在东晋时期并未形成风气,同时其也被作为招待客人的重要工具。此外饮茶风气的形成,应该与权贵推广有很大关系。
2、历史档案的作用和价值分析
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档案是一种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书。其中囊括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文化成果,同时其中也富含了我们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共同信仰和社会风俗等等。可以说,历史档案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字记载,而整个档案中也包含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因此想要深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必须体系化了解历史档案的作用和价值。一方面,我们应该清楚历史档案是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文明的记录依据,也是几千年文明的见证者。由于历史原因,很多证明同时期文明的方式都不复存在,无论是民谣,还是语言,其对原有故事内容记载的内容缺乏客观依据。而只有历史档案能够对同时期发生的事件进行清晰化描述,后人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些历史档案内容,能够对故事进行真实有效的还原。除了真实记载价值之外,实际上历史档案也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但在多数人看来,更在意的是历史档案对历史事迹记录的内容,因此其看中的是档案文化的历史性和传承性。随着我们对文化观念认知不断成熟,如今我们在研究历史档案时,通常也充分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内涵。通过对档案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有效认知历史档案典故中所记载的历史事实。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历史档案与中华五千年文明深深相融,因此对传统文化的真实可靠性,以及文明延续性都有极高要求。想要达到中华文明的有效创新、传承和发展,不能只靠语言,更重要的是依赖可信度极高的文字记载,历史档案就一起客观性成为重要的传播载体。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如今历史档案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档案内容,而是融入了社会发展心态和实践价值的重要内涵。所以,历史档案中所记载的不仅是一种文化内容和历史资料,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社会观念的有效继承,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所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
3、历史档案对茶文化典故形成的具体影响分析
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是文字和语言,只有依托这两种形式,各种文化才有可能被传承发展下去,而语言的传递方式比较多,比如民歌、民谣等等,但传播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文字,通过文字的记载,不仅能最大限度的确保整个传承过程不发生变质,同时也能实现对整个文化的等量传递。因此我们在界定一种文化或者文明时,最有力的证明依据就是其文字内容。历史档案无疑是其中最具说服力的证明方式。茶文化如何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仅没有消亡,反而日益重大,其关键就是有陆续出现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文学作品,乃至经典专著对整个文化内容进行了体系化宣传和记载。历史档案作为文化记录的重要文字形式,其中记载了整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富含了各种文化元素。相对于文化传承的另外一种“语言”形式而言,历史档案更具有稳定性和真实性,可以说历史档案是我们了解茶文化的最正面渠道。深度了解传统茶文化,不仅需要了解其文化内容,还要有效认识其外部延伸。所谓传统茶文化的外部延伸,并不是简单元素,并非一般人所想到的茶道等。实际上其外围延伸是融入了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文学艺术,而这些外围延伸是我们必须了解并且学习的内容,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内容,并且相应融入情感和价值内容,从而才能为有效了解、学习、传承、创新茶文化奠定基础。历史档案所记载的方式比较科学,同时其保存性比较好,因此其就成为我们传递文化,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有关茶文化所形成的历史档案是我们体系化了解茶文化的依据和前提,也是我们认知茶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茶文化典故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但凡可信度高,而且具有研究价值的典故事迹都是通过相关经典著作所形成的。因此茶文化的历史主要依据历史档案来实现记载和传承,如今我们所知道的第一部有关茶叶的著作就是唐代陆羽的茶经,因此当前我们研究、学习茶文化的主要依据也是这些文字记载,因此,可以说历史档案是茶文化典故传承与发展的主要载体。此外,茶文化典故的形成都有独特的背景,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因此一直以来,我们在学习和认识茶文化时,都必须深刻认识和理解其中的内涵与价值,这是我们传承茶文化的依据和前提。
4、结语
我国的茶文化不仅体系全面,内涵丰富,更重要的是其承载和沉淀了整个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因此我们可以说茶文化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也是融入了整个民族价值观念的重要内容。经过长期传承、发展,如今茶文化已经形成了遍布各地区,涵盖多种茶叶类型,融入了多种元素的茶文化体系。而记载我国茶文化体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就是历史档案,通过历史档案的有效记载,为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前提。因此通过对历史档案的价值意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深层次分析历史档案在茶文化不断传承、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价值和内涵。
参考文献
[1]朱时磊.唐代茶文化问题研究[J].茶世界,2013(11):151-154.
[2]陈文华.魏晋六朝饮食文化与文学[J].世界农业,2013(17):112-125.
[3]范增平.试论唐诗对茶文化的传播[J].农业考古,2014(7):53-57.
[4]于越.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农业考古,2014(15):79-83.
[5]陈香白.文化产品及其相关范畴再论[J].艺术百家,2015(17):44-47.
制茶学论文范文 第十二篇
南宋杭州城内有一家茶坊名为“黄尖嘴蹴球茶坊”,大概是可以供茶客蹴球玩乐或观赏蹴球游戏。此外, 茶肆中也常可以下棋甚至有人就在茶馆中奕棋赌博。洪皓使金至燕京时,发现那里的茶大妈和南方宋境一样兴盛,也同样开设赌局招赌。“燕京茶肆设双陆局,或五或六,多至五十埔者蹴局,如南人茶肆中置棋局也。”(洪皓《松漠纪闻》卷下)人的劣根性使赌博的恶习在茶馆中一直沿续,至清末江南,“乡镇茶坊,大半赌场”,有的地方“茶肆皆设赌具,接龙、斗虎,无肆不然”。(民国《钱门塘乡志》,民国《海宁州志稿》)。清代北京的茶馆,八旗子弟优游其中,他们不须工作即可领取钱粮,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喝茶遛鸟,使得遛鸟亦成为京城茶馆中的一大景致。
制茶学论文范文 第十三篇
饮茶时佐以茶点,至迟在东晋时就有,称为茶果,用以佐饮。果仁、干果、蜜饯等是饮茶过程中常见的辅助食物。但是最早的茶馆里却并不向茶客提供茶果一类的茶食。到了晚近的时候,广东出现“二厘馆”及一盅两件的`饮茶吃食形式,这种以廉价而便捷的形式提供平民阶层方便早餐的茶馆很快在粤港地区流行开来。在广东人较多的上海地区也出现了这样的粤式茶楼。但在当代,粤港地区的早茶已经不再是由茶馆经营,而是由餐馆经营了。
2茶馆文化的未来发展
由于社会变迁、经济发展、文化提高,历史上茶馆的功能在当供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功能消失,有的功能强化,还有新的功能出现。
制茶学论文范文 第十四篇
摘要:中国是茶的故乡。在中国,种茶、饮茶的历史都非常悠久,茶已经不再单纯的是一种饮料,而在饮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并由茶文化衍生出了一系列书画、文学等艺术作品。本文旨在研究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以及茶文化在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
关键词:茶、文化、发展历程
关于茶的起源现在在学术界还是众说纷纭。《尔雅》中的“释木篇”和“释草篇”中都有“荼”字(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前者指木本的茶树,后者指草本的苦菜,所以很多学者认为茶最初的作用是被当作菜吃。也有学者认为茶起源于上古的神农氏,《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当为茶叶始为药用。对于茶的起源人人言殊,莫衷一是,但饮茶饮茶的开始大致可认为开始于神农时期,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中提到“茶指为饮,发乎神农”。
晋代随着茶叶生产的较大发展,饮茶文化也更加体现出来了。到了南北朝时期,饮茶进一步普及,饮茶在民间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被赋予了浓浓的文化色彩。与美酒佳酿相比,通常的茶叶价格便宜,为多数人所能够承受,故很早人们就用茶叶招待客人表示俭朴。著名的就是晋代陆纳以茶果招待卫将军谢安,他侄子认为不妥,端出早已准备好丰盛酒席。事后,陆纳打了侄子40大板,责怪他破坏了他的清廉名声。《晋书。桓温传》记述:“温性俭,每宴唯下七奠,伴茶 而已。”也是以茶果表示俭朴。可见在东晋,南方的饮茶已经很普遍了,并且茶被用来以示清廉。后来,因为茶叶生产的发展以及饮茶的普及,各种茶叶和茶事的美学内涵也引起了当时文学家们的注意,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不少反映。如左思的《娇女诗》、张载的《登成都楼诗》、杨炫之《洛阳伽蓝记》等都从各个方面对饮茶和茶事做了描述。在两晋南北朝茶叶有了一定的种植面积,茶俗进入日常活动,加之文化雅士将之升华,茶从简单的饮品被赋予了文化品味,中国茶文化在此阶段逐渐萌芽。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期。茶文化的形成与唐代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此外佛教的发展,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措施从不同层面对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促使唐代成为“我国茶叶和茶业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在唐代,对茶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一个人物是陆羽,陆羽在长期的茶事实践活动中,呕心沥血,写成世界上第一本茶学专注《茶经》,它是总结唐朝以及唐朝以前茶叶生产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茶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学著作,又是茶文化的专注。陆羽《茶经》的问世成为茶文化形成的里程碑,极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他所确立的朴素自然茶美学观点,倡导的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指引了无数爱茶之人,受到众多茶人的追崇。唐代著名诗人无不饮茶,有些人把饮茶与吟诗有机联系起来,文人吟诗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茶道茶艺、茶性茶德、茶情茶谊、茶俗茶礼、茶事史诗等,对茶树生态环境、造茶技术、煮饮技艺、名茶、贡茶、茶政贸易都有描写。其中有不少佳作,影响深远,其中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堪称千古绝唱。此外,唐代时茶具已经与食器、酒器分离形成了专用器具。陆羽《茶经-四之器》详细记载了二十四种茶用具,据其记载当时茶具已成为饮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器具,对茶的色、香、味的体现至关重要。
中唐以后,贡茶品种与数量大增,丰富的贡茶,既满足了朝廷饮用的需要,又可进行各类赐茶。“四镇之乱”和长期的军阀割据加深了唐朝政治、经济危机,为了解决严重的财政困境,唐朝统治者加剧了搜刮民财,建中三年(782),户部侍郎赵赞于诸道水陆要冲征收商税,“每贯税二十文,竹、木、茶漆皆是什税一”,以充盈国库,赡济军资。四镇之乱结束后,罢黜了茶叶等项杂税,尽管当时征收茶税只是权宜之计,但是开了征收茶税的先例。德宗贞元九年(793)茶税被列为国家财政收入
“茶兴于唐、盛于宋”这一时期,茶已经成为“家不可一日无也”的日常用品。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早在宋太祖赵匡胤即位时,宋代宫廷已经设置了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皇帝常以赐茶的方式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甚至恩赐国外使节以示友好。大观元年,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一书,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清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宋代时,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以及政治原因,品茶与泼墨成为文人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究其原因,苏东坡做了最好解释:“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晰美恶不同,其德操一也”文人往往借品茶清心,泼墨抒情,寻找心灵寄托。诸如徐铉、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黄庭坚等文学家都好茶,诗人做茶诗,书法家做茶贴,画家绘茶画,文人著茶书,各种茶文艺作品纷纷面世,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的茶事活动。
到元明代,中国传统的制茶方式已经具备,同时更多的文人置身于茶,茶书、茶画、茶诗不计其数。张源的《茶录》、陆树声的《茶寮记》、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等传世作品诞生。
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清末民间,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个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成为寻常百姓的礼仪美德。实际上,明清时品茶所“返朴归真”“天地人相融”境界正是陆羽倡导的“精行简德”、“和”一脉相承。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扶持茶叶生产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茶叶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全国有20个省、市、自治区产茶,产量逐年增长,出口不断递增。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国人生活水平提高,饮茶量不断增长,茶与生活的结合更为多样化,中国茶文化有了飞速发展,凸显蓬勃之势。茶文化繁荣彰显重要地位。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无论是民间探亲访友,还是开座谈会,甚至国际交往中,清茶一杯,简单高雅,茶所具有的广泛亲和力得到广泛认同,茶以及茶文化在国人以及外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
