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读后感【精简6篇】
《杨绛传》读后感 篇一
在阅读了《杨绛传》这本书后,我被杨绛这位杰出的女作家深深地打动和感动。通过这本传记,我更加了解了杨绛的一生,也对她的才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感敬佩。
杨绛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她以自己的作品和才华为世人所知。她的代表作《洗澡》和《我们仨》都是经典之作,深受读者喜爱。然而,在这本传记中,我发现了一个更加真实而复杂的杨绛。她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文学天才,她也有自己的烦恼和挣扎。她曾在生活的低谷中感到迷茫和无助,但她从不放弃,始终坚持自己的写作梦想。她的执着和毅力让我深受鼓舞。
在阅读《杨绛传》的过程中,我还被杨绛的智慧和独立精神所震撼。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她广泛涉猎各种领域的知识,对文学、历史、哲学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她的思想开阔,见解独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她的独立精神更是让我敬佩不已。在那个年代,女性的地位并不高,但杨绛却不甘于平庸,她追求自己的独立和自由,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种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令人钦佩。
此外,我还被杨绛与钱钟书之间的爱情故事所感动。他们是中国文坛上的传奇夫妻,他们的爱情经历了风风雨雨,却从未动摇。他们互相扶持,共同度过了岁月的艰辛和生活的困难。他们的爱情故事让我相信,真爱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真挚的感情,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通过阅读《杨绛传》,我不仅仅了解了杨绛这位杰出女作家,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她的一生和她背后的故事。她的才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作品和人生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付出才能收获,只有坚持才能成功。我希望能够向杨绛学习,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超越自己,为人生增添更多的精彩和意义。
《杨绛传》读后感 篇二
读完《杨绛传》,我对这位杰出的女作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这本传记,我看到了杨绛的才华和智慧,也了解到她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
杨绛是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深受读者喜爱。她的代表作《洗澡》和《我们仨》都是文坛上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她的作品,我感受到了她的才华和敏锐的观察力。她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让读者产生共鸣。她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对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思考。通过阅读她的作品,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人生和情感的道理,也对文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除了她的作品,我对杨绛的人生经历也深感敬佩。她经历了动荡的时代和生活的艰辛,却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她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困难,但她从未放弃。她用笔耕耘,用文字记录自己的人生,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她的坚持和勇气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明白了只要拥有信念和毅力,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此外,我还对杨绛与钱钟书之间的爱情故事深感动容。他们是中国文坛上的传奇夫妻,他们的爱情经历了风风雨雨,却依然坚定不移。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人生的起伏和艰难。这样的爱情故事让我相信,真爱是可以跨越一切困难和障碍的,只要有真挚的感情和坚定的信念,就能够战胜一切。
通过阅读《杨绛传》,我对这位杰出女作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她的才华和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坚持和勇气让我深受鼓舞。我希望能够向杨绛学习,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挑战自己,为人生增添更多的精彩和意义。
