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后感【精选6篇】

《大学》读后感 篇一

《大学》是毛泽东同志于1958年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以清晰的思路和犀利的观点,深刻地揭示了大学教育的本质和使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大学》中,毛泽东同志首先指出了大学教育的根本问题,即要以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他认为,大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和社会主义责任感,使他们能够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毛泽东同志还强调,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才能。

在阐述大学教育的目标后,毛泽东同志进一步讨论了大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他认为,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他还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读完《大学》后,我深感大学教育的重要性和使命。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我们要注重实践,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学》读后感 篇二

《大学》是毛泽东同志的一篇重要著作,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深刻揭示了大学教育的本质和使命,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我从《大学》中学到了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即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毛泽东同志强调,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做出贡献。这使我深刻认识到,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更是为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大学》中,毛泽东同志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他强调了学习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学习方法。这让我意识到,大学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读完《大学》后,我深感大学教育的重要性和使命。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我们应该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学》读后感 篇三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曾子在此引用上古之圣人之经典,开始阐述仁学的要义皆来自上古时期的传承,通过孔子刨根问底显示了仁学的本质来源于人之心性,一切神祇之性皆来源于本性既德性,剥离怪力乱神,去除无谓的精神崇拜,回归自然,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彻底的回归,回归无神轮,一切人皆可圣,圣不在什么地方,心性就是圣地。由此可见,无论佛教宣说无神论却再次沦入神祇崇拜,其他所有宗教都没离开有神崇拜。这是我们华夏文明最璀璨的源起。

  《尚书。周书》中德《康诰》乃周公封康叔于殷地之时所作的训辞。意为你要克制自我之私欲而昭示仁德之性,慎用刑法,善待孤寡老人等等弱者,才不会如同三监一样为了自己而使社会动乱。能够执守和实现内在心性之德于自己和天下,也只有这样实行圣贤之道于时时刻刻和事事物物中。

  《尚书。商书》中《大甲》中说到伊尹放太甲这个事件中来说明“先王顾諟天之明命”的根本性。太甲上位三年而刚愎自用,一味享乐而朝政昏乱,被伊尹放于铜宫而反省,终于明白天子与百姓无别,明白心性只要而重新国泰民安。告诉大家不管是谁皆应尊重内在心性之本,方本国顾諟天下之命。

  《尚书。虞书》至《帝典》阐述上古禅让之礼。“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也就是说通过天子内在生命中高深光明的德性来普照和谐九族百姓,以至于和睦相处,风俗归厚,才使社会处于文明,以至于普天下太平。

  通过对《尚书》三篇的经典引用,明明德之明是自觉、自发、自主、自由地彰显仁义心性,是超越的和先验的。正如孔子所说“吾欲仁,斯仁至也”。禅宗临济大师一样以人为本,心性自明,可见佛教传入中国,融合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本善才有了禅总本真,于是禅宗才是真正的汉佛之核心,完全超越原来的佛教框架。

  读书明志在于透彻心性,大学之深邃在于此。

《大学》读后感 篇四

  《大学》是我最早接触的,也是最启发我人生的一本不朽的中华古代经典。读了这本伟大的经典著作我对人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是《大学》令正值求学阶段的我对未来少了一丝迷惘,多了一丝筹划。

  《大学》为人生规划出八大阶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和至善。达至善者堪称完美。我们平常人对于达到明明德和至善,可谓是难于上青天,但我认为《大学》指引我们人人都应以至善为人生目标。这样才能达到儒家所倡导的“仁爱"与“王道”。所以我就将“至善”立为我的终极人生观,并将按《大学》中的规划去努力奋斗。

  《大学》中倡导的人生第一阶段“格物致知”就是要我们首先达到“知本”即认识自然事物的根本,对自然本质奥秘有挖掘的好奇心,从而增加认知的广度与深度。为此我平日里更加留意对一些平常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凭借我日久天长的细心观察认识,我对很多科学知识都有了本质上理解。从而坚定了我对科学的认可,认清了迷信,封建的思想无非都是自己欺骗自己,本质上是空的,而真理的根本实践证明是坚定可靠的。

  有了这种认知我发现我已自然迈向人生的第二阶段“诚意”也就是“毋自欺也”不自己欺骗自己。有了第一阶段对事物科学本质的认识做基础,第二阶段很自然的完成了过渡。然而《大学》为我们规划出的人生八大阶段,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几个过程,是需要我们一生去奋斗的。人生能达到“治国,平天下”的英雄尚且凤毛麟角,有“明明德”达“至善”者恐怕只有古今圣贤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其实并不需太过于追求人生的结果,体会《大学》中对人生提出的奋斗过程才是最主要的。

  《大学》伴随了我五六年,从一个懵懂少年到现如今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判断力的青年。《大学》对我思想上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功劳,我相信《大学》这部经典将会为我的人生绘出一幅精彩的画卷。

