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电影观后感(精彩6篇)
《钢的琴》电影观后感 篇一
电影《钢的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影片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位非洲裔美国钢琴家的故事,通过音乐的力量探索了种族歧视和人类情感的复杂性。
首先,影片的剧情布局非常精彩。故事以钢琴家唐·谢利的一次巡回演出为起点,随后展开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情节。唐·谢利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更是一位富有个性和追求自由的艺术家。他不满于受制于白人主导的音乐产业,选择了与非洲裔爵士钢琴家斯坦利合作,创作出一种融合了古典和爵士音乐的风格。影片通过展现唐·谢利与斯坦利的合作过程,展示了音乐的力量和创造力。
其次,影片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和探索社会问题。音乐是唐·谢利的灵魂,也是他与世界沟通的方式。他通过音乐表达了对种族歧视的愤怒和对自由的渴望。在一次演出中,他用音乐来表达了对种族歧视和不公正的抗议。他的音乐不仅打动了观众,也改变了他们的观念。影片通过音乐的力量,让观众感受到了种族歧视对人们心灵的伤害,并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深思。
最后,影片的演员表现非常出色。主演马赫沙拉·阿里和维果·莫腾森分别饰演了唐·谢利和斯坦利,他们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马赫沙拉·阿里通过细腻的表演,将唐·谢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维果·莫腾森则通过激情四溢的演绎,将斯坦利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两位演员的精湛表演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变化。
综上所述,《钢的琴》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通过精彩的剧情布局、音乐的力量和出色的演员表现,探索了种族歧视和人类情感的复杂性。这部电影让观众思考社会问题,感受音乐的魅力,并对唐·谢利这位非凡的钢琴家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钢的琴》电影观后感 篇二
电影《钢的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部作品不仅有精彩纷呈的音乐和剧情,更通过反思种族歧视和探索人类情感的方式,让我对社会问题和自我思考产生了很大的触动。
首先,影片通过音乐展现了种族歧视的残酷现实。唐·谢利是一位非洲裔美国钢琴家,他在白人主导的音乐产业中遭受了巨大的歧视和压迫。他的音乐才华被忽视,他的作品被篡改和冒名顶替。这种不公正的待遇让他愤怒和绝望,但他没有放弃,他用音乐来表达对种族歧视的抗议和对自由的渴望。影片通过唐·谢利的故事,揭示了种族歧视对人们心灵的伤害,并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其次,影片展示了音乐的力量和创造力。唐·谢利与非洲裔爵士钢琴家斯坦利的合作,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他们将古典和爵士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声音。这种音乐不仅打动了观众,也改变了他们对音乐的观念。影片通过音乐的力量,向观众传递了希望和勇气,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超越困境,追求自由和平等。
最后,影片的演员表现非常出色。马赫沙拉·阿里和维果·莫腾森分别饰演了唐·谢利和斯坦利,他们的表演给角色赋予了鲜活的生命。马赫沙拉·阿里通过细腻的表演,将唐·谢利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维果·莫腾森则通过激情四溢的演绎,将斯坦利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两位演员的出色表演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
综上所述,电影《钢的琴》是一部令人动容的作品。通过音乐、剧情和演员的出色表现,影片深入探索了种族歧视和人类情感的复杂性。这部电影不仅带给观众音乐的魅力,更让人们对社会问题和自我思考产生了深刻的触动。它让我意识到音乐的力量和创造力,以及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由和平等的重要性。
《钢的琴》电影观后感 篇三
