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和健康论文范文(通用6篇)

养生和健康论文范文 篇一:养生的重要性与方法

养生和健康是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关注的话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本篇论文将探讨养生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见的养生方法。

首先,养生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不良生活习惯如不合理的饮食、缺乏运动、长时间坐姿等等,给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养生的目的就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养生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力,还可以改善心理健康,增强抗压能力。养生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预防疾病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那么如何进行养生呢?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养生方法。首先是合理饮食。合理的饮食是养生的基础。我们应该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成分,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摄入蛋白质和脂肪,减少盐、糖和油的摄入量。其次是适量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代谢功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身体肥胖和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养生的重要方面。我们应该学会放松自己,减少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此外,良好的作息习惯也是养生的重要环节。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规律的作息,对于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好处。

总之,养生和健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问题。通过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良好的心态和作息习惯,我们可以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养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让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关注养生和健康,共同创造一个健康、幸福的社会。

养生和健康论文范文 篇二:中医养生的传统智慧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中医养生注重平衡和谐,以预防为主,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方法来维护身体健康。本篇论文将探讨中医养生的传统智慧以及其中的一些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的核心思想是“阴阳平衡”。中医认为,人体健康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阴阳是宇宙万物的两个相对而统一的方面,阴阳失衡会导致身体的疾病。中医养生强调“养阳”和“养阴”的平衡,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维持身体的健康。例如,在饮食方面,中医养生推崇“五谷杂粮”和“饮食调养”。五谷杂粮包括大米、小米、玉米、高粱、小麦等,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助于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同时,中医认为饮食调养也是养生的重要方法。根据不同的体质和季节,选择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可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除了饮食调养,中医养生还注重起居调理和运动锻炼。在起居方面,中医养生主张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对于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此外,中医养生还注重环境卫生和心理健康。保持清洁的环境和良好的心态对于身体的健康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运动方面,中医养生主张适量的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智慧的结晶,拥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中医养生注重平衡和谐,以预防为主,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方法来维护身体健康。中医养生的传统智慧不仅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也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习和传承中医养生的智慧,共同创造一个健康、幸福的生活。

养生和健康论文范文 篇三

一、饮食史研究:更宏大的视野,更细致的门类

姚伟钧、刘朴兵、鞠明库所著《中国饮食典籍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正是针对中国饮食史研究领域遇到的这一具体问题,秉承“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文献学传统,完整、详尽、细致地梳理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清代几乎所有关于饮食的文献和无文字的饮食资料,对于后世学人查找、搜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资料、考镜中国饮食文化发展源流,都大有裨益。其他较为重要的著作还有陈诏《中国馔食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王赛时《中华千年饮食》(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王仁湘《珍馐玉馔:古代饮食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李曦《中国饮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华国梁《中国饮食文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朱永和《中国饮食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张征雁《昨日盛宴: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赵荣光《饮食文化概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王子辉《中华饮食文化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姚伟钧《中国饮食礼俗与文化史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邱庞同《饮食杂俎———中国饮食烹饪研究》(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周芬娜《饮馔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龚鹏程《饮馔丛谈》(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版)、周海鸥《食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中华书局2013年版)等。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201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饮食文化专题史》(四种,含上述姚伟钧等著《中国饮食典籍史》)、俞为洁《中国食料史》、瞿明安等《中国饮食娱乐史》、张景明等《中国饮食器具发展史》,这套丛书,从四个侧面完整梳理了中国饮食文化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全过程,对把握中国饮食文明演进规律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二是更加注重断代饮食史和不同时期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这方面的代表著作有:高启安著《唐五代敦煌饮食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该书通过对敦煌文献和敦煌石窟壁画中大量饮食资料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结合传统史料中的饮食资料及现今河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饮食现象,分别从食物原料、饮食结构、饮食加工具、餐饮具、食物品种和名称、宴饮活动等方面揭示了唐五代时期敦煌饮食文化。刘朴兵著《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该书以中原地区为考察中心,对唐宋两代的食品、饮品、饮食业、饮食习俗、饮食文化交流、饮食思想等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发现唐宋饮食文化有着许多显著的差异。唐代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胡化”色彩,而宋代饮食文化的“胡化”色彩则大大减弱。唐代饮食文化显得豪迈粗犷,宋代饮食文化则显得细腻精致。唐代饮食文化的贵族化色彩显著,宋代饮食文化的平民化色彩突出。唐代饮食文化的发展基本上局限于自然经济的范畴,而宋代饮食文化中的商品经济因素则显著增多。唐宋饮食文化表现出来的这些差异与唐宋社会文化的差异基本上是一致的。唐宋两代的饮食文化也有不少相同或相似的内容,表现出中国饮食文化自身发展的连续性。

