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电影《大国粮仓》的观后感【精选6篇】
纪录电影《大国粮仓》的观后感 篇一
《大国粮仓》是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纪录片,它展现了中国农民的辛勤劳动和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的巨大贡献。通过这部电影,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农业的伟大和农民的伟大。
电影以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为线索,展示了不同地区农民的艰辛生活和他们为了生存而付出的努力。我看到了他们在农田里劳作的汗水,看到了他们为了丰收而拼搏的决心,看到了他们对土地的深情厚意。在电影中,我看到了农民们面对自然灾害的坚强和勇敢,看到了他们在团结协作中战胜困难的力量。这些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民的智慧和勇气,让我对他们的敬意更加深了一层。
电影还展示了中国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和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实地调研,电影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农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了解到了中国政府为农业农村发展所做的努力和投入,也看到了农业现代化的进步和成就。这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电影中的画面非常精美,摄影师通过精心的构图和用光,将农田的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帧画面都让人感叹自然的壮丽和大地的美丽。同时,电影也展示了农民们的生活场景,让观众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和情感。这些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和这个伟大的国家。
通过观看《大国粮仓》,我对中国农民的辛勤劳动和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的巨大贡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也对中国农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这部纪录片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更加敬佩那些默默奉献的农民。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纪录电影《大国粮仓》的观后感 篇二
《大国粮仓》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纪录片,它让我对中国农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展示农民的生活和农业的现状,电影让我意识到了农业的重要性和中国农民为国家粮食安全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电影中,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采访,我了解到了中国农民的艰辛生活和他们的努力。他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和困难,但他们从未放弃过对土地的热爱和对农业的信仰。他们默默地辛勤劳作,为了丰收而拼搏。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农民的伟大和他们为国家粮食安全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电影还展示了中国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和农村发展的成就。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实地调研,电影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步和成就。我了解到了政府为农业农村发展所做的努力和投入,也看到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前景。这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电影中的画面非常精美,摄影师通过精心的构图和用光,将农田的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帧画面都让人感叹自然的壮丽和大地的美丽。同时,电影也展示了农民们的生活场景,让观众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和情感。这些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和这个伟大的国家。
通过观看《大国粮仓》,我对中国农民的辛勤劳动和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的巨大贡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也对中国农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这部纪录片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更加敬佩那些默默奉献的农民。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纪录电影《大国粮仓》的观后感 篇三
有一位老人,他一直走在科研的道路上;他解决了中国14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他曾多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他曾率先在中国开展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他就是我的偶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他是一位饱经风霜而消瘦的老人,他那黝黑的皮肤是被太阳亲吻过的颜色,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一道道皱纹,须发已被匆匆流去的时光染成花白。他大步迈向田野,望着收获的水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那么静谧。他用他那双粗糙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水稻,眼里充满了喜悦。
袁隆平爷爷用一生去追求、去奋斗、去耕耘,在他最热爱、最熟悉的田地里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袁爷爷大半辈子都在研究杂交水稻,以提高水稻的产量,让全世界所有人都能吃上饱饭为目标。他有一个梦,在梦里,稻苗长得像高梁那样高,稻[比扫帚还长,稻米像花生米一样大,他就在稻穗下乘凉。50年来,他用一粒粒种子改变了世界,却只留给自己一个小小的愿望——禾下乘凉。
都说“民以食为天”,袁爷爷不断突破粮食产量,一次次打破自己创造的纪录,从八百公斤到九百公斤,再到一千公斤……袁爷爷目标永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实现了这个,又有更大的目标。
当大多数老人都安享晚年时,九十多岁的袁爷爷依然亲自下田察看水稻。水稻让他精神,即使累了,在看到自己研制的水稻技术取得成功,疲惫便瞬间消失,只剩下满心欢喜。面对未来,袁爷爷仍满怀梦想,他希望杂交水稻由目前占世界水稻面积的10%提高到20%,实现总增产3000万吨,真正造福全人类。袁爷爷用科学知识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圆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实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
