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后感(优质6篇)
《大学》读后感 篇一
《大学》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四书五经》中的一部分,是儒家经典之一。这本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学术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在读完《大学》之后,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的智慧和启示。
《大学》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思想,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紧密关系。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对于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追求。
首先,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首先要修养自己,使自己的品德和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只有通过自我修养,才能够建立起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同时,书中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诗书礼乐”的教育理念,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治理。
其次,在《大学》中,孔子还着重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书中提到:“由一而十,由十而百,由百而千”,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和提升,才能够达到更高的境界。同时,书中也提到了知识与行动的关系,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够真正发挥其价值。
最后,我在《大学》中还看到了孔子对于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追求。他强调了“仁爱”和“中庸”的重要性,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这种人文关怀和道德追求,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我们应该关注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权益,与他人和谐相处。只有通过建立起一个充满仁爱和公正的社会,才能够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通过阅读《大学》,我受到了深深的启发和感动。这本书中所包含的智慧和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真正理解和领会其中的真谛。我将会将《大学》中的思想与行动相结合,努力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实践孔子所倡导的理念,为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大学》读后感 篇二
《大学》是一本古代文化经典,其内容丰富而深刻,给人以启迪和思考。在阅读完《大学》之后,我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思想的价值。
首先,《大学》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首先要修养自己,使自己的品德和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只有通过自我修养,才能够建立起和谐的家庭和社会。这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追求个人成功和幸福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其次,《大学》中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书中提到:“由一而十,由十而百,由百而千”,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和提升,才能够达到更高的境界。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只有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最后,《大学》中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文关怀。书中提到了“仁爱”和“中庸”的重要性,强调了与人为善、尊重他人的权益,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处理和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建立起一个充满仁爱和公正的社会,才能够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通过阅读《大学》,我受到了深深的启发和感动。其中的智慧和思想,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将会将《大学》中的思想与行动相结合,努力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实践其中的理念,为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大学》读后感 篇三
同学们,你们知道家喻户晓的“四书五经”指的是哪四书吗?对了,那就是《论语》《大学》《孟子》和《中庸》。在这个寒假中,我就阅读了“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大学》。
《大学》这本书为世人所传诵,是儒家学派的经典。那么,何为“大学”呢?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大学就是一片政治哲学论文,探讨了各国平天下的原则道理。它以“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三大纲领,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八个条目,阐明了治国平天下必须从“修身”、“齐家”做起,而“修身”、“齐家”又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途径。其中还特别强调个人修身对政治的影响。
《大学》可真是儒家德治注意原则的表现。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雅士把《大学》看得很重,还将《大学》中的话用于生活当中做到。
古代汉武帝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汉武帝在位时,可见多么重视儒家学派呀!汉武帝也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他打败了匈奴的屡次进攻,最终统一天下。
《大学》这本儒家学派的经典,告诉了我们太多太多。勤政爱民、自立修身,让我们永远记住“四书五经”中《大学》这本书吧!
《大学》读后感 篇四
老师说:“《大学》是我国的“四书”之一,它积淀华夏五千年的魂,是中学生必读的经典之一。”我急忙周六就去图书馆借来看。之后,我去网上搜查资料,原来《大学》原本是名列《五经》的《礼记》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来单列,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他歪门邪道。明明德、亲民以及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重要的三纲。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都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大学》一曰“大人之学”,二曰“为政之学”。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成年之人,要在社会上立足,需要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二指但凡有成就的人,都具有光辉伟大的人格,他们修己安人,历练内圣外王之道,终成轰轰烈烈的事业。这两种含义具有同一思想——修身。
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牢记在心,努力学习,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在这个过程中时刻记住,只有做好一件小事,才能实现理想。
《大学》读后感 篇五
“学而优则仕”,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得给予相应的官职,否则便是重视不够关怀不到。当然,没有一官半职也无法说明你取得了成绩。正是这一句辛辣的书评吸引了我,从头至尾,一气呵成!
书中对人物的.刻画可以说做到了极致,心理描写更彰显了人物百态,然而读罢给我最深的感觉却是:这里不是校园。没有莘莘学子的朗朗读书声;没有青春校园的生机和活力;没有学术论坛的笔剑争锋。
这里是一个工厂,专门负责生产经营的地方;这里是一个围城,城里城外的人们各显神通;这里更是一个集市,到处都是呼喊叫卖的声音。
文章还在陆续的连载之中,我还没有读到故事的末尾,我不知道文章的作者会以什么样的结局来结束这所谓的大学。暂且不去谈那些领导们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杜小春的见异思迁,高歌的形骸放荡,马长有的拾阶而上,这哪里是大学教师的模样!
正如一位网友评论的那样,到底是我上了大学,还是大学上了我?在这样的校园里,这样的潜规则作用下,我不禁感到非常的悲哀。文章开头的杜小春很像现实中的我,所以读到她出现的地方,我是一路同情,直到我再也不能忍受——因为我知道,我是永远不会成为杜小春那样的人。我可以与名利无缘,我可以生活得辛苦贫寒,但我要永葆我心中的明灯不灭,走过悠长的黑暗,迎来的定会是灿烂的黎明。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人生最好的境界莫过于此吧!
《大学》读后感 篇六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以此没世不忘也。”
“於戏!前王不忘”源自《诗经。周颂。烈文》,是周成王祭祀时赞颂先王并诫勉助祭之句。也就是说先王建立如此显赫之伟业,吾等后人不能忘记这样的伟业传承。具体又指什么呢?
也就是“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君子仰慕古贤圣人之德行,见贤思齐,见圣渴仰;而小人也乐得借用先贤之名来以此获得自利。
在东方另一个国家印度文明传承也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瑜伽这样结合、联通、合一和相应来表述。与内心心性合一而明身乃心性之化身;与天上神灵合一,如阿凡达;与古贤先圣合一而智慧似我。以至于佛教盛行而演绎到无比殊盛而繁复,君子探求无限,小人用其无限。可见正信和迷信混杂一起,难以清晰。
而儒家直探龙珠,直揭精辟,仅此一句,使真意灵魂大白与世,简单平实,仁心直露,使人深省,言下大悟。
《大学》总在不断引用先人智慧说当下实际,没有半点拖泥带水,也无修饰,更是中立直接,真实华族智慧之精要,深读其乐无穷。也由此成全了《大学》的历史地位。
生活中,我们总在道理中纠缠不清,与其说道理无非就是自我认知的一面之词,放在阳光下暴晒,还能有多少客观。一切道理皆废话,不中立,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说什么才是最根本的呢?那就“贤其贤而亲其亲”,其贤其亲变成自然之道,用在社会中就是合真之道,明辨是非之道。至此,心性洞开,与天地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