这方面其他较为重要的著作还有:王赛时《衣食住行汉唐流风:中国古代生活习俗面面观》(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版)、王赛时《唐代饮食》(齐鲁书社2003年版)、周新华《稻米部落:河姆渡遗址考古大发现》(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王晓华《吃在民国》(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姚淦铭《先秦饮食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姚伟钧、刘朴兵《清宫饮食养生秘籍》(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周粟《周代饮食文化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等。三是关于中国饮食具体门类的研究也更加细致深入。我国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历千年而不衰,近年来人们对茶的卫生保健功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饮茶之风日盛,带动了种茶、制茶、销茶的发展,有关茶事的研究也随之日益深入。徐海荣的《中国茶事大典》(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一书规制宏大,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可以说是对以往茶事研究的全面总结,该书的出版对后续的茶事研究将会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关剑平的《茶文化的传播与演变》(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站在文化交流的高度,以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形成、传播为线索,深入细致地论述了茶在中国文化传播史上的重大作用。仲伟民的《茶叶与_: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的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该书通过茶叶与_的贸易,揭示了中国茶叶对西方文明的重要影响,并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筷子是中国传统饮食中最重要的器具和汉文化圈最主要的标志之一,刘云主编《中国箸文化史》(中华书局2006年版)即以“箸”(即筷子)为研究对象,以时代先后顺序为经,以“著”的产生及与其他文化事项的关系为纬,全面深入地阐述了中国的箸文化,论证了筷子在整个中国饮食文化中重要地位和作用。此外,这方面的重要著作还有黄志根《中国茶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韩胜宝《姑苏酒文化》(古吴轩出版社2000年版)、何满子《中国酒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王旭烽《瑞草之国———中华茶文化随笔》(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张平真《中国酿造调味食品文化———酱油食醋篇》(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王从仁《中国茶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朱世英等《中国茶文化大辞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2年版)、方爱平、姚伟钧《中华酒文化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罗启荣等《中国酒文化大观》(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齐士、赵仕祥《中华酒文化史话》(重庆出版社2002年版)、蓝翔、王剑勤《古今中外筷箸大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周沛云《中华枣文化大观》(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年版)、薛党辰、陈忠明《辣椒?辣椒菜?辣椒文化》(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韩胜宝《华夏酒文化寻根》(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周文棠《茶道》(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陈益《阳澄湖蟹文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蒋雁峰《中国酒文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姚国坤等《中国茶文化遗迹》(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周新华《调鼎集:中国古代饮食器具文化》(杭州出版社2005年版)、刘枫《茶为国饮》(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李春祥《古典名筵》(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李春祥《饮食器具考》(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韩良露《微醺:品酒的美学与生活》(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袁立泽《饮酒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陈念萱《我的香料之旅》(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等。

二、饮食民俗研究:重心进一步下移

这方面的其他重要著作还有:姚伟钧等《饮食风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康健、李高峰《中华风俗史———饮食?民居风俗史》(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仲富兰《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服饰?饮食?民居1840-1949》(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邱国珍《中国传统食俗》(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薛理勇《食俗趣话》(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郝铁川《灶王爷?土地爷?城隍爷:中国民间神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陈诏《饮食:民俗文化趣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王仁湘《民以食为天》(济南出版社2004年版)、宣炳善《民间饮食习俗》(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版)。二是区域饮食文化研究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代表著作有:王利华《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该书以中古时期的华北地区为限,探讨了中古华北的生存环境、食物原料构成的变化、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烹饪方法与膳食构成、饮料的革命、文人雅士与饮食文化的嬗变等,虽开饮食文化区域化研究之先风,但研究范围仍未跳出中原地区。而熊四智、杜莉的《举箸醉杯思吾蜀:巴蜀饮食文化纵横》(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则将研究目光投射到巴蜀(四川)地区,分别从巴蜀茶文化、巴蜀酒文化、巴蜀肴文化、巴蜀馔文化、巴蜀筵宴文化、巴蜀饮馔人物等六大方面详细论述了四川地区的饮食文化,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非中原地区饮食文化著作。杜莉的《川菜文化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更是一本全面、系统而又精炼地介绍川菜烹饪文化与艺术、技术与科学的教材性著作。长期以来,长江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未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

