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技论文范文(优质6篇)
人文科技论文范文 篇一
标题: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挑战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本文将探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并分析其中的挑战。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应用,挑战
引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在工业和商业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在教育领域中引起了广泛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本文将探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并分析其中的挑战。
正文: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包括智能教学系统、个性化学习、自动评估等方面。智能教学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支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个性化学习则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水平,为其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和教学资源,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自动评估则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为教师提供准确的学生评估结果,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
然而,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而教育领域的数据相对较少,数据质量也不够高。这使得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其次,教育领域的特殊性要求人工智能技术必须具备高度的人性化和情感交流能力,以满足学生的需求。然而,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情感交流方面还存在诸多挑战,如情感识别、情感生成等方面的技术难题。此外,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涉及到教育伦理、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更加严格的法律和政策规范来保护学生和教师的权益。
结论: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虽然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相信人工智能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三,李四.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挑战[J]. 教育科学研究,2019,(2):12-18.
2. 王五,赵六.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 教育技术研究,2018,(4):23-28.
人文科技论文范文 篇二
标题: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与展望
摘要: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人文科技手段,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本文将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并展望其未来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引言: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财富,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然而,由于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人文科技手段,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本文将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并展望其未来发展的前景。
正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通过模拟三维环境和情景,使用户沉浸其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文化遗产保护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通过数字化重建和模拟展示,让人们以全新的方式感受到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魅力。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已毁坏的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重建,使人们能够在虚拟环境中欣赏到原本已经消失的建筑和景观。同时,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模拟文化遗产的使用场景和历史事件,让人们更加直观地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历史意义。
