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蛋吧!肿瘤君》电影观后感【优质3篇】
《滚蛋吧!肿瘤君》电影观后感 篇一
《滚蛋吧!肿瘤君》是一部由陈可辛执导,徐峥、王传君、周一围主演的喜剧电影。作为一部以癌症为主题的电影,它以一种幽默而温情的方式,让观众在笑声中思考生命与希望的意义。
影片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刘洋(徐峥饰演)被诊断出患有晚期胰腺癌的故事。他原本是一名工程师,事业顺利,家庭幸福。然而,这个突如其来的疾病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刘洋决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他将自己的癌症命名为“肿瘤君”,并与之展开了一段奇特而温馨的关系。
影片以喜剧的手法描绘了刘洋与“肿瘤君”之间的种种奇遇和争斗。无论是在医院里与医生、病友相处,还是在家庭和朋友圈内的相处,刘洋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坚强的态度。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即使面临死亡,也应该珍惜每一天的生活,用笑声与希望来面对困难。
影片中的徐峥塑造了一个非常有魅力的角色。他用自己独特的喜剧天赋,将刘洋这个角色演绎得生动有趣又感人至深。他的表演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可贵。他与王传君饰演的“肿瘤君”之间的互动更是搞笑又温馨,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希望的追求。
影片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喜剧片,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命和希望的哲思之作。通过刘洋和“肿瘤君”的故事,影片让观众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它告诉我们,无论面临多大的困境,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用笑声和希望来面对。正如影片中所说的那样,“活着就是希望”。
总而言之,《滚蛋吧!肿瘤君》是一部充满温情和幽默的电影。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希望的力量。影片的主题和演员的表演都非常出色,令人难以忘怀。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观众的电影,更是一部引发思考的艺术品。我相信,它会给观众带来深刻的触动和启示,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用笑声和希望迎接未来的挑战。
《滚蛋吧!肿瘤君》电影观后感 篇二
《滚蛋吧!肿瘤君》是一部让人既捧腹大笑又感动至深的电影。它以一种极富创意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和希望的故事。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温情和幽默,让观众在欢笑中思考人生的意义。
影片通过刘洋与“肿瘤君”的互动,展现了一个癌症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刘洋用自己乐观的态度和幽默的表现方式,让观众对癌症患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用自己的笑声和坚强告诉大家,即使面临死亡,我们也应该保持希望,珍惜眼前的生活。
影片中的喜剧元素非常丰富,笑料不断。无论是在医院里与医生、病友相处,还是在家庭和朋友圈内的相处,刘洋都能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化解尴尬和压力。他的喜剧天赋和演技让观众忍俊不禁,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可贵。
影片还通过刘洋的故事,探讨了家庭和友情的重要性。刘洋的妻子和朋友们都是他生活中的重要支持者,他们在他最困难的时刻给予了他无限的关爱和鼓励。他们的陪伴让刘洋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和力量,也让观众明白了友情和家庭的珍贵。
影片的画面和音乐也非常出色。导演陈可辛用他独特的镜头语言,将刘洋与“肿瘤君”之间的互动生动地展现出来。音乐的运用更是为影片增添了许多情感和力量。无论是欢快的音乐,还是温柔的旋律,都让观众更加投入到故事中。
总而言之,《滚蛋吧!肿瘤君》是一部既喜剧又温情的电影。它不仅让观众捧腹大笑,还让观众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让我们在欢笑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希望的力量。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观众的作品,更是一部引发思考的艺术品。我相信,它会给观众带来深刻的触动和启示,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用笑声和希望迎接未来的挑战。
《滚蛋吧!肿瘤君》电影观后感 篇三
《滚蛋吧!肿瘤君》电影观后感
第1篇:《滚蛋吧!肿瘤君》观后感
《滚蛋吧!肿瘤君》这部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稍作改编的故事。起初我并不知道谁是熊顿,因为这部影片,我特地去了解了,谁是熊顿。其实熊顿是个漫画家,她一直在用漫画阐述着生命的可贵,阐述生命不只是自己的,因为它在一直影响着关心你和爱你的人!
直到看完了120分钟时长的电影《滚蛋吧!肿瘤君》,我发现这部影片的意义所在。在影院里的100多个观影人中,大家在看这部影片的前30分钟的时候,我计算了因影片而笑的次数超过了13次,效果甚至超出了近期一些口碑好,票房高的影片。这些笑料不是刻意的一些段子,而是熊顿这个人物,她对生活的态度,她把生活看成一个笑话,所以她的行为,她的语言也自然成为了笑话。
这里说的笑话,并不是通常意义上我们理解的“笑话”,而是她对人生的理解比我们大部分人都要看的透彻。人活一世,不管是活多久,至少要知道人生三件事是不可以去做的,嫖娼、吸毒和跳楼。人生每天都只有24小时,除去睡觉的时间,一天可以活动的时间并没有多少,开心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那为什么我们要痛苦的过一天而不是快乐的过一天呢?
