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读后感(实用5篇)
《见字如面》读后感 篇一
《见字如面》是一本以书信为主题的读物,书中收录了许多名人的书信,通过这些书信,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与收信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文字的魅力。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对书信这种传统的交流方式有了更深的思考。
首先,我被书中的文字所打动。每封书信都是作者用心写下的,其中蕴含着对收信人的关怀、思念和祝福。这些文字简洁明了,却又充满了情感。有的书信表达了对朋友的问候和思念,有的书信是对亲人的心声,还有的书信则是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诚挚的呼吁。这些文字真实而动人,让我仿佛看到了书信背后的人们的真实情感。
其次,我被书信所传达的情感所感动。书信是一种私密的交流方式,它能够让人们在文字中流露出真实的情感。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许多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有的是对友情的珍爱,有的是对家人的思念,还有的是对社会问题的愤慨。这些情感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真实和深情,也让我思考起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
最后,我对书信这种传统的交流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多地使用手机、电脑等工具进行交流,书信已经渐渐被淡忘。然而,通过阅读《见字如面》,我意识到书信所蕴含的情感和魅力是其他交流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书信是一种慢性的交流方式,它需要作者用心去写,收信人用心去读。这种慢性交流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也可以让人们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我决定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书信这种方式与亲友交流,让我们之间的情感更加真挚和深厚。
总之,读完《见字如面》,我对书信这种传统的交流方式有了新的认识。书中的文字和情感让我感到震撼和触动,也让我思考起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书信的独特魅力,并决定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书信这种方式与亲友交流。我相信,通过书信的交流,我们能够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让我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和温暖。
《见字如面》读后感 篇二
《见字如面》是一本让人感动的读物,书中收录了许多名人的书信,这些书信不仅展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也让读者产生了共鸣。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书信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书信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多地使用手机、电脑等工具进行交流,书信已经逐渐被淘汰。然而,《见字如面》通过收录名人的书信,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书信的重要性。书信不仅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通过书信,我们可以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也可以感受到不同时代的风貌和氛围。因此,我们应该珍视书信这种传统的交流方式,将其传承下去。
其次,书信是一种真实的情感表达方式。在书信中,作者可以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收信人也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这种私密而真实的交流方式,让人们更加贴近彼此,更加真实地了解对方。在《见字如面》中,我读到了许多名人的真挚情感,这些情感让我感动不已,也让我思考起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通过书信的交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也可以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最后,书信是一种慢性的交流方式。在现代社会,人们追求速度和便利,信息的传递也变得越来越快。然而,书信是一种慢性的交流方式,它需要作者用心去写,收信人用心去读。这种慢性交流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也可以让人们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我们应该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留一些时间给书信,用书信与亲友交流,让我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和温暖。
总之,通过阅读《见字如面》,我深刻地认识到书信的价值和意义。书信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一种真实的情感表达方式。它能够让人们更加贴近彼此,也能够让人们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我们应该珍视书信这种传统的交流方式,将其传承下去。同时,我们也应该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留一些时间给书信,用书信与亲友交流,让我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和温暖。
《见字如面》读后感 篇三
你还记得你第一次写信的内容吗?你还记得第一次给谁写的信吗?你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下你的第一封信的?