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如今的茶文化包含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并涉及中国的文学、哲学、禅宗等多门学科。经过数千年的百转轮回,中国茶呈现出了它千年来所有的文化密码,在漫长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沉淀出了独特的深沉和凝重。同时,茶文化的丰富和广袤也为灿烂的华夏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制茶学论文范文 第十五篇
在俄罗斯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无茶炊就不是饮茶”,由此可以想象,茶炊在俄罗斯是多么的有地位。事实上,俄罗斯所使用的茶炊其实就是一种热水壶,那种有把手和支脚的饮水壶。
茶炊在俄罗斯出现到盛行是在18世纪,是在茶引入俄罗斯之后随之盛行起来的,也与当时俄罗斯金属工艺制作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关系。第一把茶炊的产生己经没人去计较具体是在什么时间了,只是知道在18世纪中下期真正意义上的茶炊在俄罗斯产生,并渐渐开始盛行。茶炊的外形也是各种各样的,球形的、花瓶形的、小酒杯形的等等。
或许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俄罗斯的气候比较寒冷,因此俄罗斯人和的茶要比我们增加一定的热量。而且俄罗斯人喜欢喝伴有糖味的甜茶。俄罗斯喝甜茶的方式通常有三种,一种是较为普遍的,将糖溶化在茶水中随即而下;一种是将糖先放于嘴里再喝茶;第三种方式常常是那些手里没有糖的人的作法,想象着嘴中含有糖,再慢慢喝茶,有种我们所说的“望梅止渴”的感觉,凭想象品味茶的味道。俄罗斯人与中国人在饮茶习俗上有所不同,俄罗斯人喝茶时都要点上一盘盘“茶点”。因为俄罗斯人喜欢和甜茶,在喝红茶时习惯于加糖或柠檬片或者是加牛奶,所以,俄罗斯糖和茶是密不可分的。俄罗斯人喝茶都是将茶水烧的滚烫加很多糖或柠檬片或蜂蜜的。
传统的俄罗斯沏茶方式是用滚烫的开水将茶壶烫一下,然后迅速晾干,接着放入茶叶,倒入开水,用餐巾纸蒙上放于茶炊壶托上五分钟左右即可。在这过程中可以在其中加入一小块砂糖,确保茶叶片可以舒展开释放所有所含成分。喝的时候先到出小半杯,在从茶炊兑适量的白开水。在喝茶过程中要保证水一直是翻开的,所续的水都要滚开的那种,照俄罗斯的解释说法为,这种滚开的开水是茶味道得以体现的源泉。所以,俄罗斯人泡茶通常只泡一遍,很少几乎不会泡第二遍。
虽然俄罗斯人接触茶的时间并不长,但茶文化却在俄罗斯深深的扎根了,并在不断的蔓延和发展的,己渐渐步入人们的生活,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俄罗斯的工艺品、绘画、文学作品以及一些民间故事中都有涉及茶文化知识,可见茶文化己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此外,在俄罗斯的许多明信片上,俄罗斯套娃上的花纹上以及贺卡上都能看到茶文化的身影。
当你置身在俄罗斯居民家中,坐在餐桌旁,看着并欣赏着摆在眼前的拥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茶炊、瓷器茶具、茶壶,以及大盘小碟的蛋糕、烤饼、馅饼、甜面包、饼干、糖块、果酱、蜂蜜、茶糖等各式茶点,琳琅满目。你立刻就会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俄罗斯式的幸福,这种幸福感是不能用语言去形容的,只有用心体会才能感受得到,如同品茶一样,要细细品味。
制茶学论文范文 第十六篇
摘要: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利用茶文化构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建立工商管理专业师生之间茶文化信息交流,能够以茶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打造现代工商管理,使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内涵的使命。
关键词:茶文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并且2017年的召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趋势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规格和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而在现如今的高等教育中,茶文化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茶文化彰显着中华民族的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明成果的积淀。由此为了提升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利用茶文化构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了一种有益的尝试,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1、茶文化的内涵及教育价值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和饮用的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礼仪,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思想。茶文化内涵丰富,如: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精行俭德”的精神。首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文化内涵充分地反映出了我国社会对人文修养的渴望和重视,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与我国许多学科密切结合,如:传统科技、经济、旅游、医学等,是我国社会人文知识和精神最主要的外在形式,尤其是糅合了我国传统的儒道佛家等哲学思想。其次在茶叶技术发展过程中,我国茶文化将雕塑、绘画等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识内涵,充分反映出我国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及审美能力。茶文化具有融会贯通的功能,特别是茶俗、茶礼以及艺术的表现力,融合了歌曲、小说、诗歌等文学艺术。另外,饮茶目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生理满足,茶文化拥有人文道德内涵,将饮茶与处世哲学糅合在一起,追求“天人合一”,并将道德升华视作最终的追求,注重修身养性。
自古以来,我国的茶事活动就已经超脱了物质享受的生理局限[1]。现代社会的专家、学者对茶的精神内涵不断深入挖掘和探索,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各种科技手段的涌现,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也日益突显,茶文化功能进一步增强,中国茶文化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在此基础上,茶的育人功能也在不断加强,并发扬光大。茶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美育和德育两个方面:一以茶为媒介,通过茶所囊括的方方面面内容,可以使人感受到美、鉴赏到美、学会创造美,从而增强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文化;二茶文化的内涵涉及中华礼仪及道德约束等多方面,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对于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来说,合理利用茶文化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并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人文素质是人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极深的影响。21世纪,经济不断地深入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成了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而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传递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道理,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可以促进大学生自身素养的全面提升。并且我国的茶文化融合了儒释道等各派思想,能够使大学生获得道德上、心灵上的帮助,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2、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的不足及重构
通常,工商管理专业对口就业是高、中、底层的管理岗位,人才培养目标都定位于:培养能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相关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并且这些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而管理者的人文思想决定着组织团队的人文氛围,这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和实践技能,但是这样导致学生缺乏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着很大不足,需要逐步形成传统的优秀价值理念,如:诸如家国天下、敬天爱人等。由此,为了教育和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利用茶文化中的人文思想成了一个有益的尝试。
目前,我国各专业课程体系通常分为三大模块,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而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上,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略显不足,课程之间的有一定的重复,人文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只占了总学分的30%左右,内容安排流于形式,尤其是占据了相当比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人文与科学素养出现严重的问题,一些必要的人文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却不见踪影。同时,各高校都是遵循教育标准进行排课,而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相比,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学生知识面广,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等。基础课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过多过泛,专业个性不足。另外,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工作,培养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力。但是事实上,很多工商管理专业新城了以抽象理论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专业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与培养应用型人才需求不符,课程体系不顾现实社会对毕业省的真正诉求以及市场的反馈信息,严重偏离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过分追求理论的系统、完整和高深,教育目的依然是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2]。
3、利用茶文化构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重视茶文化、增加茶文化在通识类课程中的比重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90后的大学生普遍缺少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与传统的报刊和浩如烟海的典籍接触甚少,社交、购物和休闲娱乐等方面,学生差不多都使用智能手机。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利用茶文化进行通识教育,有选择地开设关于茶文化课程,如:《中国茶文化》《茶道》等。并为了使学生具备今后作为一个管理者必备的素质,结合学生的日常品行,将所学的经典教义落实在学习生活上,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茶文化,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仁、义、礼、智、信品行。目前,虽然有些高校也设置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茶文化、酒文化》等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学习很难做到将茶文化思想内化为学生的气质,大多流于形式,课时较少,极少得到真正的重视;或者不重视和德育结合,只当作知识来教学。由此,高校应该改进教学方法,重视茶文化、增加茶文化在通识类课程中的比重。
增加有关茶叶传统经营管理思想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中的比重
德国史学家利希霍芬曾经说过,犹太人和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会经商的民族。目前,在工商管理专业中经营管理的相关理论课程中,中国传统的经营管理思想只是一带而过,不管是一级学科还是二级学科,主要是以西方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为主。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教学目的的达成,不符合国情。中国茶叶经营管理思想留下很多精华的思想,如:《茶经》就记载了很多精辟和实用的经营管理思想,但却没有像西方学术那样形成体系。并且还有许多关于茶的管理思想散见于历代经典中。在课堂上,高校可以分门别类编著教材,汲取各家各派思想的精华,从而提升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质量[3]。
用茶文化强化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鉴赏力和创造能力
蔡元培曾经说过“并非人人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但是人人都有感情,由于情感推动力的薄弱,就要有待于陶养,才能由弱转为强,由薄转为厚。陶养的工具和作用是美的对象,被叫做美育。”利用茶文化进行美育能够让人超越个人狭隘的偏见和私欲,由此以茶文化为核心的美育课程可以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良好补充。同时,管理也是一门艺术,一门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只有创新的思维才能使管理进行创新。而逻辑思维是科学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灵活性和创造性则更加能够提升管理的艺术性。一个人的创造力与审美能力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一个人的创造力水平是由审美能力高低决定的。黑格尔指出:“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也就是说,审美是一个人进行非逻辑思维活动的前提,可以使人的心情愉悦、精神舒畅。在商业经济中,美育的价值更大地存在于他对学生创造里的培养上,由此,为了提高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加大和加强以茶文化为核心的美育教育是一种有益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倪文豪.茶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J].福建茶叶.2017(05).