熊顿只是社会上的一个小人物,她的感染力或许并没有那么大。但当影片上映后,至少我们应该去思考,自己在活着的时候做了梦寐以求的事了吗,是不是我们真的只是像熊顿最后的那样的感慨?我们有时能够给他人提出很多的意见、建议,督促别人去完成属于他们的梦想,轮到自己却发现原来一直在拖延,在懒惰。熊顿最后的自我独白,让我们看的很是揪心。她的那些愿望是那么的普通和平凡,去旅游、为父母做一顿饭仅此而已。可是,她却永远无法实现了,看着她那孤立无援的自我独白,我们才发现生命是多么的短暂,短暂到我们发现自己活了这么久,却什么都没做的时候,一切都已太晚。
导演并没有太过煽情,而是带给我们熊顿生命中最后的故事。她没有因为自己将要告别这个世界而难过。相反,她依然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与病魔斗争着,画着漫画,幻想着爱情,说一些不着调的话。看着是一个很二的人,却很快乐。谁说人生一定要很严肃,谁说人到30就一定要显得很成熟,又有谁说过人生二一点不好呢?
人生简单,二点更快乐。这部影片虽然借鉴了电影的一些桥段,但却并没有显得有多温和,导演想要表现的正是一位漫画家敢于去幻想所有的不切实际。而熊顿也正因如此,很多的作品就是这么不切实际的画了出来。导演将这些关于熊顿的内心世界以电影的方式向我们呈现出来,让我们了解到熊顿看待人生的态度,她的价值观等。虽因电影所感染,也让我们在欢笑中感动。一部可以在欢笑中感动观众的影片,它就成功了!
第2篇:观《滚蛋吧!肿瘤君》有感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呢,我不记得熊顿这个人,看电影的时候才依稀想起来,当年曾经在网上看到过她的消息,但就像和所有出现在生命中的流星一样,划过去就永远消失了,不会再有任何交集。
由于没做任何功课,进电影院之前也不知道这部电影到底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看预告片的时候的确有些嗤之以鼻:又一部绝症题材的轻喜剧而已,而且还是白百合这个“中国绝症第一人”主演,几乎没有想看到欲望。
后来诸多好评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走进了影院,观影过程还不错,有笑有泪,虽然动漫化的表达形式让很多人吐槽,但依然不影响这是一部让人看完之后会感受到温暖、力量与生命美好的电影。
网上有很多人吐槽影片对癌症和医院的描写过于美化,真正的癌症病人和病房根本没这么美好。这是一种“正确到让人无法反驳”的视角,但这是电影不是纪录片,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卓别林把讽刺希特勒的《大独裁者》拍成了喜剧,岂不是罪大恶极?
电影的功能是讲故事,在这个故事里,癌症是推动情节的关键因素,医院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不同的故事要对元素和背景进行取舍,不可能每一部关于绝症的电影都要完全还原真实环境。故事想传达的主题,决定了电影人物的视角,人物的视角决定了镜头的内容,这是一脉相承的。
关于电影的内容就不多说了,免得又被人怀疑我是水军,最近因为给几部有争议的电影说了几句好话,已经被很多人骂,问我收多少钱。所以还是回到这篇文章的主题,讲一讲这个故事里出现的6中对待死亡的态度吧。
1
普通人:害怕
电影中有这么一幕:一个病人的母亲对夏梦大声呵斥,骂她抽烟影响了她别人的健康。公众场所抽烟固然是不对的,但从这个母亲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普通人对待死亡的那种害怕和恐惧。
我们身边的绝大多数人,其实远比自己想象的还要脆弱,因为一旦得知自己时日不多的时候,最主要的想法就是如何延长寿命,所以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去保护病人。
这种做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对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个问题:如果明知道现有的技术挽救不了这个病人的生命,为什么有人宁可去做一些无用的“努力”,也不愿帮助病人尽可能快乐的度过剩下的时光?