三、饮食人类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新取向

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单纯从社会生活史和民俗学的角度入手,其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史学和民俗学的视角倾向于将饮食视为族群文化的遗留物,往往将目光锁定于过去,历时地和相对静止地进行研究;其二,史学和民俗学在研究方法上过分倚重文献,较少运用实地调查、参与观察和访谈记录等现代田野调查的方法,在具体的研究中,更是极少运用数据采集、统计分析等科学方法。第三,传统的史学和民俗学研究,缺少对同一饮食文化内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内容的整体把握和当代不同饮食文化的共时性比较研究。实际上,西方对饮食文化的关注,一开始就是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角度介入的。饮食文化人类学(饮食民族学)的代表性奠基者是英国社会历史学家约翰?伯内特和法国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他们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食物以及进食的社会与文化意义。在西方,“饮食”在最近三十年已发展成一个真正的时髦话题。①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饮食人类学的研究在西方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知识谱系。20世纪80年代,英国人类学家杰克?古迪根据人类学史上的几个重要流派对饮食的人类学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分类,他认为,饮食人类学的研究主要分为三大倾向②:第一个取向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饮食问题并不是单一的生理和社会问题,而是一个综合化的社会生计问题,强调食物的社会化功能及其表述。代表作有理查兹的《北罗得西亚的土地、劳动和食物》等。第二个取向是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希望通过对社会系统中各种对象特性的选择,将它们作为工具性的要素,以寻找所谓的“深层结构“。列维—斯特劳斯在《生食与熟食》、《蜂蜜与烟灰》等著作中构建的“二元对峙”、“分类丛”和“烹饪三角结构”是典型代表。第三个取向是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旨在通过对饮食在不同社会、民族、宗教等背景下的结构性研究,发现特定社会的“文化语码”。在这方面,玛丽?道格拉斯的《洁净与危险》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中国大陆及香港的饮食人类学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也开始有学者采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和方法。但专门从事饮食人类学研究的学者仍为数寥寥,中国饮食人类学研究的贫困,与中国饮食文明的丰裕富足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中国大陆,客观地说,迄今为止,对饮食文化研究仍没有一个明确的学科定位,官方公布的学科门类中并没有“饮食文化”这一项,饮食文化甚至无法具体挂靠于某一学科专业之下。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陈云飘教授对近二十年来的中国饮食人类学研究概况进行了总结,他认为,中国的饮食人类学研究可分两条路线③:第一条主要是引介西方的饮食人类学理论和著作。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的吴燕和教授在《港式茶餐厅———从全球化的香港饮食文化谈起》(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25)一文中对西方饮食人类学的历史和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他指出,饮食人类学存在两大理论流派:唯心派和唯物派。前者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为玛丽?道格拉斯所发扬光大。这一派理论的核心是从心理结构解释人类饮食行为的基本共同点,说明某些饮食禁忌的源起和固执。后者以马文?哈里斯为代表,从物质文化的实用基础解释民族饮食偏好之谜,分析表面似不合理而却又实用之功的饮食特色和忌讳。中国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_”)的叶舒宪教授是较早将西方饮食人类学成果引介到国内的学者,他先后翻译、出版了《饮食人类学:求解人与文化之谜的新途径》、《圣牛之谜———饮食人类学的个案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和美国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的代表作《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等论文和著作,介绍了饮食人类学唯物派的观点,激发了国内学界对饮食人类学的关注。清华大学的郭于华教授也对美国人类学家尤金?安德森的《中国食物》一书进行了评述,总结了饮食人类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内容、主要流派以及国内的研究状况。(郭于华:《关于吃的文化人类学思考———评尤金?安德森的《中国食物》,《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5期)。这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是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的《饮食人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二条是从人类学的角度对具体的饮食行为进行探讨和研究。在这方面,云南大学人类学系的瞿明安教授关于中国饮食文化象征理论的系列论文可作代表:《中国饮食文化的象征符号———饮食象征文化的表层结构研究》(《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4期)、《中国饮食象征文化的多义性》(《民间文化旅游研究》1996年第3期)、《中国饮食象征文化的深层结构》(《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3期)、《中国饮食象征文化的思维方式》(《中华文化论坛》1999年第1期)。瞿明安先生的研究拓展了中国饮食人类学研究的视野,对后来的研究工作颇有启迪作用。其他还有中国人民大学的庄孔韶教授通过对北京“新疆街”饮食风貌的调查研究,探讨不同族群、信仰和阶层在同一社会空间产生的文化互动(庄孔韶:《北京“新疆街”食品文化的时空过程》,《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6期)。此类的代表著作还有赵霖《我们的孩子该怎么吃———食以善人食亦杀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黄国信《区与界:清代湘粤赣界邻地区食盐专卖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舒瑜《微盐大义:云南诺邓盐业的历史人类学考察》(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肖坤冰《帝国、晋商与茶叶———十九世纪中叶前武夷茶叶在俄罗斯的传播过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等。香港的饮食人类学研究以香港中文大学为阵地,其视野主要集中于全球化影响下的香港地方饮食。代表著作有:谭少薇《港式饮茶与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张展鸿《客家菜馆与社会变迁》(《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张展鸿《饮食人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等。

