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书籍读后感【精选4篇】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篇一
《成长的烦恼》读后感
《成长的烦恼》是一本让人深思的教育类书籍。作者朱光潜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深入探讨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惑和烦恼,旨在引导青少年正确面对成长的挑战,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这本书以朱光潜的亲身经历为主线,以一系列真实的故事和情节勾勒出青少年成长中的常见问题。作者通过讲述自己在求学时的经历和感悟,让读者感同身受,更容易与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他以一个老师的角度,剖析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心理、学业和人际关系等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首先,书中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作者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在书中,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尊重他们的个性,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些对于现代家庭教育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指导。
其次,书中还探讨了青少年在学业上的困惑和压力。作者认为,学习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过度追求分数和名次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他提醒我们要正确对待学习,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对于学习困难的孩子,作者建议家长要耐心倾听和鼓励,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最后,书中还探讨了青少年的人际关系问题。作者认为,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面临排斥、欺凌等问题,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自信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作者鼓励青少年要勇敢面对挑战,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并主动寻求帮助和支持。同时,他也提醒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人际关系,及时解决问题,保护孩子的权益。
通过阅读《成长的烦恼》,我对青少年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不仅提供了对青少年成长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案,更给予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宝贵的指导意见。我相信,只有通过正确引导和支持,我们的青少年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篇二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的艺术》是一本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教育类书籍。作者埃伦·凯勒以自己的经历和观察,探讨了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和方法,给予了读者独特的教育心得和理念。
这本书以作者自己在盲聋人学校接受教育的经历为主线,以一系列真实的故事和情节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作者从自己的经历出发,深入思考和探讨了教育的目标、方法和效果等方面的问题。她强调了教育的个性化和多元化,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潜能和需要,教育应该根据个体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设计和实施。
读完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首先,书中强调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个体的全面发展。作者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格和能力。她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自信心,让他们成为能够自主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其次,书中还探讨了教育的方法和实践。作者主张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发展规律。她强调了教育的个性化和多元化,认为每个学生都应该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同时,作者也提醒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让他们具备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书中还探讨了教育的社会责任和意义。作者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她呼吁教育者要关注社会问题和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成为有能力和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
通过阅读《教育的艺术》,我对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不仅提供了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案,更给予了教育者和家长宝贵的教育心得和启示。我相信,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责任感和社会意识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篇三
今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明白一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发誓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时候,我在学校住宿,在同寝室中,我的人缘很好。因为,我当时做人的准则就是: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必须答应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我要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人。那时,我家里也不富裕,我吃和穿都很节省,可是只要有同学跟我借钱,只要我兜里还有钱我就一定会借。渐渐地,我发现我眼中的世界似乎变了,每天我都会有无穷的快乐,每当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日子。
再后来,我当了一名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把我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相互提高。学会帮助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
但是,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勺柄太长,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别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别,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
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篇四
阅读《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深有感触,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使我们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包括三个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下面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还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
目前来说个人收获和体会是:《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
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