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的读后感(推荐6篇)
《易中天中华史》的读后感 篇一
《易中天中华史》是一本让我深受启发的历史读物。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易中天先生成功地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以古代中国的起源和发展为主题,包括夏商周的建立和统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和战乱,以及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繁荣。易中天先生以独到的观点和丰富的历史资料,生动地描绘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并深入解读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例如,他详细介绍了商朝的商鞅变法和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以及这些事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通过阅读这些章节,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古代的制度建立和社会变革,也对古代中国的智慧和创造力产生了更大的敬佩。
第二部分是关于中国历史的分裂和再统一。易中天先生着重讲述了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和唐朝的盛世。他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历史资料,再现了唐朝的繁荣和辉煌。他详细讲述了唐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生活,以及唐朝的外交关系和对外扩张。我被唐朝的伟大和开放所吸引,也被易中天对于唐朝历史的精彩解读所折服。他通过对唐朝历史的深入分析,传达了一种对历史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也启发读者思考现代中国的发展和未来。
第三部分是关于中国历史的再分裂和再统一。易中天先生详细讲述了五代十国的动荡和宋朝的崛起。他通过对五代十国的政治斗争和战争的描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他也展示了宋朝的治理能力和文化繁荣。我被宋朝文人的才华和智慧所折服,也被易中天先生对于宋朝历史的独到见解所感动。他通过对宋朝文化的解读,强调了文化的力量和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易中天中华史》,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历史的丰富多彩和深厚底蕴。易中天先生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讲述得生动有趣,引起了我对中国历史的浓厚兴趣。他的独到观点和深入解读,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他也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引发了我对现代中国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望。我相信,《易中天中华史》这本书将继续在读者中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中国历史。
《易中天中华史》的读后感 篇二
《易中天中华史》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历史读物,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全面阐述,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夏商周的兴起和统一,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和战争。易中天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历史资料,生动地描述了这一时期的政治斗争、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生活。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的制度建立和社会变革。我被书中对商鞅变法和秦始皇统一战争的详细讲述所吸引,对中国古代的智慧和创造力产生了更大的敬佩。
第二部分是关于中国历史的分裂和再统一。易中天先生重点讲述了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和唐朝的盛世。他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历史资料,再现了唐朝的繁荣和辉煌。他详细讲述了唐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生活,以及唐朝的外交关系和对外扩张。我被书中对唐朝历史的精彩解读所折服,对唐朝的伟大和开放感到敬佩。同时,易中天先生通过对唐朝历史的深入分析,让我对现代中国的发展和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
第三部分是关于中国历史的再分裂和再统一。易中天先生详细讲述了五代十国的动荡和宋朝的崛起。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他也展示了宋朝的治理能力和文化繁荣。我被书中对宋朝历史的独到见解所感动,对宋朝文人的才华和智慧感到敬佩。易中天先生通过对宋朝文化的解读,强调了文化的力量和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易中天中华史》,我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易中天先生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他也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引发了我对现代中国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望。我相信,《易中天中华史》这本书将继续在读者中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中国历史。
《易中天中华史》的读后感 篇三
秦始皇是历史上争议较多的一位人物,在“伟大领袖”赞扬他以前说他好的不多,伴随他的几乎都是“焚书坑儒”、修长城、建阿房宫等负面评价。但无论有多少争议,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即:他统一了文字等,促生了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国。
秦以前,我们理论上是个整体的中央大国,实际上是分散、半独立的联合体,各诸侯国之间不一样的东西太多了。用许慎的话说,当时是“诸侯力政,不统于王,……田畴异晦,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也就是说,法令各异,语不同声,字不同书,衣不同饰,车不同轨,而且还币不同形,尺不同长,称不同重。一句话,几乎没有一样是一样的。这颇有些像欧洲,人长得都差不多,但各国有各国语言、文字、文化、货币等等。而且,那时的我们甚至比欧洲还乱,起码人家的度量衡、汽车的标准是一样的(现在货币也统一了)。
具有如此之多的不一样“独联体”是非常容易解散的,时间一久,难免就会分裂成完全独立的小国。所以说,如果没有秦始皇的大一统下的诸多统一,恐怕就没有我们今天这个具有960万平方公里,13亿人口的大国了。正是秦始皇的诸多统一(特别是文字统一),避免了“中央之国”的分崩离析,他的这个功绩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易中天中华史》的读后感 篇四
原始时期的人类,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的史实,全凭后代的人的只言片语、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面对这些不辨真伪的猜测和推测更加考验一个人对历史的态度和把握。易中天先生本来就对历史有着很深刻的认识,在本书中又运用了王国维先生推荐的实物史实并重的治史之法。语言平实却丝毫不见一般史书的枯燥。很推荐。
在本书中难能可贵的是,不仅仅是事实的堆砌,更有作者对原始人类精神的思考。从懵懂的混沌到渐渐有知,因何母系,缘何父系,整段石器时代的脉络被这样轻松画出。读者理解的更加容易,却也反映了作者的学术高度。与此同时,在本书中提出了诸多与大众认知相悖的一些想法。虽然历史已然尘封,真相不见天日。但是却不妨碍好奇的后人追逐真相的脚步。研究没有对错,在于它给后人的启示,其意义的价值远远大于结论。
总之,本书粗粗一读是一本可爱的历史科普小文,细品却大有乾坤。看您挖到哪一层了,无论深浅,总有收获。
《易中天中华史》的读后感 篇五
《易中天中华史》读完了,完全颠覆范文澜、翦伯赞史书搞法,但以今说古的读史方法很值得阅读和借鉴。
今日偶尔发现网上质疑甚多,不妨传播一点读此书的诀窍。
名学者写史另类,肯定对反响有准备。不妨回头看看每编的后记,尤其是第一本《祖先》。
吴敬链是经济学家,易中天中华史是历史散文著作,他料定吴老会说“怎么保证你说的历史是真实的”问题,这正是他最终需要的。而后,顺理成章回答这个问题——中华史面世后的质疑。读过第一篇后记的“出发点”“目的地”“北冰洋”“导航仪”“发现号”“处女航”,便能豁然了。顺带补充一句:这易中天之处女航正是你无法“证伪”与“证不伪”之间的海域。能回答吴敬链先生的问题,还在乎其他人质疑乎?
