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读后感(实用6篇)
《断舍离》读后感 篇一
《断舍离》这本书是由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所著的一本生活整理指南。这本书通过讲述作者自己的生活整理经验,向读者传授了一种简单而实用的整理方法,即“断舍离”。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物品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反思。
在《断舍离》中,作者强调了物品与人的关系。她认为,人们不应该被物品所束缚,而是要学会与物品保持适当的距离。物品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我们不应该为了物品而过分努力,而应该将重心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这种思想触动了我,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过于依赖物品。
书中还介绍了作者整理物品的具体方法。作者提出了三个步骤,即“断舍离”。首先是“断”,即停止购买无用的物品,不再让物品进入自己的生活。然后是“舍”,即舍弃不再需要的物品。通过清理出不需要的物品,我们可以让生活空间变得更加整洁。最后是“离”,即保持整洁状态。作者提倡每天进行一次简单的整理,保持生活环境的整洁。这些整理方法非常实用,让我在整理物品时感到游刃有余。
读完《断舍离》后,我开始整理自己的物品。我发现,我曾经购买了很多不必要的物品,这些物品只是占据了我的空间,而并没有给我带来真正的快乐。于是,我开始舍弃这些物品,只保留那些真正有用或者有情感价值的物品。我也开始养成每天整理的好习惯,让我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整洁和舒适。
通过《断舍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整理物品的方法,还学到了更重要的生活哲学。我开始明白,物品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内心的平静和自己的成长。我也明白了物品的价值在于使用和享受,而不是拥有。因此,我要更加珍惜我所拥有的,并学会适时地舍弃。我相信,这种断舍离的生活方式将会给我带来更多的自由和快乐。
《断舍离》读后感 篇二
《断舍离》是我最近读到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这本书通过讲述作者自己的整理经验,向读者传递了一种简单而实用的整理方法,让人们能够摆脱物品的束缚,过上更加简约和自由的生活。
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断舍离”。作者认为,人们应该停止购买无用的物品,舍弃不再需要的物品,并保持整洁的生活环境。这种思想对我来说非常新颖,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物品管理方式。
在读《断舍离》之前,我一直认为物品的数量越多越好,因为我觉得这样可以满足我的欲望和享受。然而,通过这本书的启发,我开始反思这种观念,并意识到物品并不能带给我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感。相反,它们只会占据我的空间和注意力,给我带来压力和负担。因此,我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学会断舍离。
我开始从家里的一处小角落开始整理,清理出不再需要的物品。在整理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很多物品我已经很久没有使用过了,它们只是在占据着我的空间。于是,我毅然决然地将这些物品舍弃掉。当我看到整洁的空间时,我感到一种莫名的轻松和愉悦感。
除了整理物品,我还开始改变自己的购买习惯。以前,我经常购买一些无用的物品,只是因为它们看起来很漂亮或者价格很便宜。然而,现在我更加理性地思考每一次购买的意义和必要性。我不再盲目购买,而是选择那些真正有用或者有情感价值的物品。这样一来,我不仅能够避免浪费,还能够提高我对物品的珍惜程度。
通过读《断舍离》,我不仅学到了整理物品的方法,还学到了更重要的生活哲学。我开始明白,物品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内心的平静和自己的成长。我也明白了物品的价值在于使用和享受,而不是拥有。因此,我要更加珍惜我所拥有的,并学会适时地舍弃。我相信,这种断舍离的生活方式将会给我带来更多的自由和快乐。
《断舍离》读后感 篇三
