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的孩子》观后感【精简6篇】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 篇一
《黄石的孩子》是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孩子在逃离战乱中寻找生母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
影片以黄石国家公园为背景,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个地方被描绘得如此美丽,让我不禁陶醉其中。而影片中的孩子们,他们在这个美丽的环境中成长,却又经历了战争的残酷现实,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感人。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年幼的男孩,他在战乱中失去了父母,被迫与其他孩子一起生活。他们没有家庭,没有父母的呵护,只有自己的力量和勇气去面对困境。尽管生活艰苦,但这些孩子们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坚韧和勇敢。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日子。这种友情和团结令我深感敬佩。
孩子们的生活里充满了欢笑和快乐,他们尽管身处困境,却从未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他们用一颗纯真的心去感受世界,用微笑去面对困境。这种乐观向上的态度让我深受感动。而主人公一直在寻找他的生母,他的执着和勇敢让我为之动容。即使面对无数的困难和艰险,他从未放弃,始终相信自己能够找到生母。这种毅力和坚持让我深深敬佩。
影片的画面非常精美,每一帧都充满了艺术的感染力。尤其是在黄石国家公园的景色和孩子们的表演上,令人叹为观止。音乐也很动人,让人仿佛置身于影片的世界中。导演通过精心的构图和细腻的表演,将故事情感传递给观众,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黄石的孩子》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在困境中,我们应该学会坚强和勇敢,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这部电影不仅给了我深刻的触动,更引发了对生活的思考。
总的来说,《黄石的孩子》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孩子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生活的意义。影片中的画面、音乐和表演都非常出色,让人难以忘怀。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我相信,这部电影会在观众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 篇二
《黄石的孩子》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通过一个孩子的故事,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困境,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生活的坚韧。
影片以黄石国家公园为背景,这个美丽的地方成为了孩子们逃离战争的避难所。然而,即使在这样一个美丽的环境中,他们仍然无法逃脱战争的阴影。影片中的孩子们失去了家庭,失去了亲人,他们只能相互依靠,共同渡过艰难的日子。这种团结和友情令人感动,也让我深深反思了战争对人们的摧残。
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年幼的男孩,他失去了父母,但他从未放弃寻找生母的希望。尽管面对无数的困难和危险,他始终坚持着,相信自己能够找到生母。这种勇气和毅力令人钦佩,也让我明白了坚持和信念的重要性。
影片的画面非常精美,黄石国家公园的景色令人陶醉。导演通过精心的构图和细腻的表演,将故事情感传递给观众,让人不禁为之动容。音乐也很动人,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这些元素共同营造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世界,让观众更加投入其中。
《黄石的孩子》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在战争和困境中,我们应该学会坚强和勇敢,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多启示,也让我对战争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黄石的孩子》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孩子的故事,揭示了战争的痛苦和困境,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生活的坚韧。影片中的画面、音乐和表演都非常出色,让人难以忘怀。这部电影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也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我相信,这部电影会在观众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 篇三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石的孩子》观后感(精选13篇),欢迎大家分享。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 篇四
今天看了部很好的影片——《黄石的孩子》。
影片讲述了抗日战争前夕,一个喜欢周游世界的和平主义的英国记者。他来到中国后,看到日本在南京残暴场面,遇到一群黄石的孤儿们,并和他们一起思想转变,并获得精神升华,最后为了转移这些孩子走上了丝绸之路,历经两个多月的时间到了安全之地,最后死于终点的传奇历程。
影片最感动我的地方其实是最后时刻那些现在还活着的黄石的孩子(现在已经成了老先生了J)对往事和对这位英国记者何克的回忆,我开始以为这个故事是纯属虚构的,但从这些“老”黄石的孩子的噙着泪水的眼中看到,他们竟是如此的真实,并且就在我们身边。
在他们回忆的话当中,有一句话让我最为深刻并且为之感动和着迷:“他在我们经历恐惧之后告诉我们,我们一定要去寻找并追求和实践生命的意义,这里有三个词,希望你们一定要记住:where? why? how?——你们的生命要到哪儿去,为什么要追求那样的生命意义,怎样去实践这些梦想和意义?”