《杨绛传》读后感 篇三
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读这本书,是因为封面的一句话深深吸引着我,“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是钱钟书先生对杨绛说的一句话,也让我很想知道这是怎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女性,才能在中国被称之为“先生"的。
这位生于江南书香世家的女子,身上有着水乡女子的温柔婉约,却又蕴藏着北方女子的傲骨。婉约和傲骨,在她的身上完美地融为一体,从小受父亲杨萌杭影响,杨降拥有了自然,沉稳,善良,正直等美好品质,不得不承认,杨降先生能有如此成就与她的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父亲轻松的教育方式让小时候的杨绛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成长。父亲身上的可贵品质,让杨绛先生受用一生。贤惠的母亲,则以中国传统女性的柔软,教会她什么是包容和信任。或许,正因如此,她在尝尽了人生百味之后,依然可以淡泊从容地度过一生,于时光的荒野里,她始终如兰芷、如清水、在这纷繁的尘世里寂静欢喜。她虽生于乱世,却自始至终怀有一颗与世无争之心,外界给了她颇多赞誉、坚忍、从容、睿智、宁静…但这些于杨绛先生不过浮华如花,开过即谢,她并不曾为此动容,不曾改变分毫。始终还是那个如深谷幽兰般的女子,在岁月里温婉如初。
与钱钟书的相遇,也是因为杨绛先生的清华梦。他们有缘相遇在清华大学,在最美最好的年纪遇到彼此,一见钟情。从此便开始了他们幸福美好的生活。钱钟书先生每天一封情诗更是触动了杨绛的少女心。爱上一个人无须太多的理由。杨绛与钱钟书携手度过了大半生的时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割舍。世人常向往白头偕老,只是实现的人很少,而杨绛与钱钟书,风风雨雨几十年都未曾离散,直到死亡才叫他们分别。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杨绛先生与丈夫也不免要受到不公之事,但是他们彼此心心相印,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化险为夷。只是让人怜惜的是,世事难料,他们心爱的女儿却先早走一步,白发人送黑发人,任谁都难以承受这种打击,但是杨绛先生挺过来了。更让人心痛的是,随后丈夫也离她而去,曾经幸福快乐的一家三口,就剩下她一人了。不过此时的杨绛先生内心从容,她要听从丈夫的话,好好活。于是她又一个人活成三个人。
人不到一定阶段,是不会盘点过去的,人不到一定年龄,也是不会沉下心来思考人生的。因为,人是带着梦想来的,是带着新奇来的,从年少到年老,总想潇洒走那么一回。人生是一种过活,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理解,只有吃过了馒头,才知道馒头的味道。哪怕是摸着石头过河,哪怕是头撞在南墙上。
《杨绛传》读后感 篇四
最近在翻罗银胜著的《杨绛传》,是在读了梁实秋老先生的《雅舍忆旧》之后,觉得这些遥不可及的大师们,也有一样日常生活,或琐碎、或艰辛、或温馨,甚至有时还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一点点影子,只是他们对生活更认真、对爱情更认真、对人对事更认真,即便是战火纷飞、“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也仍然能够认真面对生活,比我们现在来讲所谓的什么挫折、困难或是生活中的不如意,显得有更大胸怀和更加艰苦的奋斗,我们比之他们相差太多太多。
书翻到第四章的时候,作者总结了杨绛的晕船哲学,很是吸引人。1938年,远在法国的杨绛、钱锺书夫妇面对国破家亡的情势,不得已带着女儿钱媛远渡重洋返回祖国,在阿多士2号的法国邮船上,由于海上风大浪急,他们经常晕船,尤其是钱锺书晕船更甚,十分难受。经过几次风浪颠簸,聪慧的杨绛对钱锺书说:坐船不晕船,就要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以船为中心,让自己永远与船稳定成90度直角,永远在水之上,平平正正,而不波动。钱锺书按照杨绛说的去做,果真有用,不晕船了。
后来,杨绛把自己这次体会凝练成了为人处世的哲学: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坐直了身子,岿然不动,身正心正,心无旁顾,风浪其奈我何?这就是杨绛的晕船哲学。杨绛也如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受到迫害和打压,杨绛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揪出来”,并且被剃了“阴阳头”,她和丈夫钱钟书一起被划分为“牛鬼蛇神”, 她被安排去扫厕所。即便是这样一种遭遇,她仍然念念不忘《堂吉诃德》的翻译,并拼尽全力将书稿保护了下来。后来在《干校六记》中,杨绛写得克制而又平静,“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努力保持丝丝温情,即柔弱温和有坚强不屈,时刻在那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着自身90度的挺立。
我们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风浪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稳稳的站立90度,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便是不被风吹倒、不被浪掀翻的最好保证。
《杨绛传》读后感 篇五