《断舍离》的作者是日本知名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女士。山下英子女士一直致力于提倡以“断行,舍行,离行”概念为基础的、任何人都能亲身实践的新整理术“断舍离”。她提倡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断舍离”是源自瑜伽和佛学的哲学观念,与其它心灵鸡汤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想告诉我们:人生整理不在于贴标签式的整理本身,而在于静下心来检视自己的房间和人生,到底哪些是多余之物,鉴别出来后就要毫不犹豫的丢掉,由此发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以及自己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作者提倡的断舍离,就是一种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內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
我从断舍离的概念、如何实现断舍离、以及断舍离的必要性和益处这三块内容进行简单讲述。
断是指断绝不需要的东西。书中提到了关于“断”的三个原则。一是购物时三思而后行,这一点相信对于广大女性朋友来说是比较难去做到的。二是不需要的东西就不接受。三是只添置必须的物品。
舍是指舍弃多余的废物。书中提倡要舍弃没用的破烂儿,要把物品卖掉或者赠送给其他真正需要的人,同时要缩小自己喜好的范围。
最后的离则是指要努力脱离对物品的执着。首先要脱离执念,然后了解自己,爱上自己,最后保持心情愉悦。
“断舍离”的理念是将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换成需要、合适、舒服。断舍是一种不断的选择,选择,再选择的过程。通过不断重复的断舍,最终达到离的一种状态。断舍离是一种通过物品来完成自我实现,自我肯定的手段。
至于要如何去实现“断舍离”,书中提到要先从整理头脑开始,然后动手实践。如果家里到处都是“破烂儿”,就算把它收拾的再整齐,除了增加你的工作量和疲劳感,没有其他意义。所以我们要在在行为上先学会舍,也就是把不需要的东西全扔掉就行了,舍的秘诀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以当下为时间轴。在考虑物品是否该留下时考虑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也就是说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物品和自己的关系,思考方式不能是“这东西还能用,所以要留下来”,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在考虑物品是否该留下的时间点是现在,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而是只对当下的自己适合且必要,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空间里。学会和物品成为好朋友,在买东西的时候反复琢磨功用,让物品物尽其用,并确保它把功效发挥到极致,一直到用完。总之,要严进宽出,选择当下和自己相称的东西。
最后一块是关于断舍离的必要性和好处。书中提到一个“破烂”的概念,作者所说的破烂是指那些不用的东西,不喜欢但还在用的东西,以及那些充满回忆的东西。当我们身处一个堆满垃圾和破烂的房间时,也等于是在24小时不间断地吸收这些废物散发出的废气。换句话说,房间里满是破烂,就会释放出影响心情的废气,让你不知不觉陷入慢性中毒状态。不用的东西充满了咒语般的负能量,停滞运、腐败运。以作者的观点,她认为长期处于无用之物的环境中,甚至会影响自己的运势。
作者还在书中提到了用“断舍离”法筛选物品带来的自我认知。她认为一个人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要想得到“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必需品”这样的判断,人就必须要清楚地了解自己。通过不断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的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同时“断舍离”能够夺回被占据的空间和能量。很多明明已经不会再穿的衣服,可却因为有感情,所以只能收着”,也也就是一种有可却无,无可却有的奇怪状态。
说到底这些东西真的值得我们花那么多功夫、时间、金钱和劳力去收拾吗?所以,物品要用才有价值:物品在当下应该出现在他需要的地方,只有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让那些不需要的物品流向那些真正需要他的地方。断舍离的目标就是让整个社会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但快活的维持也是需要环境浸润的,用心经营自己生活空间,通过筛选保留必要的物品,以个体为主体,好好维护舒服简洁的小小空间,尝试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整体净化、梳理,保持断舍离的意识,成为自我生活的主宰者。
“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断舍离》读后感 篇四
有一些人让自己心情愉快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做家务或者整理衣柜,通过扫地,拖地,让整个房间窗明几净,整个人的心情是舒畅通透的,通过把衣柜里的衣服品类都整理好,不仅物品一目了然,人的心情也跟着明朗起来。为什么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能够改变一个人糟糕的心情呢?这个疑问,我们可以从《断舍离》一书中找到答案。
