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实用6篇)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 篇一
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家书是他与家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也是他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思考和感悟的体现。通过阅读梁启超的家书,我深受启发,对他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境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梁启超的家书中透露出他对家庭的深情厚意。他在家书中不仅表达了对家人的关心和爱护,还对家庭的和睦和幸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在一封信中写道:“家庭是一个人的根基,只有家庭幸福,才能有社会的和谐。”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意识到了家庭对于个体的重要性。梁启超在家书中对家人的关爱和家庭的重要性的强调,使我对家庭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珍惜自己的家庭。
梁启超的家书中还表达了他对社会和国家的关切。他在家书中不仅对家人的成长和幸福进行了思考,还对中国社会和国家的未来进行了探讨。他在一封信中写道:“中国需要一种新的精神力量,一种能够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和强盛的力量。”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国家的命运取决于每一个个体的努力和奉献。梁启超在家书中对社会和国家的关切和对未来的期许,激励着我要为社会和国家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梁启超的家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思想和情感都融入了家书的文字中。通过阅读他的家书,我不仅了解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一面,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作为一个家人和一个个体的一面。他的家书不仅是一种家庭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人格魅力和思想境界的展现。我相信,梁启超的家书会继续激励着后人,让我们更加珍惜家庭,关心社会,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而努力奋斗。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 篇二
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家书是他与家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也是他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思考和感悟的体现。通过阅读梁启超的家书,我深受启发,对他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境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梁启超的家书中透露出他对家庭的深情厚意。他在家书中不仅表达了对家人的关心和爱护,还对家庭的和睦和幸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在一封信中写道:“家庭是一个人的根基,只有家庭幸福,才能有社会的和谐。”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意识到了家庭对于个体的重要性。梁启超在家书中对家人的关爱和家庭的重要性的强调,使我对家庭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珍惜自己的家庭。
梁启超的家书中还表达了他对社会和国家的关切。他在家书中不仅对家人的成长和幸福进行了思考,还对中国社会和国家的未来进行了探讨。他在一封信中写道:“中国需要一种新的精神力量,一种能够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和强盛的力量。”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国家的命运取决于每一个个体的努力和奉献。梁启超在家书中对社会和国家的关切和对未来的期许,激励着我要为社会和国家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梁启超的家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思想和情感都融入了家书的文字中。通过阅读他的家书,我不仅了解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一面,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作为一个家人和一个个体的一面。他的家书不仅是一种家庭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人格魅力和思想境界的展现。我相信,梁启超的家书会继续激励着后人,让我们更加珍惜家庭,关心社会,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而努力奋斗。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 篇三
梁启超一生有两个夫人,李慧仙和王桂荃。梁启超共有有9个子女: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
梁思顺(令娴),长女,诗词研究专家。
梁思成,长子,著名建筑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其妻为林徽因。
梁思永,次子,著名考古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
梁思忠,三子,因病早殇。
梁思庄,次女,著名图书馆学家。
梁思达,四子,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
梁思懿,三女,从事社会活动。
梁思宁,四女,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
梁思礼,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启超的九个孩子之所以个个能成才,与梁启超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息息相关,梁启超在给子女的信中字字珠玑,饱蘸慈父之爱和人生指导。梁启超对孩子们的爱是发自肺腑,情真意切。这样的表达在家书中随处可见,身为父亲,梁启超当然希望他们个个成才。但在孩子们的健康和学习中间他毫不犹豫选择前者,他说:"汝必须顺承我意,若因欲速以致病,是大不孝也。汝需知汝乃吾之命根,吾断不许汝病也。"我在孩子的教育也是一直抱有这个观念,"身健则心灵,心灵则易悟。"学好习的前提是有个健康的身体。身心健康,是我教育孩子的初心,在一路前行中,不忘初心。
"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很喜欢梁任公的这句话,自己喜欢的,就想去做,而且能做的更好。
他不仅是位慈父也是位严父。他关爱呵护子女,也对其严格要求。他教育孩子们对生活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忧伤憔悴是最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总要常常保持着元气淋漓的气象,才有前途,事业可言。自己要天天满带正能量,去影响孩子,让孩子有个积极向上的好心态。
处忧患最是人生之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梁启超深知读古籍的重要性,要孩子们读论语,孟子,左传,战国策,荀子。温习暗诵,务能略举其词。尤于其中修身之文句,细加玩味,可益神智,且助文采也,益善。这些国学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必是经典所在,在哪个年代都适用,孩子马上上初中,古文会学很多,适当引导孩子多读。