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的数字化数据支持,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其次,虚拟现实技术的设备和系统还不够成熟,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在大规模应用中的推广。此外,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还需要考虑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安全问题,以免对文化遗产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结论: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人文科技手段,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尽管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还存在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相信虚拟现实技术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和传承。
参考文献:
1. 张三,李四. 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与展望[J]. 文化遗产研究,2019,(2):12-18.
2. 王五,赵六. 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 虚拟现实技术研究,2018,(4):23-28.
人文科技论文范文 篇三
1、溧阳市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主要措施
构建成果转化新机制,选定镇村示范户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自愿的原则,结合近年来涌现出的种田大户、科技能手,通过“户评、村荐、镇推、局定”层层把关的方式,在全市10个镇选出900个种植面积大、生产技能好、种植水平高、乐于助人和具有一定影响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经公示无异议后进行挂牌示范。这900个示范户种植水稻面积达1634hm2,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平均每个示范户种植面积达。每个示范户带动周边10~20个农户,共辐射带动18520户,辐射面积6837hm2,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示范户通过现身说法、实地示范,带动其他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
扎实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到位率
先后邀请省市农业技术专家在育秧播种、栽后管理、中期管理、穗肥施用等水稻重要生育环节对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进行培训,全市共举办技术培训15场次,培训技术人员500人次、示范户3500人次,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户的一致好评。同时,强化现场观摩交流,先后举办了育秧、机插、麦草全量还田、分蘖期管理、中期管理、成熟期观摩等6场次现场会,利用现场会,组织实地操作演练、技术点评,增强感性认识,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对提高溧阳市水稻生产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加大加强宣传力度,广泛开展信息服务
(1)全市印发了9万多份水稻主导品种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方案、模式图、“明白纸”及施肥建议卡,且发放到科技示范户手中。
(2)利用《溧阳农技》印发10期共2万余份、利用《病虫情报》印发7期共万余份水稻生产阶段性技术意见,做好水稻生产技术指导。
(3)利用短信平台发送短信,全方位进行技术培训指导。
(5)各相关业务站将当前农事、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实用信息及时告知技术指导员和示范户,不仅有效提高了技术指导员的技术水平和能力,还提高了科技示范户的种植水平和能力。
(6)为540户科技示范户订阅了“农家致富”手机报,以短信方式将生产、市场等各类有效信息传递给农户,以指导农业生产。
认真落实结对扶持,开展入户技术指导
按照“一村一名农技指导员”的原则,每位技术指导员与1个村20户科技示范户挂钩,每名技术指导员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制定分户技术指导方案,因村、因户制宜,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户培训相结合的形式,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发放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明白纸、农林信息资料、技术光盘等方式,开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培训,同时认真填写技术指导员手册。在农业生产关键时期,技术指导员上门对示范户开展技术培训和田间技术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好“处方”,如2013年,在机插育秧过程中,通过技术指导员的上门指导,使播量得到了控制,大面积机插秧苗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为全市水稻增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市45个技术指导员平均累计入户技术指导时间为152d,做到关键环节主动入户、突发事件及时入户、技术咨询随时入户。