[2]董志媛.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解决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5(10).
[3]杨学成,隋越.探索工商管理研究创新之路———中国工商管理研究年度高端论坛(2017)综述[J]经济管理.2017(07).
制茶学论文范文 第十七篇
现在的新式茶馆大多标示自己是有茶文化行茶艺的茶馆,与旧式的提供茶与水的茶室茶馆不同。而这也确实正是新式茶馆吸引新型消费者的地方。所有的经营方式与促销手法都应围绕着这一中心功能展开,否则所有的努力将失去中心,新式茶馆也会沦为旧式茶馆或小饭铺、茶餐厅。
综而言之,经济和商业的发展,使提供饮茶和休闲场所的茶馆得以出现;而古代和近代居家烧火和贮热水条件的限制,人们对茶馆利用增多使得茶馆迅速发展;人群的聚集使茶馆成为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众多社会公共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信息传播手段的缺乏便利茶馆成为信息的集散地;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茶馆的信息功能为其他行业提供经营场所的功能消失;人们闲暇时间增多、消费能力的增加,又使得茶馆休闲、提供社会交往公共空间的功能增强;而展示、发扬茶文化则应该是新式茶馆的中心功能。预期后工业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将会强化茶馆公共空间的功能、茶文化给人提供格调生活的功能。经营者只要能够认准茶馆的某一两种功能,准确定位消费者的层次,合法经营,就能使所经营的茶馆成为消费者生活的港湾,心情的驿站,格高的风向标,城市文化特色与风格的展示窗口。
参 考 文 献
[1] 刘风云.明清城市的文化探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2] 李颉人.李颉人选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3] 何满子.茶馆冠天下〔A〕.文化人视野中的老成都〔C〕.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
[4] 柳诒征.中国文化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
[5] 陆羽,陆廷灿.茶经.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制茶学论文范文 第十八篇
1.关于科学精神的内涵
从科学精神的本质看,有的学者认为:“科学精神”中的“科学”一词应指自然科学,科学精神是在人认识并改造自然界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二是大胆探索,追求并坚持真理。也有的学者认为:科学精神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实证精神。孔德对实证精神的论述很有代表性,他认为实证精神主要包括如下方面:真实,与虚假相反;有用,与无用相对;肯定、确定性,与犹疑相对立;精
确,与模糊相对;组织,与破坏相对。
从科学精神的历史发展看,有的学者把科学精神分为近代科学精神、现代科学精神和后现代科学精神三种形态。近代科学精神产生于近代科学的基础之上,它是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机械力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精神的反映,总的特征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现代科学精神是在原子物理学、分子生物工程和电子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了对自然的认识和对人的认识的相互关联,其特点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融;后现代科学精神则主张差异性、多元化、相对性、不确定性和非连续性等,一定程度上走上了与近代科学精神相反的另一极端,试图以人文精神来消弭科学精神。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学精神的内涵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化着的。
从科学精神的层次性看,有的把科学精神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即认识层次,主要表现为认识的客观性、逻辑一致性和实践的可检验性等规范,它们直接体现了科学的本质特征,构成了全部科学精神的基础;第二层次即社会关系层次,美国著名社会科学家默顿揭示的四条规范——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论——就是这一层次上科学精神的基本内容;第三层次即价值观层次,科学通过求真,可以达到求美、求善,科学把追求真善美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准则,这是科学精神的最高层次[1]。
2.关于人文精神的内涵
从人文精神的本质看,一种观点认为,它是指蕴含在人文学科中的、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这种观点很有代表性,已经取得学术界广泛的共识。如:冯天瑜认为,人文精神作为人类对人世探求和处理人世活动的理想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作为人类对人世探求活动及其成果在精神上的沉积和升华,有其独立的丰富内涵,其核心是主张以人为主体,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处境的关怀。李醒民也认为,人文精神应该是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最高体现,它诱导人以真善美为旨趣,在自由创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逐步逼近真善美的境界。也有学者认为,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自己文化意识基础上,通过自觉规范自己行为引导自己趋向所达到的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具体的说,就是人类应具有的以人为本、仁民爱物、修己安人、贵和尚中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
从人文精神的类型看,有的学者指出,人文精神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以人为本是人文精神的价值基础、核心内容和出发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位一体和谐共处、协调发展是人文精神的理想追求和达到终极目标的理想道路;符合客观真理、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性、真理性内涵,是人文精神的深厚底蕴和大力弘扬人文精神的价值所在。尽管学术界对人文精神的看法不尽一致,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其内涵。但从根本上说,大家都普遍认为,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的精神。
制茶学论文范文 第十九篇
摘要:茶起源于中国,但随着的文化和商贸交流,在向世界各地传播过程中较早地传入日本。日本茶文化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融哲学、宗教、文学、伦理、道德、绘画、建筑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文化艺术。茶道源于中国,光大于日本,成为了世界茶文化的一抹亮点。
关键字:茶文化,中国,茶叶
一、简介
茶起源于中国,但随着的文化和商贸交流,在向世界各地传播过程中较早地传入日本。日本茶文化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融哲学、宗教、文学、伦理、道德、绘画、建筑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文化艺术。茶道源于中国,光大于日本,成为了世界茶文化的一抹亮点。
日本茶道是茶文化日本本土化的产物。在日本,茶道组织遍布日本,研习茶道的人有四五百万人,其中90%以上都是女性。日本茶道流派纷呈,代代相传,沿袭至今,如今20多个流派中最著名的是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家。不少茶室的内外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精神实质没变,成为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二、历史起源
众所周知,茶文化最早发源于中国。中国的茶叶首传日本,一般上溯到遣唐使日本高僧最澄来华,实际上,茶首次传播到日本的时间还要早一些,据文献记载,隋文帝开皇十三年,茶已传到日本。至唐代,茶叶由日本高僧最澄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茶这种饮料就在日本生根发芽,日本栽培茶树由此开始。
后弘仁六年,嵯峨天*巡幸近江,过京都西北的崇福寺和梵释寺时,因大僧正永忠亲自煎茶奉献天*,天*饮后龙心大悦,赞美有加,便命令进行种植,设立造茶所,专供宫廷,在皇宫中的法要会式里面也有使用茶的纪录。这就是日本茶饮用的最早记载,当时,茶叶十分贵重,只有僧侣、贵族阶级等少部分人才能品尝。
到了宽平六年遣唐使的废止,与中国的交流也为之中断,在上层社会兴起的饮茶之风也逐渐衰退,仅有少部份的僧侣保持饮茶的习惯,当时高僧们播种的茶树,也淡出了记载。总的说来,平安时期的日本茶文化,无论各方面都是照搬中国唐代的茶文化。
到了中国宋朝,日本国力又兴盛了起来,这时日本到了平安时代的末期,当权者平清盛再度与中国开始交流。到镰仓初期,后来被日本称为“日本茶祖”荣西禅师从中国学到了茶的加工方法,并将优质茶种与茶具带回日本,将种子种在九州的背振山上,当时荣西禅师所种植之茶被称为石上茶,他于公元一二一一年写成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对日本茶道产生起了重要影响,书中介绍中国宋代的末茶冲饮法,为后来日本茶道的品茶艺术开了先河。之后公元一二五九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之后,日本的茶文化逐渐演化为禅宗和律宗两大流派。镰仓时代,日本的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以茶为药,茶文化逐渐由寺院普及到民间。镰仓末期,受中国宋代“斗茶”的影响,在日本上层武士中,“斗茶”开始兴起,“茶寄合”等游戏大受欢迎,茶歌舞伎等抹茶法也迅速扩展开来。
经过几个世纪的消化吸收,直到16世纪日本丰臣秀吉时代(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提出茶道应以“无中万般有”、“一即是多”的禅宗思想为根底,删除了茶文化中繁文缛节,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 进一步融入禅的简素清寂的精神,俗称“空寂茶”, 并在武士中流行,最终形成了现代所说的“茶道”。日本有“茶禅一昧”的说法,在禅茶一体化的基础上,将茶道还原到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为茶道的大众化奠定了基础。经千利休改良的茶道,其基本精神为“四规”,即“和、敬、清、寂”其实质是日本大和民族的凝聚化。千利休完全消除了茶道的娱乐性,将茶道的艺术境界带向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向,茶道开始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体系。
现在日本流行的茶道,就是由千利休创立的。他集茶道之大成,主张茶室的简洁化,庭园的创意化,茶具小巧,木竹混用,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千家流”茶法。它的基本理论显然是受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迄今为止,对日本民族文化艺术影响最为深远的,非千利休莫属。千利休不愧为世界级的文化名人。
三、中日茶道区别
中日茶道有着渊源关系,一般人初始感觉日本人喝茶比较郑重,而我们更讲究的是闲情逸致,悠哉慢哉的品味其中的内涵,修养身心。中国没有茶道的规程仪式,但不能否认中国也有茶道,茶道是茶文化的一部分。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主要有以下几点明显区别:
1、核心思想不同
日本茶道艺术的思想背景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禅”。日本茶道讲究“四则”,即“和、敬、清、寂”,是佛教禅宗精神之所在。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于三家思想的统一,内容十分丰富。茶道精神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思想的平和快乐是中国茶道的主调,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也很大。
2、表现形式不同
日本茶道强调古朴、清寂之美,程式严谨,将高雅的茶艺术与意境相融合。中国茶道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注重茶的生活化、实用化。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道了,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
