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职称论文范文【推荐6篇】
历史职称论文范文 篇一: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摘要: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进行研究,分析了科举制度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科举制度、古代中国、影响
引言: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非常独特的制度,它从唐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社会流动机制。科举制度不仅决定了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也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文: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科举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但真正成熟和完善的科举制度出现在宋代。在宋代,科举制度逐渐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手段,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文官和武官。科举制度的核心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使得人才得以合理流通,避免了世袭制度的弊端。
二、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科举制度使得人才得以合理选拔。通过科举考试,人们无论是贫寒还是富贵,只要有才能就有机会进入官僚体制,这对于社会的公平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次,科举制度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制度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政治觉悟,这促使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思想的繁荣。最后,科举制度也对中国的政治体制产生了影响。科举制度使得政府官员的选拔更加公正和合理,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
结论: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制度,它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社会流动机制。科举制度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人才得以合理选拔,促进了文化和思想的繁荣,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科举制度的存在和发展,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历史职称论文范文 篇二: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
摘要: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重要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本文通过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了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丝绸之路、古代中国、文化交流
引言: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西方国家之间重要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它连接了中国和西方国家,促进了两者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正文:
一、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丝绸之路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起初是为了促进中国丝绸的出口,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贸易网。丝绸之路的发展,不仅使得中国丝绸远销西方国家,也带来了许多西方国家的商品和文化。
二、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流,更是文化的交流。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传播到了西方国家,而西方国家的艺术、宗教、科学等也传播到了中国。丝绸之路的存在和发展,促进了两者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古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结论: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重要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远销西方国家,同时也带来了西方国家的艺术、宗教、科学等文化。丝绸之路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对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丰富了古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史职称论文范文 篇三
历史教师的专
业成长
摘要:历史教育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一支高素养的历史教师队伍。有研究表明,一个好的教师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知识:一是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二是学科专业知识;三是实践性知识;四是其他文化知识。[1]
首先,看看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在大学尤其是师范院校应该都学过,但在学生时代的学习只是记记、背背、考考,走出大学后很快也就“还”给老师了,根本谈不上应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教育学、心理学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而“条件性知识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如注意规律,初中、高中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很大差别的。初中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不超过25分钟,而通常一节课有40分钟或45分钟,那么教师怎么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呢?如果按学生注意力集中情况对一节课40分钟进行肢解,我们可以发现,每节课刚开始5分钟,学生注意力不太容易集中,很难安静下来,所以,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就非常重要,教师要想尽办法使学生尽快安静下来,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接下去的20分钟,应该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学习状态最好的时间段,那么,我们教师应该怎样来实施教学,让重点难点能在这个时间段进行讲解呢?再接下去的10分钟,也就是在一节课过了25分钟之后,学生是否还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来学习呢?一般来说,这个10分钟学生已经开始走神了,因此,教师就应该改变“刺激”方式,让学生用几种学习方式来学习。有研究显示,在以听讲为主的大学课堂里,学生保持注意不到40%(Pollio,1984),而且,如果在开头的10分钟内能记住70%的话,那么在后10分钟内他们至多能记住20%(Mckeachie,1986)。到一节课的最后5分钟,我们应该怎么办?教师是拼命讲、拼命赶进度,还是把这点时间用来引导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最后5分钟的总结回顾,如果教师运用得好,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把一节课分成这样四个时间段来剖析,也仅仅是一般认识,具体情况要复杂多了,笔者只是想给大家提供一种思路,即考虑如何运用注意规律来组织教学。再如记忆规律,19世纪法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最初遗忘得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记忆材料数量的减少,以后逐渐缓慢,最后遗忘在一定的水平上,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时间规律。见下表[2]:
从以上表格数据可以看出,遗忘最快的是在识记之后1小时之内。由此可知,为了防止遗忘,必须尽早复习。历史学科知识需要记忆的量不少,如何按记忆规律组织和实施教学,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相当丰富,作为教师应该去熟悉这些研究成果,并与自己的学科教学相结合,形成课堂教学策略,科学地组织和实施教学。再如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学习信息加工理论,这个理论告诉我们:高效学习者能够与已有知识建立起联系,组成“块”,使工作记忆容纳更多的信息,为此,有研究者就提出了许多组织和加工信息的具体策略。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使用的知识结构教学法、图示教学法,都是对信息加工理论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在思维(包括创新思维)方面,心理学也有很多研究成果,这对于我们历史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会有很多帮助。正如杜威(J?Dewey)所指出的那样,科学家的学科知识与教师的学科知识是不一样的,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以便学生能理解。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对学科做出教育学的解释。[3]
从笔者的个人经历看,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对笔者的帮助也很大。1986年7月,笔者从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分配到淳安县淳安中学工作。笔者高中也是从这个学校考出去的,四年大学后再回到这个学校工作。高中时教笔者的那些老师又成了笔者的老师。当时杭州地区为数不多的几个历史高级教师,都在这个学校任教。他们对笔者的严格要求,在当时甚至让笔者有点“受不了”,但笔者成长很快,收获不少:三年后被评为县级教坛新秀,七年后被评为杭州市级教坛新秀。更重要的是被“逼”着养成了一个很重要的习惯:每周读本新书。之后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总感觉没有新的突破,也许就是所谓的“高原期”。1999年开始,笔者已经是一个学校的校长了,更加感觉到教师学习的重要性,于是促成学校与北师大发展心理学研究所合办了一期研究生课程班。笔者自己也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这次学习与大学学习不一样,因为笔者已经有了很多实践的经验和困惑,所以,学习也更主动,尤其是注意学以致用,将所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与自己的教学活动相结合。当时感觉到视野一下子宽阔了,并且认识到教学要按规律办事。备课时,不再是仅仅关注如何处理教材,而是首先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自觉运用注意、记忆、思维、情绪等相关知识来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和实施教学。在遇到学生的学习问题时,自然会去翻翻心理学的有关书籍,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释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并寻找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随着自己理论水平的提高,在这个时期也写出许多教育教学论文。笔者三年的研究生课程班学习都是在寒暑假期间,尽管少了点休息时间,但学到不少的东西:一是系统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并且知道学了要拿来用,在用的过程中又去学。二是掌握了许多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这为后续的教学问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如果不能很好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怎么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呢?所以,教师很好地掌握和运用条件性知识,对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第三,关于实践性知识。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也就是说,教师本人如果仅有丰富的知识不一定能当好教师。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倒出来的饺子也不一定好吃。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好“教学技能”。这些技能内容很多,包括:语言表达技能,组织和管理技能,备课、上课、评价技能,表扬、激励和批评技能,沟通技能,板书及多媒体使用技能,等等。如语言表达,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如果教师的语言,发音准确,声音洪亮,音色优美,语速适中,学生的听课效率会大大提高。相反,如果一位教师满口方言,声音像蚊子叫,语速太快或太慢,学生听课效率会大打折扣。重视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训练,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怎么练呢?教师可以听广播,自己朗读,并对自己的朗读进行录音,在发音、音量、音色、语速、节奏等方面,加以有意注意和修正,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又如组织和管理技能,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如分组学习、讨论学习、合作学习。就拿新课程所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来说,如何分组、如何分工、如何记录、如何呈现,都需要教师去认真研究,不断实践。再如课堂管理,有些新教师被“欺”,甚至有些工作了几年的教师还掌控不了课堂。学生“闹”哄哄的,教师没办法让学生尽快安静;学生“插”话了,教师又不知如何是好;学生趴着“睡”觉了,教师也是不管不问。课堂都“管”不了,怎么能组织教学呢?还有教学评价技能,从课堂上看,表现为教师如何鼓励、表扬学生;从学生考试的角度看,教师对双项细目的编制、题型设计、试题的编制、试题的排列与分布等命题技术,缺乏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还有板书和多媒体的使用,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会使用多媒体,但不会板书,而板书的很多优势,绝非现代媒体所能代替的。总之,教师需要掌握很好的教学技能,而技能学习必须是“习得”的,也就是只有通过不断实践、不断练习才能形成。技能学习靠听是学不会的,靠自己“读书”也是“看”不会的。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目前对教师的培训问题不少,技能学习也让教师坐在那儿听,怎么“听”得会呢?