2、溧阳市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取得的成效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不仅让广大示范户享受到方便、快速、贴心的技术服务,还提高了技术指导员自身的科技水平,同时树立了广大农技推广干部为农服务的良好形象,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示范户对水稻科技入户工作的满意率在99%以上,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应。通过技术指导员的入户指导,降低了广大示范户的生产成本,实现了增产增收,带动了周边农户科学种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增加了粮食总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据2013年全市示范户典型调查结果,示范户水稻平均单产,比2012年增;辐射户平均单产,比2012年增;示范户平均效益元/667m2,比2012年增,辐射户平均效益为元/667m2,比2012年增。
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水平
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大大提高了溧阳市主推技术和主推品种的应用率。据统计,示范户中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均在95%以上;全市“武运粳23号”的推广种植面积达30000hm2,占全市水稻种植总面积的,其中900户示范户中推广应用率达100%,辐射户中推广应用率为;全市机插水稻推广面积达36733hm2,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其中示范户中推广率为100%,辐射户中推广率;示范户都能按照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进行配方施肥,推广率为100%,辐射户中推广率为;全市推广麦(油)秸秆全量还田面积为29066hm2,占总面积的,而示范户中全量还田占,辐射户中占;在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方面,示范户均能按照植保站提出的防治意见及时进行综合防治,示范户中应用率达100%,辐射户为。实践证明,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通过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员的入户指导,能有效提高示范户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为全市大面积平衡增产奠定了基础
溧阳市科技入户示范户大部分是规模经营大户,由于这些种粮专业户把种植粮食作为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因此,他们在思想上十分重视生产的每个环节,也愿意接受和积极应用新技术,愿意增加投入,以夺取高产,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他们也辐射带动了周边农户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从而提高了全市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率。从大面积生产情况来看,种粮大户的田间农作物长势长相、管理水平均好于分散种植的小农户,这为提高单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2013年全市39860hm2水稻平均单产达659kg/667m2,比2012年增,比全市前3年平均产量增,再次刷新了溧阳市水稻单产记录。
人文科技论文范文 篇四
一、人文社科科研激励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类院校中人文社科科研激励机制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项目管理激励制度,即通过对不同等级的科研项目,给予不同金额的配套经费实现奖励的激励机制。二是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即对高水平论文、优秀著作等成果的配套奖励。三是职称评定制度,即把科研情况与职称评定捆绑在一起,通过职称及相应收入来体现对科研能力的奖励。四是人才激励制度,即通过开展不同层次的学者资助计划、人才培养计划及评定各类学术头衔等活动,实现对人才的激励。上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激励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甚至产生了一些弊端。
(一)科研激励机制重成果轻人本,重结果轻过程教师是各类院校科研工作的主体,各项课题的获得、科研成果的产出,都是教师付出辛勤劳动的结果。因此,科研激励的对象应该是教师而不是成果。而目前的科研激励机制普遍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缺少对教师的关怀,激励的对象错位为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及各类评奖结果,激励的方式也以“事后奖励”为主,形成一切以“成果”论的现象。也正因为过于重视“成果”,而对科研的过程有所忽略。这样一来,一方面助长了急功近利之风,人心浮躁,追求“短、平、快”,缺乏“甘坐十载冷板凳”、厚积而薄发的良好科研氛围;另一方面,奖励“成果”的相对集中,对科研过程的重视不够,则使多数教师的研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打击,不利于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研激励机制中的成果评价体系重数量轻质量现行激励制度中,无论是职称评定还是科研奖励,其实施的依据都是建立在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之上的。但现行的人文社科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主要采取的是量化考核方法,考核中量化更多的是成果数量,而对成果的质量重视不够。比如,在评价考核时不会审阅原文质量,仅比较科研项目的级别、成果的数量及刊物级别。这实际上就是发出“重数量轻质量”的不良导向,成为科研中急功近利和浮躁心理的推手。教师在科研工作中会片面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及成果发表的期刊级别,对成果质量重视不足,使得人文社科研究周期大大缩短,研究价值下滑,一定程度上滋长了弄虚作假之风,造成了学术腐败现象的扩大。同时,科研人员争发高等级期刊,导致一些质量很高的辑刊及论文集缺乏稿件;由于经济利益、人情交易等原因,部分高等级期刊的权威性也逐渐下降。