3、普及层次不同
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中国的茶道具有民众性。日本茶道,有着许多著名的派系和世家,世代相传,在茶道中影响较广,具有典型精英性。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包含了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成为人们聚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是社会生活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茶文化要发展成世界的,还要学习日本,将高雅的茶道艺术与深远的意境相融合,使茶文化这块瑰宝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茶道程序
日本茶道是通过品茶艺术来接待宾客、交谊、恳亲的特殊礼节。它按照程式进行喝茶活动,而茶道的精神就蕴含其中。其中浓茶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而具体方式则根据不同的茶道流派而有所不同。
进入茶室一般有身穿和服主人跪在门前迎客,举止优雅的女茶师礼貌地迎上前引领并简要说明。入茶室前,经过一段自然景观区,使宾客先静下心来,除去凡尘杂念,使身心融入自然。之后在茶室门外的水缸里用一长柄的水瓢盛水,洗手,之后将水慢慢送入口中漱口以示清净,再把一干净的手绢,放入前胸衣襟内,再取一把小折扇,插在身后的腰带上,稍静下心后,便进入茶室。
进入茶室,强调不分尊卑,第一位进茶室者是首席宾客,其他客人则随后入室。宾主相互鞠躬,主人称谢光临,客人感谢主人盛情邀请,之后客人们入室观赏四壁书画、茶室布置和插花艺术,落座首宾须坐于主人左边,主人即忙于生火煮水,这期间宾客可自由在茶室内外观赏和花园中散步,待水将煮沸,主人备齐所有茶道器具时,宾客们再重新入座,茶道仪式正式开始。
主人在敬茶前,要先品尝一下甜点心,避免空腹喝茶伤胃。敬茶时,主人用左手掌托碗,右手五指持碗边,跪地后举起茶碗,依次递给客人品饮。客人恭敬地用双手接过茶碗后,应先欣赏一下茶碗和茶汤,然后缓缓品饮。饮时要使茶汤在舌间滚动,吸啜有声,以示赞赏。待客人品饮完毕,主人便请大家玩赏精美茶具。仪式结束,宾客们鞠躬告辞,主人复跪坐门侧送客。整个过程数小时。在这个过程中宾客人可自由交谈,正宗日本茶道,不谈论金钱、政治、生意等世俗话题的,谈话议题多是大自然的话题。日本茶道之所以这么繁杂,就是要把宾客注意力从茶的本身上引开,而是专心致志于饮茶的全过程,从而把人从世俗的紧张、烦恼等事务中解脱出来。
由上可知,日本茶道是一场静心清魂的佛事,茶人不愧为在家的僧人,茶室可比作寺院的佛堂。所以,日本茶道思想是茶与禅的融会贯通,茶中有禅,禅又在品茶中得到体会。
五、茶道的影响
如今,茶道已成为日本人最喜爱的文化形式,也是最常举行的文化活动。喜爱茶道的人比比皆是。现在,茶道被认为日本文化的结晶,日本文化的代表。
日本茶道强调通过品茶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强调宾主间有一种高尚精神、典雅仪式和双方间的融洽关系。学习日本茶道,就要先学习行礼、寒暄的方法,如来宾入室后,宾主均要行鞠躬礼。接下来是学习每一个茶道具的操作方法及其相关知识,然后是由浅入深地学习各种点炭、点茶的方法及其相关知识,为了能够点出一碗美味可口的茶,不仅需要主人的刻苦修为,而且作为客人也必须得具备同样的修为,主客间必须做到心心相印。点一碗茶的过程,其实也恰是人们尝试着去建立各种人际关系、进行角色转换的一个训练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与人交往的心理平衡过程,而这一点恰是中国茶道所不具备的。“和敬清寂”这四个字就是茶道的根本。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当我们进入茶室之中品尝一碗茶时,无论是客是主,“请先”,“请慢用”等种种的言词,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蕴含的“和”之意。内心与内心的相互沟通,这就是“和”的感觉。
茶道现已完全融入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已成为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的最有效的礼仪教育。日本一般姑娘出嫁前也要经过特别的茶道程序训练,为主妇有条不紊地操持家务的提供训练。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茶道也成为心理辅导的重要一课,是人们缓解压力、寻找心理平衡、消除身心疲劳的好方式。
茶道的内容十分丰富,提高了日本的书画、服装、插花、音乐、舞蹈、文学、陶艺,漆器、建筑、制造等工艺技术水平。为日本的精神文化、礼仪文化、饮食文化、传统艺术及建筑和制造工艺等的不断发展打下了基础,发挥了巨大作用。
制茶学论文范文 第二十篇
摘要:茶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恰恰就是一种和谐为本的核心思想,这种和谐为本的核心思想,对于健康保健专业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思想行为参照至关重要,而茶文化中的团结协作之道,更是处世的终极之道。个体成就的大小,大而言之,应归结为个体的思想道德修养;小而言之,其实就是茶文化之道的一种运用之妙。
关键词:茶文化;健康保健;思想道德教育
茶可以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最无私、最美好的恩赐。茶的品饮之道以宽为其体,茶的品味之道以和为其魂。茶文化之中既包含了以茶示敬之仪,又包含了以茶养廉之义,同时,亦包含了以茶明伦之志,并且,更包含了以茶教化之理。
1茶文化崇高的和谐为本的核心思想
茶文化中生态自然的和谐
所谓道法自然,茶依自然而生,集天地之美,蕴超然之气,独得自然和谐之机。茶之一物,深刻蕴含了天地有大美、四时有明法、万物有成理的自然哲思。大自然本就是和谐有序的浑然一体。而茶荈则孕育于自然,凝聚了生态自然中的山川之灵秀,与日月之精华,因此,茶荈既是大自然和谐产物,又是大自然和谐的表率。和谐既是中华民族弘传了数千载的传统美德,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的精髓所在。儒释道三教都将学究天人之际的和谐,视作一种最高的智慧与境界,这是中国所特有的辩证思维精要,这种辩证思维精要,恰恰与茶文化的内涵不谋而合,同时,二者之间皆存在着在道法自然方面的与自然至理的深度融合。
茶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茶之一字,草在上,木在下,而人居其中,由此可见,茶文化其实是一种人在草木间的悠然禅意,人即便是栖身于闹市之中,啜一盏茶亦能得人在草木间的山水之韵。显然,这种人乐活于草木之间的物我玄会的和谐,才是茶文化的至高境界,同时,这亦是人与自然一期一会和谐相处的至高境界。茶文化既饱含着生态自然的自体和谐智慧,同时更饱含着人与自然的一体化和谐智慧。茶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恰恰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孜孜以求的一种崇高境界,这种崇高境界以返朴归真,融于自然为根本诉求;以学究天人与自然达致的精神统一和和谐为基本标准[1]。在茶文化中,取材于自然、畅饮于自然、乐活于自然才是茶文化的最高境界。
茶文化中的人本和谐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文化渊源薪火相继达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礼仪之邦,礼仪的美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根性灵魂,其中的思想道德承袭更是礼仪美德之中的精髓,而茶文化则是中华传统思想道德礼仪美德之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在草木间联结起了茶与人,事实上,人与社会其实更有着诗意的牵系与禅意的联系,数片青叶所承载着的又何尝不是一碗清香四溢的人生,此即所谓饮茶知味。由此引申开来,即是一种人自我本体的身心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首先,茶之清能够成就为人之清与为官之廉,其次,茶之和则能够实现个体与他人的和睦、团结、友爱、理解,最后,茶之礼则能够完善个体与社会的一体化的融洽与和谐。
2茶文化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
茶文化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协作精神感召影响
茶文化中的和谐为本,既是以一心融于天地万物的负阳抱阴,又是我中华各民族一体和睦的相亲相爱,同时,更是整个社会和谐共处的相依相存。对于健康保健专业的同学而言,未来工作过程当中,必然要较其他专业更频繁地与社会打交道,在与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之中,礼仪自然首当其冲。社会交往中的个人礼仪,是衡量个体道德程度、思想深度、品德高低的重要标志。
因此,以茶道的和谐为本的核心思想,作为健康保健专业同学的思想行为参照,能够使得同学们以茶道通晓人道,学会并懂得尊重之道、思考之道、取舍之道。尤其是茶文化中的一味同心的团结协作精神更是值得大力弘扬,在茶道的表演实践过程当中,我们知道,通常需要多人紧密合作方能更好地完成,在合作过程中,亲密无间的团队意识与精诚合作的协作意识更是增强同学们相互之间紧密团结的金钥匙。
茶文化对思想道德教育的精神境界影响
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仅承载着人类数千年的物质文明,而且更承载着人类数千年的精神文明。中国的茶文化在其数千年的传承历程中,早已形成了围绕着人、水、器、艺、境、茶六要素的独特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
置身于闲适自然之境,取自然纯静之水,以自然锻烧成就之器,煮清香芬芳之茶,品怡情怡心之韵,全身心地融入到茶文化的秘境,真切地感受由自然传递至茶,由茶传递至人,由人传递至整个社会的那种整体和谐、整体愉悦、整体温馨的无上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能够令健康保健专业的同学们,不仅自己可以在沉浸于茶文化精神境界的过程中受益,而且亦能够由同学们向周围以一盏清茶传递茶文化的馨香于世人。中国的茶文化之中,有着太多的可供健康保健专业同学汲取的思想道德教育精粹。将茶文化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大系之中已是势在必行,茶文化中的乐活精神,更是能够赋予同学们以茶道领悟生命,以茶道缓释人生,以茶道增进沟通等其他学习过程中所无法体悟到的人生真谛。
3茶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运用
茶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心志与意志修炼中的运用
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健康保健的同学们而言,有着正能量引导的影响,同时,茶文化所潜移默化熏染陶冶的情操,更能促进同学们的精神境界与审美修养的全面提高。而茶文化中的礼仪的运用则能够令健康保健专业的同学们收获一份茶文化中的冲淡宽仁的礼仪精神,以及纯洁雅致的性情本真。对于健康保健的同学们而言,不仅应关注身体的健康保健,而且更应关注心灵的健康保健,在人生的许多关键时刻,在人生的许多成败瞬间,其实起决定作用的恰恰就是人的心灵,亦即人的思想道德情操,由此可见,茶文化的陶冶情操的身心综合修养的运用,将为健康保健的同学们未来的人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并且,从健康保健的视角而言,身心双健才是一种真正的健康状态。而茶文化透过思想道德的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对心灵的滋养则更加能够令同学们保持平和、喜乐、慈悲的心境,从而形成一种逆境中不屈服,顺境中不失足的坚忍、顽强、愉悦、昂扬的心志与意志[2]。
茶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心志与意志修炼中的运用
教育不仅应着眼于知识技能,而且更应着眼于对知识技能起内驱作用的人文思想素养与心灵世界的本质提升。茶宜静而唯宁静方能够致远,茶宜淡而唯淡泊方足以明志。大学时期既是大学生朋友们心志与意志渐趋成熟的重要阶段,又是心理健康与心理平衡的极为重要的与社会开始反复交互的调试阶段。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朋友们从表象上而言可能是意气风发的,但是从心理层面而言,则显然仍处在整个世界观建构的最为关键的阶段,这一阶段由于新时期新常态下扰动因素较多,因此,在这一至关重要的阶段中,任何一点小小的偏差都极有可能侵蚀整个世界观的基础。可见,在这一举足轻重的阶段中,运用茶文化的深厚底蕴所涵养的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帮助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朋友们建构起正确的世界观,显然对于完善大学生朋友们的整个人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在进一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完善化过程之中,同学们更宜学习,学习茶的既芳且芬;更宜学习茶的馥郁内蕴;更宜学习茶的轻标敦本[4]。
4结语
