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师》观后感【优质6篇】

《钢琴师》观后感 篇一

《钢琴师》是一部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电影,该片以钢琴家温斯顿·雨果为主角,讲述了他在二战期间的故事。观看这部电影后,我被它深深地触动了。

首先,电影中的演员表现出色。艾德里安·布洛迪扮演的温斯顿·雨果非常出色,他将钢琴家的痛苦和坚韧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演技真实而感人,我被他的表演所打动。此外,托马斯·克莱舍特、艾米莉亚·福克斯和米歇尔·威廉姆斯等配角也表现出色,他们的演技为整部电影增添了不少亮点。

其次,电影所描绘的历史背景和情节引人入胜。《钢琴师》以二战期间的波兰为背景,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恐惧。电影中的场景设计和服装都非常精细,让观众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代。情节紧凑而引人入胜,让我时刻保持着对剧情的关注。电影中的钢琴演奏场景更是美轮美奂,每一次演奏都让人陶醉其中。

最后,电影所表达的主题深入人心。《钢琴师》通过温斯顿·雨果的故事,探讨了艺术与生存的关系。在战争的残酷环境中,温斯顿·雨果选择用音乐来寻找希望和慰藉。他的坚持和对音乐的热爱让他战胜了逆境,成为了一名伟大的钢琴家。这个故事让我深思,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是否应该像温斯顿·雨果一样,用艺术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总的来说,《钢琴师》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出色的演员表演、引人入胜的历史背景和情节,以及深入人心的主题,都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它让我重新思考了艺术的力量和价值,也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钢琴师》观后感 篇二

《钢琴师》是一部让我深感震撼和思考的电影。这部电影以二战期间的波兰为背景,展现了一个钢琴家的坚持和痛苦,也探讨了艺术与生存的关系。

首先,电影中的钢琴演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温斯顿·雨果的演奏技巧令人惊叹,他的指尖轻柔地触碰琴键,每一次音符都传达着他内心深处的情感。他的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表演,更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每一次演奏都让我陶醉其中,仿佛置身于美妙的音乐之中。

其次,电影中的情节紧凑而引人入胜。温斯顿·雨果在战争的残酷环境中坚持追求音乐,他的坚持和执着令人敬佩。他在逆境中不断努力,用音乐来寻找希望和力量。他的故事让我思考,我们是否也应该像他一样,在生活中保持对艺术的追求?艺术是否可以成为我们战胜困难和挑战的一种方式?

最后,电影所揭示的主题令人深思。《钢琴师》通过温斯顿·雨果的故事,探讨了艺术与生存的关系。在战争的阴影下,艺术成为了人们寻找希望和慰藉的一种方式。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电影通过温斯顿·雨果的坚持和对音乐的热爱,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艺术可以在困境中给予我们力量和勇气。

综上所述,《钢琴师》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通过出色的钢琴演奏、紧凑的情节和深入人心的主题,向观众展现了艺术的力量和价值。电影让我重新思考了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也让我明白了艺术的重要性。这部电影是一次震撼心灵的观影体验,也是一次对艺术的深度思考。

《钢琴师》观后感 篇三

  《钢琴师》是根据符瓦迪斯瓦夫·斯皮尔曼(WladyslawSzpilman)1946年出版的回忆录改编的作品。德军突然入侵波兰,二战爆发。电台钢琴师斯皮尔曼还没来得及开始他的感情,就被混乱的人群冲散。纳粹开始剥夺犹太人的一切,房屋、家庭、生命……当斯皮尔曼在一名犹奸的帮忙下幸存下来时,他务必要躲藏起来。紧之后,死亡和饥饿的阴影时刻缠绕的他。罗曼·波兰斯基以他对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讲述了钢琴家在一个充满敌意和荒谬的世界中挣扎的超道德故事。