这些现象对人文社科研究工作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科研激励机制中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不平衡,形式过于单一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是两个同等重要的激励因素。人文社科研究本身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追求,大多数研究者潜心钻研,甘坐冷板凳,也更渴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因此,“科研激励较之其他方面的激励以其独特的方式进行,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观念根深蒂固”[2]。从程刚等人的调研情况看,目前多数教师对人文社科科研激励机制中的精神激励还是比较满意的,但对物质激励的满意度较低。[3]比如,教育部及各个省市的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往往会举行隆重的颁奖大会、颁发获奖证书等,但物质奖励较少,主要是象征意义,物质奖励的激励作用有限;又如,科研成果奖励方面,尽管有些学校发放科研奖励的金额已是相当可观,但相对课酬等其他收入来说还是相形见绌,加上科研工作比教学工作难度更大,导致不少教师更愿意将精力花费在教学工作之上,削弱了科研奖励对教师的激励作用。与此同时,现行的精神激励形式也过于单一,大多都是举行颁奖仪式获奖者上台领奖,媒体宣传报道等等,内容老套,形式单一,难以持续发挥较好的激励作用。
(四)科研激励机制中的政策措施“一刀切”,效果有限各类院校现行的科研激励政策措施,一般全校实施同一政策,即“一刀切”的方式。这在实施过程中,必然只能对一部分教师产生有效的激励,而挫伤了另一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青年教师正处于事业和生活的起步阶段,生活压力大,教学任务重,同时科研能力也正处于起步和积累阶段,短期之内,难以获得高级别的科研项目,也难得发表高级别的科研成果。当前的激励政策对青年教师和已有高级职称甚至有一定学术地位的教师,采取同样的激励标准,容易挫伤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比如许多院校科研奖励的学术论文一般要求发表在SSCI、A&HCI期刊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等权威期刊上,这对青年教师来说是相当困难的,长此以往必将挫伤青年教师的积极性。而另一方面,在高等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对有高级职称或一定学术地位、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来说,又是相对容易的,对他们而言实现目标又缺乏挑战性,也不能很有效地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
二、深化人文社科科研激励机制改革,营造良好科研环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的总要求,并明确指出,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人文社科科研激励机制正是要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激发科研人员的活力,以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精神财富。而这一激励机制既然存在前文所述的问题和弊端,就必然应作出相应的改革,为人文社科科研营造更加良好的科研氛围和环境,以利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一)深化人文社科科研激励机制应把握的几个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深化人文社科科研激励机制改革同样如此,要全面系统地思考,确立改革的总思路和基本原则,然后才能能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和措施。我们认为,人文社科科研激励机制改革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建立系统的体制机制。一个好的制度的实现,必须要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系统的体制机制。系统的体制机制不仅能让制度更好地规范化、程序化地执行,而且能很好地统筹协调各方面关系,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目前各类院校都有自己的科研激励制度,也有主导者、主持者及具体的激励办法和操作程序,但从体制机制的层面来看,尚处于松散状态。如课题项目的评比、科研成果的评比与职称评定中的成果评价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之间的关联性体现不足,未形成系统的体制机制。
2、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科研激励机制的实施对象是各类院校的教师,是要激发、调动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必须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其为人服务的目的。因此,激励机制处处都应以服务教师、促进科研为根本点和出发点,各项配套制度的改革完善都要体现这一理念,体现对教师的关爱。
3、深刻把握两项基本规律。一是深刻把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的基本规律,二是深刻把握人文社科科研人员的成长规律。人文社科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之间,有较大的区别。人文社科,尤其是文史哲等基础学科的研究,需要翻阅大量的文字资料积淀素材,再通过严密的考证、缜密的分析、潜心的研究才可能得出结论,因此研究周期长,成果产出慢,且研究成果不易量化,没有直接的社会效益。其研究人员的成长也是相对缓慢,需要长期的学术积累,不仅要积累原始资料,而且要全面了解、掌握已有成果,还要不断吸纳新知识新方法,特别是当今学科交叉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还要掌握一定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方法。因此,改革完善后的激励机制,应该是一个符合人文社科研究特点、符合其成果产出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机制。