茶文化中深刻蕴蓄着个体思想道德涵养,与社会和谐大同的教化旨趣。而道德涵养与和谐大同显然最能够体现,亦最能够代表茶文化的精髓。在数千载的诸家思想的共同灌溉之下,茶文化与诸家思想的深度融合更使得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茶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和谐为本的核心思想,以这一核心思想为基础,由个体思想道德的自觉觉悟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将使得茶文化在新时期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思想光华。同时,茶文化与思想道德亦是相辅相成的,积极弘扬茶文化,并将茶文化不断地应用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去,显然是一种必要的双赢式做法。
参考文献
[1]张娟玲,李秋红.探究茶文化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10):229-230.
[2]张燕.茶文化和思想道德关系略论[J].福建茶叶,2016(7):340-341.
[3]颜坤.茶文化对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分析[J].福建茶叶,2016(4):219-220.
制茶学论文范文 第二十一篇
摘要:
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角度对茶艺教育的研究对象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茶文化与茶艺教育之间的关系,试图为茶艺教育提供一种更有价值的理念与模式。
关键词:
茶文化;茶艺教育;结构体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质行为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随着文化的发展进步,文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形态,而是一套价值体系。茶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茶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代表,以茶叶作为基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且许多传统的饮茶习俗还保留至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人类对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现代教育之中,成为一门专业化的教育课程。在关于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组织更科学有效的茶文化体系,构建茶文化的应用领域,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就呼吁应当将茶文化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茶文化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研究内容,有标准的价值体系。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茶艺教育已经成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内容。随着当前茶艺活动的日渐繁荣,对于茶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于是开设了茶艺课程。茶艺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础。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领域
茶艺教育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识,以满足茶艺活动的各种需求。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区分。由于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如果要构建出一个统一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不现实的,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可以构建不同的结构体系,使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完善。对于茶艺教育来说,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所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是在科学系统化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会岗位,因此,只有以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作为支撑,茶艺人才的培养也要符合教育规律,要充分明确茶文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茶艺专业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茶艺不仅展现了茶活动的技术性,同时也更倾向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茶艺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形态,因此被称之为茶艺。茶艺的方式也十分丰富,无论是民俗生活还是普通饮茶活动都有茶艺的存在,人们在追求思想与精神的净化与升华时也有茶艺,在现代茶叶宣传推广中,茶艺也必不可少。如何推广更为科学的饮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艺这种艺术形态中宣传树立茶品牌都成为当前茶文化的研究内容,茶艺是因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岗位,茶艺也成为专业人才就业的领域。茶艺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专门的职业与人才,而在他们背后,则是与茶文化内涵密切相关的科学进步,如果没有茶文化的基础与支撑,茶艺是无法真正确立起地位的。
茶艺专业课程的构成
无论是从社会需求来看,还是从茶艺的结构层面来看,茶艺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的课程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个系列。首先是茶叶学。茶叶学的课程主要可以分为茶叶种植、加工、茶综合利用茶健康等内容。学科主要侧重于茶的应用以及民族体质的提升作用。其次是经营学。主要是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研究茶产业的发展经营,主要包括茶叶外贸业务、茶旅游等内容。再次是茶艺学,主要包括茶艺、茶具、茶道、茶俗等内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饮茶的形式、制度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是茶史学,主要包括茶文化发展史、茶文学、茶与哲学思想等内容,是从不同的角度学习饮茶文化及相关的文学艺术研究。
茶艺内容的相关性
茶艺教育是具有茶文化特征的专业教育,教育内容与知识结构的研究对象相一致,二者不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关联性。首先,茶叶学是茶艺教育中的基础内容,也是茶艺课程中的基础内容,主要研究对象是茶叶,只有以茶叶作为科学基础,才能使茶文化得到稳固的发展,茶艺教育才能经得起检验。茶叶也是茶艺教育中最具实物特征的文化代表。茶叶的研究是极具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学科。其次,茶史是茶艺课程的主干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文化历史。由于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茶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史学、文学以及哲学等综合内容,厚重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了茶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次,茶艺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主要以茶的行为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茶艺学是一门综合的实践学科,主要是以茶史为基础背景,利用茶叶这一实物,演绎出丰富而具有创造力的饮茶方式,同时对茶叶的生产经营、经济发展都有较积极的推动作用。茶艺是一门特殊的文化学科,也是体现茶文化的重要形式,从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知识结构与表现形式。最后,茶经营学也是茶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的经济法则。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密切相关,学生在接受茶艺教育时,不仅要符合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专业的提升与肯定,并从职业发展中获得经济收入。茶艺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教养性,因此,将茶文化与茶经营学相融合,使茶文化能够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激发出更鲜活的力量,才能有效促进茶艺的良性发展。
3、茶文化在茶艺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茶文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茶文化的渗透,茶艺教育能够与人类的本性更加协调,使人在真善美等方面获得更好的融合发展。茶文化的价值与茶艺目标价值是相一致的,这也使茶艺教育的意义更具典型性。
真的价值
茶艺教育是一门实物教育,是以茶文化为基础,具有求真的价值体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客观物质的求真。茶文化是以茶叶为载体,通过对茶叶的质量鉴别、冲泡技术、品饮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对其内在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以获得其真的价值所在。茶文化的这一价值体现在茶艺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茶艺作为一种茶文化艺术形态,在教育实践中也要求学生要遵守物质求真的价值观,以获得更真实有效的科学规律,有助于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其次,是对健康的求真。茶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饮品,更有益于人体健康,通过多项科学实验证明,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茶的养生功能被不断的推崇,使茶成为世界上的健康饮品之一。最后,是对历史文化的求真。文化与历史是相互融合的,文化就是历史,历史也是文化,虽然历史不可重演,但可以通过茶文化延续历史,使茶文化的历史得以还原,从茶文化史中可以更真实地看到中国文化的精彩一面。
善的价值
茶文化中有善的价值内涵,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至诚为德,尽性是善。在茶文化中,有尽茶之性和尽茶具之性,即再远大的理想也要通过实践而实现,而在实践过程中,要通过至诚来实成人与物的情感连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虽然是历史的还原与再现,但始终离不开现代人的思想与感觉,茶文化有深厚的茶德精神,从特性到人性,最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价值,这也是善的价值最形象的体现。茶文化不仅是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只有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茶习俗,才能与人们的生活意义相符合。同时,通过专业化的茶艺形态,能够促进人们的完善生活,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在继承了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更明确了生活的信念,使人们的生活理想超越了生活的人文意义。茶艺教育既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社会生活的平和高雅塑造了文化榜样。
美的价值