2000年前后,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了。新课程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而这些新的理念要转变为教育教学行为,特别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不断实践和总结。理念≠行为,而没有正确理念指导的行为跟进,理念只能是空谈。在这个阶段,笔者着重去研究针对这些理念的教学策略,围绕着新课程所提倡的“三维目标”进行不断实践和总结,写出六篇相关的文章,一方面是希望对同行有所启发,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升。如“过程与方法”目标,被称之为新课程“革命性”的提法,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去落实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怎样做才算是关注了呢?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历史学科应该培养学生哪些学习方法?怎样培养?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去实践、总结和丰富。而面对这轮新课改,不少教师一开始就是抱怨,而不是把它当作一个课题去研究、去探索。新的理念可以“学”,而要把理念转化为行为,教师必须“习”,这个“习”就是实践,教学技能是“习得”的,也就是说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地实践,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好教师、优秀教师一定是有教学智慧的教师,教师智慧从哪儿来?就是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来。有研究表明,专家型教师面对内在不确定性教学条件能做出复杂的解释和决定,能在具体思考后再采取适合特定情景的行为。这种知识来自教师个人的实践经验及人生经验的累积效应。有人提出教师的成长模式:实践+反思。笔者觉得有一定的道理,如果一个教师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学习不断修正,一定会让教师尽快成长。
第四,其他文化知识。教师的工作有点像蜜蜂酿蜜,需要博采众长。为了实现教育的文化功能,教师除了有本体性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在学校里,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能够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因为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5]历史学科知识本身包罗万象,如果要讲清楚某一领域的知识,教师不能不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如科技史,教师要讲清楚这些内容,必须去了解一些相关的科技知识和原理。又如艺术史,教师要引导学生鉴赏书法、绘画、建筑、瓷器等艺术作品,如果教师对这些领域的知识一无所知,怎么能讲得清楚呢?文史不分家早已有之,其实文理也很难分家了。历史教师应尽可能涉猎广一点,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以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优秀教师一定会有正确的学生观,一定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的指导下进行教学,一定具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基础和高超的教育智慧,优秀的教师一定能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有效,优秀教师也一定是一位快乐的教师。
而优秀教师也是逐步历练和成长起来的。因此,每位教师都要对自己进行人生规划。三五年以内的新教师要特别注意教学行为的规范训练;五至十年的教师应该努力掌握多种教学技能,具备很好的把握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十年以上的教师最容易进入到“高原期”,应该静下心来,多学习、多积累,潜心进行教学研究,可以把教学问题课题化,在研究的过程中突破自我,让自己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年龄再大点的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生涯做些梳理和总结,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提升自己的过程。但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阅读是贯穿人生的始终的。只有将阅读变成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你才会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体会到人生的充实和意义。这也是笔者要和大家共勉的。
参考文献
