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史读后感-读后感(精彩3篇)
中国科学史读后感-读后感 篇一
《中国科学史》这本书是我近期读到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著作。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全面地呈现了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科学的发展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科学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本书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在自然观念方面,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自然哲学体系。他们尊重自然、崇尚和谐,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科学探索。例如,他们发明了天文仪器,观测天象,研究星宿运行规律,为后来的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外,在医学、数学、农学等领域,古代中国人也有许多重要的贡献。
然而,中国科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书中,我看到了很多科学发展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的例子。封建社会的权威主义思想限制了科学的发展。例如,在明朝时期,有一位叫郭守敬的天文学家,他提出了“地动说”的观点,即地球是运动的。然而,由于当时的社会观念认为天地不动,他的观点并未得到广泛认可。这一例子说明了科学发展受到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的制约,科学家们需要有勇气和决心去推翻旧观念,追求真理。
另外,本书还介绍了中国科学在近现代的发展情况。在这个时期,中国科学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中国科学家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工具和方法。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中国科学在一些领域上与国际科学界存在一定的差距。这让我深思,我们应该如何加强国内科学研究的力度,提高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呢?
通过阅读《中国科学史》,我不仅对中国科学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科学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科学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中国科学史的研究告诉我们,科学发展需要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和社会的支持。作为一个科学爱好者,我将继续学习和研究科学知识,为中国科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科学史读后感-读后感 篇二
《中国科学史》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科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对科学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深入的思考。
首先,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在古代中国,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推动了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发展。例如,在天文学方面,中国古代科学家通过观测天象,记录星宿运行规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天文学体系。这些成果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世界科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中国科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书中,我看到了许多科学发展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制约的例子。封建社会的权威主义思想,限制了科学的自由发展。例如,在明朝时期,有一位叫郭守敬的天文学家,他提出了“地动说”的观点,即地球是运动的。然而,由于当时的社会观念认为天地不动,他的观点并未得到广泛认可。这一例子说明了科学发展需要科学家的勇气和决心,需要他们不断推翻旧观念,追求真理。
另外,本书还介绍了中国科学在近现代的发展情况。在这个时期,中国科学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中国科学家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工具和方法。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中国科学在一些领域上与国际科学界存在一定的差距。这让我深思,我们应该如何加强国内科学研究的力度,提高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呢?
通过阅读《中国科学史》,我对科学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科学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中国科学史的研究告诉我们,科学发展需要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和社会的支持。作为一个科学爱好者,我将继续学习和研究科学知识,为中国科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科学史读后感-读后感 篇三