梁启超对思成说:"做学问不要专于一门,我怕你因所学太专业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根源,做学问要保持无所谓的精神。
曾国藩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作甚?着急他坐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懦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梁启超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盼望孩子们都能应用这点精神。种种道理就是这样,在"润物细无声"的书信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
梁启超就像一位勤恳的园丁,辛勤耕耘,浇灌心血,最终收获丰硕果实,子女个个成才,故梁启超的为父之道和家风家教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民国时期,梁任公能有这样的教育意识和教育理念和他自己的自身修养有很大关系,好一个"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是要告诫我们,不要只想着收获,而忘记了耕耘。人人都想有好的成就,但如果我们仅仅憧憬美好未来,而不肯努力耕耘当下,这必然只能是空想。自己教育孩子就要做好自己,以身做则,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孩子自然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 篇四
最近读了《梁启超家书》感受颇深:梁启超是我国近代知名的社会活动家,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发生巨变,在辈出的英雄中,梁启超是一位杰出的而又独特的人物,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但除去他的博学和繁杂的重大社会活动外,其对子女教育的用心、投入、动情、细致、关怀、指导也是当今社会重视教育的众多家长所不及,虽历尽百年对青年人的教育仍有重大意义,值得家长和年轻人认真学习和反思。
为教育即将步入大学学习的孩子,我将该书摘抄部分交由孩子录入电脑,以便记录,深层含义为使其在逐字录入的过程中起到学习教育之效果。也感谢孩子所做的工作,但愿能使其有所获,对今后的求学之路有益处。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 篇五
最近几天,在读《梁启超家书》,颇有感触,以记之。
首先,任公和众多父母一样,在家书里经常关心儿女的学费、经济问题,不仅读书的要资助,结婚以后的子女经济窘迫,他也会慷慨解囊,一切就如天下的父母一样。
第二,任公是个极民主的父亲,对于买房子、建坟墓等本应由父母作主的事情,他会在信中征求儿女的意见,让子女真正参与到家的建设之中。
第三,任公是个极温和的父亲。女儿考试不及格,孩子入学要延迟等,他都以鼓励为主,强调的是打基础,只要基础牢固了,今后的学习自然好,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四,任公是个极开放的父亲。他的子女众多,虽然自己主要从事政治活动和文学史研究,但是对于自己的子女,从未对他们的未来进行严格的规定,思成喜欢建筑,就学建筑,思永喜欢考古,就学考古,思忠喜欢军事,就帮他联络西点军校,不管他的子女今后将从事哪一行,他都是支持的。不过有一点,他是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做官的,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做学问。
第五,任公是个极自信的父亲。对于思顺和思成的婚姻,他是极自信的,认为自己促成了两对佳偶,但婚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到底这鸳鸯谱点得好不好,尚不得而知。
我最大的感受,作为父母,教给子女的,应当是做人的道理。对做事来讲,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把基础打好了,长年累月,总会取得成就。任公用自己的给子女作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值得我们的借鉴和学习。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 篇六
梁启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一子早殇,个个成才。其中长子思成是建筑学家、次子思永是考古学家、五子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一门三院士,世所罕见。近日细读《梁启超家书》,品先哲育子之道,可谓感慨良多。
100年以前的中国,在人们的印象里,是长袍马褂、三寸金莲、拖在脑后的辫子和暗灰的呆滞的眼神。翻开《梁启超家书》,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象:梁启超称呼子女'宝贝''baby',落款是'爹爹',他给子女讲笑话、讲日常生活琐事,还时时自我调侃,他说'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想得厉害',他说'要你们知道我快活顽皮起来的样子',他的感情坦荡率真、平等开明,全然没有大家长的专制作风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习气。
'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从该书所刊出的家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读书写字、学习课程、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人际交往、恋爱婚姻等各方面都给予指导,引导子女的兴趣,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从不强求他们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图,而是反复征求子女意见,直到确认合乎子女的本心。
思庄大学没考好,梁启超及时安慰她:'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还说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愿,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姊姊、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的路。'思成在国外的学习遇到瓶颈,梁启超和他探讨学问的有用无用:'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他倡导子女兴趣要广泛,视野要开阔,主张'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他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人生之旅历途其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思成徽因美满姻缘伉俪佳话,正是梁启超一手促成的,'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他从来没有强迫孩子,只是用他的阅历为孩子做了人生指引。
梁启超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政治理念与人文取向也在家信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他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要求子女们把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梁启超九个子女,有七个先后赴海外留学,但没有一个留在国外,皆学成归国,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