[1][3][5]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2]郑永生.谁找到了宝藏?发现全脑学习与全脑思维的宝藏[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4]岳晓东.历史中的心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教师选读书目
1.施良方,崔允?.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美]阿瑟?J?S.里德,韦尔娜E.贝格曼著,任新春、段令、曾琳译.课堂观察、参与和反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美]A?J.斯塔科著,刘晓陵、曾书锤译.创造能力教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美]G.马丁-妮普.教师成功秘籍[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
6.刘范.历史教育测量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7.葛剑雄,周筱?.历史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柏杨.中国人史纲(上、下册)[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
9.[美]费正清编.剑桥_史(上、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历史职称论文范文 篇四
历史论文
摘要:
教育以培养合格的人才为根本目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首要目标是要使得学生成人,其次才是培养学生成才,成人就是指要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较高的道德品质,遵守各项社会准则及道德标准,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不会威胁和伤害他人的人,而这样的一批学生才能够不断推进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本文主要围绕高中历史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展开研究。
关键词:
高中历史;健全人格;培养
健全人格是指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社会和自然,用正确的眼光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事物,用符合大众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行为去从事各项活动。高中阶段学生的人格还未完全形成,良好的健全人格教育对于这一阶段学生显得格外重要。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健全人格培养的意义
高中历史课程中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各种历史人物和事件能够提供给学生们足够的参考和借鉴,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健全人格培养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高中学生很快将成人并步入社会,如果教师只向学生灌输文化知识,却并不注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们很可能会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陷入迷茫,而当今社会的诱惑非常多,高中学生非常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扭曲的三观,这对于他们个人和社会都是一种严重损失。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健康人格培养对于高中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很多高中学生对于历史知识学习缺乏兴趣,他们通常会感觉这些历史知识太过遥远,与现代生活并没有什么联系,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也相对比较枯燥,很多历史教师都是围绕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人物、意义和影响等内容进行讲解。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健全人格培养可以促使教师从人文角度进行深入阐释,更加详实地刻画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进而提升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3、有助于学生形成坚毅的性格品质
高中学生承受着非常大的学习压力,很多学生的意志品质不够坚定,心理素质相对较差,很容易在强大的压力下产生心理变化,特别是在遇到挫折后经常会出现动摇。积极开展健全人格培养对于培养学生的性格品质作用非常明显,学生们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始终保持阳光的心态,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健全人格培养的主要目标