  长达150分钟的《钢琴师》,始终在二战中华沙的废墟上徘徊,你的情绪也随之不断起伏。因为那是人类在应对死亡时坚忍不懈的告白书,是在没有人性的年代寻找人性光芒的旅程。波兰斯基使用一种残酷的方式制造节奏。他先来一点悲惨的东西,跟着再展示一点恶劣环境中的人性,然后再来点更惨的。比如先讲犹太区传言德国人要把没有工作卡的人送走,男主角就满世界替家里人找工作卡,之后最后凑齐,但给他卡的德国人或者波兰人却说“这东西帮不了你们”。果然,他们全家都被送到火车站,要运走。就在他要上开往灭绝集中营的火车时,一个替纳粹干活的犹太人救了他,让他去找地方躲起来。直到结尾,我们看到主人公重新西装笔挺地坐在广播电台里弹琴,然后跟着他的一个朋友去临时战俘营寻找那个最后救他一命的德国军官。那里来了压轴的一笔:他们没有找到。直到德国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死在了苏联的战俘营里后,人们才最后明白他的名字:威姆·豪森菲德上尉。这短短一行字幕,却带出了二战结束后仍然无处不在的冷酷现实。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影片中那一幕:钢琴师来到一座被废弃的房子,这是德国人临时办公的地方。钢琴师踉踉跄跄走进那座房子,死神在那里等着他,还有钢琴。他躲在阁楼里,听到一阵轻微的钢琴声从底楼传来,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他去楼下偷罐头,要靠它维生,被一个德国军官发现了。他,就是那个弹贝多芬的人。钢琴师告诉德国军官自我也会弹琴。萧邦第四叙事曲在他手指下飘然而出,音乐先是生疏的,渐渐流畅起来,钢琴师的手指恢复了记忆。萧邦出现了,这个波兰人,他出现了,站在一个德国人和一个波兰人之间。而一向躲在故事幕后的导演站出来讲话了,他说:“我要用一个波兰人来感动一个德国人,然后用这个德国人的感动来拯救一个波兰人;用音乐来拯救一个钢琴师,用音乐来抹去国家和种族的界线,来超越偏见和仇恨。”我想,这就是《钢琴师》如此震撼人心的原因吧。

《钢琴师》观后感 篇四

  一部在评分很高的电影,既然这么多人都推荐,那肯定是佳作,看完,也确实如此,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一个在1900年出生在弗吉尼亚号游轮上的弃婴,不,就应说是发现。找到他的锅炉工人丹尼给他起了一个1900的名字,从此他以这个名字生活在船上,虽然没有户籍也不明白自我属于哪个国家,但并妨碍别人了解他的大名。钢琴是他的生命,正如他说的那样,88个有限的琴弦能演奏出无限的曲子,给人带来无限的欢乐。与小号手的相遇使得他不为人知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虽然最终他选取与弗吉尼亚号同沉,但他还是给后人留下了自我存在的印记---那张音乐母盘。

  电影明显年代有些久远了,在很多画面中都能看出破绽,例如人们看见女神像的时候,这不能怪当年的摄影师,只要体现出主题就是好的。至于影片有时穿插些看上去很不懂的镜头,例如小号手说一幅画落地的时候,确实让我觉得奇怪。撇开这些由于技术还是编剧上的问题,这部片子确实值得力荐。

  如很多电影一样,主题玩玩在最终才表现出来,最终到达一个升华中心的效果。这部电影主题的展现就是在废弃的船舱中小号手与1900的对话,观后感《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在1900准备下船可是走到船舷一半时却掉头回到,这是电影在前面给观众留下的一个悬念,此刻他才真正告诉我们。1900害怕的不是看见的东西,而是看不见的东西,他把城市比喻成琴弦,他觉得这个琴弦太巨大,除非上帝,他这种凡人是无法弹奏的,一想到无限的镜头他就觉的恐惧。由于他是一个公认天才,最终他选取死亡而不是进入尘世也就不足为怪了。天才,正如人们常说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虽然1900没有上过岸,但他透过与乘客交流还是接触到了世界,这种不完全接触但又有些接触的状况正好使他在持续心灵独立的同时又不至于那么孤僻。

  我想每个人看这部电影都能有自我的感受,有人看到的是天才的一生,有人看到的是天才为什么会选取脱离尘世,有人看的是无限和有限这种辩证关系。无限,能够是欲望,有限,能够是时间,用有限的去实现无限,正如用88个琴弦去演奏变化的乐曲,而不是用无限去实现无限,不明白知足常乐能不能硬生生的嵌在这种思想里面。