当然,也会有人质疑“整理收拾房间和管理人生有重要关系”的正确性,如果通过整理房间就可以做好人生管理的话,那么人人都可以做得到。但,在《断舍离》一书中,却告诉了我们:“整理房间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我们是在整理的过程中,得到了心灵的成长和人际关系的改变,从而从以前一团糟的生活状态中剥离出来,找到一个全新的自己。
通过对生活空间的整理,重新认识物品
作为女生,总爱买买买,同款式的衣服,要买不同颜色的,鞋子也要买好几双来搭配衣服,久而久之衣柜和鞋柜再也装不下了。自从读了《断舍离》后,我开始对自己的衣柜来了革命般的整理,不仅整理出了很多不穿的衣服,让整个衣柜空出了很多地方,而且让我重新认识了物品的定义。物品要以我们为媒介才能实现其价值,比如你需要穿这件衣服,或者这件裙子,而不是放在那里将其束之高阁,不穿也不送人。
运用书中提到的方法,不断地在生活中实现《断舍离》,你将会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对物品本身的珍惜转化成自己是否需要这个物品,在不断的筛选和剥离过程中,让自己所生活的空间更加的明朗,循序渐进地改善你的心灵环境,从看不见的世界里,一点一滴地改变看得见的世界。
清晰需求,管理自我
在筛选物品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才是自己需要的。比如在整理衣柜的时候,你会惊人的发现自己有很多条类似的裙子或者衣服,每次遇到剁手节时,就会手不听使唤地买买买,满足了当下了购物欲,却从来都没有静下来心来问自己是不是自己需要的。
相信每一个家里的各个角落里都塞着一些从来不用却一直囤积着的东西,《断舍离》这一本书中,就是教会我们通过整理屋子,逐步地建立自己的物质需求体系,当你有一天你家里所放的东西,都是你需要的,并且这些物品都能放在体现自身价值的位置上,而不是被我们打入冷宫,永远的躺在别人看不见的阴暗角落里。
想要掌握好自己的人生,就要学会在整理物品的过程中,清晰自己地需求,下次遇到疯狂打折或剁手节时,就不会随心所欲地挥霍钱包,让一些没用的物品霸占我们的生活空间,影响我们的生活品质了。
去除杂念,心灵成长
我们不习惯丢一些东西,是因为舍不得,或者潜意识里觉得这些东西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发挥它本身的价值。但往往就是这些对物品上的杂念,牵绊着我们的精神,纠结于过往。
精神上的杂念,自然没有办法一下子就去除,但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整理衣柜,把那些我们自认为珍贵有感情的衣服从自己的生活中剥离出去,从看见的世界里,慢慢地改变自己精神上的执念,长此以往,那些你纠结的过往就会随着行动烟消云散。
如果你精神上有些执念让你痛苦不堪,目前又没有办法完全摆脱,那么你可以尝试着用“断舍离”的方法,不要让习惯局限了你的思想和行动,只有丢掉了过去,才能迎接新的未来。
如何处理与物品的关系,决定了一切
一个人的生活空间,反应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如果一个人的房间是乱糟糟的,那么别人对他的态度自然是普通的,但一个人把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条,那么他的生活状态是有规律的。别人对你的认知,是通过所看到的外部形象。就像《断舍离》书中所说的“要是自己能随便凑合用一个东西,那别人也会用随便的态度来对待—“他都能用那样的东西,穿那样的衣服,那随便拿个礼物送他就行了”。
当你通过“断舍离”开始筛选物品,从家里的衣柜,抽屉有意识地进行改变,处理好和物品的关系,让所生活的空间更趋于简单明朗化,那么个人的形象自然而然就会跟着改变,周围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选择物品的同时,也选择了交际圈
物品与人之间是有磁场的,同时我们也是和自己有相同频率的人交朋友。当我们选择了简单的生活方式,那么我们的人际圈自然也是简单。在整理物品的过程中,做了一个减法的工作,在筛选与丢弃中,越发地清晰自己的需求,从而让每一件物品回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不需要的物品就淘汰或者送人,这种思维方式可延伸到选择朋友的事情上,和自己脾性相似的朋友才值得深交,也就才走得远。
筛选物品,如同选择自己的交际圈,想要简单而高质的交际圈,不妨从整理屋子开始。
整理物品,管理人生
李安曾说自己最有灵感的时候,就是埋头做家务时。可能很多人会对此有一些的疑虑,做家务怎么能生发出那么灵感呢?但实际上,我们就是通过做家务和整理房间,让自己的心灵回归沉静的状态,在整理的过程中,也相当于在梳理自己的人生。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当你把自己居住的地方整理好了,自然就能改变周围的世界。
转换思维,以自身的需求为主,从科学有效地管理物品开始,触类旁通,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人生!
