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电影观后感【优秀6篇】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一
《孔子》这部电影是一部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通过对孔子一生的描绘,让我对孔子的思想和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影片以孔子的学生颜回的视角展开,通过颜回与孔子的亲密关系,将孔子的思想智慧传达给观众,让观众在思考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孔子的伟大。
首先,影片通过精心的场景布置和服装设计,将观众带入了春秋时期的中国。整个影片的画面非常精美,每一个场景都给人一种宏伟壮丽的感觉。尤其是在孔子与弟子们讨论问题的场景中,画面的构图和色彩的运用给人一种静谧而庄重的感觉,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孔子的教室中。此外,影片还通过细腻的服装设计展现了春秋时期的风貌,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氛围。
其次,影片通过对孔子一生的描绘,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品德。孔子被描绘成一个仁爱而有智慧的人,他不仅在学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对人的关怀和教育。影片中,孔子对待每一个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不论贫富贵贱,他都尽力去教育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得到真正的教育。他倡导的“仁”、“礼”、“义”等思想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使观众对孔子的思想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最后,影片通过对孔子与颜回之间的师徒关系的描绘,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孔子的教育理念。颜回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他不仅在学术上有着出色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他将孔子的思想传承并发扬光大。影片中,颜回与孔子的对话和交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学术上的互相启发,让观众感受到了师徒之间的深厚情感和学术交流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电影《孔子》通过对孔子一生的描绘,将孔子的思想和精神传达给观众,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电影中的精美画面、精彩演技以及对孔子思想的传承和发扬,都让我对孔子的伟大心生敬意,也让我更加明白了教育的真谛和教育者的责任。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给人以启迪和思考的作品,值得每一个人去观看和品味。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二
《孔子》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展现了孔子的思想和智慧,更重要的是向观众传递了一种人文关怀和教育理念。影片通过对孔子一生的描绘,让观众对孔子的伟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影片通过对孔子的塑造,展现了他仁爱和智慧的一面。孔子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片中,孔子的一生被描绘成一种追求真理和关心他人的过程。他对待每一个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不论贫富贵贱,他都尽力去教育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得到真正的教育。孔子倡导的“仁”、“礼”、“义”等思想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展现,让观众对孔子的思想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其次,影片通过对孔子与颜回之间的师徒关系的描绘,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孔子的教育理念。颜回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他不仅在学术上有着出色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他将孔子的思想传承并发扬光大。影片中,颜回与孔子的对话和交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学术上的互相启发,让观众感受到了师徒之间的深厚情感和学术交流的重要性。同时,影片还展现了颜回在孔子去世后将孔子的思想传播给更多人的努力和奋斗,彰显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在后世的传承和发展。
最后,影片通过精美的画面和精彩的演技,让观众真正融入到故事中。影片中的场景和服装设计非常精致,每一个场景都给人一种华丽而庄重的感觉,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孔子的教室中。演员们的出色演技也让观众对孔子的形象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主演对颜回和孔子的塑造,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学术交流的魅力。
总的来说,电影《孔子》通过对孔子一生的描绘,让观众对孔子的思想和智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影片中的精美画面、精彩演技以及对孔子思想的传承和发扬,都让我对孔子的伟大心生敬意,也让我更加明白了教育的真谛和教育者的责任。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给人以启迪和思考的作品,值得每一个人去观看和品味。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三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他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他》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他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中孔子他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他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他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他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他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他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他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他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他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他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他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他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他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他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他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他》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他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他“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四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读起琅琅上口的《论语》,就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他。今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在班上看了《孔子他》这部电影,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孔子他的了解,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涤。
孔子他出身于鲁国,是一个有爱心、有智慧的人,主张礼仪仁和。当时的社会极其混乱,孔子他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没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随后的十四年,孔子他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传播其思想,并进行文献整理工作,他的思想和学说为后世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他曾经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觉得这句话说的非常好。在当今社会,大家都爱面子,怕丢脸。因为爱“面子”,有的人在某些时候会变得不懂装懂。我以前也有这个缺点,有时候老师上课讲的题目,我似懂非懂,本想下课后去问老师或同学,可又怕他们说班干部还不认真听,所以,就一直把题目憋在心里,而导致成绩下降。后来,我发现这个缺点实在是太可怕了,它使我不会的题目越积越多,脑子里一片糊涂,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现在,我再也不会不懂装懂了,上课认真听,遇到难题先思考,实在想不出,就再去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把每一道题都想清想透,成绩也在一点点的上去。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当学习孔子他对学问孜孜不倦的态度,对学习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以及刚正不阿的做人品格,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品德高尚的博学之人。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五
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他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他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他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孔子他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
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视角来描述孔子他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他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他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同样的,平和的孔子他,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