美是人类的天性,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现,是人类对自由的想象与追求。茶艺中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正是茶艺之美的体现。茶艺之美是形式与内容美的统一,展示茶艺形式的同时也体现出其内在美。茶艺的形式美主要是由茶、水、器、环境的组成,茶艺的内在美实质上是泡茶的意境之美,茶艺活动体现了一种人与茶相融的意境之美,是最接近生活的艺术表现。茶艺之美主要包括外在美与内在美。外在美主要体现在茶叶、茶具、茶环境、茶技艺之美。内在美是指茶体现出的人格之美,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提升茶艺的修身养性之乐,实现人与茶的和谐。通过茶艺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人生情感,情顺万物、对应自然等思想情感。茶文化体现了怡情养性的和谐之美,茶文化的美是规范的美,是高洁的美,是自然的修养,是对于人生的无限憧憬与热爱。
4、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艺术形态。以茶文化为基础和支撑,为茶艺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使茶艺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之美得以体现,对于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制茶学论文范文 第二十二篇
摘要: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加上沟通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如今语言的沟通与交往已经进入了“全球化”发展时代。可以说,汉语已经进入“国际化”发展新时期。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希望了解中国,融入中国发展,这就使得以汉语为纽带的国际教育成为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茶文化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发展的精华和核心,也是对外交往过程中,重要的传播内容,如何在汉语国际教育时代背景下,实现茶文化的有效传播至关重要。本文拟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背景和潮流出发,结合茶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实现茶文化的有效传播与推广。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交往;茶文化
1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逐渐走向世界。一方面,以孔子学院、中外文化年等形式为基础的沟通渠道进一步完善,中国文化交往进入空前发展时期。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国家知道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的传播途径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为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提供了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中国自身经济发展迅速,政治文化等各项生活要素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愿意了解中国文化。
2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背景与方向分析
教育是育人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与知识掌握的重要阶段。以往在接触世界教育时,更多的了解到的是以英语文化为核心欧美发达地区文化,中国的汉语文化事实上缺乏一定的影响力,属于东亚地区的区域性语言。在以往,对汉语这门语言来说,无论是其传播地区,还是掌握人群,实际上都较为有限。教育是一种以文化为核心的意识影响,了解文化的前提和基础是语言,无论是听,还是看,都需要用语言做保障。同时随着语言交往范围的逐渐扩大和语言体系化的不断成熟,文化的魅力和认同感也进一步明显。事实上,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语言是保障,但经济沟通才是重点。只有国家强大了,发展了,才会有地区和国家愿意去了解你的文化。如果你自身经济发展落后,基本没有对外沟通和交往,那么文化交往基本上就没有开展的土壤和先天要素。正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社会发展不断成熟,使得中国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在这一背景下,汉语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纽带,作用更加明显。随着我国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如今对外沟通、文化交往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考量。我国逐渐完善对外文化交往的渠道和途径,无论是文化年建设,还是向全球多个国家开设孔子学院,加大留学生选派及交往人数,完善留学服务政策,丰富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等等,都是国家针对汉语教育发展趋势所作出的重要举措。从其发展方向来看,在未来,汉语教育的国际化、复合化程度将进一步明显。而这一过程也将是让世界各地区了解和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过程。同样正是汉语国际教育日益成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更有保障和基础。这就为我们丰富普及中国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内容、完善茶文化研究体系提供了重要帮助。
3以茶文化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行性———基于二者融合点分析
茶文化并不是一种独立于传统文化的文化元素,其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中对做人、处事的相关要求和规范,对人们掌握道德、礼仪规范的客观约束等等,实际上都在茶文化中有所涉及。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其落脚点只能是文化内容的宣贯与传播,通过充分发挥汉语的工具性指导作用,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而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时,选择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实际上是可行。
文化缩影———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反映,也是一个地区几千年传承发展的宝贵继承。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也是唯一一个文化传承未出现断层的国家和地区。在今天,随着文化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要想将我国传统文化有效、体系化的成功推出,需要我们选择有效的切入点进行推广和宣传。而在这一背景下,茶文化就可以充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被有效传播。究其实质,则是因为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茶文化是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了解的内容。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成熟发展,如今通过茶文化,就能从客观上清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整体内容。
核心涵盖———茶文化有效融入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之所以说茶文化可以代表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点都在茶文化中得到一一体现。我国是礼仪大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我国是礼仪典范,无论是客人,还是亲属,以及各种事物的处理规范都做了相应的要求。这就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传统文化所提倡的谦让、静心,也在茶文化中被良好继承和成熟应用。同时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对个人的要求与约束,包括个人性格、喜好、正确的处事方式,如何做人与做事等等,这些都在茶文化中有具体的体现。茶文化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理念,从本质上看是一致的。正是茶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核心涵盖,恰恰说明了因为茶文化融入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通过推广茶文化,可以很好阐述中国传统文化。
实质一致———两者都是中国文明的集中反映
实质一致,是评判两个内容是否一样的重要标准。对于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茶文化能否代替传统文化,其依据和前提就是两者的实质与根本是否一致。在文化交往高度开放的今天,想要向全世界推广传统文化,就必须选择能够集中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集大成之反映,也是能够代表中国精髓的重要元素。而茶文化也是如此,茶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重要集合,是不断发展的中国文化的见证。正是二者都是中国文明的集中反映,才使得在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可以以茶文化为传播的接入点。通过充分融入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背景,在传播茶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发展。
4结合汉语国际教育背景有效实施茶文化研究的思路分析
文化是其他地区和人们了解该地区风俗、风情面貌的基础,也是展示一个地区形象的窗口。通过文化展现,能让人们对该地区形成相应的直观了解。如今,随着汉语国际教育发展不断成熟,传播茶文化,推广传统文化的机遇日趋完善,这也使得我们需要充分结合时代发展的客观变化,调整传播形式,丰富茶文化研究思路。通过变革茶文化的认知方式、认知思维,从而实现对茶文化的深度研究。
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构建茶文化传播的新高度
所谓开放的思维,实质上讲的就是任何文化都是可以相互融合、互相贯通的。要打破传统的旧观念和封闭思维。我们必须清楚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文化之间的隔阂与界限逐渐模糊,文化的融合与互通可能逐渐明显。所谓开放的思维,实际上是一种理论认知基础和前提,也是处理茶文化传播的基本思维。随着汉语国际教育日益成熟,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核心,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也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实质,想要达到茶文化传播的新高度,就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思维来看待这一文化传播与沟通过程,实现文化的融合发展,通过汉语国际教育这一渠道,为茶文化的“国际化”打下坚定基础。
以中外结合的方法———构建茶文化研究的新渠道
事实上,中国的茶叶很早以前就已经先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个地区,曾经一度,茶叶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产品,为我国贸易顺差做出了重要贡献,而随着茶叶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事实上,在国外,也形成了相应的茶文化,而这也应该属于茶文化的一部分。此外,如今孔子学院这一汉语教学渠道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可以在本国家、本地区了解中国文化。而人们在接触中国茶文化的同时,也必然会形成相应的理论认知和体系化感受。而这些认知也属于研究茶文化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研究茶文化时,必须融入这一新渠道,通过将中外研究思路相结合,实现对茶文化研究渠道的有效延展。
