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孩子的故事》读后感(优质3篇)
《坏孩子的故事》读后感 篇一
《坏孩子的故事》是一本引人深思的童书,作者通过描写坏孩子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内心的真实与复杂。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坏孩子的行为并不是简单地违反规则,而是对自我探索和成长的一种表达。
首先,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所谓的“坏孩子”。许多传统的童书中,坏孩子常常被描绘成不懂礼貌、不听话、不守规矩的孩子,他们的行为总是被视为不好的榜样。然而,《坏孩子的故事》中的坏孩子们并不仅仅是一群不懂规矩的孩子,他们更多的是一群寻找自我的孩子。他们通过违反规则、尝试新事物来寻求自我认同和个性的表达。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孩子们的行为归为“坏”与“好”,而是要理解他们背后的动机和需求。
其次,这本书通过故事情节和细腻的插图,展现了坏孩子们真实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们或许是因为孤独而不断寻找伙伴,或许是因为缺乏关注而用“坏”行为来吸引注意。无论是哪种情况,这些坏孩子们的内心都存在着一种渴望和不安。通过与他们相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坏孩子们定义为“坏人”,而是要理解他们的背后,帮助他们找到更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最后,这本书也给了我们关于教育和引导孩子的启示。传统的教育往往以规则和约束为主,对于坏孩子们的行为往往采取惩罚和指责的方式。然而,《坏孩子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孩子们的内心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勇于探索和尝试,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找到更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实现自我成长。
通过阅读《坏孩子的故事》,我对“坏孩子”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孩子们内心的真实与复杂,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孩子们的行为归为“坏”与“好”,而是要理解他们背后的动机和需求。同时,这本书也给了我们关于教育和引导孩子的启示。我们应该更关注孩子们的内心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和尝试。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找到更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实现自我成长。
《坏孩子的故事》读后感 篇三
《坏孩子的故事》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坏孩子的故事》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他,特別调皮,做尽坏事却总因为运气或生活经验而躲过一次又一次的惩罚,可他一点儿也不觉得羞愧。他就是《坏孩子的故事》中的主人公一一吉姆,一个我最讨厌且印象最深刻的人物。
他很自私,甚至为了自己不惜去诬陷別人。有一次,吉姆偷了老师的卷笔刀,可他特別害怕被老师发现,于是他把卷笔刀塞进了一个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尊敬师长的好孩子—乔治的帽子里,老师看到乔治把帽子拿下后掉出了卷笔刀,误以为是乔治偷的',她很伤心,准备用细软的鞕子在乔治发抖的肩上抽着。可吉姆却没有一丝羞愧感,还觉得打得好。
读到这
里,我想,诬陷別人,真的好吗?答案是否定的。这让我想起了上作文课时的情景:周日下午,我去安徒生上作文课。正认真听老师讲课,可旁边同学却悄悄从书包里拿出他的小玩具,不停地玩,他玩得太入迷了,根本没发現老师已经快走到他的身边了。情急之下,他居然把所有的玩具都一股脑地塞到同桌的桌上。
老师过来了,发现那个同学桌上有小玩具,眉毛拧成了个"川"字,吼道:
"你为什么上课玩玩具?"
"不是,老师,我没??"
"行了,下课我找你家长谈一下!"
那位同学百口莫辩,委屈的泪水在他的眼眶里打转。一下课他气愤地质问同桌:"你为什么要陷害我?"而他却理气气壮地说:"你不过是挨了老师一顿骂而已,有什么关系呢?"
我觉得他就和书中的吉姆一样,做了错事不但不承认,还诬蔑到別人身上,他真是个可恶的人。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做错事要勇敢承认,不能象吉姆一样诬蔑他人,一定要做个诚实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