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丁顿熊观后感【精简3篇】
帕丁顿熊观后感 篇一
《帕丁顿熊》是一部温暖而感人的电影,让我感受到了友情和家庭的力量。影片通过可爱的熊猫帕丁顿的故事,讲述了他从秘鲁来到伦敦的冒险经历,以及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如何融入并找到自己的家的故事。
电影一开始,帕丁顿作为一个孤儿被带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他对这个城市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他在找寻家庭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位善良的英国家庭,他们帮助他并给了他一个温暖的家。
通过帕丁顿的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友情的力量。帕丁顿一直保持着他对人类的信任和善良,他对每个人都充满了爱心和关怀。尽管在陌生的城市里,他遇到了很多人的误解和挑战,但他从不放弃,始终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他的善良和真诚感染了周围的人,让他们重新发现了友情的美好。
影片还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帕丁顿一直在寻找他的家,他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温暖而有爱的家庭。最终,他找到了布朗一家,他们成为了他的家人。布朗一家对帕丁顿充满了爱和理解,他们帮助他适应新的环境,并一直支持他。通过这个家庭的故事,电影向观众传达了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家庭能够给予我们力量和支持的信息。
《帕丁顿熊》不仅仅是一部儿童电影,它的主题和情感也深深触动了我。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刻地认识到友情和家庭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幸福是多么重要。无论我们身处何地,只要心怀善良和真诚,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家,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温暖的角落。
帕丁顿熊观后感 篇二
《帕丁顿熊》是一部让人心情愉悦的电影,充满了惊喜和欢笑。影片讲述了帕丁顿熊从秘鲁来到伦敦的故事,以及他在这个陌生城市里所经历的一系列有趣的冒险。
这部电影的最大亮点是帕丁顿熊本身。他是一个极其可爱和善良的角色,总是带给观众无尽的欢乐。他的天真和单纯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他的冒险和搞笑的场景也让观众捧腹大笑。无论是在与海关官员的搞笑交流,还是在与其他人的互动中,帕丁顿熊总是能够带给观众满满的喜悦和笑声。
除了喜剧元素,电影也通过帕丁顿熊的故事传达了一些深刻的信息。帕丁顿熊在伦敦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善良和乐观的态度。他从不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始终相信自己能够找到家。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另外,电影还强调了对待陌生人的友善和理解。帕丁顿熊作为一个外来者,他面对的是一系列的误解和冷漠。但他从不放弃,始终相信人类是善良的。他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态度,逐渐赢得了周围人的信任和喜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友善和理解是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它能够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总的来说,《帕丁顿熊》是一部充满温暖和欢乐的电影。它通过帕丁顿熊的故事,向观众传递了友情、家庭和乐观的力量。这部电影不仅适合儿童观看,也能够让成年人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我相信,每个观众在观看完《帕丁顿熊》后都会被它所传递的积极正能量所打动。
帕丁顿熊观后感 篇三
帕丁顿熊观后感汇总
不过,纵观此类题材,依旧是以西片为主流。正因为有着建国后不允许动物成精的英明规定。这些在镜头前侃侃而谈的猫、鼠、兔等十二生肖们,就都不幸与华语电影擦肩而过了。对了,举报春晚上有只会说话的羊!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当着13亿人和主持人说对口相声,这怎么就没人管管啊!