1、乐观向上,热爱生活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学生意外伤亡事故使得我们认识到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生命的宝贵,生命对于他们自身及其家人的重要意义。历史教师首先让学生们形成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生活态度,不要尝试危险的活动,注意安全,珍爱自己的生命,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都不轻言放弃。
2、遵纪守法,道德高尚
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社会生活中的各项纪律是人们行为处事的基本准则,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这也是中华文化能够一直延续下来的重要原因。历史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们遵纪守法,在此基础上不断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用较高的行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3、勇于创新,独立自主
高中学生在未来将成为建设祖国的核心,而中国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教师要让学生们形成勇于创新的意识和品质,在生活和学习中坚持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科学精神,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顺利开展都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策略
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通常会将教材上的内容仔细讲解给学生,教学重点集中在考试将会考查的知识点上,这种方式并不是非常适用于健全人格培养。教师可以灵活运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故事讲述法、史料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等方式,通过不同教学方式的穿插和切换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触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史实及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加全面地感知历史,从中接受人格教育。
2、积极开展课堂外实践活动
单纯的课堂教学很难满足高中学生人格培养的需要,特别是学生们无法将课堂学习到的内容实际应用到生活之中,不利于学生用健全人格的各项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因此高中历史教师有必要积极开展课堂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各种历史遗迹或博物馆,带领学生融入到历史场景之中,在这种环境下向学生们讲解各种知识是非常有助于学生们深入理解和体会教师讲解内容的,也是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
3、将健全人格评价纳入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教师应该将学生的人格培养同样纳入历史课程考查评价体系之中,分析学生们是否能够采用正确的观点去对待历史实践,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师所进行的思想观点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根绝学生平时表现及实践表现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和教学重点,努力使得学生们获得更好的健全人格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历史教学资源围绕教学重点展开更加有效的教学活动,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
四、总结
历史课程是高中阶段一门非常重要的人文学科,中国具有非常悠久灿烂的历史,在历史教材中我们能够发掘出非常全面的人文素材,教师合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展开人格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这对于正处于心理塑造及人格塑造关键时期的高中学生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历史职称论文范文 篇五
论文关键词:“飞将军”李广的运数之“奇”
