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推荐3篇】
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 篇一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之一,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价值观。近期,我读了一本关于中国文化要义的书籍,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入人心的力量。
这本书从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出发,详细介绍了中国文化的要义和核心价值观。书中强调了儒家文化的重要性,儒家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和和谐。书中还提到了道家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它们强调个体的修养和追求内在的平静与真理。
阅读这本书后,我深深感受到中国文化要义的独特之处。中国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以人为本,追求和谐与仁爱。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人们往往为了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的利益。然而,中国文化要义提醒我们,只有在关爱他人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此外,中国文化要义还强调了个体的修养和追求内在的平静与真理。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喧嚣和压力所困扰,很难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真正的自我。然而,中国文化要义提醒我们,通过修养和追求内在的平静,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化要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中国文化要义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它教导我们以人为本,关爱他人,追求和谐与仁爱;同时,它也鼓励我们修养自己,追求内在的平静与真理。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要义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价值观,更能为现代社会提供指导和启示。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化要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入人心的力量。希望我们能够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国文化要义,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 篇二
近日,我读了一本关于中国文化要义的书籍,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内涵。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样。
中国文化的要义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儒家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和和谐;道家文化注重个体的修养和追求内在的平静与真理;佛教文化强调解脱和慈悲;传统价值观则包括孝道、忠诚、诚信等。这些要义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阅读这本书后,我对中国文化要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中国文化要义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以人为本,追求和谐与仁爱。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人们往往为了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的利益。然而,中国文化要义提醒我们,只有在关爱他人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此外,中国文化要义还强调个体的修养和追求内在的平静与真理。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喧嚣和压力所困扰,很难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真正的自我。然而,中国文化要义提醒我们,通过修养和追求内在的平静,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样。中国文化要义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它教导我们以人为本,关爱他人,追求和谐与仁爱;同时,它也鼓励我们修养自己,追求内在的平静与真理。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要义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价值观,也能为现代社会提供指导和启示。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化要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样。希望我们能够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国文化要义,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 篇三