4、充分运用“分类分层”管理原则。“分类分层”管理是管理学原理中的基本理论之一,它有利于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按管理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具体管理办法,提高效能。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的领域比较广泛,既有基础学科,也有应用学科,既有纯文科类的学科,也有文理兼容的学科;研究人员也存在较大差别,既有知名学者、知名专家,又有一般学者、新手,在年龄、职称、能力等方面差距也很突出,因此在改革完善激励机制时,很有必要运用“分类分层”管理的原则,以便统筹协调,更好地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
(二)深化人文社科科研激励机制改革的几点具体建议针对目前人文社科科研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上述几个基本原则,我们在这里对深化科研激励机制改革提出几点具体的建议:
1、加强“事前激励”,重视综合评价,营造宽松氛围。一方面,学校应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术条件和环境,改变单纯“事后激励”的方式,增加“事前激励”的部分。包括但不仅限于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改善办公条件,增加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的配套经费额度,设立更多培育项目,并向暂时没有项目的教师倾斜,争取保证每位教师的科研工作都能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激励,使他们可以沉下心来,踏踏实实从事学术研究,推出有份量的精品力作。另一方面,学校要重视对教师的综合评价,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宽容失败,鼓励创新,对于那些暂时未能产出成果的教师,同样应该也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激励。英国人怀尔斯在1985年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以后,九年未发表一篇论文,但校方仍然一如既往地善待他,结果,他在1995年宣布破解了世界级的数学难题———费马大定理。又如武汉大学设立了“70后学术团队建设计划”,以项目的形式给青年学术团队一定的经费支持,且并未下达硬性的成果产出任务指标。但学校对团队建设过程高度重视,全程关注、指导及督促,大大鼓舞了广大青年学者,产出了很多高质量的成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进一步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使其更符合人文社科发展的特点和规定,并具有长效的约束性和激励作用。首先,要改变重“量”轻“质”评价取向,转向“质”、“量”并举,以“质”划等。不再单纯以成果数量的多少和级别的高低来评价科研成果,不再将成果数量及级别与科研人员的经济利益及职称评定简单挂钩;而是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方法,加强对科研成果质量的考察,要突出标志性成果、代表性成果的评价地位。从而引导教师树立精品意识,激励他们潜心钻研,产出高水平的、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其次,在科研成果质量的评价上,要坚持公开、公正、民主、科学的原则,要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并以定性评价为主。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由于缺乏直接的经济效益,其价值的体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单纯的定量评价是不适合的;但由于学术优劣的评判标准难以被客观化,更多依赖专家学者的判断力,导致单纯的定性评价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在对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的评价过程中,单纯地依靠定量评价或定性评价都不能完全客观、准确地对成果本身作出评定,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公正、合理地反映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同时,在对科研成果的定性评价中,也要注意工作方法。因为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的价值评价更多依赖评价专家的主观判断,容易受其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学术偏好、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干扰。因此一方面要注重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以外部评价为主。内外部评价互相制约,避免近亲繁殖现象。另一方面要将公开评价和盲评相结合,以盲评为主,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最后,应该注重评价体系的长效性,拉长评估周期。俗话说“十年磨一剑”,因此各院校在制定科研成果评价政策时要改变重短期目标轻长期目标、重数量轻质量的习惯做法,要鼓励研究人员“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诚实学风,拉长评估周期,鼓励他们产出高质量的学术精品。如茅海建先生在用了十余年时间搜集史料、深入思考后,经过两年潜心写作才最终推出大作《天朝的崩溃———_战争再研究》一书。由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主持整理的《唐长孺文集》,更是历时八年之久才最终出版。
