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里仁篇》第五章有感(实用3篇)
读《论语.里仁篇》第五章有感 篇一
在《论语.里仁篇》第五章中,孔子提到了“里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我个人而言也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在这一章中,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理解,里仁不仅指的是对于家庭、社区的关怀和关爱,更是一种道德和品德的体现。一个人如果没有德行,没有仁爱之心,那么他就无法真正理解、体验到里仁之美。
仁爱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和照顾,是一种善良和宽容的态度。一个人如果心存善意,对他人充满了关怀和爱心,那么他就能够真正实践里仁的价值。而择不处仁,就意味着一个人拒绝了仁爱之心,他无法真正理解和体验到里仁之美。
通过读这一章的内容,我深刻地认识到,里仁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它不仅能够让我们个人感受到快乐和满足,更能够给他人带来温暖和幸福。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过于注重个人的利益和欲望,忽视了对他人的关怀和爱心。然而,当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和实践里仁之美时,我们就能够创造出更加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因此,我决定从自身做起,努力培养仁爱之心,关心身边的人,关注社区的发展,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努力,我能够真正体验到里仁之美,并将其传递给更多的人。
读《论语.里仁篇》第五章有感 篇二
孔子在《论语.里仁篇》第五章中提到了“里仁”的概念,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
在这一章中,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我理解,里仁不仅指的是对于家庭、社区的关怀和关爱,更是一种道德和品德的体现。一个人如果没有德行,没有仁爱之心,那么他就无法真正理解、体验到里仁之美。
仁爱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和照顾,是一种善良和宽容的态度。一个人如果心存善意,对他人充满了关怀和爱心,那么他就能够真正实践里仁的价值。而择不处仁,就意味着一个人拒绝了仁爱之心,他无法真正理解和体验到里仁之美。
通过读这一章的内容,我深刻地认识到,里仁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它不仅能够让我们个人感受到快乐和满足,更能够给他人带来温暖和幸福。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过于注重个人的利益和欲望,忽视了对他人的关怀和爱心。然而,当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和实践里仁之美时,我们就能够创造出更加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因此,我决定从自身做起,努力培养仁爱之心,关心身边的人,关注社区的发展,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努力,我能够真正体验到里仁之美,并将其传递给更多的人。
读《论语.里仁篇》第五章有感 篇三
读《论语.里仁篇》第五章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论语.里仁篇》第五章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五章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本章主要解释君子的做人原则。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论富贵贫贱与道的关系;第二层次说君子成名之道在仁;第三层次说君子如仁者安于仁,穷困潦倒还是疾速缓慢始终坚守仁的做人原则。
一般说富贵贫贱是指现实中人的处境,有时人们还会说贫穷富裕高贵卑贱,孔夫子这句话富贵与贫贱相对,因此,这四个字没有用其引申意义,也没有褒贬的意思,就其本义而言,仅仅表明人在社会中境遇,富就是有财富,富裕;贵,在社会中处高位,是指为官的人;贫指没有财富,生活拮据,贫穷;贱,表示在社会中位卑,从事具体事务的人,“践也,卑下见践履也(《释名·释言语》)”。富贵贫贱是社会中普通人的一般生活状态,是个事实,古今一样。离苦得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是现实人的基本诉求。如果一个人仅仅停留在物质需要满足这个层次上,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在儒家的世界里,人之为人的意义在于要超越基本欲望满足这一层次的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什么是君子呢?《论语》学而章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里仁章后文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颜渊章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一般认为君子一是指古代的统治者与贵族的通称,如:《春秋左传·桓公十二年》引诗经语:“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无信也”。《孟子·滕文公上》说:“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君子也指人格高尚的人,如孟子说君子有不战;荀子说君子博学。《周易·乾卦》卦辞:“九三,君子终日乾乾。” 汉代班固的《白虎通·号》:“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宋代王安石《君子斋记》:“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当然,君子还有其他的意思,这里无须多言。结合《论语》原句,基本可以确定“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的君子即指人格高尚的人。
什么是道呢?把“不以其道得之”与“成名”“违仁”等句联系起来分析,这个道就是“安分守己、推己及人”的做人原则。这个原则在《荀子·荣辱》也可得以印证,荀子说:“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小人也者,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禽兽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虑之难知也,行之难安也,持之难立也,成则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恶焉。”与君子相对而言的小人使用的是惟利是图,偷巧使诈获得富贵的道,而君子则不是,君子坦坦荡荡,坚持自己的原则,身体力行地做事,平等待人地处事。也就是说君子已经超越物质满足的这一层次的需要。君子的成名在于立德、立功、立言,而“三不朽”的成就才是真正的成名。儒家坚持自己的价值取向,珍惜个体的名誉,绝不会以不择手段而臭名昭著,与其这样的成名,倒不如默默无闻。因此,真正的君子就会表现在无论什么时候遇到什么事情,无论是急促缓慢,还是颠沛潦倒都时时刻刻不离开仁道,违背仁性,须臾之间都不失掉人的尊严。
看看今天,为名为利者何其多啊,为求成名可以脱光,可以露光,还要曝光,拿隐私当新闻,拿本能当真情,个人的欲望与媒体的逐利导致无良效应成倍放大,学术可以造假,评估可以糊弄,学分可以交易,权力可以寻租,人人沉沦。不见君子,人何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