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范文
《中国文化要义》是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这本书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书中充满着“问题意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1
本来这篇文章很可能胎死腹中的,但为了养成读一本好书,写一段文字的习惯,将外化的作者的思想更好地内化成我的想法,不浪费作者的文字,亦不浪费对为了读这本书在时间、金钱等方面所做的消耗,我还是在草草翻完一篇关于建筑冷与热的文章后打开音乐,轻敲这篇文章起来。
《中国文化要义》这本书与我可说有缘,在寒假时就在图书城翻阅到,当时以没有心思在图书城中静静阅读作为理由放弃了;开学了,抱着一种不成熟的对社会学的极度渴求,在豆瓣上确认好这本书的层次后,从亚马逊买了这本书的电子版,可笑的是,当时却已忘记已经见到过这本书了。
梁漱溟在这本书中将中国与西方产生分歧的源头定在这么几个方面:理性与理智的启发;宗教与礼教的区别,他认定了西方人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是正确成熟的,将社会的发展定为三个层次,而中国却跳过了正确的步骤,理性早启而理智不足。由此,中国的封建制度得不到根本的改变,中国的科学研究被抑制:中国人多研究人事而少研究物事。中国人在周孔礼教的浸淫下,在社会四个层次(家庭、团体、国家、天下)中更加关注家庭与天下,因此,中国人很少有国家的概念,中国人也很少团结。而重礼教而轻法律(书中说古代中国除了刑法而无他法,自己估摸着也是,看古装片也没见除了打板子、坐牢、砍头及凌迟等酷刑以外的内涵),也是人们只知义务,而缺少权利意识的重要原因。
这本书写于1949年之前,中共还未能够取得中国的执政地位,其间的说法均是基于古代中国而言,而成书的时间早于新中国的成立,其中的言论应该不像政治课本那样。像今天阅读到伊东丰雄与中泽新一合写的《反建筑》一书中就用了资本主义社会看来更加客观的英国土地改革一词,而笔者觉得那就是在历史课本上社会主义国家所看待的圈地运动,“圈地”两个字将文字能够表现的那种资本主义的剥削透彻地反映出来。因此,我对民国学者所写的书更佳偏爱,对这本《中国文化要义》也更怀着尊重的心态去阅读。
也因为成书过早,书中的文字也更佳生涩,民国年代所特有的混合着文言文的简练与白话文的直白的青涩的味道使本书对我来说不比文字的内容难以接受,用硬着头皮看书也很合适。也因此,对本书的内涵只能略懂皮毛,在最近看到的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后,别人一丝不苟的阅读方式让我不禁脸红。
对书中内涵的理解暂且不谈,本书中有谈到文字的内容让我有所思。时代所衍生出来的东西是不是都是有价值的呢?在当今世界,网络的发展让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近,地球被压缩成了一个小点,身处A国的人可以看着B国人的帖子笑哈哈,这对人来说是种同化。
单看国内,一个微博热点不出半天便可在中国这个庞然大物中做到人尽皆知,而人们也乐衷于消费这样的快餐,网红便是在这种环境下生成的新鲜职业。而A站B站中流行的二次元亚文化也将自己这种与他人划清界限的做法作为标榜的筹码,一个又一个梗划分了人与人的界限,也使得人与人交流越发困难。而流行于贴吧、A站B站的将一句话缩略成一个伪成语的做法使得年轻人的交流越发简单;这也使得希望让自己符合年轻人口味的网络小编将自己的碎片化文字用这种简单的方式传达,而这亦推动了这种做法的传播。而社交网络的发展更使得这种表达贴近群众,表情包的运用甚至使得文字的运用在一定的程度上程式化,图上的文字便已经表达了发图者的想法,发图者只需使用图片便传达了自己的想法。
我并不是想将自己高高挂起,身为标准90后,我也会用“醉了”这类词表达我的情感;也对表情包的使用喜闻乐见;也认为,大多数年轻人使用这类文字只是为了运用新奇有趣的表达方式,将这作为一种文化认同的符号加以使用。
我所担心的,是这样的一种使用方式,会使中国文字的内涵在一代又一代人中变的肤浅而空壳化,僵硬化,功能化。诚然,文字的出现便是用来传达心中所想,功能化确实是一种文字所必需的;而中文却并不只是这样一种功能性的工具。相比起来,古文中蕴含的那种浓浓的味道是我最向往的,白话文的出现一方面方便了中文的传播与使用,但也使中文渐渐丧失了文言的味道;但由于文字传播的速度在过去不够快,人们获取文字的方式也很单一—便是读书,当时的作者不像现在,非得有足够的学识才著书,所以人们得到的文字亦富于内涵,充满营养,基于自己的思考,文字的力量不至流失。
而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人都是媒体,发声变得容易。也因此,发出的声也品质偏低,而上述的传播链条也使得网络—这一本来可以蕴藏巨大思想的空间变得虚有其表,只见它日益膨胀而不见有停下来反思的过程。这样,碎片化这样的新词便出现在现代人的眼前,伴随着碎片化的是大量思想不足的无聊图片与强行搞笑文字,思想这个词在网络时代似乎变得无足轻重,没有价值。
在我看来,这只是中国这个社会在走向富裕过程中没有传统文化的支撑而盲目浮躁的表象之一,梁漱溟在书中述说了中国是如何在没有宗教的情形下绵延了千年,他认为周孔礼教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类似西方宗教的地位,而21世纪的中国人连这种替代物也渐渐缺失了。照梁漱溟所说的中国古代,没有阶级之分,只有职业之分,而周孔礼教的存在让人们信守职业道德,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确实存在也没花时间去考察,但现代的中国确实在某种意义上确实了这些,道德的渐渐流失使得法律成了人们行为的准则,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没有宗教传统的国家去让人们选择权利和法律,确实需要一个过程去适应,去调节。而这过程中,人们的浮躁,贪婪只能让时间去消化,只有真正意义上提高群众的精神层次,浮躁才能渐渐褪去,娱乐化才不会是年轻人追捧的重心。
