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清到民国》 的读后感【经典3篇】
《从晚清到民国》 的读后感 篇一
《从晚清到民国》是一本以晚清时期至民国时期为背景的历史著作。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翔实的描述,展现了晚清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民国时期的变革。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近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那个时期的人民充满了敬意。
首先,我被书中对晚清时期社会动荡的描写所震撼。中国晚清时期的社会秩序逐渐崩溃,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书中详细记录了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庚子拳乱等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和痛苦。读到这些内容,我感受到了那个时期人民的痛苦和无助,也深刻认识到了社会动荡对一个国家的毁灭性影响。
其次,书中对民国时期的变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中详细介绍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等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读到这些内容,我看到了那个时期人民对自由和民主的追求,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他们为了改变国家的现状,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断努力。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勇气令我深为感动。
最后,书中的史料和描述给了我一个更真实的历史画面。通过书中的描写,我能够想象当时的人民生活状态、社会氛围和政治环境。这种真实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我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和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也对那个时期的人民充满了敬意和感激之情。
总的来说,《从晚清到民国》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近代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那个时期的人民有了更多的敬意和感激。读完这本书,我对历史的认识变得更加立体和全面,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同时,这本书也激发了我对历史研究的兴趣,我希望能够深入学习中国近代历史,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从晚清到民国》 的读后感 篇二
读完《从晚清到民国》,我深感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和变迁不居。这本书以晚清时期至民国时期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让我对那个时期的社会风貌、人民遭遇和国家命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书中对晚清时期社会风貌的描写让我对那个时期的人民生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晚清时期,国家内忧外患,社会秩序丧失,人民生活在战乱和贫困中。书中描述了农民起义、洋务运动、庚子拳乱等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使得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读到这些内容,我深感那个时期人民的苦难和无助,也对他们的坚强和顽强不屈充满了敬意。
其次,书中对民国时期的变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中详细介绍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等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读到这些内容,我看到了那个时期人民对民主、自由和国家命运的追求。他们为了改变国家的现状,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断努力。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勇气令我深为感动。
最后,书中的史料和描述给了我一个更真实的历史画面。通过书中的描写,我能够想象当时的人民生活状态、社会氛围和政治环境。这种真实感让我对历史的认识更加立体和全面。我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和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也对那个时期的人民充满了敬意和感激之情。
总的来说,《从晚清到民国》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近代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那个时期的人民有了更多的敬意和感激。读完这本书,我对历史的认识变得更加立体和全面,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同时,这本书也激发了我对历史研究的兴趣,我希望能够深入学习中国近代历史,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从晚清到民国》 的读后感 篇三