原因基本可以归结为一种“表现爱”的心理。如果在你的亲人或朋友得了绝症之后,你帮他寻找重生的机会,说明你“不甘心”他就此离开;如果你安慰他让他调整心情好好珍惜剩下的时光,说明你“已接受”他即将离去的事实。
虽然两者的最终结果是一样的,但是你所表现出的“不甘心”和“已接受”会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效果,“不甘心”能让病人更强烈的感受到被爱被珍惜,而“已接受”则更多的让人联想到放弃,甚至会产生“你怎么如此冷血”的念头。
所以很多时候,明知徒劳无功,也还要不断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努力,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们最痛苦的事情。
2
病友:勇敢
电影里一共展现了两位病友,一位是年幼的小孩:毛豆,一位是年轻的美女:夏梦,这两个人的身上所表现出来对待病魔和死亡的态度,是勇敢。
很多人会觉得,毛豆只是一个小孩,还不知道癌症的严重性,也不知道自己会死,所以谈不上勇敢。
错了,小朋友的`聪明程度远远超过大人的想象。毛豆聪明吗?他懂得通过让熊顿给他讲故事的方式,来缓解熊顿的痛苦。他在临走时还悄悄告诉熊顿:梁医生的前任是病死的,现在是单身……
电影里的毛豆一次也没哭过,即便被熊顿不小心打出鼻血,也是很淡定的说了一句“医生不让我流鼻血的”,连害怕的表情都没有,还为撒谎说“自己摔跤”来为熊顿开脱。
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病情,而是长期的治疗让他已经接受了这个现实,这个聪明的小孩,看到比大人更清楚,所以他比多数人都勇敢。
夏梦是个很酷的女孩,但她也有脆弱的时候,当她的男朋友离他而去,父母也都不在了,她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所以她叛逆,敢于这个世界背道而驰,敢于挑战世俗眼光,敢爱敢恨,像一根锋利的针,狠狠的扎在这个抛弃她的世界。也许有人会觉得她是自暴自弃,但真正的自暴自弃,是沉沦在绝望的情绪里无法自拔。
人,不能因为害怕失去,就不去拥有。
3
医生:欣慰
医生是一个天天跟死亡打交道的职业,时间长了也就容易处事不惊,而对于普通人而言,噩耗就是晴天霹雳,两者的不同心态,是导致很多病患家属认为医生冷血无情的最主要原因。
梁医生因为“老是板着脸”,被同事称为“梁老板”。但这么严肃的梁老板,在遇到如此乐观的熊顿之后,心里也渐渐不再那么冷酷,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可以说,熊顿的乐观让梁医生的心里由一个“冷男”变成了“暖男”。
在梁医生眼里,熊顿早已经不是一个病人那么简单了,所以他才会说出:“你是我生命中,只会出现一次的惊喜”、“你不是我,所以你不知道你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样深情的话。
有个细节:梁医生在熊顿第二次入院的时候,特意换了和亲属一样的探视服而不是穿着医生的白大褂去看望她。因为见惯了死亡,所以他的态度比较超然,看到自己喜欢的人能微笑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而自己还能陪在她身边,一定很欣慰。
4
朋友:珍惜
朋友之间最好的做法,不是去安慰病人,而是陪她一起完成未完成的心愿,让她离开的时候,尽量不要带着遗憾走——这个设置我觉得也很好。
有些事情不是你努力就能做到的,比如赶走癌症。但有些事情是一努力就能做到的,比如陪朋友高高兴兴的享受活着的每一秒。
小伙伴们为了避免熊顿一个人光头的尴尬,集体都剃成了光头,一起去逛街、一起去酒吧喝酒、一起去玩COSPLAY、一起惩治负心男……
如果你的朋友必须要离开,最好的挽留,就是好好珍惜她在身边的时光,把经历变得不平凡,记忆就会更深刻,彼此才会永远存在于对方的生命里。
5
亲人:眷恋
可怜天下父母心。
任何一对父母在得知儿女患有绝症时,都会濒临崩溃,熊顿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爸妈在知道噩耗之后,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呼天抢地或痛哭失声,反而互相沉默的走出了梁医生的办公室,两位老人这这场戏里奉献了整部电影最好的演技。
妈妈一声不吭,但眼神失焦,将一个母亲内心里的巨大伤心通过失魂落魄的表态来呈现,更增加悲伤情绪。而爸爸只是哽咽的说了一声“我出去买点东西就回来”,看似冷静沉着,却在超市货架旁独自失声痛哭。
妈妈一直宠爱着这个孩子,这病床边训斥她不按时吃饭,语气是责备中带着心疼。在家中母女俩躺在床上,一边织毛衣一边漫不经心的闲聊,一句“难受就和妈说”和一个轻轻的抱紧女儿的动作,就让全场观众泪奔了。
做父母的,宁可用自己的命去和死神交换。
6
自己:乐观
乐观不应该只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更应该是对待生命的态度。
如果没有乐观,熊顿不会把自己的经历画成漫画,她的故事不会被世人知道。如果没有乐观,不会有这部电影,也不会有那么多观众为之感动。
熊顿的乐观,并不是因为她傻她二,而是她不愿身边的人为她担心,为她难受。得了癌症怎么可能不痛苦、不绝望,但是痛苦和绝望之后呢?癌症不会就此消失了,但身边的人会跟着你一起陷入痛苦和绝望。
只有当事人乐观,亲人和朋友的情绪才不会崩溃,才不会沉浸在愁云惨雾中无法自拔。所以熊顿选择了用笑脸来面对这一切,还不忘趁机“勾引”梁医生,时刻都想“美美哒”出现在喜欢的人面前。
是神经大条吗?不懂事吗?
恰恰相反,熊顿的内心非常细腻,她这么做,也是因为她“太懂事了”。在和妈妈躺在床上的那场戏里,熊顿问妈妈知不知道自己的银行卡密码,这就是交代自己的后事了。
她再闹再二,在妈妈面前也只是个孩子,更何况她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所以她那一刻卸下了所有伪装,那好像是她第一次抑制不住的哭出来:“我知道这一切对你们来说挺难的,我也挺难的……”
我也挺难的……
这五个字,足够说明一切了。
无论这部电影的观众里,有没有人面临和熊顿同样的困境,我相信有很多人都会被熊顿的心态感染,会更乐观的去面对生活、更珍惜生命的美好,哪怕只有某个瞬间这么觉得,这部电影就有了价值。
死,只是一个结果,怎么活着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