以互动、沟通的形式———构建茶文化研究交往的新思维
任何文化都不是单纯的讲解,却不接受反馈的过程。讲解与反馈,互动、沟通才是文化交往、沟通发展的重要桥梁。一直以来,我们在进行文化传播时,由于语言沟通存在一定障碍和困难,使得整个交往过程并不彻底,但随着文化沟通进程不断加快,想要发展自身文化,加深文化研究理解,就必须重视其他人和地区对该文化的理解和认知,通过文化沟通的不断深化,实现茶文化研究的升华与发展。
以长远、前瞻的战略思维———构建茶文化推广的新格局
茶文化的研究与推广要充分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特点,通过充分融合,实现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想要做好茶文化的推广与发展,就需要我们树立长远发展思维,超前布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使得我们在进行文化继承和推广发展过程中,必须以“超前量”的思维来对外自身发展。只有超前布局、提前谋划,才能为茶文化成功推广奠定坚实基础。而梳理长远前瞻的战略思维,也是在文化沟通交往程度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所作出的客观要求。而这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所在。
5结语
随着文化沟通与交往形式的
不断发展与变化,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当前已经进入国际化文化沟通、交流时代,而汉语的国际教育也成为趋势和方向。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如何进行茶文化的传播,就需要我们在对茶文化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汉语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潮流,实现其传播与推广。而深度研究茶文化,也需要对国外茶文化的内容进行了解。正是语言沟通障碍的有效解决,实现了茶文化交往的创新与发展,成功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革新与推广。参考文献
[1]李林海.汉语国际教育与茶文化传播[J].传播科学,2012,8(15):36-39
[2]范存智.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思路[J].文化论坛,2013,4(7):44-49
[3]姜飞.结合汉语传播的茶文化研究[J].汉语教育,2013,8(16):29-32
制茶学论文范文 第二十三篇
茶是原产于中国的常绿饮料植物,它的“根”不仅扎在中华大地的天然沃土中,还深深地扎在‘渊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土壤”,孕育出“茶文化”的硕果。中华茶文化的奇丽景观,是我国各族人民几千年来辛勤劳动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1.茶文化的概念
中国茶文化的广义概念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狭义概念主要指茶对精神和人文社会的功能(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通常概念认为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现在通常所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即茶文化外显部分)。
2.茶文化的特点
1)历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封,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2)时代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条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3)民族性。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采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低族、拉枯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4)地区性。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5)国际性。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
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
制茶学论文范文 第二十四篇
摘要: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我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而第一位确定茶树学名是一由瑞典科学家林奈和德国植物学家孔采。1950年我国植物学家钱崇澍根据国际命名和茶树特性研究,确定茶树学名为[Camellia sinensis(L.)]。
关键字:中国,茶文化,传播
一、茶的起源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我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而第一位确定茶树学名是一由瑞典科学家林奈和德国植物学家孔采。1950年我国植物学家钱崇澍根据国际命名和茶树特性研究,确定茶树学名为[Camellia sinensis(L.)]。
最早发现茶树是在100万年前,在我国西南部云贵高原和四川一带的深山密林中,由不少的原始型的野生大茶树。人类发现茶树和广泛利用茶树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据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这充分的表明,茶出自中国,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二、茶在国内外的传播
(一)茶在国内的传播
中国茶叶的发展和传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战国时期,巴蜀一带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随着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经过代代相传,饮茶慢慢从局部地区开始逐步普及全国。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茶叶已经商品化;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逐渐取代巴蜀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的发展,茶已成为日常饮料;唐代是茶业大发展的时期,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宋代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非常盛行,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基本上已与当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饮茶之风达到高峰,清代后期,茶叶生产由盛而衰;当代,茶叶再现辉煌,茶叶消费开始向多元化和健康方向发展。
(二)茶在国外的传播
茶在国内传播的同时,也不断向周边国家和世界传播。随着商业贸易和中外文化的交流,在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开始由国内传至国外。
唐代日本高僧最澄回国时从中国携带茶籽种植,宋代日本荣西禅师又从我国传入茶籽至日本种植。这些文化交流使者将从中国学到的饮茶习俗带回日本,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扬广大,推动了日本饮茶习俗的发展。后又经日僧南浦昭明将学得中国径山寺茶宴、斗茶等饮茶习俗带回日本,在此基础上改造后逐渐形成了日本自己的茶道。
约在1610年中国茶叶作为商品输往欧州的荷兰和葡萄牙,后传至东欧,再传至俄、法等国。印度虽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1780年印度引种中国茶籽,之后传播到斯里兰、非洲、南美等地。茶在传播中,“茶”字的音、形、义也随之流传,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起源于中国,如茶在英语中写成“TEA”,是从福建话“茶”字的念法而生。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目前,我国生产茶叶三分之一销往世界各地上百个国家和地区,有50多个国家引种了我国的茶籽、茶树,世界饮茶人口已达20多亿。
三、茶的命名和分类
我国的茶叶的品种和类别繁多,有各式各样数百种茶叶,为世界茶叶命名和种类最多的国家,这些各色各样的茶类以及再加工茶类是以如下方法命名和分类的。
(一)茶的命名
茶叶命名是茶叶分类的重要程序之一,命名与分类可以联系一起,茶叶的命名和分类有不同的标准和角度。我们走进茶店时,会被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茶所吸引,茶叶也被赋予了无花八门的名称,茶叶名称通常是带有描写性的,名称文雅也是其它商品所不及的。一般讲,茶叶命名的依据,是以茶的形状,色香味和茶树品种、生产地区、采摘时期、制作工艺和茶水颜色不同而命名。其基本原则为:
1. 以茶叶的形状命名。如 “碧螺春”、“雀舌”、“珠茶”、 “竹叶茶”、“六安瓜片”等茶的名字都是根据茶的形状特征为其命名的。
2. 以茶叶色香味命名。如“银毫”、“雪芽”、“雪莲”、“苦茶”、“兰花茶”等茶的名字是取自茶叶色香味而命名的。
3. 以茶树品种命名。如“白毫”、“乌龙”、“水仙”、“毛蟹”等茶名字都是由以茶树品种而命名的。
4. 以产地命名。如 “黄山毛峰”、“西湖龙井”、“庐山云雾”等茶名字都是由茶生产地区名胜山川的特点和地理位置差异为之命名。
5. 以采摘时期命名。如“明前”、“雨前”、“冬片”等茶名字都是根据采摘季节不同而命名的。
6. 以制作技术和茶水颜色而命名,如“炒青”、“烘青”、“蒸青”、“绿茶”、“红茶”等茶的名字是由加工工艺不同和茶叶冲泡成汤后的色泽命名的。。
(二)茶的分类
茶的分类是以制茶的工艺方法为基础,现在茶叶的分类标准也各不相同,难以统一。茶学界对于茶的划分采取了一种综合的办法,将中国茶分为两大类,即基本条类和再加工条类。
1. 茶的基本条类
基本条类,包括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6大类。
⑴绿茶
绿茶属不发酵茶类。它是采取茶树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或者整形、烘干等典型工艺制作而成,成品干茶呈绿色。冲泡之后清汤绿叶,芽叶舒展,滋味清新爽口,充满了春天的气息。著名的有:“碧螺春”、“西湖龙井”、“六安瓜片”、“信阳毛尖”、“太平猴魁”、“黄山毛峰”等。
⑵红茶
红茶属发酵茶类。它是新鲜的茶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工艺制作而成。冲泡之后红汤红叶,茶汤香气高长,滋味醇厚。著名的有:“祁门工夫”、“正山小种”、“滇红工夫”、“宜红工夫”、“宁红工夫”、“川红工夫”等。
⑶青茶(乌龙茶)
乌龙茶亦称青茶,属半发酵茶。它是新鲜的茶叶经过杀青、萎雕、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后制作而成。冲泡之后绿叶红边,既有绿茶的鲜香浓郁,又有红茶的甜醇。著名的有:“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凤凰水仙”、“冻顶乌龙”等。
⑷白茶
白茶属轻微发酵茶。它是经过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制作而成,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成茶外表满披白毫。冲泡之后绿叶红筋,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著名的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
⑸黄茶
黄茶属属于轻发酵茶类是我国特产。它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成品干茶呈黄或黄绿色,冲泡之后黄叶黄汤、香气清悦、味厚爽口。著名的有:“蒙顶黄芽”、“君山银针”、“霍山黄芽”、“莫干黄芽”等。
⑹黑茶
黑茶属全发酵茶。它采用的原料较粗老,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和干燥四道工序制作而成,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冲泡黑茶应水温要高煮沸其滋味更佳,冲泡后茶叶黑褐油润,汤色橙黄或橙红、茶味醇厚。著名的有:“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湖南黑茶”、“湖北佬扁茶”、“四川边茶”、“云南砖茶”等。
2.再加工茶条类
再加工茶类就是用基本茶类中的茶作为原料,进行再加工而成的茶叶。主要包括花茶、紧压茶、工艺茶、非茶之茶。
⑴花茶