这部片子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
第一个情节是孔子他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他和鲁王的对话以及孔子他和老子的对话。孔子他以一腔充满“仁义”的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应该‘无为方能无不为’”。于是,孔子他便回忆起和老子的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弃吧,这非常符合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孔子他眼见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弃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于是,孔子他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的教育。
第二个情节是孔子他和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对话。南子对孔子他说了一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意境”。南子在电影出现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个有知识知礼节的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人。同样的,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的对话中,你也会发现,南子是一个聪慧、做事强硬果断的女强人。她对孔子他充满一种“惺惺相惜”的敬仰与钦佩,他和夫子两个人在对话的那一刻都能够深深体会到对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现,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他的内心和执着。
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的情节。我对颜回的体会是,他在片子是一个非常帅气、有才和忠诚的人。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挽救孔子他流离各国谱写的书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潜到冰冷的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的说道“回,你给我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的书籍。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颜回间的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
第四个情节是孔子他回到鲁国。他和弟子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的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
在这个片子,孔子他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境界”。孔子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信念的执着让我无法忘记。这是一部非常有内涵的国产片。该片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这样的题材拍成如此优秀的电影,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六
在我们的《中华文化名家选讲》课中,我们对孔子以及儒家思想有了较深的了解。接着,我们又观看了商业电影《孔子》,我们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也产生了许多感想。其中,我个人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两点。
首先,我认为,孔子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导师。在孔子的那个年代,屹立了数百年的周室王朝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战争,老百姓是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的。而孔子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信念,尽管他被愚民们误解和嘲讽,他被权贵们妒忌和排挤,他被君王们猜忌和放逐……在电影《孔子》里,在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陈蔡被围、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这几个最具有戏剧性的被进行过改编的孔子的重要经历片段中,可以听到,他对鲁定公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面对公山狃对他的拉拢而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在冬祭大典之前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与齐国会盟时对齐景公说的“君子无戏言,言必信,行必果”;孔子对鲁君的劝说“志士仁人,宁杀身,以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仁”;孔子对南子说自己的信念“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些都体现了孔子的精神理念。就算是到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熟悉孔子的这些名言,这些名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平时日常的言论、行为和思想。而经过孔子及其弟子学生、历代儒家的倡导与发展的儒家思想更是对中华文化影响深刻,在过去的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国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其他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因此,孔子一直是我们的精神导师。
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孔子仍然会是我们的精神导师。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的社会又掀起了一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重视继承和发展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现在并将长期建立中国的思想道德体系和进行诚信和谐社会的构建,这就需要我们从本土的、传统的文化入手。即使是在更现代化、网络化的社会里,我们及其后代们仍旧需要仁,需要义,需要礼,需要智,需要信,需要忠,需要孝,需要礼仪廉耻……我们仍然需要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倡导和发展,在以后的日子里,孔子仍然会是我们的精神导师,孔子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导师!
然而,孔子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的悲剧形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在孔子的一生之中,孔子是孤独的。我们知道,人是渴望能够被别人理解的,因而孔子也想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希望能在人群中找到知音。“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都说明知音难觅,被别人理解是很难的。更何况孔子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其理想之高远,境界之宏大,更不易为一般人所理解。孔子不能被别人理解,他感到了孤独,说:“莫我知也夫!”又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与!”这里的“知”就是“理解”的意思。“没有人理解我啊!”茫茫人海,知我者谁?这是何等的孤独。在影片《孔子》中,颜回爱孔子的大道多于爱自己的生命,他为了那几捆竹简而被冻死。颜回可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更是孔子的知己,颜回一死,孔子便觉得是天将丧他,可见,孔子的知己是多么的稀少啊!以致于他的知己一死,就如“天丧予”!从南子的话语当中,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世人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却不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这就更进一步地说明,孔子要找到一个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的人难啊!这也注定了孔子的一生是孤独的。并且,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来漫长的历史中,人们对孔子的误解是没有中断的。在电影《孔子》的最后,孔子吩咐弟子将整理好的《春秋》呈送鲁公,便面向着夕阳,溘然长逝。在他死前,他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世人理解我,是因为这部书;误解我,也是因为这部书。”可知,直到孔子去逝前,孔子还是难寻知己的。孔子给后世的是一个仁者形象,心胸旷达。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是一个极为孤独的人。可见,在当时的社会里,千里马是有的,但缺少伯乐;志同道合的人是有的,但难遇知己,这注定了孔子孤独的悲剧形象。在当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里,我们更需要伯乐,需要知己,不然,我们同样会注定生活在孤独的自我圈圈里。
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统治阶级为了本阶级的利益和满足其奢侈私欲,残酷地压迫人民,横征暴敛,社会极为动荡不安。而孔子反暴政,其志向是想救世,他的理想社会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立”。由于现实的缺憾,孔子萌生了理想,但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与现实是矛盾的,现实越是令人失望,理想越是完美,则它们之间的矛盾越大。孔子正是这样,他的“理想国”在当时战乱纷争不已,各国都谋求强权的社会中是不可能被理解和接受的。现实是那样糟糕,他的理想是那样高远,而他又始终坚持理想,不愿向现实低头,因此他到处碰壁是很自然的事情。到处碰壁直至老病而死却又壮志未酬这便是孔子政治悲剧的主旋律。就例如电影《孔子》中的堕三都,当时孔子为削弱季孙、叔孙、孟孙三家世卿的势力,提出了堕三都(即拆毁三家所建城堡)的举措。但堕三都的行动因为种种阴谋阻挠而半途而废,随后鲁定公和季桓氏又开始迷恋于齐国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并且在郊祭时没有送给孔子祭肉,鲁君反过来劝说孔子:“你应该学学寡人,装点呆,卖点傻。你的师尊老子不是说过嘛:无为,方能无不为。”从这我们又看到,当整个社会都几乎沉溺于利益、权利、昏庸和迷惑中,高尚和智慧的圣人反而会受到冷漠、排挤、妒忌和攻击陷害。同样地,我们应该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不要再让我们身边社会上的圣人再受到冷漠、排挤、妒忌和攻击陷害了。
当然,商业电影《孔子》给我带来的感想还有很多,这只是我个人感受最深刻的感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孔子及其儒学思想,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相信,只要我们理性探讨、学习和倡导发展孔子及其儒学思想,孔子会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导师!同时,我们也应该吸取由于当时社会的局限性给孔子带来悲剧的历史经验教训,使我们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