《大学》读后感 篇五

  中科院院士韩启德先生曾言:“我们中国在传统上是把治学和做人完全结合成一体的。”是的,在儒学体系统治中国的2000多年来,大众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关于怎样做人的。从仁、义、礼、智、信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似乎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人格系统,同时,也从思想文化的高度上,为华夏文明铺开了为人处世的漫漫长征。

  而《大学》是在这条征途中闪烁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可能没有孔子那样声名赫赫的作者,但在我看来,它意义非凡。它似乎极早地系统而直白地把做人放在了思想的核心、学习的基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不仅直接地告诉了我们修身之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性,更是摆出了一条如何修身的明智之途。这样的思想高度,是前人所未达之所,亦是后来之人无法企及的。

  朱熹曾指出:“《大学》是修身治人的规则。如人起屋相似,须先打个地盘,地盘既成,则可举而行之矣。”然而,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崛起,人们似乎把做人和治学逐渐分离,学习的内容更多地倾向于应用科学,即格物、致知。久而久之,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失去了做人的规则,甚至还出现了应试教育这样僵化了的育人系统,令人不胜唏嘘。实际上,这样的学习风气从根本上就已经失去了方向——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正心、诚意,是修身,故而,缺乏思想道德修养的求学是无法树人的,也是无法进步的,因为这样的人做不到真心诚意地热爱学问,而只是虚情假意地将学问当做是成功的工具,那么求索又怎么可能竭尽全力、精益求精呢?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坚持治学与做人的统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现代教育不可逆转的涡流。同时,也只有不断追求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修身之道,方可成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

《大学》读后感 篇六

  初次接触《大学》,不求甚解,读完一遍以后的感受即是感动。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大学》讲的并不是声情并茂的煽情故事,为何会感动呢?此时的感动不只源于文中所讲,还源于着书者及注疏者。

  总结一下,让我感动的有三点。首先,我读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一直对宋朝的学者无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总觉得他是个迂腐古板,呆滞严厉的学者,毫无灵气可言,看过这篇集注之后才发现人家并非徒有虚名。他的注疏严谨而详尽,对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来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学者的一个典型代表,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学者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地学习钻研孔圣之道,几乎是带了一种虔诚的。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也许在今天的学者身上很难再发现,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它纯粹源于治学者本身。

  接下来是第二点,《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个人道德修养与治理天下之间的辩证关系。前面很大一部分讲的是个人道德修养,“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样的。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甚至是几近苛刻的要求。“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君子自身的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严厉。

  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着追求,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第二个地方。在当今这个标榜个性的时代,人们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来状态,“个性”在张扬其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不思进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对于完美的极致追求也许并不会实现,实际上实现的人确实很少,但是他们这种对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这句话中,我看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有所作为,换句话说,就是用行动去改变现实,将目标一步步分解细化,从而逐步实现。与此同时,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渐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认真而严肃地经营人生,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养性。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面对问题要消极得多,颓废与无奈也多得多。许多时候,我们也给自己树立光辉高远的理想,然而却仅仅是止于口头,懒于行动。只是说说而已,真到要为理想吃苦的时候却畏畏缩缩,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们自己,真是汗颜。

  以上三点是我最有感触的地方。此外,《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与方的综合,它的“三纲领”,“八条目”论述了一个理想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该采取的行动。实际上,理想也是《大学》的一个主题。

  还有,文中字字珠玑,包蕴万千,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相关文章

《一蟹不如一蟹》读后感(通用3篇)

今天我读的是《一蟹不如一蟹》。这是一个成语故事,是这样的:一天,艾子来到海边,打鱼人正在收网,里面有几只螃蟹。艾子问:“这是什么?”打鱼人说:“是梭子蟹”。艾子又看到比梭子蟹小的蟹,问:...
读后感2015-08-02
《一蟹不如一蟹》读后感(通用3篇)

改变自我开始《好学生、好学法》读后感【优选6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变自我开始《好学生、好学法》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改变自我开始《...
读后感2016-01-02
改变自我开始《好学生、好学法》读后感【优选6篇】

永恒的母爱-观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有感作文【实用3篇】

我星期五在学校看了一部感人的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这个故事讲述着一对恩爱的男女,因为女的是一个私生女,所以男的母亲百般阻挠,就是不答应,男的母亲最后要女的把自己肚子里的胎儿打掉,女的结果生出来一个小...
读后感2014-02-03
永恒的母爱-观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有感作文【实用3篇】

《人间草木》读后感(实用6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间草木》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间...
读后感2015-05-02
《人间草木》读后感(实用6篇)

军训团队浮桥感悟作文【精选3篇】

前不久,我们刚迎来了一场锻炼心智的校外实践活动。在那次活动中,我们感受都非常的多。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军训团队浮桥作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一:团队浮桥  周五,下车、与教官告别、回家,随着这...
读后感2011-01-04
军训团队浮桥感悟作文【精选3篇】

《全球通史》读后感【精彩6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全球通史》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
读后感2012-04-04
《全球通史》读后感【精彩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