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游戏》读后感(精选5篇)
《寂寞的游戏》读后感 篇一
《寂寞的游戏》是一本令人深思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孤独和游戏之间的关系的描写,引发了我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联系和孤独感的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游戏设计师,他在游戏中找到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他沉迷于虚拟世界中的角色扮演游戏,通过游戏中的角色与其他玩家互动,获得了一种他在现实生活中所缺乏的认同感和满足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发现,游戏并不能真正填补他内心的空虚和孤独感。
小说中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深切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孤独和无助。他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真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支持,只能通过游戏来获得一种短暂的满足感。尽管游戏中的角色与其他玩家互动,但这种互动并不真实,没有真正的情感交流。他在游戏中找到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但这只是一种暂时的掩饰,无法真正解决他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通过阅读《寂寞的游戏》,我不禁反思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联系和孤独感。在如今高度互联的社会中,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游戏与他人保持联系,但这种联系往往只是表面的,缺乏真实的情感交流。我们很容易沉迷于虚拟世界,将自己封闭在屏幕之中,忽视了与他人面对面的交流和真实的情感支持。
同时,小说也让我意识到,孤独并不完全是一种负面的情感体验。孤独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反思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它可以激发我们对真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的渴望。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加珍惜与他人的真实联系,培养真正的人际关系,以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减少孤独的感受。
总的来说,《寂寞的游戏》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孤独和游戏之间关系的描写,唤起了我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真实联系和孤独感的思考。通过阅读这本小说,我意识到了真实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减少孤独的感受,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本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思考了很多问题,也为我未来的生活和人际关系提供了一些启示。
《寂寞的游戏》读后感 篇二
《寂寞的游戏》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在游戏和现实中的孤独感的描写,引发了我对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和虚拟世界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游戏设计师,他通过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来逃避现实中的孤独感。他在游戏中找到了一种虚拟的认同感和满足感,通过与其他玩家互动来弥补他在现实生活中缺失的情感支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发现,游戏并不能真正填补他内心的空虚和孤独感。
阅读《寂寞的游戏》让我深刻地反思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联系和孤独感。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互联的时代,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游戏与他人保持联系,但这种联系往往只是表面的,缺乏真实的情感交流。我们很容易沉迷于虚拟世界,将自己封闭在屏幕之中,忽视了与他人面对面的交流和真实的情感支持。