3、将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管教师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能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但经济回报过低,精力投入、成果产出与经济产出不成比例,对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或多或少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各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采取各种方式加大物质激励的力度。如增加各种奖项的奖金金额,将科研项目作为物质激励的补充,加大科研奖励力度,特别是要注重调节教师科研收入与其他收入的比例。在精神激励方面,学校要更新对精神激励内涵和外延的认识,采取广泛、灵活的精神激励方式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保持他们科研的积极性。比如可以通过横纵向比较的方式使教师实现多种方式的“自我评价”,可以通过各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为教师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等。
4、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分类分层激励政策,全方位发挥激励机制的效能。“某种意义上说,科研激励制度建设成功的关键是使每一位教师都感觉到有动力和压力,挖掘每位教师的科研潜力,而且通过努力以后能达到这一目标。”[5]即我们常说的“跳起来摘桃子”理论。分类分层激励,就是要让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教师经过自身努力获得精神和物质奖励。这就要求激励机制中的评价标准、奖励方式不能“一刀切”,而是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教师设置不同的目标和标准,在奖励方式上也有所区别。比如青年教师往往经济压力大,可以在物质激励方面加大比重。而对于年纪较大、已经获得一定科研基础、职务较高的教师,则应该在物质激励的基础上,更多采用精神激励的方式。现在许多学校在这方面已开始有所探索,如武汉大学针对研究水平较高的教师设立“高水平科研论文培育项目”,为老师们在SSCI、A&HCI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提供资助;与此同时,武汉大学的自主科研项目则倾向于给没有获得过项目资助的青年老师,大力鼓励和扶持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对青年教师的学术积累也提供了有效的帮助,从而充分发挥了激励机制的效能。
人文科技论文范文 篇五
1.收益方面
很多山区都因为荒漠化严重而摆脱不了贫困,为此,不能只依靠贫困山区的人民来预防和治理荒漠化。我们应该鼓动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一起参与到防止荒漠化的过程中,例如,让人民群众承包山林,大面积种植树木和草地在荒地上,同时,我们还应该大范围的引进新品种的药材和果林,以此帮助公司和荒漠化地区的农民建立药材基地和没有公害的绿色果地。并且,利用好沙地生物圈林草间作模式,大面积的种树和种草,诸如文冠果、山杏、地产果等树木,努力发展荒漠化地区的具有特色的林业生产。
2.机制方面
针对较为严重的荒漠化区域,我们总是可以大概的发现有发展畜牧业的痕迹。有些地区在发展畜牧业上没有进行严格控制,任其随意扩大发展,导致破坏了植被,日常月久,逐渐出现了裸露的山石,造成了沙化出现。所以,我们应该在政策和体制上做出有效的调整,因为制度相对于人为治理来看,更有利于综合有效的治理荒漠化。在蓄养牛羊的地区,我们应该控制好河畔、林场、山场和草场的环境,宣传鼓动牧民在喂养羊和牛时使用玉米桔秆的氨化技术,大肆杜绝那些处于恢复植被区的地方放牧牲畜。大体来讲,防止荒漠化并不与发展畜牧业生产相矛盾,事实上,只要我们处理好政策和制度上的问题,就可以实现互相作用、互相激励和互相促进的功效。比如黑龙江省的一个养牛大县,其在蓄养黄牛时采取的手段就是玉米秸秆氨化,如此一来就轻松地处理好了黄牛上山吃草的问题。制度就是发展,是一种调整,同时也是一种约束。在我们防止荒漠化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科学技术的含量,同时也应该重视机制方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借鉴鉴定机制和专家的评估,力求科学合理的指导预防和治理荒漠化的工作。
3.技术方面
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存在的矛盾之一就是荒漠化,在防止荒漠化的进程中我们采用的技术方式主要是种草治沙、种树治沙,大多依靠的树木和草禾。最近这些年来,很多从事林业科技的人员主要是力求革新新品种,广泛培育并引进了许多新的草种和树中。改变了治理荒漠化的方式,利用了很多颇具综合性的技术方法,比如高效节水技术、保护森林技术、抗旱种草造林技术、水分平衡技术和植被覆盖技术等,运用此种科学技术来进行治理,有效的阻碍了沙尘暴的发生概率,同时在防治荒漠化较好的区域,已经有效地减少了沙尘暴的危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4.理论方面
5.结语
如今,中国日渐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最近这些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显著增加了沙尘暴的出现次数。从物候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尤其是华北和西北地域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沙化情况,必须及时加以治理。假若我们都不注重治理荒漠化的现象,终有一日,大家没有任何立足之地留给我们的子子孙孙,也会逐渐失去大家生活的家园。在治理荒漠化上,还应该采用先进的立业科技,同时利用宣传、政策、机制、效益、典型、市场的多种方式,最大程度的鼓励果林大户、包山大户、种草大户、种树大户大范围的进行不间断的荒漠化治理。
人文科技论文范文 篇六
1、概况