(二)台湾地区的饮食人类学研究台湾一批卓有成就的人类学家,几乎都涉及过饮食研究领域,李亦园、庄英章、张珣、余光弘、蒋斌、林淑蓉、余舜德、潘英海等在进行传统的民族志研究时或多或少都兼顾了相关的饮食研究,如张珣教授以当归为切入点,结合民族志材料和中医养生理论,从人类学视角分析了女性身体与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张珣:《文化建构性别、身体与食物:以当归为例》,台湾《考古人类学》2007(67))。值得一提的是,以台湾“中华饮食文化基金会”(简称“基金会”)及其出版的《中国饮食文化》(半年刊)为阵地,聚集了一批海内外具有高知名度的学者。比如2003年由基金会组织,在成都举行的“第八届中国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古迪、西敏司、华生、李亦园、乔健、庄英章、金光亿、陈其南、吴燕和、蒋斌、王明珂、谭少薇、彭兆荣、徐新建等就广泛的饮食议题进行了高水平的讨论(梁昭:《中国饮食:多元文化的表征———第八届中国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民俗研究》2004年第1期)。王明珂、徐新建、彭兆荣等学者还围绕着“饮食文化与族群边界”的议题展开了讨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徐新建、王明珂等《饮食文化与族群边界———关于饮食人类学的对话》,《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台湾最新的饮食人类学研究成果还有由陈元朋、姚伟钧执行主编的《台湾美食的文化观察———台湾特色美食的形成缘由与文化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余舜德主编的论文集《体物入微:物与身体感的研究》(台湾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其中收录了多篇饮食人类学方面的文章,如蔡怡佳的《恩典的滋味:由“芭比的盛宴”谈食物与体悟》、林淑蓉的《食物、味觉与身体感:感知中国侗人的社会世界》、陈元朋的《追求饮食之清———以〈山及清供〉为主体的个案观》等。

(三)海外关于中国饮食的人类学研究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西方学者对中国本土饮食文化也实现了零距离接触。近年来海外汉学界对中国饮食民族志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硕,除了西方人类学家以专著形式论述或在著述中兼论中国饮食外,一批海外华人、华侨和华裔学者,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人类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前者的代表性著作有:美国马文?哈里斯的《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叶舒宪、户晓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尤金?安德森的《中国食物》(马孆、刘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穆素洁的《中国:糖与社会———农民、技术和世界市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等。后者的代表著作有:旅美学者阎云翔通过剖析中国的麦当劳餐厅,揭示在中国社会各阶层中快餐消费的丰富意义(阎云翔:《汉堡包和社会空间:北京的麦当劳消费》,戴慧思主编:《中国城市的消费革命》(黄菡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芝加哥大学人类学教授冯姝娣(JudithFarquhar)运用人类学、文化研究和文学批评的方法,从“食”和“色”两方面入手,审视当代中国人“欲望”的变迁。([美]冯姝娣:《饕餮之欲:当代中国的食与色》,郭乙瑶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其他还有:杨美惠《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赵旭东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景军《神堂的记忆》(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刘新的《在自我的阴影下》(加利福利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等。

综上所述,进入新世纪,中国的饮食文化研究已然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在传统的饮食史和饮食民俗研究方面,视野更加宏观,分类更加细致,具体研究更加深入。尤为可喜的是,学界已开始运用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视野、理论和方法观照饮食文化,无论是海外、港台还是中国大陆的人类学家除了在民族志研究中对一些民族和族群的饮食传统和习惯进行相对深入的研究之外,还为饮食人类学这一门新兴学问的理论建设和学科发展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讨。21世纪的人类学越来越关注民众当下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我国虽然具有悠久的饮食文明和彪炳于世的饮食文化,然而,从文化体系方面对饮食进行学科性研究,比如饮食人类学、食物生态学、饮食的民族认同、饮食的性别研究等却相对薄弱,加快这些方面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更有利于加深对饮食民生与人类生存、发展这一终极话题的思索。

养生和健康论文范文 篇四

张光斗:一二三四健身术

文/普权

张光斗: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12年出生于江苏常熟,曾担任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主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是我国水工结构和水电工程学科的创建人。

92岁的张老,由于工作的性质无意中练出了一副铁脚板,俗话说:“人老先老腿。”然而这位耄耋老人却没有这种感叹和抱怨,依然耳聪目明,反应敏捷。

张老的养生之道重在心平气和,他说:“心平气和,是一种祥和的状态。”