这句话让我一直陷入思考,在晚上回来的路上,我听到《财经夜谈》的一个小故事,两个实习记者去北京的街头随地采访,向所有的人突兀的问一个问题:你觉得你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答案是五花八门,有友情、亲情、爱情、时间或生命等成人式的答案,也有是“手中的笔、胸前的红领巾、小贩推着的车”等让人感动的答案,当然还有人不屑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撇嘴而过,或是没有时间去回答自己或思考这个问题的人匆匆而去。
其中有两个答案表述不同但内涵一致,最让我记忆深刻又引起了我共鸣,一个是一位书店柜台的店员,他说他最珍贵的是这个书店,这个他自己努力实现的理想,并且还在一直且会继续坚持着,因为他从这个理想中获得了快乐。另一个中年人说:他最珍贵的是现在还有能力拥有理想并且快乐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这个故事又让我想起影片里一句毫不起眼却也让我记住了的台词:周润发饰演的共产党员对男主角何克说:“我们都来自优越的家庭,有着奢侈的理想。她(一位也来自国外的女主角)不同。每个中国人都在努力不让自己的头被(苦海)淹没,即使周遭似苦海翻腾。她不相信未来,就像中国人一样,因为她不知道自己值得。”记住了这句台词,是因为自己也和朋友说了一句几乎同样结构的话,“享受对于现在的我或我们年轻人,是奢侈的”。
是啊,对于那个还在为生存挣扎的时代的中国人,还有现在仍然在极度物质和文化贫困的人们来说,理想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奢侈的,观后感《黄石的孩子观后感》。可是我最心痛的是,对于我们这些所谓的走出了知识与物质的贫穷的很多人来说,理想是可以触及,却没有时间或不屑触及。我们似乎总是在追求自己的目标,在阅读着一句又一句的成功秘诀,却不知自己生命的方向在何方?也不知我们为什么要往那里去。
人性的进化相对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来说,是一个非常慢非常慢的事情,可以说,就抛开知识的人性(本来就不含纯粹的知识)来说,我们这些虽称之为现代人和那个时代那个地区的人没有任何区别的。
可是,我们也经常会问自己,我们生命前方的路在哪里?我的理想是什么?我们从小学课本就知道理想的重要性,我们也想拥有自己的理想,可我们就是找不到他!或许理想(不单单指建功立业的理想,或许还可以有精神层面)的建立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整个社会,或者说整个民族的悲哀。这又或许与我们现在教育和观念的一元性有关,也与我们的社会对于成功的缺乏多元的理解有关,也与我们的社会缺乏真正的信仰有关。但这些制度和社会层面的问题太深奥,我们很难去思考或者说很难去改变他们。(不过我们以后得一直努力的去改变这些可怕制度和观念)
那我们该怎么做——我不知道。虽然我自己也觉得过往的成长环境和现在的观念(有一些是社会的,有一些是我自己的)让我深陷其中,虽然这种压制让我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我还是感谢他们,因为我现在至少身体是自由的,我会努力的争取思考和思想的自由,我会拼命的阅读,去和那些喜欢思考的人沟通,去努力思考我以前根本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去努力的找到自己的理想。
可是,在我们没有找到自己的理想或生命的坐标的时候,生活还得继续,不是吗?
或许我们也可以和那些已经有了坚定理想的人一起,去想第三个问题:how?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我回来的路上,我突然意识到这句话对我的影响,竟是深入骨髓(估计大多数中国人都是J),怪不得自己会跟朋友说“享受对于现在的我或我们年轻人,是奢侈的”。这种影响以前体会不到但是却一直影响着自己,当自己一步步的从初中考到高中,从高中又考到大学,从大学又考上研究生,我总是觉得,我还不够安全,我要追求幸福,好像自己的幸福永远在未来一样。然后,我就是以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这样的方式,急躁的,眼睛永远向前的看着未来那个虚无缥缈又很“真实”的理想和幸福,却忽略了身边的亲人、朋友、爱人,忽略了现在就可以得到的植物、风景、阳光……
当男主角何克在死前时快乐的说:“我很幸运,遇上了你,遇上了你们,我很快乐……”时,我深深的被他感染了,看着那个载着何克灵魂的飞向天际的风筝,我看到了何克微笑的脸庞,看到了他快乐的追求生命的意义的真谛。
最后,希望我的两位朋友能看到这篇文章,我知道他和她正陷入生命的低谷,今天本来想请他吃饭,想说这些话,或许这些话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但是,生活总得继续,问题总得解决,在继续生活的过程中,选择了生命的方式,也就选择了生命的颜色……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 篇五
在国内娱乐圈的炒作中刘德华主演的《三国-之见龙卸甲》和周润发主演的《黄石的孩子》同期上映。我先是观看了前者,而在今日还没起床的时候看完了《黄石的孩子》我先不比对,对于票房孰优孰劣我暂且不表,但对于现实的教育意义上后者明显的高于前者对于我们当代人有着更深的启迪,尽管他们都是娱乐制造。