寒假在宾馆无奈看新闻,看到与英国脱欧有关的一则,记者采访几位普通群众询问他们的态度,他们竟然都能从政治,经济等较高层面去分析。我想,未来中国的群众能达到这样的层次,中国才说是真正的发达了。
突然对中国文字的简短化,表层化有所感悟,想想等什么时候写写看吧。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2
粱漱溟老先生在自序中说道:“我是感受中国问题之刺激,切志中国问题之解决,从而根追到其历史,其文化,不能不用番心,寻个明白。”循着粱先生的思考轨迹,我开始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中国文化,读完《中国文化要义》第一章,我想写下我从中得到的关于中国文化的浅显认识。
开篇诸论第一句,粱先生即给出了文化的定义:“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生活所依如同文化无所不包,中国文化亦特指中国人素昔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接着,旁征博引,给出了中国文化个性殊强的七个特征:独自创发、差异大、连续传承、包容吸收、绵延最久、文化成熟、影响远大。
独自创发是指自具特征,自成体系。如中国文字,慢慢形成,构造特殊,而不是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发展。因为中国文化的自成体系,造成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出现了中国、印度、西洋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者的局面。五千年的传承,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且在传承的过程中,包容吸收外来文化,保持根本不为其动摇变更。后二千多年的沉淀,加强了其自身内部的妥当性、调和性、成熟性。中国文化在完善自身的同时,也将影响放射于四周,其文化影响圈北到西伯利亚,南至南湖群岛,东及日本、西达葱岭以西,范围之大,是我所不敢想象的。
然后给出了自己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十四个特征,并一一细解。在此,我以小节题目依次写出我的所识所得所想。
1.广土众民
中国在动荡时期没有被军备国防、政治、经济、文化等力量都强于我国的国家吞并或消灭,屹立于西部土地上,其原因之一就是国土面积大。“国小,没有退路,没有后继,便完了。国大,尽你敌人战必胜攻必取,却无奈我一再退守以后,土地依然甚广,人口依然甚多,资源依然甚富。”国大的优势便在这时显现了出来。国大了,人也就多了,两者是相互关联的,正如“广土众民”一词组和在一起,我们不会感觉到违和一样。
2.民族同化融合
不同地域的环境造就了不同样的人。中国种族复杂,其中以汉族为主要族种。汉族对其他名族的吸收同化是让人惊叹的。满族建立清朝,学习汉人文化。这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也印证了“征服者被被征服者所征服”的名言。
3.历史长久
五千年的大国文明,延续至今,便足以证明,中国文化的悠久性。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历史是连续的,没有中断,这也造成了我们的文化具有连续性,相互联系。从远古文明、百家争鸣到明清的文化思潮,都是历史的延续。
4.力量伟大
“如吾人所知,知识实为人类文化力量之所在。”中国文化在过去能领先于世界,知识力量是必不可少的存在。经济、军事、政治力量也是强大的存在,在中国近现代却不知怎么地指不出来,或许是古人和今人都没有发现吧。
5.社会历久不变,文化停滞不前
中国在近现代出现了倒退的趋势,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有福也有祸。在封建制度的控制下,社会发展缓慢,历届君王对思想的控制,导致了文化缺乏创新,停滞不前
6.人生几乎没有宗教
“中国文化内宗教之缺乏,中国人之远于宗教。”宗教信仰贵在专一,中国宗教众多,却能相安于一家之中,甚至一人之身,中国人信宗教只是为了寻找精神上的寄托,而不贵。如国固则需文化统一,证明了文化的重要性,而中国的宗教是不统一的,宗教在这里也不重要,中国人也缺乏对宗教的兴味。
7.家庭地位重要
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从你出生,家庭和你就捆在了一起,家庭倚赖着你成功,家庭也帮助你成功。你要去提高你家庭的地位,增加它的财富。
8.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
中国的学术注重实用性,日用而不究其根本,只停留在表面。在物质方面的发明很多,却没能保存和深入研究,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祖冲之的圆周率、天文等。
9.民主、自由、平等不见提出,法制不见形成
严几道先生曾形容上个世纪的中国人,“闻西哲平等自由之说,常口呿舌矫,骇然不悟其义之所终。”长期处在封建统治下的中国人,当西洋近代潮流传来的时候,已经没有了意识。这也注定了中国民主、自由、平等、法制的这条路是崎岖不平的。
10.重道德而轻法律、不属普通国家类型、三个文化:无兵的文化、孝文化、隐士文化。这些都是中国文化里根深蒂固,不可磨灭的。
无论是在欣赏一篇文章,还是一本书,我们都应该有点自己的感受,写点什么,记点什么。正如粱先生所希望别人说他一样,“他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