言归正传,《帕丁顿熊》还是来了,友好的他温习着问好等礼节,从南美漂洋过海折腾到大不列颠。流落街头又登堂入室。自己也从无忧无虑动物到成为身经百战的萌宠。
演员阵容,给这萌货帕丁顿配音的是本卫肖,声音蛮逗趣又质感准五星好评。而给它配戏的是两位大咖。博内维利从英剧里跑出来一头扎进本片,太适合那种古板不化却又难以惹人生厌的腐国中年爹形象了。而尼克尔基德曼依旧女神,犀利有害的角色设定,有效补强了暴力无害化的影片处理。最终,用那些虚张声势的“刑具”让观众为帕丁顿的遭遇揪着心到结尾。好在哪怕儿童进场,也只是视听上觉得可怕但却不害怕。也为成年观众提供了一定的戏剧张力,让抓捕小熊成为贯穿始终的故事主线,不止卖萌,也有看点。
这样一来,作为一部动画与真人结合电影。当主线不太烂,技术特效又不差后(小熊的动作捕捉和毛发效果一流啊)。全球观众就坐等小熊帕丁顿来场卖萌秀了,毕竟当年加菲只是碎碎念吃吃饭就俘获了全人类,这只帕丁顿但凡可以切中我们的萌点,依旧是超级不错的动画角色了。
于是,帕丁顿熊祭出了它的杀手锏--呆萌!并且用他的呆萌和他的每一罐果酱拯救了世界!
动画保留了帕丁顿作为野生动物的破坏性,他无所不用其极,几乎毁掉了主人公一家伦敦的房子。这以预告片中那巧合不断,错漏百出的浴室搞怪段落最为出彩。值得肯定的是,观众很吃这一套。2D英文原版很舒服,看着不累效果好。在这些段落里,帕丁顿的笨拙与憨态是萌宠更有效的纯天然展示。在它的世界里,从未见过的一切成为了“好奇害死熊”的爆笑催化剂。当然,儿童也适合的这个故事略显简单了。虽然初见惊喜又好笑,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破坏,以及可以预见的大团圆结局都不是聪明的做法。但毕竟这不是蒂姆伯顿的电影,只是一头喜欢卖萌的熊,想想也能接受眼下的这个结局。
不过,比起萌宠在我家的“宠物中心论”的故事,这个呆萌到我家的“动物进化论”故事更有一层深意。开篇不久,帕丁顿闲坐火车站苦苦等待被人认领的一幕很让人唏嘘。联想现实世界,又有很多宠物们被人类这类萌劲儿一过,无人搭理的现实冷遇。比如当年让人落泪的,不幸死去的小北极熊克努特!我们讨论过很多次这个话题:我们究竟是爱动物们的萌态?还是爱那个过去可能萌翻天,之后又泯然众生的他呢?想来大部分人可能会是前者,但真心觉得应该是后者。当萌物长大,萌态不再,它只是孤独有之,需要你陪伴的一只普通猫狗,兔子仓鼠甚至笨拙的熊。主人所需要承受的是如同照顾孩童般,事无巨细吃喝拉撒睡的呵护。甚至要为之牺牲,去放弃聚会旅游等娱乐项目。所以说,我们从带它回家的时候就要事先想好:你是能给它一个家?还是只喜欢它眼下的萌?
但是,好在我们的帕丁顿在那个飘雪的夜晚被伦敦一家人接走了。开始了一段笑点不断,也戳得中泪点的经历。其实《帕丁顿熊》是四星水准,五星温暖的电影。笑过小思索,泪光微微泛的片子最好。感谢那些温暖有趣的电影让世界变得美好。改变世界,收获美好想来也不难,光影里有天真和简单。
第三篇:看电影《帕丁顿熊》有感
Paddington固然是优秀的贺岁电影,小熊很萌,Brown一家很萌,伦敦人民很萌,故事轻松而温馨,取景经典好看,笑点很多,妮可演的棒(原来在博物馆呆久了会变成这样吗…),导演和音乐都满分。除了卖萌以外还探讨了家庭责任,适应环境等生活问题,温馨感人。但这篇文章里,我想说的是一些煞风景的场景,一些细节,一些支线故事,一些历史片段。从启动“黑暗秘鲁”大冒险的伦敦,到现在“Everybody feels at home”的伦敦宣传。在这个故事里也好,在故事之外的历史里也好,会说英语的熊也好,不会说英语的人也好,黑人,黄种人,土著人,动物,都是西方文明的“他者”,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被动摇瓦解的“西方中心”与“人类中心”的残片。