《黄石的孩子》是由西方导演执导的一部影片,用西方人特有的观察角度,为我们体现了一个近代对于中国来说比较伤痛的岁月里所发生的那感人一幕,坦率的讲就连主演应该也是西方的演员,很明显的看到所有的中国人包括我们的影帝周润发先生都只是配角。我在这里不是要诋毁西方人而是看到了感动,因为这种感动来源于真实。本片真实的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美丽交融,西方导演用他们独有的西方浪漫情感描述和恢弘场面巨制,面再现了哪个对于我其实也是很陌生的悲惨时代的场景,用一些可能我们自身的文艺创作者也无法达到的观察高度,为我们体现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剧中主角何克无疑是西方文明的一个化身,这一点我们无法逾越,因为本身西方工业革命比我们来的早,所以在那个时代无疑他们的创造力也是超越我们国人的,让我们在没有任何羞涩的惭愧,而是让我们更清晰的认知到中国的近代历史和近代文明。片中导演以他们西方人的独特视觉为我们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冷酷无情和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也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的国民党执政当局的腐败无能和贪婪本色,更是体现了我们的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巨变。一个字“赞”。
我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政客,更不是文人也不是专业的影评人士,但我看到了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弥足珍贵的教育意义,中国已经改革开放了三十年,就在今日的世界影响,生活水平与当年相比可以说是一日千里,是哪个时代而无法比拟的。但在现实中我们都会发现,你自己没有能力帮助别人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更何况哪个特殊的时代,在这点上我们无疑要向那位逝去的西方灵魂表示我的由衷感念之情,他也可以算的上是一个伟大的生命,值得我们珍藏和永远的怀念。前一日我在经常收听的节目里,收听到了有两位瘫痪的听众求助的事情,因为可能是节目本身听众范围所限吧,在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里求助二手的轮椅,而始无结果。所以感恩与对于节目的热爱,我就尝试着用自己的力量去体验帮助一个人又或是弱势群体。先是在西安范围内所有自己所知道的网站发帖,但是附和甚少,只是在一个《秦之声》的论坛很快的得到这样的一条回复,但也值得我高兴。回复内容(可以让他们求助当地的民政部门或残疾人联合会,因为国家每年有助残日和福利专项基金的免费救助)这个消息对于我这个从未受过别人恩惠也没有尝试过求助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最起码我知道通过什么渠道可以帮助别人,可是接下来的遭遇就犹如我去年的讨薪经历一般让人作呕和痛心疾首。我先后拨打了陕西省民政厅、民政厅福利处、西安市民政局、西安市残疾人联合会(这个让我感觉最恶心,也不知道哪个工作人员是否是怨妇又或到了更年期,接电话时的不屑和不耐烦。让我连死的心都有了,郁闷了得。怎么会在这样的一个接近慈善的部门有哪样的工作人员,如果是我本人求助又会怎样)最后没得法我有打了本地电视台的一个热线救助电话,依然是没有下文,我始终想把这句话拿来与大家分享“锦上添花小人多、雪中送炭君子少”就跟我前段时间反应给媒体、反应给3.15的问题一样石沉大海。我苦闷死了,为什么我不是一个公众人物又或是成功人士呢?我再次想到了去死。
作为中国人我觉得很悲哀,真切的悲哀。我不是一个高尚的人,但我知道最起码的好坏是非之分,虽然我并不济,自己也是一个类似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之类的悲情之士。这回我更能体会到影片中的哪个年代给我的感动,无疑在这一刻哪个西方人的做法是伟大的是难能可贵的。但也有积极意义,面对困难我们不能退缩,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有方向只要你坚持,总归会有得偿所愿的一日。更宏观的一个体会是东西方人虽然有的时候会在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在人心向善方面有着天然的近似和类同,“人之初、性本善”了。感谢生活让我每天都在总结和进步中向前迈进,尽管还会有很多的未知或许是挑战,但是我只要每每想起《黄石的孩子》我就会相信人生不可能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虽然我还一直在路上。虽然我是一凡夫俗子,虽然我的简介还是哪么的肤浅。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 篇六
刚刚看完了《黄石的孩子》,有一些小感动。
虽然影片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对白都比较好莱坞化,但那一份平淡中不经意流露出的感动,依然让我回味良久。
没有弥漫的硝烟,没有横飞的战火,没有荡气回肠的爱情,甚至都没有丝毫的煽情,导演仅仅用最平实的镜头,却展现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一个伟大的英雄。
乔治何克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物,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从来没有听过这个名字,但正如托尔金所说,小人物成就历史,何克为我们书写了一段关于爱和坚强的历史。何克从战火弥漫的中国拯救了六十多个孩子,他做的并不多;他为这六十多个孩子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这就足够感到我们。
我实在无法想象何克是怎样在当时那种艰难的情况下带着六十多个孩子徒步穿行了五百英里的距离,导演甚至也没有用过多的篇幅来描写他们的“长征”,但当何克和李到达山丹,看到那样一座破庙时的喜悦表情时,我们也许就可以明白这一路上的艰辛。
影片的结尾,是几位今天仍然在世的“黄石的孩子”讲述何克的故事,“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生日,我们都说我们的生日时7月22日,那是何克去世的日子”,这一刻,我真的感动了。
在这样一个爱国主义情绪过于火热的时候看到一部平凡的讲述抗日战争的影片,确实多了几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