随着模具工业的快速发展,模具企业装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对先进的模具加工设备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模具加工模式的不断推广和深入,数字化加工已成为模具加工发展的方向。采用数字化技术的模具加工设备也成了模具企业提高其装备水平的首选。同时,多功能复合加工能有效提高模具加工效率,也受到模具制造商的关注。由于将来多数模具还是由钢以及铸铁制造的,因此硬加工越来越重要。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在模具加工设备中,数控金切机床的比例不断增长;但是随着放电加工机床功能的不断完善并向高速化、数字化发展,电加工机床将在其专长的领域发挥更好的作用。我国企业拥有的数控设备比例很低,机床行业仅4%左右。模具加工行业的状况可能会好一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这也直接导致我国模具制造水平档次较低。随着发达国家的模具工业逐步向我国转移,我国模具工业较发达的广东、浙江地区的部分大型模具加工企业已经实现了技术升级和技术改造。以下我们将围绕模具加工设备中几个关键的产品:加工中心、数控车床及数控电加工机床,对目前模具加工设备的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
2、现状
(1)加工中心
由于用户对加工高效率的需求,加工中心是目前金属切削机床中发展最快的品种,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国产加工中心的市场占有率非常低的。另外,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差距主要在机床的高速高效化和精密化上。对于高速加工中心,国外机床在进给驱动方面:滚珠丝杠驱动的加工中心,快速进给大多在40m/min以上,最高已达到90m/min,直线电机驱动的加工中心已实用化,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快速进给最高达到120m/min;而国内加工中心快速进给大多在30m/min左右,个别达到60m/min,直线电机驱动的加工中心仅试制出样品;国外高速加工中心主轴转速一般都在12000~25000r/min,最高已达到70000r/min,在结构上都采用适应于高速加工要求的独特箱中箱结构或龙门式结构。在加工精度上,国外卧式加工中心都装有机床精度温度补偿系统,加工精度比较稳定,而国内尚在研发中;国外加工中心定位精度基本上按德国标准VDI344l验收,行程l000mm以下,定位精度可控制在0.006~0.01mm以内,而国内定位精度相对较低。另外,为适应未来加工精度提高的要求,国外不少公司还都开发了坐标镗精度级的加工中心。五轴加工中心,在国外不仅应用于模具加工上,而且已广泛应用于一般零件加工,进行五面加工和复杂零件加工,国外各大公司都开发生产了应用于不同范围的各种类型的五轴加工机。我国虽然在多次机床展和CIM12003国际机床展上展出了十多台五轴加工机,但大多数没有售出,没有经过生产考验,仅少数投入生产使用。高速铣削中心主要应用于中小型型腔模具加工,德国Roders公司和Hermle公司、瑞士Mikron公司都生产此种产品,而我国尚待开发。
(2)数控车床
从各类数控金切机床消费结构来看,我国消费最多的品种是数控车床,约占41%。国产数控机床的市场占有率按金额为51%。按台数为73%。从占有率看,国产数控车床是国产数控金切机床中占有率最高的类别,但这并不意味着国产数控车床在品种上、性能上和可靠性上已经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国产的数控车床大多为经济型,约占总数的80%左右,多功能数控车床和车削中心生产量较少;而国外生产的基本上是多功能数控车床和车削中心。国外车削中心具有双主轴、双刀塔、Y轴、C轴,甚至还装有日轴,功能多,可供用户选择。国外数控车床的主轴转速和主轴功率一般都高于国产数控车床;另外还能生产提供适合于高强度耐热合金加工和钛合金加工大功率、高刚度的数控车床和车削中心以及以车代磨的精密数控车床和车削中心,而此类产品国内基本处于空白。
(3)数控电加工机床我国电加工机床的市场总容量不是很大,估计只占我国机床工具总量的5%左右。同时,还受到数控铣、高速铣、加工中心的挑战。但是数控电加工机床在数控金切机床消费结构中,其消费量比重却达到%,仅次于数控车床;进口量比重为12%,低于数控车床、加工中心和数控铣床。可见,提高数控化率和加工精度是放电加工机床对抗各方挑战的唯一出路。在数控金切机床市场占有率方面,国产数控电加工机床按台数达到了%,仅次于数控车床;但金额占有率仅为15%,这就意味着高端市场依旧被国外产品占据。现状是,对于一般精度要求的加工,国产数控电加工机床可以满足用户需要;而高端的精密慢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和精密电火花成形机,大多数依靠进口。随着模具对表面质量、精度及效率要求的不断提高,精密慢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由于其技术含量高,模仿难度大,国内这部分市场基本被日本、瑞士的电加工设备生产企业所占领,国内企业在技术上目前还不具备优势,仅合资企业苏州沙迪克特种机电有限公司生产的AQ360L、AQ550L型精密慢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达到了同类产品的国际水平。
3、总体发展趋势
加工中心、数控车床和数控电加工机床都属于数控金属切削机床,其发展的趋势与当今数控机床发展的趋势是相同的,即:高速、复合、智能、环保。
(1)高速加工
提高加工效率的方法之一就是提高加工机床的加工速度,包括加减速度和进给速度。目前,高速加工的诸多关键技术的研究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高速电主轴的最高转速及功率、扭矩普遍提高,并采用了传感技术的振动监测和诊断;进给系统不仅结构进一步轻量化,而且普遍采用直线电机和力矩电机的直接驱动方式,机床的3个直线坐标运动多数由刀具主轴部件实现。机床的基本结构普遍具有高承载能力、高刚性、热稳定性和抗振性。特别重视耐冲击性,最大加速度由允许的最大冲击力决定,而不仅仅取决于驱动系统及其伺服单元的能力。高速加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材料去除率和良好的加工表面质量来提高生产效率,为此必须防止切削颤振。于是颤振预测软件应运而生。对于高速干切削机床,为了使其及时顺利排出大量热切屑,排屑槽采用绝热材料制造。
(2)复合加工
复合加工在保持工序集中和消除(或减少)工件重新安装定位的总的发展趋势中,使更多的不同加工过程复合在一台机床上,不仅是用户的追求(可以减少占地面积,减少零件传送和库存,保证加工精度等),而且也适应了现代社会的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