这个想法的线索,并不是开头那可爱的黑暗秘鲁大冒险。那时候我还沉浸在留学狗离家数年、渴望看世界又发现自己回不去的伤感中——题外话。Paddington来到伦敦,被善良又有童心的插画家Brown太太捡回家(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画好绘本!),坐在阁楼上写他的伦敦冒险和Brown一家的故事。典型的伦敦中产家庭。父亲是风险分析师。大女儿Judy有语言天赋,她不光后来学会了熊语,还一直在学中文,梦想出去闯世界开家自己的小店。她还是个害怕新环境的姑娘。这个妙趣横生人物介绍当时只以为是个无足轻重笑点,联系故事整体,却是个重要的呼应。导演相当细心地从一个小女孩捕捉到了伦敦人的心理。
伦敦排外吗?谁都不跟小熊打招呼,大家赶着上班,在地铁站横冲直撞。开始谁都不待见小熊,女孩和父亲看到母亲跟火车站的小熊说话,觉得匪夷所思。大伦敦并不像探险家介绍的,给小熊一个warm welcome。伦敦很冷,一直下雨。然而,这就是伦敦的傲娇(或者用大女儿的话来说:embarrassing!这是英国绅士小姐们恐惧的根源)。这个城市因为过去的自豪与荣耀、不可一世的地位被撼动,而陷入一种深深的矛盾中。小熊和他们不同,因而被冷眼相待,被邻居和这个家庭当做危险“人物”。伦敦唐人街何尝不是个危险“他者”的聚集地。女儿是这种傲娇的缩影,她害怕并憧憬着新的环境,新的世界,学习中文,像小熊渴望去伦敦一样,渴望离开伦敦去看世界。小熊捉贼之后,她也很快接受了它——伦敦在改变。
为观众们展示这改变的是Brown一家。只有母亲,她有个奇特的古董店的朋友,并非土生土长伦敦人,操着奇特的口音,开着家一般伦敦小中产避之不及的“阿三店”。这样的母亲从一开始就维护小熊,并不光是善良友好,而是发自内心的对所有“他者”的包容。而Brown小儿子,新新人类,虽然被父亲各种管教,也发自内心接受小熊,成为母亲的拥护者。父亲的角色不言而喻,他代表伦敦古旧、理性的一面,满口的percentage,仿佛启蒙时代(Enlightenment)的化身。Brown一家中上演着伦敦的各种心理矛盾、身份模糊、从不接受到接受,成长为一个真正包容“世界人民一家亲”的`伦敦。而这伦敦,从大航海时代直到今天,何尝不是西方文明的缩影之一?
从这点来看,与小熊、Brown一家相对的妮可(片中探险家Clyder的女儿),现自然史博物馆的女档案员/标本师,也不仅是一个热爱标本的变态,而是殖民时代权力的缩影。她不仅是反派人物。她和他父亲,发现“黑暗秘鲁”的探险家Clyder,是伦敦喜剧的黑暗面,真正的悲剧人物。老Clyder因为被熊叔叔所救,与他们交流,拒绝将他们制作成标本,因此被皇家地理家协会排挤。那段回忆杀是全片最富讽刺性、悲剧性与深意的一段——地理家绅士们问,标本呢?老Clyder说,他们不是熊,是人!他们是有智能和文明的!绅士们反问,文明?他们会说英语吗?他们会打高尔夫吗?他们会喝茶吗?他们在学,他们吃果酱,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他们有自己的文明——这一切连Brown爸爸都没法马上相信,更何况当时那些绅士们。妮可父亲对“文明”的理解是“西方中心论”的根基被动摇之后的理解,太穿越了,太超前了,not intelligible.
(插播: 严格考据下来,就当妮可2014年时四十岁吧,父亲探险回来时,她是十岁小女孩,被逐出协会也有八十年代了,萨义德东方主义78年出版,似乎父亲归来时正是西方中心论已被动摇的时期,毕竟这一动摇在二战后就开始产生了。不过从原作故事系列问世的时间(1960年代)来算,就合理了,父亲回来的时候是一战到二战之间,人种学研究鼎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