他就是我的偶像——袁隆平爷爷。“知识+汗水+机遇+灵感=成功”是他一生的缩影。虽然袁爷爷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我们将会永远铭记他。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袁隆平”星会永远伴随在我们身边,散发着璀璨的光芒。“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袁爷爷,我们向您致敬。
纪录电影《大国粮仓》的观后感 篇四
袁隆平爷爷在5月22日13:07在长沙市因器官功能衰竭而去世,长沙市所有市民都为他送行哀悼。
袁隆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当时日军侵略中国,所以从小和家人逃亡,九岁时抗战结束,从此定居在小城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恢复高考之后,袁隆平考上了大学。他考的是农业大学,并没有报考爸爸让他考的政治大学。因为之前,他看到过很多饿殍在路边中国人,所以立志学农。他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在大学期间还曾去报考空军,虽然体检、政审都合格,但因理想未去当空军。
大学毕业后,23岁的袁隆平去一所大学任教,在教书期间,他经常和学生们去田地里考察,一天他在田地里发现了一株特殊的水稻,经过细密的研究之后,他说,这是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自此以后,他就开始了培育杂交水稻的工作,这个过程是相当的不容易啊!他们要在14000株水稻中寻找那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但是结果却令他很失望。但他坚持,最终还是有了发现。人工杂交水稻的工作进展得很不容易且艰辛,更可恶的是有一些人反对袁爷爷的杂交水稻,将700多株试验苗全拔了,但袁爷爷和同事没放弃,在学校里到处找,最终在废井里发现了五株水稻苗,继续坚持试验。
虽然试验过程艰难,袁隆平备受打击,但他立志要用农业科技打败饥饿威胁,所以一直坚持着水稻的种植试验。现在的杂交水稻已经发展到亩产量1000多公斤,真正的做到了高产,我们中国人的饭碗,真正的端在了自己的手中。袁隆平爷爷为我们,为我们中国人,为全世界人民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袁隆平爷爷除了是农业的专家,他还特别喜欢小提琴,他觉得小提琴能演奏出世界上最真挚感情的音乐,他在禾苗前拉小提琴,为禾苗唱歌。
正是因为有了袁隆平爷爷,才有了我们每天餐桌上的香喷喷的米饭,我们向袁爷爷致敬!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向他致敬,节约粮食!也要像他说的那样,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纪录电影《大国粮仓》的观后感 篇五
5月22日13时07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袁隆平爷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1岁。袁隆平爷爷,被称为“杂家水稻之父”,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是一位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
袁隆平爷爷出生于1930年,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百废待兴各种困难时期,跟随父母在武汉、重庆、湖南等多个地方读书,自幼就练就坚强的意志和良好学习习惯。他热爱学习,勤于钻研。在毕业时最初的志愿是当一名飞行员,但因为在参加空军选拨时,因热爱成都的美食而吃坏了肚子,结果影响了成绩的发挥,导致成绩不靠前,而留在学校从事农业研究和教学工作。他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特别是看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人的场景后,发誓要用自己的所学改进农业生产,让人们吃饱饭、不饿肚子。他数年如一日,埋头在实验室和田间地头钻研,终于研究出了“杂交稻”,让亩产量提高了好几倍,广泛种植后多养活了近亿万中国人,造福了中国乃至世界人民袁隆平爷爷在学习、科研之余,还热爱体育运动,年轻时就是一名游泳健将,即使年老了也坚持游泳锻炼;他还认真学习英语,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候,可以用一口流利的英语自然交流。同时,他还热爱生活,前不求领养一只猫,让人看到老爷爷可爱的一面。
袁隆平爷爷虽然走了,但他把自己奋斗的成果留给了我们,他的杂交水稻技术不仅让中国人民受益,还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造福当地人民。正是因为有了袁隆平爷爷的贡献,中国才成为世界粮食大国,我们国家才做到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们悼念袁隆平爷爷,就是要永远牢记他做出的突出贡献,珍惜每一颗粮食的来之不易;学习袁隆平爷爷的坚定的意志、钻研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做一名有理想、有奋斗、有爱心的追梦人。
谢谢您,袁隆平爷爷!愿您一路走好,我们年轻一带,将迎着您“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两大梦想,继续前行,逐梦新中国,创造新的未来!
纪录电影《大国粮仓》的观后感 篇六
为了一株理想中的稻,他在万千农田间走过,抚过了数不清的枝杆。踏遍千山万水,不顾岁月阻拦,黝黑的面孔,粗糙的手,他以农民之姿,屹立世界之峰。
他出生在战火纷争,破败凋敝的时代中。他看过良田无收,大地疮痍;看过灾荒肆虐,饿殍遍地;看过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那时仿佛日月都无光,人民在苦难中挣扎,而饥饿是最大的刽子手。
人间种种映入他的眼底,藏进心里,也许那时燃起心中的火种:驱散死亡的阴云,叫这日月换新天,不白来这一趟世间。 漫漫求索,从懵懂稚童到风华正茂,他心中理想的火没有被时光洪流浇灭,反而愈演愈烈。他发现了一株稻,籽粒多达230粒!他找到了那把通往胜利的钥匙,但面前仍是漫长的寻找之路。为伊着魔,烈日高照,他依旧在田地中徘徊,偶尔拂起一株稻,放在掌心细细端详。汗水顺着脸颊滚落,一滴滴压弯枝杆,晕开满目金黄。经过一日的劳累,就连廖廖无几的睡眠时间,他也在梦中追寻着,描绘那希冀中的模样。可那希望的稻株不愿被人们认识,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带着团队,顶着质疑,守着本心,他细数花开花落,静待四季更替。田中的稻换了一批又一批,他用脚丈量了万千河山,年复一年。
终于,时光拨开了迷雾,终是见得天明。他耗时9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从此滚滚稻浪在田间涌动,丰收的气息扑满大街小巷。他依旧屹立在稻田中,微风吹拂,带走了饥饿的阴影和他的青春,留下了佝偻的背影,蹒跚的步伐和一颗仍热爱奉献的心。他在稻间畅谈自己的两个梦想: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以及“禾下乘凉”。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大,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
他用瘦弱的身体,追求着更多更好,为中国人顶起了沉重的饭碗。如今,傍晚时分,炊烟袅袅而上,万家灯火闪烁,凝成一片人间星河。这是最朴质,最美好的风景。
昨夜山河齐恸震,今朝大星辞九洲,时代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终有一日,我们用1200亩的成果向祖国献礼,完成您的遗憾。请您一直注视着我们,袁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