西汉名将李广作战英勇,治军独特,深得君主器重,按说驰骋疆场,应该一生顺利,但事实正好相反,李广虽然武艺高超,善制强敌,但总是在战场上碰到不利的情况。古代占卜中以偶为吉,以奇为凶,所以李广被人称为“数奇”。他的一生的确运数不佳。
公元前129年,刘彻派卫青、公孙贺、公孙敖和李广四位将军各领一万骑兵,分路进击匈奴。李广兵出雁门,碰上匈奴大队人马,兵败被俘,他在敌人回军时瞅准机会夺得战马,逃脱归京。朝廷将李广交给法官,法官因为李广作战损失太多自己又被活捉,判决斩首,李广纳金赎罪,成为平民。
在长安附近过了近一年平民生活,因匈奴进攻辽西,打败了韩安国的军队,李广被启用为右北平太守。前123年,李广等六位将军由大将军卫青统率兵出定襄,以十余万骑进攻匈奴,诸将中许多人杀敌斩首达到一定标准受封为侯,而李广的部队偏偏没有功劳。三年之后,李广率四千骑兵出右北平人文历史论文,与博望侯张骞的万余骑兵分道而行,相约会合。不料李广的部队半路上被匈奴左贤王四万骑兵包围,交战中汉军损失过半,李广和儿子李敢在危急中以英勇善战精神稳定了士气,第二天继续拚杀,张骞的部队赶到后匈奴才解围而去,而战后李广的军队已所剩无几。按照法律,张骞约会失期,受到惩罚,李广功罪相抵,没有封赏。
李广在公元前166年的萧关之战中初露头角,若当时他不小于十八岁,那到公元前123年时已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将军了,尚未像许多将军一样受封侯爵。当初李广与堂弟李蔡俱以郎官身份在汉文帝刘恒朝中干事,景帝刘启执政时李蔡位至二千石,已达到官秩和俸禄的较高等级,武帝刘彻执政时李蔡因军功封为乐安侯,不久位至丞相。李蔡为人属于下中,按当时的九等划分法当属第八等,名声远在李广之下,但李广当时没有爵位和封邑,官位没有超过九卿,而李广属下的军吏和士兵有些都取得了封侯之赏。和普通人一样,李广对这一问题并非毫不计较,他曾和当时善于占卜的知名望气人王朔闲谈说:“自汉朝出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但各部校尉以下,中等才能的人,以军功取侯者几十位。我作战不在他人之后,至今却没有一点功劳得到封邑,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看来李广本人在老年时对自己未被封侯一事也是深感不平。
前1,刘彻派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平分十多万骑兵和几十万部队,从定襄和代郡分两路出击匈奴论文下载。李广多次请求随军参战,刘彻觉得他年老,不同意,过了许久,又答应他随卫青之军参战,任他为前将军。但刘彻认为李广做事不顺,暗中告诫大将军卫青不要让李广担任正面进攻,以免耽误了胜敌的`机会。卫青军队出塞后,从俘虏口中知道了单于的处所,决定自率精兵突袭,他让李广合并于右将军赵食其的部队,从东路进击。这条路稍有迂回,行程较远,大军行进会缺少水草,难以结队而行。李广不同意这种安排,对卫青说:“我被任为前将军,您却改让我从东路出兵。我从年轻时就与匈奴作战,今天才遇上单于,故甘愿作前锋,与单于决死。”卫青因刘彻的告诫,不让李广担当正面进攻,因而尽管李广一再请求,卫青始终没有答应。他让长史(相当于秘书的将吏)下文书给李广的军府,写道:“赶快到军部,照文书上说的办。”李广没有向卫青告辞就走了,心中恼怒人文历史论文,带着士兵与右将军赵食其一同从东路出发。部队没有向导,不时迷失道路,落在了主力部队的后面。及见到主力部队时,正面战场的大战已经结束,大军已回到了沙漠之南。这次战斗因东路军迟到而致单于溃败逃走,没有取得预想的成果。两军会合时卫青派长史送酒给李广,顺便询问他们迷路的情况,准备向刘彻汇报作战过程,李广没有回答。卫青又派长史召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听候审问,李广说:“各校尉无罪,是我迷失了道路,现在我自己去上供状,听候审问。”他回到自己的幕府,对部下说:“我从年轻时起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多次,这次有幸随军与单于直接交战,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的东路,偏偏迷了路,这岂非天意!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不能再面对那些舞文弄墨的办案人员了。”于是竟拔刀自刎。
李广自刎,他的全军将士都哭了。老百姓听到此事,不论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也不论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为他流泪。这次与李广一同出征的赵食其被法官判为死罪,他纳金赎为平民。
李广征战一生,至老年尚无封侯之赏,并不是封赏者对他有意刻削,而是他的军功的确没有合于受封的律令标准。前119年的出征正好是与匈奴单于直接交战,李广将其视作自己大显神威、为国建勋、成就功名的绝好机会,但却被调往东道偏师,不幸又迷路失约,使汉军失去了后路截击部队而致单于在困窘中遁逃。尽管大将军卫青对他本人持以安慰态度,但李广既不能忍受军吏问责的羞辱,更不能忍受这次立功机会的丧失,愤懑之情一时难寻解脱之方,竟选择了自刎的方式。
李广在抗击匈奴的战场上身经百战,但却一次次错过了立功封侯的机会,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数运不济呢?李广最后一次出征前曾向望气者王朔询问个中缘由,让王朔看看是否属于自己生相上的问题,王朔说:“您自己回忆一下,是否有自己非常悔恨的事情?”李广回答说:“我当年做陇西太守时,羌人反叛,我诱降了八百多人,后来用骗术把他们在一天之内全部杀死,至今最悔恨这件事。”王朔告诉他:“灾祸没有被杀掉已降之人更大的了,这就是将军不得封侯的原因。”王朔并没有直接回答有关生相的问题,却转而从李广一生的行事中寻找缘由,他的说法自然未必能被人们完全接受,但他却道出了望气之人观察生相的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从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考察他的行事特点,从而粗断他的命运。