周国平曾说过:“每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定有一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一个位置对于自己是否最合宜,标准不是看社会上有多少人争夺它,眼红它,而应该去问自己的生命和灵魂,看它们是否真正感到快乐。”杨绛的一生正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她用她的一生告诉我们优雅且平淡是人生最好的样子。她虽生于乱世,却自始至终怀有一颗与世无争之心。外界给了她颇多赞誉——坚韧、从容、睿智、宁静……;
为什么那么多人敬重杨绛,不只是她留下的作品,更多的是她的品质、她的修行,她对事物的见解。杨先生她出身名门世家,书香门第,然而却恰逢乱世,历尽坎坷,看遍世态炎凉。最落魄的时候,曾经被下放到偏僻的小山村,粗布麻衣,挨饿受冻,艰难劳作,但是这些从来都不曾消磨杨绛的意志与心态。哪怕经历了再多的不美好,她也依旧笑对人生,活得通透,活得淡然。我个人认为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一是优秀的家族基因,也就是现在说的家风;杨家世居无锡,是当地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杨荫杭曾是最早反清革命运动的人物之一,之后又成为上海著名的律师。母亲唐须荌则是一个大方贤惠,身上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同时也是一个有知识的传统女性。而杨氏家族中的其他成员如杨荫榆、杨荫浏等人,要么从事于教育事业,要么献身于艺术届,也算得上一时之俊彦基于优秀的家族基因,才有其父杨荫杭独立、自律、清高和不向世俗低头的个性,塑造了杨绛不被名利所累的品行。二是良好的教育环境;杨荫杭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他曾明白地说过:“我的子女没有遗产,我只教育他们能自立。小学阶段,杨绛与姐姐曾就读于上海著名的教会学校——启明,开启了中西文化视野。后就读振华女校,校长和老师皆为名师,教科书采用外国最新版的教科书。为此,杨绛打下了坚实的中英文基础。东吴大学毕业后,杨绛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1935年杨绛随同钱钟书留学英法等国,在自由主义思想的熏陶和滋养下,她的思想和个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也为今后的自由民主思想奠定了基础,家学渊源的辉光与中西文化的交相融照;
三是博览群书;杨绛和爱人钱钟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惜时如金,嗜书如命”,她百年的阅历,横跨两个世纪,经历三个朝代,人生的阅历和大量的阅读丰富了杨绛的人生视野和艺术源头,这亦是她的生命和创作不曾枯竭的底蕴所在。加之敏而好学、勤于思考的优良品质,杨绛的创作丰富、灵动,让人咀嚼不尽,常常生出无以名状的美感、神韵。无疑与她文化构成之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丝丝相关;正因为她“腹有诗书”,所以她才“气自华”,才使她安之若素,岁月静好!时间会消逝,岁月会流失,但我们经历的那些时光和记忆会定格,美好会永存。每个人不过是凡尘中的一粒微小的尘埃,在漂泊中寻找幸福的痕迹,或许会跌跌撞撞,但身在其间骤觉开开心心、简简单单是为极好,最美丽仍然是爱,相伴牵手才是最好,为此而不惧怕这一生的波折,始终牵手到老。”“生活里有所寄托,不失为一件幸福的事。或许是物,或许是人,或许是情感,无论是哪一种,都会因有所念想,岁月得以变得更加丰盈。”“杨绛先生百岁感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盼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如杨绛先生一般,在简朴的生活中,拥有高贵的灵魂。人生不易,在短暂的一生中,不忘初心,把好本心。
《杨绛传》读后感 篇六
大多人羡慕杨绛,能遇到钱钟书这样志趣相投的人,可我不羡慕。杨绛曾对不想结婚的女儿说:“将来我们都是要走的,撇下你一个,我们放得下心吗?”
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恐怕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杰作——女儿,她竟会走在自己甚至是老伴儿前面。回忆想来,只怕如梦般遥远。
钱媛去世后第二年,钱钟书也跟随而去,落下杨绛一人独自一人存活于世。在这短短两年之内,杨绛竟承受了两次失去至爱之痛。或许是杨绛的命太长,但绝非钟书的命太短。他已陪她度过了60余年,可惜的是他们的女儿,钱媛。
钱钟书和杨绛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眼睁睁看着自己女儿的离去却无能为力,悲痛欲绝而又无可奈何。更可悲的是,钱钟书此时也是病倒在床,这意味着,杨绛在悲痛之余还要照顾自己的老伴儿,未来的一切都是不可预料的,或许,或许明天,杨绛就要面临老伴儿的离世…果不其然。杨绛一人独自过完了剩下的18年。
我不羡慕杨绛,也许有人要说,60年的曾经拥有已经足矣。如果是我,我不想要这样的曾经拥有,我不想那么久的美好被最后剩下的18年打破,在最后的日子里还是在回忆,在最后时光留下的是遗憾。而今只能从屋子里的一草一木甚至是微乎其微的空气中嗅到一丝丝以往的甜蜜…
也许杨绛余后18年存活于世,并非只为爱情,更为她的事业(杨绛翻译了《堂吉诃德》);或许,她不是独活,她在用她余下的光阴替他们一家三口一起看这繁华的世界,待到她死去那天,便能了无遗憾。
但我只是一个平凡又俗气的人,没有那么伟大的目标,更没有那么坚强的内心,所以,如果同样的事降临在我身上,我可能只会一蹶不振,既舍不得了解生命,也不愿过此般暗无天日的日子,整天浑浑噩噩…因此,我打心底里佩服杨绛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