通过阅读这本小说,我意识到了真实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更加珍惜与他人的真实联系,培养真正的人际关系,以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减少孤独的感受。与此同时,小说也让我思考了自己在虚拟世界中的行为和态度。我们应该审视自己在网络世界中的行为,不要沉迷于虚拟的认同和满足感,而是要保持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参与。
通过阅读《寂寞的游戏》,我对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和虚拟世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本小说引发了我对现实生活和真实人际关系的思考,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虚拟世界中的行为和态度。我希望能够更加珍惜与他人的真实联系,培养真正的人际关系,以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减少孤独的感受。这本小说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和人际关系有了更清晰的思考和规划。
《寂寞的游戏》读后感 篇三
年初一到今天,我只出了两个小时门,去了一趟超市,买了120块“存货”,寄取各一件快递。今天,也是那一趟出门之后,我的第一个14天。
很感谢这次经历,如果没有它,我不会知道,原来我并不喜欢宅在家里,原来我这么渴望与这个世界产生联系。
在家的这么多天,我看了几本书,很是喜欢。
《活下去的理由》(reason to stay alive),马特那简简单单的语言(也许是译者的语言),不过多渲染痛苦,也不强塞快乐,只是朴素的回忆与记录。他让我看见痛苦,看见生的恐慌和无望,也让我看见可能和希望。
读完这本书,我问自己,我找到那个理由了吗?也许有,也许并没有,只是我知道了只有活下去才能看见下一个日出,才能发现希望。
其实,我今天更想说的是《寂寞的游戏》这本书,因为刚看完。
这本书是《但是还有书籍》这部纪录片第一集里提到的,我大概是被这书名给吸引了,于是就下单了。
这本书就像是个很深很深的洞穴,它吸引着我往前走,却又让我止不住害怕。袁哲生还真是敏感又细致,总是能将所见、所听、所想描写得细腻又准确。在这些短篇小说里,我看见了一个个寂寞的人,一个又一个小心翼翼的人。
《寂寞的游戏》这篇短篇里,我看见一个相当敏感的小男孩,每个夜晚躺在床上听隔壁传来的钢琴声,感受着自己营造出来的一点点快乐。但其实这里面的每个人都好像很孤立的样子。
孔兆年用水中马达把自己变成潜水艇,在一个水族箱里想象自己已经死了。那一刻我怀疑,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只装得下自己的水族箱里。
“那个水族箱真的很大,当它接满了雨水之后,就再也没有人可以移动它了。有一天,我经过孔兆年他们家的时候,看见孔兆年全身光溜溜地泡在水缸里,只露出一点点脊背,马路上一个人也没有。……
“后来在很多时刻,我还会不期然地想起那天孔兆年对我说的话。他说,他把自己变成一艘 潜水艇了;还有,只要想象自己已经死了,变得轻飘飘了,那么水中马达就会变得力大无穷,载着人快速前进……”
《密封罐子》我看得好气啊,这个“他”似乎在怀念亡妻,可是他其实早就伤透妻子的心了。
“月光下,他举起那个密封罐子,光线透过玻璃。看见罐子里只剩下一张纸片,还未打开盖子,他便已经猜到了:剩下来的必定是他当年投入的那张空白纸片。
“他知道,在埋完罐子之后,妻必定曾经背着他挖出罐子,取出纸片来看。当妻发现他投入的只是一张空白纸片时,就把她自己的那张给收走了。”
本来是个天真又烂漫的游戏,两人写下当下最想跟对方说的一句话,并约定二十年后再挖出这个密封罐子来看。可是丈夫却认定妻子会忘记,于是只放了张空白纸片。活该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妻子想对他说的话是什么了。
在这本短篇小说集里,我会更喜欢《父亲的轮廓》。这个短篇里,男生对亡父的追思克制也深沉,那是因为父亲曾经让他紧握双拳,告诫自己不能再有想死的念头。
“国三那年,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个难关;当时,在我不觉生命有何可喜的脑筋里,的确曾经生起过自杀的念头。我不知道父亲是否经历过联考的压力,不过,在那没完没了的一年里,的确只有父亲曾经察觉到我想死的念头。”
在我的记忆力,我的高三并不曾如此绝望过。但倘若我这么多年真的绝望过,那个发现我的人,应该会是我的母亲。都是最亲的人,所以上面那段话尤其让我触动。
这篇的最后,“我”在某个夜晚,突然对黑暗中走进我房间的母亲,叫唤了一声“妈”。
“我听到母亲立在门边的黑影渐渐发出沉重的呼吸,过了不知道多久的时间,母亲的轮廓开始颤动、啜泣起来。我对自己突如其来的举动感到十分后悔,不知该如何面对这个终于到来的时刻。”
在一个黑暗的夜晚,“我”终于揭开了母亲强势的伪装,我想,任谁也不知该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脆弱吧。
翻完了这本书,就是很想写下点东西,所以才有了这篇推送。
我记得就是看完《父亲的轮廓》的那个夜晚,躺在床上的我,突然意识到我一直以来的力量有很大很大一部分都来自我的母亲,她总是用一种“细无声”的方式治愈着我。
从小发烧感冒我几乎都不去医院,母亲总是笑说她就是我的家庭医生,其实她也是我的心理医生。
这二十多年里,我们两个常常躺在床上,从零点叽叽喳喳聊到凌晨三点,越聊越精神;也默默做着彼此的情绪垃圾桶,在对方跟前哭得没有形象(其实几乎都是我哭得不成样子,她在一旁哭笑不得);我们还常常会像两个傻子,假装打架,然后抱在一起大叫大笑……真棒!