诱降和骗杀羌人之事,与李广未得受封并无直接联系,但它反映了李广行事的恶狠和个人心理上龌龊阴暗的一面。这类心理深层的弊失普通人多不能免除,但要将其恶狠地付诸实施,却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尤其作为一郡之守,他的行事会产生较大范围的社会影响,会使人们对一种恶的行为产生更多的怨望。而一个人的处事行为不会是孤立的,它是一定行为方式的体现人文历史论文,这种特定的行为方式会在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甚至枝末细节上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人们对其人格特征的基本认识,也会形成相应的报答回应。社会是一个由复杂因素而有机联系的整体,社会对一个人的报答回应与该人表现于社会的人格特征在善恶性质上总是大体符合的,从长久的时间系统上考察更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来,王朔的望气之法并非没有道理。
李广在当年被匈奴俘虏逃回后,他赎罪为平民。这期间他与灌婴的孙子灌强隐居于京郊蓝田的南山射猎,有一次他与一名随从骑马外出,与友人在乡间饮酒,晚上回时路过霸陵亭。霸陵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所在,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当时的亭长由霸陵县尉兼任,专司守陵之职。那晚上霸陵尉喝醉了酒,对路过驿亭的李广呵斥阻止,李广的随从急忙分解说:“这是前任李将军论文下载。”县尉说:“现任将军也不能夜间通行,何况前任将军。”迫使李广在霸陵亭下住宿一夜。过了不久,北方战事吃紧,刘彻征用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请求让霸陵尉与他一块去,朝廷同意了,霸陵尉到达军中,李广即将其斩杀。
由此事更可以清楚地看出,李广在陇西骗杀八百羌人,绝非偶然之为,而是他为人处事的一种行为方式的自然表现。以某种恶狠的方式报复和待人,正是他现实人格的一部分。霸陵尉拒绝李广晚上过亭,如果是照章执行政令,那他就并无任何过错,不认情面而严于守职,正是一种应予赞赏的行为,也许李广的军事活动更需要这样忠于职守的人物;即便霸陵尉是无故关亭,那也属酒后妄为,不至于杀头之罪。李广杀了霸陵尉后曾向刘彻上书谢罪,刘彻曾批字作复,大意是说:作为将军,是国家制敌的凭借,《司马兵法》上认为将军具有“登车不轼,遭丧不服”等免于俗礼的必要,这是要求为将者要有威严,所谓“怒形则千里惧,威震则万物伏”。我所期待于你的是对匈奴报仇除害,你若免冠徒跣,叩头请罪,那不是我的期望!刘彻在批复中几乎完全回避了李广请罪之事,体现了宽厚的谅解和热切的期待。然而,这是刘彻的聪明之处,李广上任前要求霸陵尉相随,人们一定会认为他要重用此人,答应这一条件的不是刘彻就是朝廷有关机构,但李广凭借刚刚到手的权力,却公报私仇,这虽然满足了自己一时的报复之心,但却使用了欺诈方式,最终也把答应他条件的上司置于了不义和尴尬的地位。适逢朝廷用将之际,刘彻并没有追究李广擅杀之责,甚至给了他不少的宽慰和激励,但心底决不会没有丝毫怨怒;如果国家最高层由此认定李广是一位心胸狭窄、睚眦狠报的人人文历史论文,那日后对他的任用和封爵也就不会没有应有的顾忌。刘彻曾暗中告诫大将军卫青不要让李广担任对单于的正面进攻,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总是表明他密切关注着李广的为人和作战。征战一生的李广未得封侯,他的尴尬和急切心理刘彻不会不知,天下在握的刘彻也并非没有破例赏封某人为侯爵的先例,但更多的可能是刘彻对李广不愿开启这一封口,他宁愿让李广在前线去拼杀,凭自己的斩首之功去猎侯。战场立功常有许多不定因素,而刘彻对卫青的告诫也表明,他也不愿把最好的立功机会交给李广。王朔提醒李广,人生的不顺要在自身的行为中寻找原因。李广的心性弊失和命运不顺表明,王朔关于看相望气的方法不是没有道理的。
还在前朝刘启执政时,李广以骁骑都尉身份随从太尉周亚夫参加平定吴楚之叛的战斗,他在昌邑之战中率一支轻骑部队冲击叛军,砍敌帅旗,立下显赫战功。昌邑是梁国的要塞,平叛胜利后梁王刘武授给李广将军之印,李广接受了这一将印,但他没有想到,自己是朝廷派出的将官,接受诸侯的封任犯了朝廷的大忌,李广回京后非但没有受到任何奖赏,反倒被调任到边郡上谷为守,带有贬谪之意。刘武是刘启的亲弟,平叛时双方互相支持,兄弟两人的关系当时尚十分要好,也许李广没有想到更多的问题,将受印仅仅视作皇家对自己的看重和个人应得的奖赏,但他作为一名已在皇朝任职的将官,意识不到朝廷与诸侯本有的利害关系,对名利只是一味地接受而不知必要的拒绝,也显示了他政治上的短视和幼稚,这一自身原因也必然成为他人生发展中的一种限制。
历史职称论文范文 篇六
人工智能历史论文
家有智慧,可你决不会说一个路人什么也不会,没有知识,你同样不敢说一个孩子没有智慧,可对于机器你就不敢说它有智慧了吧,那么智慧是如何分辨的呢?我们说的话,我们做的事情,我们的想法如同泉水一样从大脑中流出,如此自然,可是机器能够吗,那么什么样的机器才是智慧的呢?科学家已经作出了汽车,火车,飞机,收音机等等,它们模仿我们身体器官的功能,但是能不能模仿人类大脑的功能呢?到目前为止,我们也仅仅知道这个装在我们天灵盖里面的东西是由数十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器官,我们对这个东西知之甚少,模仿它或许是天下最困难的事情了。