人心若不足,唯心平才能气和。心平,无非分之念,见可欲而不迷狂,于迁变得失具平常之心。气和,不卑不亢,不疾不滞安舒宁静。

张老把保健纳入日常的生活中,并归纳为一二三四健身术:

一贯知足。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乐为长寿之要诀,如何做到笑口常开,这虽是一个综合素质的问题,却也与知足不知足关系甚大。不知足者对名利、地位、物质享受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发展下去心理变态,嫉妒强者,嘲笑弱者,自寻烦恼,自讨无趣,违背自然法规,损害他人和自己的身心健康。只有一贯知足,才能适应自然规律。人至老年要正视现实,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乐趣。以此平和之心怡养天年,会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眼里充满美好的憧憬,身心自然平衡。在晚霞中回首前尘旧梦,在星光下凝望未来异彩,安详地过渡到更为宁静的彼岸。正是:“不悲镜里容颜老,且喜心中领域宽”、“有唱有吟空万念,无忧无虑乐长春”。

二目远眺。这里所说的二目远眺,具有高瞻远瞩之意。时下,“近视眼”颇多,急功近利者大有人在,应予矫正。人生在世充满矛盾,不可能一帆风顺。如何化解矛盾,确实需要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些。切忌势利眼,目光短浅,见小利而忘大义。能高瞻远瞩,坚定理想信念,顺应自然,则与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三餐有节。“民以食为天,食以民为铨”,一日三餐是少不了的。上了年纪,可能要四餐五餐,以多餐少食为佳。不偏食,有节制,有规律,对身体有利。饱一餐、饥一顿,最容易伤胃。根据膳食科学报道:我国四大主粮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单一食用,其吸收利用率仅占51%-70%,而混合吃,可达80%-90%以上。玉米还有降低胆固醇、治疗高血压的作用。常食花生、豆类,可使气血化生有源,气充血旺,心身健壮。食五谷杂粮可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所以要想延年益寿,须五谷皆食,宜清淡,不偏食。

四季不懒。保健三字经说:“常运动,勤思考,既强身,又健脑。多动手,精神好……”

张老说,结合自身的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坚持持久,定能防老。四季不懒,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如此既可保持我们祖先的勤劳美德,又能焕发青春。

生物化学教授郑集先生谈养生

文/普权

郑集教授1900年5月生于四川。曾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南京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生致力于生物化学、营养学和衰老生物学的教学和研究,是我国生物化学界的一代巨匠,抗衰老研究的领头人。

为了研究科学,他熟悉了英、德、法、俄等国文字,74岁又学日文,90岁始学朝文。仅在80-90岁10年中发表的各种科学论文和科普文章就达72篇,出版专著7种,包括他的名著《衰老与抗衰老》。在年近百岁时,他还主持修订了高等学校教材《普通生物化学》。他年过百岁,依然思想敏捷,身体硬朗,还在编写《中国生物化学史》。

郑教授之所以能既寿且健,自是有一套独特的养生之道。

在饮食营养方面:他重视营养合理,荤素杂食,素食为主。多吃蔬菜,不吃动物油脂和肥肉,只吃植物油,少吃油炸、腌制食物和过辣、过咸、过甜食物,进餐定时,每餐只吃八九分饱,细嚼慢咽。饮食以“三低(低脂肪、低热量、低糖分)、二足(足够的维生素和纤维素)和易消化”为原则。他说:“饮食能给人体‘加油’,是保持机体灵活和健康的重要条件,故不可忽视。我主张,老人的饮食应有充分的优质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我的饮食安排是:早餐基本上是一杯牛奶,一个鸡蛋,两片面包。中晚餐则一荤两素,以素为主,常吃豆类及杂粮,上下午各饮开水两杯。除了经常吃些水果外,每天还要服些维生素片,具体服法是:每日两次,每次用维生素A一万单位1粒;维生素B1,10毫克,1-2片;维生素B2,5毫克,1片;维生素C,100毫克,3片;维生素E,100毫克,1片。我不主张多服补品,而且对当前各种各样的‘营养液’持保留态度,我认为许多‘补品’是为赚钱而在骗人的。”

在嗜好和爱好方面:他不嗜烟酒,不赌牌,一切对身心有害的吃喝玩乐,坚决不沾染。他从小爱劳动至老不变,一切生活自理。经常做室内外卫生清洁工作、家具、房舍小的维修和庭院花木管理等。过去也间或去影院、剧院看戏,寒暑假参加一些学术活动。