《从晚清到民国》 的读后感
大学迄今为止,自己为数不多写的公选课论文之一。自己感觉写的很跳跃,水平有限,能力不足,还望大家见谅。全文如下:
以一人敌一国—甲午战争的感慨
纵观中华千年历史,百年中国近代史本在浩瀚的中华千年历史上不值得一提,但就是这短短百年历史留给了我们千年来未曾经历过的痛苦和悲愤。人们常说,中国的百年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我不敢苟同:那我们那些为了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而奋斗一生的革命之士有算什么呢?我们先辈在永夜黑暗中摸索出的救亡图存的方法以及取得的成就呢?……但我又不得不承认:烟片战争伊始,火烧圆明园,黄海战败,庚子赔款……无尽的黑暗笼罩着曾经的"天朝上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每当捧起相关书籍,在这百年历史中,甲午战争是我最不愿意看,也是最看不下去的部分。因为每每读到此时,总是双眼喷火,义愤填膺,读到悲壮之处,更难免落下几滴眼泪,无限感慨。但仍咬牙坚持,力求进一步了解。
适逢前些日双十一图书优惠,所购一套"传记文学书系"里面就有一本唐德刚先生的《从晚清到民国》。抓紧读完之后,内心诸多感慨,但更有一丝愤懑,一丝绝望。我结合一下《从晚清到民国》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说实话,此时的清军实力,尤其是海军,还是很不错的。我们也知道,自从烟片战争战败之后,满清中先见人士就已经认识到了自身同西方列强的差距,如李鸿章,张之洞等等。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我们一直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洋务运动"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举国上下,好不热闹。并且清军的实力,主要还是海军,得到了极大发展。一方面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陆军得到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和战斗能力提高。另一方面,则是李鸿章不惜重金从外国买来许多"坚船利炮"装备海军。我们的海军实力在国际上是排名第八的,而日本仅排在第十六位!这相比于烟片战争时期清军的战斗力能强上不少,我曾浅读过茅海建教授的《天朝的崩溃》,书中所举让我清楚地了解到了当时清军的战斗力以及为什么我们会输的那么惨。
而我从唐先生书中了解并触动最深的是我们当时的海军高级将领们,竟然都是军校的"佼佼生".他们首先在我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堂——马尾水师学堂学习,学术实习并用,结业后,随轮实习三年。再由政府选送至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校,深造三至五年,并进入英国舰队见习或至德法各高级船厂见习造船。
而我们熟知的海军将领刘步蟾,邓世昌等都是这样的精英人士!还有我们熟知的黎元洪,严复竟也都是马尾水师学堂的毕业生!还有一件事让我不胜感慨:亲自参加这场军备竞赛的李鸿章本人是知己知彼的。他知道他的舰艇速度不够快。他要加买快速巡洋舰。在甲午前夕英国的阿摩士庄厂知道它老主顾的脾胃,特以新近下水的世界最快,时速23海里的4000吨巡洋舰,奉献给这位中国"宰相".英人知道李鸿章是内行,非买不可,鸿章也自知非买不可。但举朝就一个行家,余子碌碌,众口铄金,他就买不成了。结果这艘船被日本人买去,就变成后来日本的"吉野号"——其后把我北洋舰队冲得落花流水者,即此姝也。
历史的玩笑性,莫过于此了吧。
然令人可悲的是,此时的海军最高指挥机关——海军衙门,则是由一个纨绔子弟醇亲王来掌控。而随着1881年慈安太后的离奇去世,慈禧也进一步强化了她的政治权力掌控。这里就不得不简要提一下中国近代史的`一位重要人物,也就是如文题所示被西方人称在甲午战争中"以一人敌一国"的李文忠公—李鸿章。
李鸿章生平就不加以介绍,我主要想谈谈他在甲午战争中扮演的角色。我们都知道,这场浩浩大大的"洋务运动"就是出自以他为首的清政府开明高级官员手中,他为了拯救垂死的清政府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前文所提,置办海军,购买先进舰艇,训练北洋水师…都是出自他手。而到了甲午战争的前十年,官场形势愈加黑暗,国际情况也愈加复杂,清政府继续衰败…他一切都是看在眼中,急在心中。此时户部却经得海军衙门同意,为太后万寿筹款,舰艇购买停滞两年,那是在1892年啊!李鸿章百般周折才购置了十几尊炮,聊以慰藉…但在这种腐烂的政治下,你怎么能不失败呢?
再谈谈甲午战前,在朝中一片主战的势头前,李鸿章仍严令丁汝昌坚守,力规避战——而这是为后人所痛骂的一处。但我们又何不这么想想,李鸿章久涉洋务,他必知当时的情况是不能出动他的海军的,即使陆军失败,但仍可保全海军实力,以求东山再起之战。然那种过分的自信以及所谓的自尊让这一切,轰轰烈烈近半个世纪的洋务运动付之东流。我不能说当时李鸿章的决定或看法是多么的明智,但我觉得,这确是一个折中的方法。而在1894年8月29日发给小皇帝的密奏中,他则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但随着一个半月后的黄海海战,一切都灰飞烟灭了。
我们也都清楚后面发生的事情:黄海海战大败,不久威海卫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被革职为两广总督,马关条约…正如唐先生所说,老李也不是好东西,他纵横捭阖,抓权揽位;享荣华,受富贵;扶植死党,包办朝政……但我不得不说,他确实配得起"中兴名臣","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之一"的称号。
唐先生在此章的最后所说"大清不亡,我军不败,实无天理".话虽有些偏激,但不无道理。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如果到了那种地步还能继续苟存下去的,那真的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