《断舍离》读后感 篇五
这是一本名气非常大的书,据说自20xx年在中国出版以来至今已经再版了20多次,由这个话题还专门引出了关于“断舍离”的文化。“断舍离”也成为了当时最红的网络语言之一,断舍离的意思是: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适、令人不舒适”的东西统统断绝、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断舍离的精髓是:重新拿回生活的主导权。这本书不长,只有190多页,读完它很轻松。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切都从收拾自己的空间开始,断舍离通过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间,让自己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因此采取的行动是: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换言之,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收拾是一项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们与物品的关系,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定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这个非常有意思,我们经常在收拾东西的时候都是漫不经心的,从来没有考虑过当下的我和物品的真实关系。如果以当下的我作为参照来收拾东西的话,那就会发现不必要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因为我们总是在想着不要去丢弃,总觉得终有一天会派上用场,但是那一天其实一直都没有来到。明明知道这个东西毫无用处,但一直放在那儿不想扔,这就是我们把这个关系轴或者时间轴错位了。所以正确的方法是把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须也确实有用的东西留在你的空间里,其他的都可以舍掉,或者说扔掉。
断舍离与一般的整理收纳术最大的区别在于:断舍离并非绝对要把房间收拾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总而言之,断舍离并不强求非要把房间收拾规矩,一尘不染,或即使如此也会获得额外的好处。其次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考虑的是我自己还需不需要它。
以物品为主角,你收拾的时候就一定会考虑物品如何保管,但如果是以自己为主角的话,那就会考虑它适不适合我,这样收拾起来会更放松和更从容。只要常问自己这件东西与我的关系还存不存在,这其实就是舍离的一个技巧。
先诊断出物品从你身上掠去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
断舍离的目标就是让整个社会上的物品都能够各得其所,说到底物品会因为所在场合的不同而变得无用,或者有用。作者举了一个浅显的例子:矿泉水装在水瓶里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他好喝,但是如果装在夜壶里呢?从物的本质上来讲它没有任何变化,但是你绝对不想喝它。因此要通过有意识地选择让物品自然而然地回归到它应该在的地方,回归到需要它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
有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第一种是逃避现实型的;第二种是执着过去型的;第三种是担忧未来型的。
什么是破烂儿?作者把破烂儿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用的东西;第二类是还在用的东西;最后一类是充满回忆的东西。作者认为:不用的东西,充满了诅咒般的束缚的能量;还在用的东西呢,则像一团混乱的淤泥;而充满怀念的东西呢,本身就会散发出强大的气场。所以你要扔掉这些东西,其实蛮难的。
作者认为除掉废物、垃圾和灰尘就能彻底地除掉停止运和腐败运。
我们面临的环境或者说我们周围的环境有很多种,断舍离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思考环境:与人相关的环境和与场所相关的环境;近环境和远环境;靠自己的力量能够改变的环境和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的环境。
能用的东西和我用的东西是不同的,当我们用断舍离来考虑家庭环境的处理的时候一定要想想这个物品是能用的还是我用的,有很多东西是可以用的,但不一定是我会用的。因此,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候应该思考的主语,是我是我而不是物品。
选择物品的窍门儿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所以,面对物品,从繁杂、冗余的物品中解脱出来,需要足够大的勇气,而且过程可能会很痛苦,不过一旦明白了这件事儿不过如此,也就没那么难了,闹了半天发现问题全都出在自己身上,既然如此,那就果断的付出行动改变自己吧,除此以外,再无他法。
