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后感【精简6篇】
《大学》读后感 篇一
《大学》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四书五经》中的一部分,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整理而成。这本书以教育为主题,阐述了教育的目的、方法和原则,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在阅读《大学》后,深受启发,对于教育的理解也有了新的认识。
《大学》中强调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修身齐家,才能在社会上发挥积极的作用。修身是指个人的道德修养,要做到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勤奋好学等。齐家则是指家庭的和谐与幸福,要注重家庭伦理的建设,保持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和互助。治国则是指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贡献,要具备一定的才干和道德品质,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平天下则是指要关心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教育方法上,《大学》强调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格物致知是指通过实践和观察来积累知识,通过感性认识来获得理性认识。诚意正心则是指个人要真诚对待他人,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够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道德品质和才干的人,使他们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通过阅读《大学》,我深刻理解到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大学》读后感 篇二
《大学》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四书五经》中的一部分,是由孔子及其弟子整理而成的教育经典。《大学》中的内容丰富而深刻,对于教育的目的、方法和原则有着重要的启示。在阅读《大学》后,我对于教育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
《大学》中强调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目标对于教育的意义非常深远。首先,修身是指个人的道德修养,要做到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勤奋好学等。只有修身才能够形成健康的个人品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其次,齐家则是指家庭的和谐与幸福,要注重家庭伦理的建设,保持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和互助。一个人只有在家庭和睦的环境中成长,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再次,治国则是指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贡献,要具备一定的才干和道德品质,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最后,平天下则是指要关心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才能够为个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教育方法上,《大学》强调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格物致知是指通过实践和观察来积累知识,通过感性认识来获得理性认识。诚意正心则是指个人要真诚对待他人,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够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道德品质和才干的人,使他们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通过阅读《大学》,我认识到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才能够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大学》读后感 篇三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以此没世不忘也。”
“於戏!前王不忘”源自《诗经·周颂·烈文》,是周成王祭祀时赞颂先王并诫勉助祭之句。也就是说先王建立如此显赫之伟业,吾等后人不能忘记这样的伟业传承。具体又指什么呢?
也就是“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君子仰慕古贤圣人之德行,见贤思齐,见圣渴仰;而小人也乐得借用先贤之名来以此获得自利。
在东方另一个国家印度文明传承也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瑜伽这样结合、联通、合一和相应来表述。与内心心性合一而明身乃心性之化身;与天上神灵合一,如阿凡达;与古贤先圣合一而智慧似我。以至于佛教盛行而演绎到无比殊盛而繁复,君子探求无限,小人用其无限。可见正信和迷信混杂一起,难以清晰。
而儒家直探龙珠,直揭精辟,仅此一句,使真意灵魂大白与世,简单平实,仁心直露,使人深省,言下大悟。
《大学》总在不断引用先人智慧说当下实际,没有半点拖泥带水,也无修饰,更是中立直接,真实华族智慧之精要,深读其乐无穷。也由此成全了《大学》的历史地位。
生活中,我们总在道理中纠缠不清,与其说道理无非就是自我认知的一面之词,放在阳光下暴晒,还能有多少客观。一切道理皆废话,不中立,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说什么才是最根本的呢?那就“贤其贤而亲其亲”,其贤其亲变成自然之道,用在社会中就是合真之道,明辨是非之道。至此,心性洞开,与天地合一。
《大学》读后感 篇四
最近,我在紫阳国学堂学习了《大学》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懂得了许多修身的道理。
《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的德行,在于使民众日新又新,并达到最完善的境界。那么,什么是光明的德行呢?我想,最基本的就是孝敬父母。
读了这段话,让我想起古代的一个故事。赵善应是南宋的一名官员,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需要用人血和药进行治疗。赵善应二话没说,马上买药,然后用刀刺破手臂,用自己的鲜血和药,给母亲服用。在赵善应的精心照料下母亲的病很快就好了。病虽然好了,但母亲却落下了心悸的病根。一有打雷等大点的响动,母亲就会害怕。因此,每遇到雷雨天气,赵善应都会走进母亲的房间,陪伴母亲。有一个寒冬的夜晚,赵善应出远门归来,走到家门口时,随从正要敲门,赵善应却马上制止说:“别敲了,我怕惊吓到母亲。”就这样,他和随从坐在门口房檐下,挨冷受冻直到天亮。赵善应这种孝敬父母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呀!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学》这本书提出的“为人子,止于孝”的目标。自从学习了《大学》,我在家里也能孝敬父母。妈妈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我高高兴兴地敬妈妈一杯茶,妈妈就很开心。到了晚上,我来到卫生间倒一盆水,然后让妈妈洗脚,妈妈说我是个懂事的孩子。爸爸回来了,想去餐厅洗碗,我就让爸爸休息,我来洗碗。
学习了《大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道。作为孩子,孝很重要,只有做到了孝,长大以后才能做到忠和义,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事。
《大学》读后感 篇五
从小学四年级起,我开始接触了四书五经里的《大学》,在第一次接触《大学》时,只能说自己是无知的,什么也看不懂,什么也听不懂,只是在那里死记硬背,虽然背下来了,但只是在脑子里轻轻划了一道浅浅的痕迹。在经过一遍又一遍地回味之后,慢慢地我觉得《大学》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
《大学》是我的第一位文言文老师。《大学》一直在教给我们“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详细地讲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我不大了解那些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但我知道做人要有诚意,这样别人才会相信自己,我们还要修养自己的品性,不至于出去不讲礼貌,让人觉得自己是个没有好习惯,家庭教育也不好的坏孩子,让别人说自己的坏话,看不起自己,所以我们要讲礼节,要修身。
古人说道:“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但字里行间表达的意思却是那么深厚的道理,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己的品性;想要修养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大学》里面讲的道理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和我们的成长是分不开的。像小孩子的根本和大人的根本都是要修养品性,其次才是学习和工作,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品性,小则影响自己的人生,长大对社会也会有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修好身,正好心,然后做事也就简单了。
《大学》——我的第一位文言文老师,第一本接触的四书五经里的一本书,现在已经牢牢地装在我的脑海中,永远也抹不去。
《大学》读后感 篇六
《大学》原属《礼记》中的一篇,在唐宋时期开始受到重视。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告诉我们,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切都以修养身心为根本。修身这个根本抓好了,长大以后就可以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办不到的。
古代圣贤非常重视修身,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许衡是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有一次,许衡在天气非常炎热的时候路过河南沁阳,当时非常口渴,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路人纷纷去摘梨吃,惟独许衡静坐树下不动。有人不解地问:“何不摘梨解渴?”许衡答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么乱,梨树哪有主人!”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难道我们的心也无主了吗?”许衡这种“我心有主”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呀!这种“我心有主”的精神,就是《大学》提出的修身之道。
修身的“身”,指言行而言,“修身”就是修养自己的言行。人有身体,从具体的洒扫应对进退,到动静、周旋,所言所行都要合乎礼仪、礼节、与礼貌。当今,社会上有一些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就没有做到“修身”,他们与《大学》的要求相比,与古代圣贤相比,是多么可耻,多么渺小啊!
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也要把“修身”放在第一位,按照圣贤经典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比如:当有客人到家里来做客,我会先给客人倒水。放学时,有同学摔倒了,我会主动去把她扶起来。到别人家里串门,或者到学堂上课,没有经过允许,不能动他人的东西。
读了《大学》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今后我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