中国科学史读后感-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科学史读后感-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几天微信群里很热闹,又是一次关于中医的讨论。我呢,不懂医学,对神医治病比较排斥,正好以前看过一本书,有关于中医发展的一些历史,这次找来,专门挑选部分章节,再读一遍,顺便写点儿笔记。
这本书是李申老师写的《中国科学史》。
关于科学的定义,尤其是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有些人是有看法的。不过,我们不能完全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的思想,时代的思想总是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很难超越甚至跨越性的提出思想。所以,按照古人的思维,他们对于科学技术的认知,我们应该称之为科学技术的。也就是说,科学可以存在被后来推翻的可能。这个我们认可。但是,历史是发展的,科学也是发展的,我们不能因为某些理论在历史上存在过,能解释或适应当时的需要,就认为可以放到现代。很多看似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可行的。如同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认识到现在还是在初级阶段,就是很不简单的事情。当初马列先驱们提出的共产主义设想,超越了那个时代,我们现在发展的远远不够,还是要不断独立思考,努力认真做事。因此,科学是当今我们认为正确的理论知识体系。以前的科学是历史,如果在应用,那只能用现在的科学。
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在每个历史阶段都专门讲述了医学的历史,我挑着写。
远古就不说了。
秦之前一般称为先秦时代,可以从商开始到秦统一之前。主要是这两个时间点好记。历史发展中,有些事情差几年几十年的,影响不大。别较真,有些是按时间来的,我认同。
生老病死,现在看来太平常了,但是在古代,对疾病、生死的认识是慢慢成长的。能知道生病,就是很大的进步了,因为这时候的表现和正常人不一样,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猜测、经验,乃至后来碰巧发现吃某些东西,或是锤锤打打,感觉会好些。古人的思考是很厉害的,关乎到生死。依靠很长时间的经验传承和试错,逐渐形成了疾病、起因、治疗的整体概念。先秦时代,已经认识到了“知病因”的重要性。《墨子》有涉及到的相关文字。《左传》写的就比较明确了。已经相当于理论说明了。
当时有位名医医和,按照六气将疾病分类,寒、热、末、腹、惑、心共六类。《周礼》对疾病和药物进行了分类。连医生都分类,内科外科还不算,营养医和兽医都有。那个时候,已经在猜测内脏的.问题了,后来形成五脏六腑的观点,成为人体解剖学的标准数据。《史记·扁鹊列传》载扁鹊服神药可以见鬼神,看病“尽见五藏症结”,说明对人体内部结构了解的迫切性。而且,已经知道不同的药治不同的病,治疗的方法也很多。针灸已经有了重大进步。特别是在针灸治疗中,逐渐发展出经络系统这与特有概念。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等。对脉象的认识接近《黄帝内经》水平,但未见切脉记载。诊疗方法起初主要是“视”,也就是看,观察,后来扁鹊“望色”、“听声”、“写形”,再推理,已经接近后来的样子了。我想那时候应该是能言善辩之人,这样可以从病人口中了解到更多信息,给自己推理添加信心。
巫、医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也是两种技术,切不可相信巫术。
先秦对保健养生也很注意,从饮食、控制情感,到调整生活环境等,一个是发生过因情绪激动生病的事情,一个是对过度追求极致的否定,提倡中庸(大概是这个意思)。对于血脉流通和精气流通,还是个说不清的概念。
那时还不怎么追求长生不老,秦始皇看到自己家大业大,太留恋人生了,所以觉得长生不老比较好。秦汉时代,开启众人追求的白日梦。想想,那时候对死亡的定义都不全面,也是一点点明确的,要不然扁鹊怎么让人死而复生呢。说到“气”,正如古希腊“世界是由土气水火四种元素组成的”一样,我们觉得气是构成世界的质料。这个观念很震撼,我感觉当某个古人得出“气可以构成一切”的时候,是恐慌,发现了天的秘密,还是惊喜,发现了天的秘密,我估计自己会跳起来,告诉大家。当时阴阳被认为是气,(这个认识很神奇),但凝聚成物体的气,不太容易归结为阴阳,那么就放一边吧,于是产生了五行之气。在《左传》,这个五行是:金木水火土。终于见到了我们都熟悉的东西了。战国末期,完成了阴阳五行两大系统的建立。
精神和肉体的认识,我们认为肉体和精神之外,还有气。
中医对人的基础性认识就齐了,即形体、气、精神或是魂魄。
可见古人还是真厉害,基本是凭借一双慧眼,利用前人的传承,大胆试错,加上自己的慧根,揭开中医辉煌的篇章。不能嘲笑或是轻视他们对人与自然的看法,我们的认识就是这样一步步积累出来的。当我们接触世界开始学习的时候,不知道踩到了多少先师的肩膀。
一次吃多了不消化,从先秦到明清,陆陆续续写几篇吧。
多说几句。
一个人是只认同中医,还是中医西医都认同,还是嘴上认同中医,看病要找西医,通过几次病就可以分辨出来。例外总有,比如我还喝些感冒冲剂呢,尤其是西瓜霜,更是常备。不过我看病还是西医,即使各种偏方、食疗治病,几乎不尝试。
另外,中医现在到底是以前的中医呢,比如望闻问切开方子抓药,还是凭借各种诊断指标,说上一大堆观天象之类的天书,然后照老方子拿药呢?很多中医院,检查设备还是很齐全的,那些名词数据,我觉得《黄帝内经》可能没直接说过,神医们认为《内经》里明确提示过,我争不过他们,就这样吧。
其实我感兴趣的重点是各种历史,中医的历史也就是了解了解,但是这个话题确实有很多争论,所以读后感里评论比较多。中医确实应该融入到现代医学中去,不管能起到什么作用,作为独立存在的体系,不必这么大规模。中国人、美国人、印度人,生了病,都是病人,好几十亿人不知道中医,生活的也不错。科技发达的地方,人均寿命长,我国的平均寿命水平并不靠前,前三四十名的国家地区都依靠强大的医疗作为主要支撑。安提瓜和巴布达听说过吗?人家都排在咱们前面。人家医院的大夫都先看检查结果再说话,而不是望闻问切以后直接开药,觉得稍微严重一点儿的病都不会告诉你只用中医。你想想,你坚持中医不能取消也好、坚持中医比西医强也好,有的是国家政策,有的是个人感受,还是交给大夫们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