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知道怎么办》读后感(通用4篇)
《妈妈知道怎么办》读后感 篇一
《妈妈知道怎么办》是一本非常温暖和感人的小说。故事讲述了一个单亲妈妈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她为了给孩子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努力的故事。
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杨晓娟的年轻妈妈。她是一个贫困家庭出身的女孩,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尽管生活十分艰辛,但她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强的态度。为了给女儿一个更好的生活,她放弃了自己的梦想,选择了一份稳定但收入微薄的工作。她每天早上都要早早起床,做好早餐,然后送女儿上学。白天她忙于工作,晚上则用心地陪伴女儿完成作业。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她总是尽力给女儿提供最好的条件。
故事中,杨晓娟遭遇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她总是乐观地面对,从不放弃。她明白只有自己努力,才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做一个坚强的母亲并不容易,但为了孩子,她愿意放弃自己的一切。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我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她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超级妈妈”。她像杨晓娟一样,默默地为我们付出,从不求回报。她是我们的精神支柱,让我们感到安全和温暖。这本书让我更加懂得了妈妈的辛苦和伟大,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她。
除了对妈妈的敬佩和感激,这本书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有母爱的力量,我们就能够坚持下去。妈妈的爱是一种无私的力量,它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无论是在学习上、工作上,还是面对人生的困境,我们都可以从妈妈身上学到很多。
这本书不仅给了我很多思考,也让我更加懂得了关爱和珍惜身边的人。我希望能够像杨晓娟一样,用自己的力量去关心和帮助别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时刻珍惜和感恩自己的妈妈,让她知道她的辛苦和付出没有被白费。
《妈妈知道怎么办》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妈妈的伟大和母爱的力量。它让我懂得了要珍惜和感恩身边的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关心和帮助别人。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感人肺腑的故事,更是一本富有教育意义的读物。我相信,读完这本书的每一个人,都会对妈妈的爱有更深的体会,也会更加努力地为自己的梦想奋斗。
《妈妈知道怎么办》读后感 篇二
《妈妈知道怎么办》是一本让人感动和思考的小说。它通过一个单亲妈妈的故事,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力量,也向我们传递了关于家庭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杨晓娟的年轻妈妈,她是一个贫困家庭出身的女孩,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尽管生活十分艰辛,但她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强的态度。她为了给女儿一个更好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的梦想,选择了一份稳定但收入微薄的工作。她每天早早起床,做好早餐,然后送女儿上学。白天她忙于工作,晚上则用心地陪伴女儿完成作业。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她总是尽力给女儿提供最好的条件。
通过杨晓娟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母爱的伟大和力量。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母亲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她们愿意为了孩子放弃一切。杨晓娟没有抱怨过生活的不公,她只是默默地为孩子付出,为了给女儿一个更好的未来而不懈努力。她的爱让人感动,也让人深思。
这本小说还让我对家庭和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港湾,是给予我们力量和支持的地方。正是因为有了一个坚强的母亲,杨晓娟才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有母爱的力量,就能够坚持下去,克服一切困难。
读完这本书,我对妈妈有了更深的敬佩和感激。妈妈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人,她们默默地为我们付出,从不求回报。她们用自己的爱和关怀,让我们感到温暖和安全。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思考。我们应该珍惜和感恩身边的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关心和帮助别人。同时,也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用母爱的力量去坚持和追求自己的梦想。
总之,《妈妈知道怎么办》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妈妈的伟大和母爱的力量。它让我更加懂得了要珍惜和感恩身边的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关心和帮助别人。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感人肺腑的故事,更是一本富有教育意义的读物。我相信,读完这本书的每一个人,都会对妈妈的爱有更深的体会,也会更加努力地为自己的梦想奋斗。
《妈妈知道怎么办》读后感 篇三
假期我读了《妈妈知道怎么办》这本书,读完这本书,我的收获有很多,下面简要来分享:
一、父母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例如:我们下班回家,孩子把玩具扔了满地,我们应该怎么做?是愤怒、生气还是微笑?当你即将发火时,请拍一下情绪暂停键,思考一下我们发火的原因,是今天在单位工作的压力让自己发火?还是身体不舒服?抑或是明明已经很累却想着还有一堆家务要做而发火?如果是自身的原因,就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识别,然后接纳,不要负面情绪情绪带入亲子沟通中。
其实一个人感受不到爱的原因,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压力巨大,如果一个父母不知道管理自己的情绪,关照自己的情绪,那么他也不懂得关照自己的孩子。
二、孩子说脏话了怎么办?
