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读后感3000字【优选3篇】
《窦娥冤》读后感3000字 篇一
《窦娥冤》是明代杂剧作品,以其深刻揭示社会黑暗、反映人性善恶的主题而闻名于世。我在阅读这部作品后,深受震撼和思考。本篇读后感将从剧情、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剧情紧凑而又扣人心弦。《窦娥冤》以窦娥被冤枉入狱、遭受酷刑、最终被迫自杀的悲惨遭遇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展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剧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情节紧凑,每一幕都引人入胜。例如,窦娥被冤枉入狱,面对无辜的指责和刑讯逼供,她始终坚守正义,不屈不挠。她的坚韧和勇气让人感动,同时也让人深思:在一个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如何面对不公与压迫。剧情的发展既引人入胜又引发了我对社会正义的思考。
其次,人物形象生动饱满。《窦娥冤》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窦娥是一个善良、正直、勇敢的女子,她的坚持和勇气让人钦佩。而她的丈夫刘大、窦娥的父亲窦石,他们在面对窦娥被冤枉时选择了沉默和妥协,这让人不禁思考:在面对不公和压迫时,我们应该选择坚持还是妥协?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让读者对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最后,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深刻而又富有启示。《窦娥冤》通过窦娥的遭遇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作品中的窦娥是一个普通人,她的遭遇代表了那些被不公正对待的人。作者通过揭示社会黑暗的一面,呼吁人们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对抗不公与压迫。同时,作品中的窦娥也是一个积极的形象,她的坚持和勇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不公时坚守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
综上所述,《窦娥冤》是一部深刻揭示社会黑暗、反映人性善恶的杰作。通过剧情的紧凑、人物形象的生动和思想内涵的深刻,作品引发了我对社会正义、人性复杂性和个人勇气的思考。这部作品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相信,《窦娥冤》将继续在读者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窦娥冤》读后感3000字 篇二
《窦娥冤》是一部揭示社会黑暗的杂剧作品,通过窦娥的遭遇展现了社会的不公与虚伪。在阅读这部作品后,我深受触动,对社会的现实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作品通过窦娥的遭遇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窦娥是一个善良、正直的女子,她被冤枉入狱,遭受酷刑折磨,最终被迫自杀。这一悲惨的遭遇让人痛心,也让人对社会的不公与虚伪感到愤慨。窦娥的遭遇代表了那些被不公正对待的人,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黑暗面。作品通过揭示社会黑暗的一面,呼吁人们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对抗不公与压迫。
其次,作品对社会虚伪的揭示令人深思。在窦娥被冤枉的过程中,她的丈夫刘大、窦娥的父亲窦石选择了沉默和妥协,他们不敢站出来为窦娥讨个公道。这让人感到痛心和愤慨,也让人对社会的虚伪感到无奈。作品通过这些人物的形象揭示了社会虚伪的现象,引发了我对社会道德与价值观的思考。在一个充斥着虚伪与利益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持自己的正直与勇气,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这是我在阅读《窦娥冤》后思考的问题。
最后,作品中窦娥的形象给了我很大的启示。窦娥是一个善良、正直、勇敢的女子,她在面对冤屈和困难时始终坚守正义,不屈不挠。她的坚持和勇气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不公时勇往直前。窦娥的形象让我明白了正义的力量和个人勇气的重要性。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像窦娥一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和不公,坚守自己的信念,为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而奋斗。
综上所述,《窦娥冤》通过窦娥的遭遇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作品对社会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揭示,引发了我对社会道德与价值观的思考。窦娥的形象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正义的力量和个人勇气的重要性。我相信,《窦娥冤》将继续在读者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唤起更多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窦娥冤》读后感3000字 篇三
《窦娥冤》读后感3000字
关汉卿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是元代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写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想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斩首示众。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错看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第三折这〔滚绣球〕一曲,通过窦娥血泪的控诉,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现实秩序与传统观念的怀疑,把窦娥悲剧的意义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窦娥冤》阅读赏析
第一部分:
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邪恶残暴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这种对天地的大胆的指责批判在古代以天为上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特别重视天。现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被认为是承接天的命令,代替天来行使统治权。因此被称为天子。窦娥的这一段唱词,把自己受冤屈的原因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所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既是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传统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否定。具有很强的民主主义精神。这种思想也是关汉卿借窦娥之口抒一己之愤。最后一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的控诉达到极点之后的转折,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悲愤而又无奈的叹息。
这段话之所以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用精辟而非常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强烈愤慨。表达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维持社会公平,惩恶扬善的愿望。在句式上,几乎全用口语,既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千百年来盛传不衰。
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在蔡婆婆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时,窦娥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婆的软弱和苟且行径。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又被想官桃杌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经受残酷拷打,拒不承认,当想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顾念到婆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了想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这在重视纲常伦理的封建社会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将要赴刑场处斩的路上,窦娥还牵挂着婆婆,怕她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难过,经不起打击。这个细节虽小,却充分反映了窦娥的善良、孝顺。也是对造成冤案的想官桃杌的强烈讽刺,象这样一个在临死都记挂着婆婆的孝顺媳妇,怎么可能犯下药死公公的大罪呢?而想官桃杌却是非不明,连这样一个简单的案子都审不明白,糊里糊涂就用酷刑把善良的百姓判成死罪,如此草菅人命的x官在后文中竟然得到升迁,可见社会是多么黑暗无道。
第二部分:
刑场哭别一场戏,是表现窦娥的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本剧悲剧因素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刑场上,窦娥再次重申了事实真相和自己的冤情。最后,窦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请求,希望婆婆能在自己死后看在婆媳情分上祭奠一下自己的坟墓。这段哭诉,哀哀怨怨,与前面的愤怒控诉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窦娥性格的另一方面的.体现。也是窦娥在现实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性格的写照。它说明窦娥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一个勤劳善良,命运孤苦,没有过多要求的普通劳动妇女。她忍受了命运最艰难困苦的打击,从小失去母亲,七岁时又与相依为命的父亲分离,作了蔡婆婆家的童养媳。结婚两年后丈夫又去世。在这种种的命运打击面前,窦娥都忍受了,她只希望能够和婆婆相依为命,过安安稳稳的日子。但现实是如此黑暗,即使这样对生活最起码的要求也难以得到满足,最后落得个无辜受刑的结局。窦娥的请求,体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增强了人们对窦娥的同情,对的愤怒。最后,窦娥劝解婆婆,说自己是没时没运才落得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只是窦娥安慰婆婆的话,并不是说窦娥自己没有怨恨了。因为她的冤屈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官吏的腐败,邪恶势力的横行。窦娥也从自己身上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临刑时提出了三桩誓愿。
第三部分:
关汉卿从东海孝妇的传说中得到启示,由之生发开来,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概括丰富的现实社会内容,大胆而精巧地构思出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递升,创造出浓厚的悲剧气氛。
窦娥是无辜的,是冤大屈深的,她不甘心屈从于现实的压迫,她坚信自己的死定会感天动地,在人间以奇迹的方式显示出来。第一桩,血飞白练,通过这种方式,窦娥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在唱词中,窦娥提到两个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表明她死得和苌弘一样冤屈,和望帝一样凄惨。第二桩,六月飞雪,如果说第一桩是通过她自身的奇迹来表明她的冤屈,第二桩则是通过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上人为制造的黑暗。飞霜六月因邹衍的冤狱故事,更表明了窦娥所遭受的是人间冤狱。第三桩,亢旱三年。引用东海孝妇的故事,矛头更直接地对准昏聩的官府,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窦娥希望通过第三桩誓愿,直接惩诫残暴昏聩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够象东海孝妇一样,得到昭雪。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行刑尚未开始,第二桩誓愿就已显示出预兆,更说明了窦娥的冤屈感天动地,社会的黑暗已引起上天的震怒。三桩誓愿的实现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也是悲剧高潮的结束。窦娥死去了,但给人间留下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也给人间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回肠荡气的悲壮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