在时代没有很发达以前,人们就是通过一封封信进行联系的。一封信写满了我们的思念、写满了我们报的安好,写满了让对方放心的话语,写出来字里行间我们要表达的心情,有一句话不就是这样说的;见字如面,书信见品格。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很少有人会通过写信来告诉别人思念之情、思乡之情,一个电话、一条微信就可以了表思念。
《见字如面》这是一本关于家书系列的书籍;家书你可以写给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妻子、儿女以及你最心爱的那个人。父子之间的家书,最多的是晚辈对父辈的尊敬之情、探讨、思索的问题,对父辈的关心,对家人的问候!父辈一般回信都会告诉远在千里之外的晚辈,家里一切安好,莫挂、莫念、莫不安。一封家书抵万金,儿行千里母担忧,一封家书告知家人我平安无事。
《见字如面》也是在告诫我们,闲暇的时候,还是提笔写一封书信寄给家人和你最重要的人,智能时代,或许很多人也和我一样提笔忘字,明明很简单的字,很多时候都会忘记怎么写的。“见字如面”从收到信到拆信阅读都是一种心灵的体会,一封简洁意涵的书信,字里行间藏着许多浓浓化不开的情意,央视之前就有一档明星阅读家书的节目,确实不错,我看了以后受益匪浅,觉得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家书,有着不同的含义,但相同的确实那刻思念家人的心。
用书信的方式,带领我们远离浮躁,让心在文字中安定,一字一信,最能拨动心弦。
期待准备写信的我们,期待成为笔友的我们,不论书信的内容,只为了传承中国悠悠文化传下来的一种交流方式。
《见字如面》读后感 篇四
汉字,世界上最难的语言,但同时是最有魅力的语言。毛笔字、硬笔字等多种体现方式,更给人直观的赏析。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汉字带你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信件,用汉字传递的一页小舟,承载着一个又一个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那尘封的历史与丰富的人性之窗。
《见字如面》,此书为人们打开了中国书信宝藏的大门,全书节选了若干历史时期的信件,并以原文、图片等形式,给读者以直观的感受。在如今的年代,随着互联网、手机、自媒体的兴起,信件仿佛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人们越来越喜欢方便快捷的电子邮箱、微信、qq等联系方式。人们的沟通越来越便捷了,但是信件中那字里行间流露的纯真的情感是无法替代的。
记得一篇往来回信,黄永玉写给曹禺《你多么需要他那点草莽精神》与曹禺的回信《但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光阴》,淋漓尽致的体出两位艺术大师的精神境界。黄永玉,著名画家、作家,中国画院院士。曹禺,中国现代话剧是上成就最高的创作家。信件故事发生在1983年,历经浩劫的两位大师重逢,互相探讨艺术创作的信件。
信中,黄永玉直言“我对你要严厉,你心不在戏中,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言辞恳切又犀利,在他的心中曹禺乃是大师水平,应该用更加严格的标准来衡量。面对好友的直言不讳,直白到气愤的批评与不甘,曹禺大师如获珍宝,特装裱信件摆放于家中显眼位置。回信说到:“这句话射中了要害,我浪费成熟的中年到了今日,这个年纪,才开始明白”。两位大师不仅是生活中的好友,更达到了灵魂上的碰撞。大概有才华的人、有真正成就的人,反倒是最纯真、质朴的。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始终不忘初心,保持那可爱的品质,不断前行。
还记得不经意整理衣柜时,于精美的铁盒子中发现了满满一盒子信件,是母亲珍藏的我大学时的往来信件。信中多是生活中琐碎的事件,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的问候与关切,但是看到母亲的字瞬间泪崩,每一个字里都是母亲对我浓浓的爱,浓浓的'关切,可惜当时年纪小,并没有读懂母亲那一颗担忧的、只愿我一切安好的心。这可能就是信件的魅力,它留存下来的魅力,让你在回读的时候总是有那样新的感受、新的欣喜。
《见字如面》每封信都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着你生活中的缩影,都触及一些你内心深处的感受。在当下光怪陆离的快节奏生活中,不想迷失自己,就尽量让生活节奏慢起来,提起笔,给你想念的人写一封信,道出心中的话。也许会催发出意想不到的惊喜,为了写一封信“耽误”点时间,值得。
《见字如面》读后感 篇五
《见字如面》一书同《我读》系列一样,是一档电视节目的衍生品,当时的节目组请张国立、归亚蕾、林更新、蒋勤勤等数位嘉宾倾情朗读。全书收录了七十六封承载历史片段的信,像文学作品,但因其私密性,所以又满载真情。它们是一个个引子,让读者深入其内核,了解那段背景。
拿到书,览民国风云人物,关于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的感情纠葛,却永远也避不开。书中有徐、陆二人热恋时的来往信件,让读者体会那份炽烈,那因爱而勇敢、欢喜,却又痛苦纠结的复杂情绪在信中都能感受到。之前的林徽因,都知她当初辜负徐志摩随父回国,而如今读到她临别时给徐志摩的信,才更能理解她的选择。“我不能等您回来后再做这个决定。那样,也许这个决定永远也无法做出了”,一句话,将她对徐志摩的爱表漏无疑,但同时,也将作为一个女人,想追求安稳,不愿做拆散别人的根源的那份善与柔弱看的分明。记得节目播出时,拆信人许子东老师对此有句话说的很好,他说“看你把爱情放在人生的什么位置”,面对爱情,有些人只追求曾经拥有,哪怕飞蛾扑火;有些人却甘愿把爱埋藏,留下华丽的转身与最美的回忆。逝者已矣,他们的选择无所谓对错,但不同的读者看那份选择时的心情也不会完全相同。
除了轰轰烈烈的爱情,书中也涉及古今父母给孩子的教诲,丈夫给妻子的叮咛,甚至求情信等等。书中将节目里删减的部分做了复原,古文也配了译文。编者关正文说这些信之所以能被入选,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它们能为读者提供一些认知价值,能引发思考,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每个人的一生都要上战场,真正的战场和没有硝烟的战场,但只要为了正确的目标,每一次都该勇敢无所畏惧。其中有一封上将胡琏奉令担任石牌要塞防守时写给父亲与妻子的信,篇幅虽短,却将保卫国家的誓死之心,与对家人的亏欠交织在一起,令人动容。
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书信中捡拾这些碎片,感受那至真至纯的情感,那些苦与乐、义与善,那些无奈与坚持,古今有共鸣,于读者来说,不失是一种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