这本书提到一个新名词就是“脏语气期”。孩子在3-6岁时喜欢“屎尿屁系列”用语,这属于脏语气期,是正常现象,家长可以采取消退处理法,不要给她任何的强化,孩子会探索看大人的反应,如果大人反应激烈就等于强化,例如:孩子当面说了别人的坏话时,妈妈向别人道歉即可。
三、55387定律:
这是一个美国的社会语言学家艾伯特提出来的。55%+38%+7%=100%,这是人际沟通最基础的一个规律性的东西。
55%——就是我们人际沟通的时候他决定沟通的效果是怎么样的?例如仪表、穿着是否得体、语言态度等。38%——是口气、口吻,是指讲话的语气,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语气效果也就不一样。7%——来自于语言,也就是指说的内容。
四、教育要做到一致性表达
作为父母本来是爱孩子的,但是有时你的表达可能让孩子们反感,我们要以正面的方式对话,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正面地引导。否则,孩子不会接受,亲子之间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糟糕。
语言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催眠,父母的否定多了,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真的不行。前两天看到一个抖音视频,讲的是30多岁的女儿拒绝外出工作,啃老10多年,记者采访时主角却说了一句话:“他们剪断了我的'翅膀,却想让我飞翔。”孩子的信心就是他们未来独自翱翔的翅膀,需要用心呵护、细心滋养。塑造一个人的行为,最有效的时机是在他做对事的时候,而不是在做错事的时候。
五、“富养”孩子的四个层面
第一层面:肯为孩子花钱;第二层面:肯为孩子花时间;第三层面:肯为孩子学习;第四层面:肯为孩子改变。那么,你是属于哪个层面呢?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的觉得,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必须及时充电,用理论指导实践,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不管是教育自己的孩子还是在教学工作中都能做到游刃有余。
《妈妈知道怎么办》读后感 篇四
今天正式开始读这本书了,真的是良心好书,值得推荐。
一、55387定律
55%+38%+7%=100%
55%是沟通中的态度,包括动作、表情等
38%是讲话时的语气
7%是说话的内容
人的沟通效果,55%是由态度、肢体语言、面部神情以及穿着仪表是否恰当、得体决定的;38%是由语气、口吻决定的;只有7%是来自我们说话的内容。
如果前面的55%+38%没有表达好,7%的内容也就没法传达出来了。
案例:
因为我的妈妈是一个喜欢指责抱怨的人,而我无意中长成了妈妈的样子,喜欢指责抱怨,但是,我自己觉察不到。
以前,老头经常说我:你看看你那口气、态度……
我就纳闷了,我怎么了?我一直都是这样的人呀?
因为我自己根本不觉得有问题,所以,我觉着他就是故意找事
我们经常因为我说话的口气问题,本来想要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吵着吵着吵偏了……
知道我开始学习,天呐……原来我有这么大的问题,竟然不自知。真的是越学习越感受到自己的无知。现在多了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二,优越感倾听VS同理心倾听
1、什么是“优越感倾听”?
就是孩子说话的时候,父母不自觉的带着一种优越感---“我是你爸、你妈,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所以,我懂的也肯定比你多,你就不用说那么多了,都听我的!”
“我是你爸爸、你妈,还不了解你?你一撅屁股我就知道你要拉什么粑粑,不需要你说那么多,我全知道,听我的!”
父母的心理预设像一根强有力的绳索,把父母往“说”上牵拉,同时“关闭”耳朵,下一秒就进入张嘴打断孩子,替孩子下结论,对孩子施加平判和教育的状态。
案例
我的父母就是这样的。特别是我的妈妈,总是以他的要求来要求我,而我偏偏听不进去,因为我心里不是这样想的呀,我不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我很难受呀。所以,我会提出不同的意见来,每次提出来,都会被骂的大逆不道,也会被说的“别人没有敢给我顶嘴的,就你会顶嘴。”
简体字的听,左边是“口”,指一直用嘴说话,右边是“斤”,相当于用嘴说的同时,还斤斤计较。
父母要记住,听的动作要大于说。
2、同理心倾听4要点:
①眼睛要聚精会神地看着孩子,做到十目一心,用耳为王。
②重复孩子说的话
③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去理解孩子说的话。
④全程保持语气平稳,态度温和。
三、拉波波特法则,避免争吵,达成共识
1、将对方的观点复述一遍,让对方意识到,我们明白他的看法。
2、提出对方观点中我们认可的部分,让对方认为我们足够理解他。
3、告诉对方,我们从这些认可的观点中看到了什么,让对方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有价值的。
4、提出我们反对的观点,并给出充足的理由。
5、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要用直接信息,不要用间接信息。
6、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句话中不能超过三个信息。
四、正向激励VS负向激励
你跟孩子怎么说,决定着他会变成什么人
最后面的一条“我不喜欢你这个行为,但是我永远爱你这个人”。我爱的是你这个人,哪怕你的某些行为真的不对,依然阻挡不了我爱你。
爱是无条件的,也是最难的的!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