谈及生与死的关系时,郑老吟诵了他写的《生死辩》,诗中正是他抗衰老理论的总结。诗中写道:“有生即有死,生死自然律。彭古八百秋,蜉蝣仅朝夕。寿夭虽各殊,其死则为一。造物巧安排,人无能为力。勿求长生草,世无不死药。只应慎保健,摄生戒偏激。欲寡神自舒,心宽体常适。劳逸应适度,尤宜慎饮食。小病早求医,大病少焦急。来之即安之,自强应勿息。皈依自然律,天年当可必。”

郑老说:“且喜老来健,尚无颓废姿,天如假我年,还将再著书,这就是我一个百岁老人的追求。”

养生和健康论文范文 篇五

李其忠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学校中医药文化中心副主任。曾任基础医学院院长。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完成多项科研课题。近年来致力于中医养生文化研究及中医养生科普创作。

长命百岁 十种养生大法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李其忠

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加强,养生已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什么是养生?如何养生,才能长命百岁呢?所谓养生,是指根据人体生命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上的或精神上的心身护养活动。由此而言,养生实际上是一种健康理念,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养生之道,无处不在。下面,推荐10种养生大法,希望大家能够科学养生,长命百岁。

一法 养性调神 可得天年

养生首先要养神,通过主动的修德、调志、节欲等多种途径,保全精神健康,达到形神共养。①修德以怡神。注重修德之人,行事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开朗,如此则情志怡然安宁,气血和调,脏腑功能平稳,形与神俱,可得天年。②调志以摄神。通过主动地控制和调节情志活动,可以达到宁心摄神、健康长寿的目的。③节欲以安神。人生在世,孰能无欲。但人之欲望,永无满足。要想清心寡欲、静养心神,就应自觉地、尽力地做到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妄想、去妒忌。养生保健必须保持乐观的处世态度和豁达的心理状态。

二法 心态年轻 老而不衰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生命活力不仅要看生理年龄,更要看心理年龄。观察周围,不难看到,有些人年龄不大,却心态消沉,由此而损及健康;有些人年龄虽大,却心态年轻,由此而有助健康。因此,中老年人要保持年轻心态,平时要注重精神享受。交谊舞会、茶室聊天、逛街购物、老年大学、老年KTV等,中老年人都可以根据自身喜好不时而为。当然,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也可以经常外出游玩,既得到身体上的锻炼,又得到心理上的愉悦。若能长期坚持,永不服老的心态极有利于身心健康。

三法 勤用脑 防衰老

现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容易出现记忆力衰退,失眠多梦,理解能力差等表现。在中老年人则多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本来很熟悉的人名、路名、电话号码等往往一时想不起来,这些都是大脑衰老的表现。如何延缓和改善大脑功能?目前认为,积极用脑,维持必要的学习、交流、参与力所能及的公众活动,是延缓脑衰老的好方法。平时,中老年人要勤用脑,勤思考,看一些有趣的脑筋急转弯,猜一些小谜语,或者玩一些益智脑力小游戏,不排除作为娱乐活动的打牌、麻将等,不仅可以增添生活乐趣,还能有效防止大脑“生锈”。

四法 午时小憩 子时入眠

人之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这既是生理的需要,也是健康的保证、养生的途径。子时,是指晚上11时至次日1时;午时,是指上午11时至下午1时。子午之时均为阴阳之气交换之际,睡好子午觉具有重要的养生意义。午时小憩,对上班族而言,有助于消除上午工作的疲劳,也为下午高效工作积蓄精力。老年人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以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子时入眠,晚上11点至早晨6点为睡眠黄金时间,容易进入深睡眠状态。有些年轻人平时睡得很晚,有的甚至出现“晚睡强迫症”,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身心健康。

五法 吃好早餐 节制晚餐

一日三餐,合理安排,是饮食养生的重要内容。现代研究认为,科学合理的膳食方式应是吃好早餐,满足午餐,节制晚餐,并强调三餐之中,早餐最重要。早餐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好。早餐食品既要有丰富的蛋白质,又要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若有条件,早餐要有菜、有饭、有牛奶(或豆浆)。午餐要吃饱,品种要丰富。晚餐则以少而精为善,不宜过多摄入蛋白质和脂肪,以免肥胖,影响健康。研究证实,城市高血脂症患者比例大幅度上升,与晚餐吃得过饱、过好有关。此外,不可嗜食油炸类、烧烤类等“垃圾”食品。

六法 清淡为主 荤素搭配

饮食搭配的总原则应该是荤素搭配,粗细混吃,菜谱宽广,营养全面。膳食有辛、甘、酸、苦、咸之异。中医养生理论认为,“谨和五味”是益寿延年的基本饮食原则。所谓“谨和五味”即是依据人体生理需要,合理调配,适度摄取膳食营养,以滋养人体脏腑气血。现代研究认为,许多疾病的产生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偏嗜甜食,易致糖尿病、肥胖症等;偏嗜咸味,易致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加剧水肿等;偏嗜辛辣,易致便秘、痔疮,加剧溃疡病等;偏嗜酸味,对于平素胃酸偏多、胃脘嘈杂吞酸的人,尤为不宜。对于阳气不足、脾胃虚弱的人来说,更不可偏嗜苦味,因为苦味多寒,苦寒易伤阳气。