科学家早在计算机出现之前就已经希望能够制造出可能模拟人类思维的机器了,在这方面我希望提到另外一个杰出的数学家,哲学家布尔,通过对人类思维进行数学化精确地刻画,他和其它杰出的科学家一起奠定了智慧机器的思维结构与方法,今天我们的计算机内使用的逻辑基础正是他所创立的。
我想任何学过计算机的人对布尔一定不会陌生,我们所学的布尔代数,就是由它开创的。当计算机出现后,人类开始真正有了一个可以模拟人类思维的工具了,在以后的岁月中,无数科学家为这个目标努力着,现在人工智能已经不再是几个科学家的专利了,全世界几乎所有大学的计算机系都有人在研究这门学科,学习计算机的大学生也必须学习这样一门课程,在大家不懈的努力下,现在计算机似乎已经变得十分聪明了,刚刚结束的国际象棋大赛中,计算机把人给胜了,这是人们都知道的,大家或许不会注意到,在一些地方计算机帮助人进行其它原来只属于人类的工作,计算机以它的高速和准确为人类发挥着它的作用。人工智能始终是计算机科学的前沿学科,计算机编程语言和其它计算机软件都因为有了人工智能的进展而得以存在。
在世界各地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但对人工智能的真正实现要从计算机的诞生开始算起,这时人类才有可能以机器的实现人类的智能。AI这个英文单词最早是在1956年的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在此以后,因此一些科学的努力它得以发展。人工智能的进展并不象我们期待的那样迅速,因为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还不完整,我们还不能从本质上解释我们的大脑为什么能够思考,这种思考来自于什么,这种思考为什么得以产生等一系列问题。但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人工智能正在以它巨大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让我们顺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来回顾一下计算机的发展,在1941年由美国和德国两国共同研制的'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了,从此以后人类存储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开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第一台计算机的体型可不算太好,它比较胖,还比较娇气,需要工作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如果希望它处理什么事情,需要大家把线路重新接一次,这可不是一件省力气的活儿,把成千上万的线重新焊一下我想现在的程序员已经是生活在天堂中了。
终于在1949发明了可以存储程序的计算机,这样,编程程序总算可以不用焊了,好多了。因为编程变得十分简单,计算机理论的发展终于导致了人工智能理论的产生。人们总算可以找到一个存储信息和自动处理信息的方法了。
虽然现在看来这种新机器已经可以实现部分人类的智力,但是直到50年代人们才把人类智力和这种新机器联系起来。我们注意到旁边这位大肚子的老先生了,他在反馈理论上的研究最终让他提出了一个论断,所有
人类智力的结果都是一种反馈的结果,通过不断地将结果反馈给机体而产生的动作,进而产生了智能。我们家的抽水马桶就是一个十分好的例子,水之所以不会常流不断,正是因为有一个装置在检测水位的变化,如果水太多了,就把水管给关了,这就实现了反馈,是一种负反馈。如果连我们厕所里的装置都可以实现反馈了,那我们应该可以用一种机器实现反馈,进而实现人类智力的机器形式重现。这种想法对于人工智能早期的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1955的时候,香农与人一起开发了The Logic Theorist程序,它是一种采用树形结构的程序,在程序运行时,它在树中搜索,寻找与可能答案最接近的树的分枝进行探索,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这个程序在人工智能的历史上可以说是有重要地位的,它在学术上和社会上带来的巨大的影响,以至于我们现在所采用的方法思想方法有许多还是来自于这个50年代的程序。
1956年,作为人工智能领域另一位着名科学家的麦卡希(就是右图的那个人)召集了一次会议来讨论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从那时起,人工智能的名字才正式确立,这次会议在人工智能历史上不是巨大的成功,但是这次会议给人工智能奠基人相互交流的机会,并为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起了铺垫的作用。在此以后,工人智能的重点开始变为建立实用的能够自行解决问题的系统,并要求系统有自学习能力。在1957年,香农和另一些人又开发了一个程序称为General Problem Solver(GPS),它对Wiener的反馈理论有一个扩展,并能够解决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别的科学家在努力开发系统时,右图这位科学家作出了一项重大的贡献,他创建了表处理语言LISP,直到现在许多人工智能程序还在使用这种语言,它几乎成了人工智能的代名词,到了今天,LISP仍然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