《寂寞的游戏》读后感 篇四
最喜欢《密封罐子》这篇,读了很多遍。
故事很短不过三四页,情节也很简单。
妻子离世后,丈夫挖出了埋在院子里的罐子,罐子里是丈夫和妻子分别写的一句最想告诉对方的话。丈夫发现罐子里只剩下他写下的空白的纸片,妻子必定曾经背着他挖出了罐子,取出纸片来看。当妻子发现丈夫投入的是一张空白纸片时,就把她自己的那张收走了。
作者没有交代妻子去世的缘由,但从丈夫母亲说的那句话“当初生个小孩就好了。”可以猜想妻子大抵是自杀。作者在文中留有线索,在丈夫和妻子表面安静闲散的生活下,隐藏着一个恐怖的事实——他人是永远解不开的谜,即便是你的枕边人。
丈夫不明白为什么妻子想要个孩子;妻子也不明白丈夫为何要放弃毛笔字。那些生活中无法言说的、隐秘的、细小的冲撞,像玻璃真空的罩子将我们一个个扣在其中,只留你我独自挣扎:“他为什么不能理解我?”;“我为什么不理解他?”
前几日看了一部欧容的电影《沙之下》,讲了一个相似的故事:一对看似美满的老年夫妇去海边度假,丈夫去海里游泳,过了很久没上岸,他失踪了。妻子独自返回家后,一边等待着丈夫的消息,一边寻找丈夫失踪的痕迹。原来丈夫一直在服用抗抑郁的药,妻子不知道这个每晚睡在她身边的人竟然有抑郁症。她告诉丈夫的母亲说他是因抑郁而自杀,但却遭到了婆婆的斥责:“我了解我的儿子,他是不会自杀的!他只是消失了,他厌倦了你,你不能给他一个家。”妻子不愿相信婆婆,落荒而逃。
几天后,丈夫的尸体被找到,法医已经确认,但妻子只抛下一句:“这不是我丈夫。”影片的最后,妻子来到丈夫出事的.海滩,看见远处站着一个身形与丈夫相似的男子,她向亡夫的幻影跑去,海浪与她的脚印只划出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我像电影里的那位妻子一样,也曾尝试过理解他人。
记得上大学时,一个朋友失恋了。无论我怎样劝说,都无法将他从失恋的泥沼中拉出来。一天晚上,他喝醉酒回到寝室,在床铺上笑着念叨一首诗“你不懂我,我不怪你……”。那一晚,我蒙着被子痛哭,不是为他伤心,而是第一次感受到:生而为人,太寂寞了。
工作后,一次加班后,和同事坐地铁去闹市区吃宵夜。已经很晚了,车厢里只有我俩并排坐着,他突然对我说:“我有抑郁症。”那时的我,刚来到这座新城市,一切都充满着希望。我没说话,也没敢瞅他的眼睛,只是盯着前面车窗玻璃里他的投影,渐渐模糊。
后来,我放弃了理解他人,也不再期待他人能理解我,就像作家张大春永远不理解袁哲生为何自杀:“即使尽我余生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重读他所有的作品,仍然不可能找到他放弃活着的原因。”
我们终将守着寂寞度过一生。
《寂寞的游戏》读后感 篇五
读袁哲生的文字,总让我不禁想到胡迁。
虽然两者在写作风格上并无相似之处,但阅读他们的过程,总感觉有一种不谋而合的深重孤独感就藏在字里行间,伺机而动,呼之欲出。极端沉闷的,叫人要窒息。
诚然,我不知道也无从说起,这是否与两人均不约而同地选择于英姿之年结束自己的生命存在某种潜在的联系,而透过他们的文字,似也难以摸寻之间或可称作雷同的蛛丝马迹。唯独可以言明的是,那份深入二人骨血的孤独,万确千真。
不同的是,较之胡迁直接袒露的锋利与炸裂,袁哲生的字则显得收敛委婉。倘若从“喻”的角度比照观看,前者分明是一枚烈童,之于现象种种,他看不惯,于是大力戳穿,并企图通过以身殉葬来证明其荒谬与污浊。至于后者,隐忍而敏感,显然是相反的另一个极端,聪明得一早看透,深知无力戳破,故而萎缩进自己的壳,想要躲避,却到底还是没能安然泅渡过去。
比起胡迁的酣畅痛快,袁哲生让人阴郁且积痛,那种同样是寂寞的触感,他比胡迁更消极,也让人读来更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