七法 动静结合 以静为主

动者属阳,静者属阴,动静相宜,阴阳协调,是生命变化的内在依据。中医学基于对动静的哲学认识,赋予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具体内涵。动以静为前提,动以静为基础。运动容易,宁静尤难。若肢体运动,心中躁动,不如

不动。任何体育运动、养生功法都需要调节呼吸,排除杂念,意守一处,最终达到宁静状态,这是所有养生功法的基本要求和最高境界。就运动强度而言,运动后,最高脉率每分钟应该不超过220次减去年龄。体弱者及老年人,不适于剧烈运动者,建议运动后最高脉率控制在每分钟190次减去年龄以内。可谓动静结合,以静为主。

八法 戒烟无早晚 饮酒莫过量

吸烟的危害众所周知,故戒烟无早晚,能戒则戒。一时尚未戒烟者,抽烟时最好将后三分之一的香烟掐掉,因为越往后抽,焦油含量越高,对身体损害越大。此外,酒为百药之王,不少中药需用酒来炮制,有些处方煎煮时尚须加入适量的酒。适量饮酒,有助于温通经脉,畅行气血,消除疲劳,促进睡眠。平素聚会,酒又是营造气氛的调节剂,不可缺少。但饮酒切忌过量,过量则伤身,过量则乱性,过量则损寿,这是需要大家牢记的。

九法 善于食补 科学养生

食疗、食养,对于科学养生很重要。各类人群,如儿童、老人、孕妇;各类体质,如偏寒性体质、偏热性体质;各类病证,如肾病、肝病,饮食调补各有宜忌。因此,食疗、食养时,需根据食品的调补作用合理选用。①大蒜、韭菜、鸡肝、虾、海参等,具有一定的补气温阳作用;②菊花、枸杞、白萝卜、龟板、鳖甲等,具有滋阴降火作用;③大麦、酸牛奶、苹果、西红柿、白菜等,具有健脾开胃作用;④蜂蜜、核桃仁、香蕉、苹果及富含粗纤维的蔬菜,具有润肠通便作用;⑤牛奶、蜂蜜、猕猴桃、燕窝、哈士蟆油等,具有润肤养颜作用。

十法 重视药补 辨证调补

药补不同于食补,不可随意而为,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为药补,又有单味药、中成药、汤药、膏方等的不同。①单味药进补。适用于临床病症较为单纯者。单味进补之中,以人参最为常用,其中生晒参偏于平补,西洋参长于凉补,红参善于温补。②中成药进补。讲究辨证调补,如需益肾滋阴者,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之列。③汤药调补。与中成药调补相比,选用汤药调补更讲究因人而异,一人一方;更讲究君臣佐使,配伍得当。④膏方调补。膏方便于较长时间保存与服用,因人而异,度身定做,故颇受欢迎。膏方并非单纯补剂,具有纠偏却病、补虚扶正等作用,对于慢性、顽固性、消耗性或老年性疾患尤为适宜。

养生和健康论文范文 篇六

一把草、一炷艾、一双手,不吃药就能保健和治病?这不是吹的,这是中医简便验廉的外治验方!近期,本刊系列畅销图书《家庭真验方》第3辑《小绝招 大健康》即将上市。与前两辑介绍内服验方不同,本辑图书专推令人叹服的外治验方。

现代中医因为有了科学根基,其验方验法疗效更可靠、推行性更强。我们邀请书中最具特色的验方验法和流派代表人,请他们把数十年来的创制、传承和推广历程记录下来,为读者展现一个精彩的“小绝招、大健康”世界。

吴耀持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针推伤科主任,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特色专科主任,博导。爱尔兰上海针灸学院教务长。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腰突症、中风后遗症及更年期综合征。

殷之放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针灸领域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治疗高血压病、中风、精神障碍和颈、腰椎病等疑难杂症。

吴焕淦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教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上海市名中医。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针灸推拿学科带头人、医药管理局针灸免疫效应重点研究室主任、上海市针灸学会会长。

施茵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腧穴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手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针灸学会康复保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针灸学会临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张仁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原馆长,上海中医药情报研究所原所长,主任医师。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科协委员、上海市针灸学会名誉理事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委员。