本人与易中天老师有过一面之交,也知道一点个性。他用讲课方式著文,对于那些并非硬伤的质疑,甚至仅为自以为是的硬伤,是不屑一顾的。说到“硬伤”,于是也就挑一点:商殷不应一笔带过。商殷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已被考古发掘所证明。立足于此,“周”小国灭大邦、蛮荒克文明,以德立国、以礼治邦,结束神明、开辟人本,就更明晰了。
《易中天中华史》是一部向我们介绍中国文明发展史的著作。
01卷《祖先》
这一卷中有一个新的看法,即我们的祖先女娲、夏娃、伏羲并非指特定的某一个人,不是单一的个人,而是对祖先的统称,他们可能在不同地点同时或者先后出现的一群人。应该是女娲们,夏娃们,伏羲们。祖先都是来历不明的,说不清道不明。不论中国还是外国的都一样,所以何不把他们的名字看做是一个代号,而非确定的个人。因为最N次方那个祖先已经无证可考,去追究便意义不大,因为他们所指代的社会发展时期已经脉络清晰了,即母系、父系、族群、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时代的更迭,朝代的变换,每一次都需要大动作的“改革”,或实行新政,或否定前朝,用以显示改对了,换对了,至少比之前的好,是英明的。各项管理制度的出现体现了智慧,智慧是如何产生的?是在想办法解决问题时产生的。尧舜禹夏商周,夏禹的水利技术,殷商的青铜技术,周代的农业技术。
书中给我们列出了时间表,约五万年前,母系社会出现;约一万五千年前,母系社会结束,进入父系社会;当代我们倡导男女平等,是否再过五万年,可回归到“母系社会”?其实上一句的“母系社会”与五万年前的母系社会并非同一个意思,而是指没有了权力与统治。
02卷《国家》
首先国家的含义和根本属性在初高中政治课上已经学过了,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行使国家的根本属性。可能我上文中说的5万年后的“母系社会”也包括了阶级的消失。在5万年前的母系社会里面没有阶级,有的是对生命的崇拜。书中给出了国家的解释:依靠公共权力和公共规则,按照公共规定行使公共权力的公共机关。
美国国家精神:独立、自由、平等、科学、民主、法治。《独立宣言》和国家宪法是美国的标志: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每个人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力,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力。正是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自己中间建立起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
中国国家精神:我在想中国国家精神首先想到的是这12个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相信我们从小对很多事情都感到过好奇。
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中国”,此卷中有解答。中国,最原始的意义来源于城市,或中心城市,而且是天下或世界的中心。远古的地理位置在西周,甚至具体地点就是洛阳,因为周公营建成周洛阳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此天下之中。于是他们“宅兹中国”,这边是“中国”一次最早的出处。
03卷《奠基者》
为什么以前古人有名又有字,是什么意思?我也一直很希望给自己取一个字。03卷《奠基者》中介绍,在男二十,女十五的年纪,需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把头发盘在头顶,叫“束发”,然后女子叫笄;男子戴帽子,叫冠。第二是请嘉宾为他们起一个字。名是卑称,字是尊称。前者用来称呼晚辈学生子女和自己,后者用来称呼同辈和同辈以上的他人的。有了字,就可以进行社交,意味着成人。
易中天先生采用了很多金文,甲骨文,通过字的本来面目来揭示其含义及其演变,告诉我们历史的秘密。
《易中天中华史》的读后感 篇六
在这一节中,易中天教授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将上帝创世和女娲造人的传说,娓娓道来。令读者读得津津有味、手不释卷。
开篇讲述了女娲造人、上帝创造一切,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用泥土完成造人。上帝用泥土捏了一个取名“亚当”的男人,又用他的肋骨捏一个取名“夏娃”的女人。上帝造人就这样结束了。而女娲造人是她唯一的作为,不顾一切的企图造就全人类。后人说,女娲亲自捏的泥人是富贵之人,而甩在地上的泥浆成了贫贱之人。女娲造就了贫富人群,远古时代就有贫富差距了。
在这里,又讲了“女娲补天”起因。交战双方都是女娲的子孙:共工(水神)与祝融(火神)。结果共工战败。恼怒的共工撞倒了原本是擎天柱的“不周”山。天崩地裂,水深火热。已经闲下来的女娲再次出山。用五色石补天上的漏洞,又砍断大鳖的四条腿作为柱子,把即将塌下来的天穹重新支撑起来,让世界恢复正常。
在本节即将结束时,易中天教授提到“盘古”和“混沌”。
“世界是谁创造的?谁才是终极创造者?抱歉,无可奉告,我们没有创世神。盘古,只是分开了原本就有的天地;混沌,则连自己都是被开窍的。他们都不是创造者。按照中国哲学,创造者是《老子》的道,或者《周易》的易。道,倒是跟上帝一样无象无形,但可惜没有动手,也不是神。易,就更没有神性和神格。”
“没有终极创造者,或终极创造者没有神性和神格,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点。它对于我们民族的深刻影响,以及由此造成的成败得失,无疑是只能从长计议的话题。”
总之,上帝创造了一切是西方人的观点。西方人信奉上帝。女娲造人、女娲补天是远古时代的传说,中国人不信上帝、不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