对我们来讲,半死不活地吊在那里才是最让人痛苦的。如果觉得讨厌的话,如果不相合的话,如果进行的不顺利的话,还不如干脆来一个痛快地了解。光靠想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说到底行动才是一切。能够总有一天付出行动的,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所以说物品是一面能够照出真实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
减少物品等于只要能彻底地收拾就根本不需要整理收纳了。只集中于一点做到完美就能不知不觉地打开收拾的突破口,这属于看不见的场所、不想看见的场所、不想让别人看见的场所。继续打扫干净了,也不会有任何人发现。但是自己知道,并且总在意的场所,这是可以先去开始断舍离的场所。
《断舍离》读后感 篇六
最近闲来无事,将以前买的书重新拿起来看,其中一本我反反复复读了几遍,深受启发,拿出来分享下。书名叫《断舍离》,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的作品,常年占据畅销书榜前几名的一本书。断舍离三个字我们并不陌生,甚至有点火到烂大街的嫌疑。近几年,日本的收纳术、整理术正是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时候,BBC还专门出了一档关于日本收纳术的节目,跟这本书有类似的主张,有空也可以看看,但是剧情拖沓夸张,完全没有书看起来过瘾。
这本书不厚,比正常书略小一圈,里面内容也不多,适合坐地铁、高铁时阅读。读第一遍时我没看进去,为什么呢?除去我自身理解能力有限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类翻译类的作品,读起来比较拗口。可见好的作品虽然不分国籍语言,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欣赏,前提是要有一个好的翻译。这本书还好理解,毕竟是通俗类读物,一些专业类书籍的翻译(比如上海财经大学翻译的罗默的《高级宏观经济学》)直接将经典拉低几个档次,完全不忍直视,恨不得直接去看英文原版。
这本书一共五章,主要讲了什么是断舍离,为什么断舍离,怎样断舍离以及断舍离的带来的影响。断舍离,顾名思义,就是断绝、舍弃和脱离。断舍离什么东西呢?断绝你家里不需要的东西,舍弃你家里用不上的东西,脱离对东西的执念,解放自我。为什么断舍离?山下英子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证为什么要断舍离,毕竟想让改变人的行动要从改变人的思想入手。在物质泛滥的社会,我们家里塞满了各式各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在现在并没有用武之地,我们或舍不得或没时间或忘记丢弃这些东西,导致他们在家中占有一席之地,家里的空间小了,就会有意无意之间会影响我们的心情和运气。因此,进行断舍离,实质上是通过收拾物品清理自己的内心,为自己心灵减负。当我们不知道怎样断舍离的时候,山下英子也提供了一个小方法,就是从自己的衣柜入手,通过清理不穿的衣服来去除自己的执念。尤其到换季的时候,这个方法对于我们女生来说真的既实用又有效。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开始断舍离,那么首先我们要在头脑中理清自己和物品的关系,断舍离其实是有三个主体:我,物品和现在,现在我不需要的物品就要进行断舍离。其次,就是从扔东西开始。考虑到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我觉得直接扔掉实在太可惜,有些东西虽然对于现在的我没有用,但是对于现在的其他人或许是必需品。因此,我觉得这一步应该改成送人或者转卖(闲鱼,转转和各种转卖群),这样不仅能够实现物品的使用价值,还为社会环保做出了一份的贡献。扔完东西,剩下来的东西就需要仔细挑选和分类,这里也是提到了一些收纳术的方法,比如三分法,七五一总量限制法,总的来说,就是简单分类,保证充裕空间。断舍离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当其冲就是东西少了。那东西少了会带来什么好处呢?首先,东西少了,空间就大了,家就会成为我们最棒的放松地。其次,东西变少是我们精挑细选的结果,留下的物品不仅恰好能体现我们的品味,还能无形中推动生活品质的提升,通俗点说,用买十个塑料勺子的钱买一把不锈钢勺子。再者,上升到灵修层面,山下英子认为筛选物品也改变了人际关系,改变了我们和周边环境的关系。物品的循环带来了空间上的流通、自由,除去积攒的霉运、腐朽和停滞,让好运和幸福源源不断的涌入。有趣的是,书中讲述了几位日本女士断舍离的例子,结果对家中物品断舍离后,几位女士都与丈夫离了婚。
看完了这本书以后,我确实身体力行的断舍离了一下,一天之后,我收拾了五大包杂物,都是我一直舍不得清理却又用不上的物品,无法想象自己刚毕业就已经积攒了这么多东西,虽然我最终没有得到心灵上的启迪和进步,但是处理掉五大包杂物的感觉真的不要太爽,可以在地上打滚的那种。对于不知道怎么样断舍离的朋友,我倒有一法子,你可以试试,假想自己正要搬家,挑必须带走东西,剩下的东西你就要考虑是不是要断舍离,其实每个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只有十分之一,大部分东西都是不需要且被我们忽略了的。 推荐日剧《我的房间空无一物》,跟断舍离的想表达的思想不谋而合,甚至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有强迫症的同学看这个一定很舒服,没有强迫症的人看了会变成强迫症。断舍离的思想可以用到的地方实在太多,静观人的一生,难道不是一直都在断舍离吗?《我的房间空无一物》说得好,谨慎拥有,勇敢舍弃,珍惜使用,长久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