潘祥龙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上海市皮肤性病专业学会顾问,上海中医皮肤病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前曙光医院皮肤科主任。

金义成 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主任医师、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老教授协会副会长、小儿推拿联盟名誉顾问。主攻小儿推拿,我国小儿推拿学带头人,海派儿科推拿流派传承的传人。

绝招一:温针透刺治“老寒腿”

温针透刺一般以内、外膝眼为主穴,相互透刺,并根据辨证论治加减穴位,运用长针进行透刺。一般主穴运针每穴每次1分钟,然后点燃针尾艾绒施行温灸。治疗时间每次约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休息7天。一般需1~3个疗程。改良后,部分疗程的透刺可以温盒自灸代替,更加方便。

温针透刺治疗老年膝骨关节炎(“俗称老寒腿”),作为上海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之一,从2008年开始推广,2010年在本刊发表文章,2012年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奖(社区卫生)”。到2014年,项目已推广至上海市254家中医药服务社区示范点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武汉、奉化、南京、宜昌等47家外省市二、三级医院。患者可就近在相关医疗机构接受治疗。

让“简便验廉”技术走进更多家庭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六人民医院针推科 吴耀持

“中医药适宜技术”是指以针灸、推拿、外治、内服等特色疗法为主的传统中医项目,它们具有“简、便、验、廉、效”的共同特点,深受社区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欢迎。

近年来,研究、发掘利用和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成为重要的中医传承工作。从2006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陆续制订并执行数批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计划项目。我所主持的温针透刺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电针治疗腰突症,作为上海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多年来在上海成功推广,并辐射至全国(详见《家庭真验方――小绝招大健康》正文)。

技术在变:温针透刺“搭档”温盒自灸

从项目起步到今天六七年过去了,这六七年中,中医治疗技术和观念都发生了很大转变,我们的项目也随势而变。首先,我们对技术进行了改进,使穴位更精简,比如温针透刺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原来主穴有6个,现在精简到4个;对操作手法也进行了提炼,使治疗周期缩短。这些改进不仅使疗效获得提高,更重要的是使治疗更简捷、使患者就治更便利,而这些正是适宜技术“简、便、验、廉、效”的主旨所在。

2010年我们在《大众医学》上发表文章介绍温针透刺疗法时,读者在文章配图上可看见长长的透刺针,尾端有燃烧着的艾段。那时,患者每次治疗都需要来医院,由医生操作。今天,温针透刺疗法已改进为温针透刺和温盒自灸相结合,患者在首诊时接受温针透刺疗法,然后即可在医生指导下于家庭开展这一疗程的自灸治疗,疗程结束后再来医院随访、续治,并制定下一疗程的计划。

观念在变:让更多人获得医疗服务

相关文章

2021年小学教师德育论文题目(推荐3篇)

德育是细节,一个人的细节往往最能反映出他的修养和深层次的素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节就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2021年小学教师德育论文题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当好“孩子王”...
论文2017-06-05
2021年小学教师德育论文题目(推荐3篇)

白玉蟾和《蟾仙解老》【精彩3篇】

目前学界对白玉蟾及其《蟾仙解老》一书尚无专门研究。本文首先对白氏生平作初步考证,从诸多记载找出其可信处。主要分析《蟾仙解老》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对老子《道德经》阐释时佛道结合的特点:既与禅宗相近,仍存道家...
论文2013-01-09
白玉蟾和《蟾仙解老》【精彩3篇】

民间的红(通用3篇)

红桃花 把天空一再擦亮的,是那些桃花. 一朵朵,一枝枝,一树树,在矮墙篱笆的萧瑟之间,在青砖灰墙的黯淡之间,在枯藤新绿的迟疑之间,仿佛春光乍现的稚气和强烈,用小小的羞怯与热情,无尽地倾洒和穿透. ...
论文2019-09-06
民间的红(通用3篇)

工程检测论文

摘要: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也越来越方便了人们的交通生活,因此高速公路工程的质量安全管理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高速公路工程中的质量安全管理,施工期间的监督控制工作,竣工后的试验检测管理及评价均需进行质量...
论文2019-03-02
工程检测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选题(通用3篇)

选题必须紧紧围绕国际贸易直接相关的问题,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涉及到的法律等。小编认为:是参考选题还是自行选题,都要求针对实际问题,综合反映专业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切忌...
论文2016-07-07
国际贸易论文选题(通用3篇)

证券投资理财规划论文【精简3篇】

投资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极强的金融类课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证券投资理财规划论文,仅供参考!浅析银行贵金属投资理财风险与策略【摘要】目前各家商业银行投资理财品种越来越丰富,贵金属投资也呈现出多元...
论文2013-04-06
证券投资理财规划论文【精简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