花茶是以六大茶类为基础加以各类鲜花窨制而成。所用的花有茉莉花、玫瑰花、桂花等。花茶加工是利用了鲜花吐香和茶叶吸香,茶味和花香融于一体,相得益彰。既保持了浓郁爽口的茶味,又有鲜灵芬芳的花香。冲泡品吸,香味浓郁,茶汤色深,甘芳满口,令人心旷神怡。花茶品种有茉莉花茶、珠兰花茶、玉兰花茶、玳玳花茶、玫瑰花茶、柚子花茶等,其中以茉莉花茶产量最大。花茶既有茶的功效,花香也具有良好的药理作用,裨益人体健康。
⑵紧压茶
紧压茶一般以黑茶、绿茶、红茶的散茶为原料,经再加工蒸压成一定形状而制成的茶叶。它是为了长途运输和长时间保存方便,将茶压缩干燥成为各种形状(方砖状、圆饼状、块状等形状),防止途中变质。紧压茶的多数品种比较粗老,干茶色泽黑褐,汤色澄黄或澄红,茶味醇厚。紧压茶种类有沱茶、竹筒香茶、普洱方茶、米砖茶、黑砖茶、茯砖茶、康砖、圆茶、饼茶等。
⑶工艺茶
工艺茶又名茶工艺品,是选用上等基本条类茶为原料与脱水鲜花经独特的手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精制而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茶不再完全为了解渴,出于保健和精神享受的需要,形态美观,有一定的欣赏性工艺茶脱颖而出受到人们欢迎。各种富有诗意和美感的工艺茶不断涌现,让现代气息扑面而来。如“牡丹绣球”、“出水芙蓉”、“玉衣金莲”、“金葫芦”等工艺茶。
⑷非茶之茶
非茶之茶是指不用茶树叶子制作,但可以像茶一样饮用的各种饮料。市场上非茶之茶非常多,均不属于茶叶的范畴,但它却以保健茶或药用茶的形态出现。我们习惯把当茶饮用的都称为“茶”,不一定非得有茶的成份,它是“茶”概念的一种延申。如菊花茶、罗布麻茶、人参茶、杜仲茶、枸杞芽茶等,它们虽不是茶,但又不能称为假茶,把这些植物叶或茎叶加工成干品后当茶泡饮,这些非茶制品在广义上便成了茶家族中的成员。
制茶学论文范文 第二十五篇
一、茶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践行
(一)开设茶文化的选修课
越来越多大学开始开设茶文化课程,在学生知识体系逐步完整的时期,形成相对完整的茶文化储备,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全国目前共有49所高校开设了茶道课程,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都设有《中国茶文化》、《茶文化概论》等课程。北京海淀区的一些高校选择《中国茶文化》作为学校选修课开设,从2000年起,到现在十几年间,已经成为北京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达16所高校的、总数有近十万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一些学校自可以选课以来,人数曾一度高达1000人以上,同时也创下一些高校选修课中的最高纪录。武汉体育学院的茶道课作为选修课,先在艺术学院2个年级试开,2014年开始面向全院公选。两个学期选课人数就达到近700人,成为全校最受学生青睐的选修课之一。
(二)建立大益爱心茶室
大益爱心茶室是云南大益爱心基金会捐资建设的“爱智美”三位一体高校合作项目,爱心茶室为校园里的莘莘学子提供了一个运营管理,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公益意识和能力,传承中国茶文化的有力平台,项目实施到今在全国范围内,在43所合作高校里已有28个爱心茶室散出了幽幽茶香。有23个爱心茶室还成立了茶道艺术团。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爱心茶室成立了学生茶艺社团和艺术团.学生社团和艺术团以此为舞台经常举办大学生茶艺与茶文化活动。在茶事活动中充分引入艺术元素与茶人分享美感与浪漫;茶道艺术蕴含深刻哲学内质与雅美的形态,以不断揭示其与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的契合点为己任。为满足当代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爱智美”全面发展需求,满足大学师生学习、钻研中国茶道的学习兴趣。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也真正感受到了茶艺与茶文化对自身精神修养的提升。
(三)举办茶文化、艺术的培训、讲座与竞赛
茶文化讲座的`开展,对于茶文化的推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定期请专业的老师培训茶的基本冲泡方法,茶的基本知识,茶艺表演等等,先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茶艺骨干,带动更多的人了解茶道艺术与文化。使茶文化一步一步的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当中。这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是最快速地使学生萌生对茶与茶文化的兴趣,对于茶文化的普及与进一步的推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也能激起同学们对茶文化的兴趣。
二、茶文化对于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般来说,生活方式指日常生活领域的认识方式与行为特征。茶文化对于大学生认识方式、行为方式都有积极影响。
(一)在认识方式方面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同
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内涵。学校通过教学的方式对茶文化的传播,也使得当代大学生对茶文化的魅力有了认知。在知识体系的完善、开阔个人视野及对于传统文化感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也同时使得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很好的传播途径。
1、正确应对困难和挑战常以茶人范增平先生的精神,对“德”的解读,作为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教材。可以将茶的精神层次归纳为三点:一是冷静的思考,茶给予我们的有沉着心态,通过对于茶文化的习得,在做事时一定能不急躁、冷静分析形势;二是坚定的信仰,茶道传播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仁、义、礼、智、信”等内容,对于接触茶文化的人有着一定的精神指导作用;三是果敢的行为,茶教给人们的不仅仅有理智的思考,还有判断是非的标准,有着这一标准的指导,人们便会依照一定的准则行事,符合公正公平的价值观。这三种茶文化内涵的传播,对于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之际的大学生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无论对于在校学生还是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来说,都是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应对人生挑战的良师益友。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茶文化主张“德行”,以德行事。包含在茶中有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内容,而儒家对“德”的论述更是随处可见,比如,“德不孤,必有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以德为本,对于人与自然的更加重视,依照本该有的生命规律做事,这已成为茶文化中最为核心的内容。而当前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更需要有这种“德”的观念进行指导,帮助其更好的树立三观,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可以更踏实地做事情,在社会中发挥出自己的价值。
(二)在行为方式方面
1、促进积极、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茶文化的美在于物质之美和精神之美。通过品茶感受轻松、平和的氛围,使得心境得到平缓,不被浮躁的社会所吞没。茶文化的核心是要追求人们内心的宁静与和谐,从平淡中发现美好,更可以去享受这种美好。另外,茶还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抑制病菌,清理血管,防止身体内的胆固醇过高。另外对于人们在紧张的生活中消除疲劳与提神也大有裨益。长期饮茶也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指导大学生进行更好的社会实践当今的大学生处于一个变化十分迅速的时代,紧张的学习与生活,另外还有即将进入社会的恐惧感,都会对于个人产生或大或小的压力感。茶文化的学习,恰恰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我充电的环境,茶的苦而后甘,宁静淡泊、温和谦逊、恪守本分的思想为在社会压力下的大学生提供了精神的源泉。以茶育德,以茶养智,以茶养性,用茶的心境品味人生。同时,茶文化的学习,也为大学生的自身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他们可以通过其中的茶艺学习,参加相关考试,获得茶艺师,甚至评茶师的资格证书。在茶文化已经日益进入大众的生活而不再“曲高和寡”,茶已经成为“国饮”的今天,这也许为将来必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可能和机会。另外,大学茶室也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场所,学生负责日常的运营、管理,培养了自主创业的意识与经营管理能力.还可以将茶室的优秀学生选送到社会的茶楼兼职勤工俭学,使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储备大学生的就业正能量,也为中国茶产业培养了人才。
3、提高校园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
社团活动是校园生活的重要方式,茶文化通过社团的方式传播将很有效的传播有意义的文化。如,武汉体育学院开展的大益爱心茶道艺术团,与大益爱心茶室均为传播茶文化的社团与场所。茶的文化中有一种重要的展示形式就是茶道,茶道有着很强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会传达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在这一过程的进行中,人们会不自觉地对于生命产生敬畏感。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在茶的世界享受一丝清甜,得到生命中无限的乐趣,懂得尊重,提升内心的满足感,同时对于缓解压力、放松紧张心情有着重要作用。同学们可以在学校举行小型茶会,泡茶、品茶、识茶、鉴赏、交流。武汉体育学院大益爱心茶室还常请来专业老师培训茶艺、茶道,使茶文化一步一步的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之中;不仅为120余人的学生“茶艺社”提供了展示才艺的舞台,也为其他社团提供了活动空间。茶道艺术团,将专业技能与茶元素有机融合,创编有自己特色的艺术作品,满足当代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爱智美”全面发展的需求。这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
三、结语
总之,通过茶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践行,使得学生在认识方式与行为方式方面都受到茶文化的影响,茶文化中所包含的“德”,无论是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还是促成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三观,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制茶学论文范文 第二十六篇
古代城市,尤其是京城及地处水陆会要之地的大城市,士子商旅云集,相当多的人住邸店旅馆或赁屋而居,茶馆为文人士大夫提供了约会雅集的场所。茶馆为文人士大夫提供了既正式又随意的社交场所。茶馆也是古代社会陌生人之间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话本小说《鬼董》讲秀才樊生央王老娘作媒人为他介绍娶亲对象,王老娘就到她时常出入的茶肆为他寻找;《闹樊楼群多情周胜仙》讲述周胜仙、范二郎在茶坊一见钟情,周以挑剔茶水为由,介绍自己的身世,暗示爱慕之情,一出爱情故事便从茶坊开始,等等。说明古代社会不同阶层的男男女女都在茶肆中活动、交往。至近代四川,茶馆里不论相识还是不相识的人们,都可以坐在同一张茶桌上喝茶交谈,摆龙门阵。
制茶学论文范文 第二十七篇
南宋杭州出现了教坊茶楼。“大凡茶楼多有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学习乐器,上教曲赚之类,谓之‘挂牌儿’”。(《梦梁录·茶肆》)茶与中国传统戏曲的关系历来甚为密切,两宋正值传统戏曲的初音“南戏”的形成之时,茶肆作为一个重要的消费娱乐场所,又为戏曲的传习提供了良好的场地。晚期民初,北京、上海等地出现了专演戏曲的茶园。最早的书场也是出现在南宋杭州的茶馆里。南宋时,小说讲史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形式,茶肆则为之提供了良好的场所。说话讲史者在茶肆中搭台即席开讲,饮茶者一边品茗一边听书《夷坚志》所记乾道年间吕德卿等四人出嘉会门入茶肆,看见幅纸用绯尾贴云:“今晚说《汉书》”,便是在茶肆中讲史的说话艺人的节目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