张猛导演的这部电影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不断地艰苦努力,并召集自己的朋友兄弟一起做钢琴的故事。电影中的男主角是靠着自己的小乐队挣钱的,日子过得比较艰苦,他的老婆由于受不了这样的日子跟有卖假药的有钱的商人在一起过上了富裕的日子。然而,他老婆在跟他提出离婚后想把他们的女儿小元带走,他老婆觉得小元跟着她会过上幸福的生活,能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这让男主人公感到十分的不公与愤怒,他决心要与前妻争夺女儿小元的抚养权。在他听到女儿说只要有钢琴就会跟他在一起生活后,他就决心一定要给女儿一架钢琴,为此,他想尽了各种办法,找朋友借钱、串通朋友帮他去学校偷钢琴,可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正在男主人公发愁时,他在工厂里的图书馆里看到了一部讲述如何制造钢琴的俄国文献。男主人公灵机一动,决定要给女儿制作一台钢琴。由于钢琴的制作是一项很大的工程,不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所以,他动员了身边一切能动员的朋友,邀请他们入伍一起制作钢琴。然而,故事的最终是男主人公放弃了小元的抚养权,但是小元弹上了爸爸为她亲手做的钢琴。
整个故事主要以男主人公对女儿的父爱亲情做主旋律,其中也插入了男人公与另一位人生知己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还有男主人公与兄弟们之间深厚的友谊与矛盾的友情故事,主副旋律交相织绘,人物性格鲜明生动,语言幽默诙谐,不仅展现了在那个物资匮乏、人民生活艰辛的年代里,小人物们的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精神也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温情与友爱,总体来说还是一部好的电影。
《钢的琴》电影观后感 篇四
九十年代北方的重工业城市,破旧的钢铁厂,萧瑟的街道,黄昏时缓缓开过的火车,甚至是那两个陪伴了几代人、一直竖立着的、不停往外排烟的烟囱都在无时无刻的渲染着一种衰败落魄的氛围。故事以葬礼开头,以小元弹着陈桂林做出来的钢的琴结束,发生在万物凋零的冬季。整个影片和这个落魄的城市一样低沉,为数不多的笑点都让人隐隐地透着点心酸。
看完《钢的琴》后,对陈桂林的印象是惊讶的。他会弹琴,虽然自己没有条件,也在尽力满足女儿小元的兴趣爱好;在所有人都在签字反对炸烟囱的时候,他能独辟蹊径,想出一个看似不可思议却又貌似可行的办法,尽管到最后烟囱还是没能留下;在四处借钱碰壁之后,他在图书馆查阅书籍,召集好友,决定自己做出一台钢琴,让女儿留在自己身边。作为一名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下岗工人,他给人的感觉是成熟,先进,前卫并且敢想敢做的,与同时代的其他工人是不同的。
电影中陈桂林带着女儿在朋友家练琴,被几位女老师严令禁止。身为老师,却不能理解一个孩子对钢琴的热爱和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父爱;身为女儿,却对爱她的父亲说谁给她买琴就跟谁这样的话。
偷琴失败后,陈桂林在黑暗中、灯光下、抽着烟、飘着雪、弹钢琴。那好像是陈桂林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后的心理状态,他没钱也没办法给小元一架钢琴。
小元亲妈来看小元,给小元买了很多东西,小元问他怎么想的时候,陈桂林激动到把小元赶出去并且把之前自己用木板做的钢琴都推翻踢毁。此时的陈桂林该是在生气小元的要求,更气愤自己的无能为力。
这些情节都能够让观众轻易的感受到陈桂林对女儿的爱,为了留下小元而做出的努力。
影片里对城市环境的镜头的刻画也毫不吝啬,一群人在倒塌的楼房上、脏乱的钢厂里、枯黄的早木中忙活着自己的事情,反衬出在这个大时代下的小人物们有条不紊地做着自己不平凡的事情,而让人生出一种敬佩的感情。最后钢琴成功造出来了,陈桂林却主动放弃了小元的抚养权,而那两根烟囱,最终也还是没能留下来。结局或许是悲伤的,但是从整个电影的基调来看,这样的结尾又不让人觉得意外而且容易让人接受。
也许对陈桂林来说,套用汪工说的话:如果我们成功,他将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失败,他将会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
《钢的琴》电影观后感 篇五
看完《钢的琴》,心潮澎湃。其实,高手在民间。
几个钢厂的工人,可以造出钢琴。试想,如果让他们造航母呢?他们会不会想出方法?
电影的一开头,影片黄昏的颜色和极富浪漫色彩的烟囱,让人一下子想到了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难道这也是一部浪漫主义电影?随着故事的推进,慢慢感受到,故事情节很好懂。虽没有波澜,但节奏紧凑。让人不禁佩服张猛导演的时代感。如果换其他人执导,恐怕又会不断的煽情,让人不得不感到阵阵肉麻。
音乐是《钢的琴》中非常吸引人的重要元素。从头至尾,一直贯穿着苏联歌曲,而且故事的背景是在鞍山,在传统的苏俄风格音乐之间,出现了超级玛丽的背景音效,让人会心一笑。女一号的歌声更是让人耳中一新,无论是音腔的把握还是节奏的掌控,都无比的准确和到位。看完前半截时,我还误以为她最终能在电影中成为著名的歌手呢!如果拍第二部,可能会这样安排情节吧!
《钢的琴》是一部充满情感的电影。在2011年中国电影如此低迷的状态下,《钢的琴》能够脱颖而出,赢得这么好的口碑,的确离不开剧中人与人的情感:亲情和爱情。钢琴的外壳本身就需要用木材来做,受客观条件限制,只能用钢材。而最终的效果,非常震撼。银质色的外壳,虽没有木质钢琴外观那么细腻,却彰显巍峨磅礴的大气。当钢的琴被吊着放下来时,整个气势煞然入目,所有人的心都为之动容。我们不能不为男一号陈桂林竖起大拇指。爱,到底是什么?不是给你家财万贯,而是愿意为你付出自己的全部。电影结尾时,小元的手指静静的在键盘上跳跃。故事最终没有说小元跟谁走,给我们留下了悬念。
关于爱情,也是一大看点。大家看到了陈桂林和淑贤之间的感情,也希望他们能够早早的`结为鸳鸯。但中途突然插进了那个“厨子”,这让许多男性观众对淑贤的印象降了一格。其实,个人认为,作为男人,一定要给女人幸福。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有身体上的。如果你一直让她寂寞,她的身体很有可能背叛你,尽管她很爱你。还好,最后两人还是成了一对,陈桂林和“厨子”也和好了,结果皆大欢喜。
《钢的琴》的人物对白是非常幽默的。东北方言本身听起来就很诙谐亲切,再加上电影本身具有的喜剧感,在观看此片时可以说是平均每三分钟要笑一次。
提到喜剧电影,好多人会首先想到星爷的无厘头和冯小刚的冯氏幽默。而东北话的幽默我们最早是从本山大叔身上看到的。在电影中出现东北方言,一股质朴纯真的感觉油然而生,发自肺腑的笑觉不禁流出,让人捧腹。
总而言之,《钢的琴》非常优秀,是继《疯狂的石头》后有一部惊骇世俗的小成本电影。而这种电影,才是人民大众所想要看到的。什么《孤岛惊魂》《白蛇传说》,都是浮云呀!
《钢的琴》电影观后感 篇六
那日,看完《钢的琴》,我不禁抹下两滴眼泪来。
这部影片叙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女孩叫妮儿。妮儿很爱弹钢琴,她的父亲是某所学校的音乐老师。一次,因为妮儿在钢琴室练琴练的很晚,妮儿的父亲就这样丢了工作。妮儿的母亲因为家里太穷已经不想跟她爸爸过日子了。摆在她面前的是一件艰难的抉择。妮儿说,谁能给她买架钢琴就跟谁过。她的父母都想得到她的抚养权。妮儿的父亲为她做了架木头钢琴,木板上画着琴键,发不出任何声音。父亲说,只要心里有音符就能听得见。但有一天,他听说女儿要跟妈妈过就赌气把那架木钢琴砸了。女儿哭着不走,说,不跟妈妈了,永远跟着爸爸。听了这句话,妮儿父亲的气消了,又觉得有点对不起她。某天傍晚,他和自己几个要好的哥们去学校偷钢琴。结果偷琴计划失败,他也差点进了公安局出不来。他还是不甘心,到图书馆借了本《怎样做钢琴》,他从那堆俄文中一个词一个词地翻看词典,翻译成了中文,经过几番周折,妮儿的父亲终于做好了那架钢做的琴。但父亲为了让妮儿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最终却放弃了对她抚养权。妮儿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了放钢琴的废弃工厂。在那里,妮儿用她那双手,弹奏出了世界上最美妙的琴声。
这个故事中表现出的父爱是那么的感人:妮儿的父亲是多么地疼爱自己的女儿,他为了安慰女儿,特地做了一架木的钢琴。琴弹不出任何声音,他却告诉女儿,音乐是用心去听的,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的。后来,为了挽留女儿,下了很大的工夫才做好了有几百个琴键的钢琴。妮儿的父亲用爱编织了数不清的善意谎言。当最后妮儿用稚嫩的童声问她的父亲,这琴能弹出声么。父亲肯定地告诉妮儿,一定能。我的眼泪就像珠子断了似的,流了下来。
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是疼孩子爱孩子、到老依然对孩子放心不下的。
我们总以为孝敬父母的事来日方长,时间还多着呢。可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妈妈的鬓角有了几许白发,爸爸的腰不再挺拔。当我们还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时,时间却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我们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
从现在起,替父母分担一些活儿,以免会造成终生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