  最终说一句,先把自我手头的事情做好,想着一堆事情,那只是空想而已,太多的选取是可怕的,当我们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毫无好处的选取中时,那真是太悲哀了。

《钢琴师》观后感 篇五

  这部电影不是旨在讲与钢琴有关的故事,而是在时代快速发展中的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和归宿的一次偏执的选择,无论电影是否玷污了钢琴,也无论这种看似乌托邦式的剧情和情结,以及其他想表达出的想法是否具备丝毫价值,至少不影响我们看到思想和生活在某些情况下仍存在某种自由,而走出影院继续面对接下来的人生时,是否还会有人相信并做一次足够的坚持?相信心中怀揣一份自己想追求的自由,无论结果如何,都赋予它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行动。

  也许需要通过一次极为艰难的抉择,甚至再经历一段不堪的岁月,在这种前提和代价之下,还有人能够做到坚持,或者哪怕到不能坚持的地步(虽然这种坚持不可能永久)?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看到,有些人自己并未能够成功达成关于自由的夙愿,但是他们却宁愿从始至终地坚持,甚至付出巨大的代价。他们让我们看到,人类思想的任何一次进步,都源于一份相信真理,渴望自由这种在当今现实下被认为是妄想的病人举动。

  不仅是一份自由,还有很多信念和东西很容易在这两个步骤便夭折。这两个步骤即是我上面所言:1,相信。2,坚持。

  然后,在现实生活中,这个结果恐怕都要形成种种失败,可喜的是,有很少的人做过了,他不只是对他自己成功的进行了一次解读,也是对这个世界做了一份看起来微乎其微的贡献——只要有一个人看到。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两个步骤对于每个人而言的难度是不同的:有的人在第一步就已然被击败,有的人却倒在了第二步,而更多的人根本就没有尝试过任何一步。

  真诚的希望自己以及更多的人能够在生活的压迫中给自己保留一丝反思的能力和机会,让自己在某些事情上,在行动和失败之前不要轻易否定一切,哪怕如影片中那样——当有一天游轮即将被爆破分解。可你已经看清自己,这个时候你选择下船离开还是留下都将是正确的选择。

  所以,我在心里并没有给这部影片评分(由于不打分无法评论,在网站上打了个“还行”),因为我觉得它对于每个人来说打不同的分都可以理解——这不同于其他影片单纯的讲专业技术或是影片内涵,而是给每个人出的一道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至于这个问题到底是在问什么,那还要看你由这部片子想到了什么,最后,抑或留下一句怒骂或不屑,都将是你对这部片子的答卷。

《钢琴师》观后感 篇六

  我觉得今天是幸福的一天,因为观看了一部精彩的电影——〈海上钢琴师〉。

  在一艘来往于欧洲和美国之间的油轮上,诞生了一个钢琴天才,他是一个弃婴,被黑人锅炉工收养,取名“1900”。1900渐渐长大,一个深夜里他来到轮船的豪华大厅,坐在钢琴前,手指神奇的在琴键上跳动,美妙的音乐流动出来,吸引了船上的人们。从此,1900成了海上钢琴师。从此他每天在海上演奏,不断的送走又迎来一批批的旅客,他就透过这些人看这个世界。多年过去,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他心爱的姑娘的下船去了,他的朋友下船去了,这艘比他还年老的大船也即将报废了,人们把成吨的炸药运到船上,搬走了船上所有的东西,准备炸船。可是他昔日的老朋友却断定1900还在船上,他固执地说服了所有人先不要炸船,在大船上苦苦寻找,终于在废墟中发现了1900。但是他却拒绝下船,最后在一声巨响后告别了这个世界!

  1900没有户口,一生漂泊于海上,又悄悄离开这个世界,只有一个和他同台演奏多年的小号手朋友知道他的存在与消失。看完这个故事让人觉得心酸和惋惜。虽然他悄悄的来又悄悄的走,人们无暇顾及他的存在,但是他的音乐、他的故事却提醒人们这位伟大的钢琴师曾经那么真实地给人们带来过欢乐。

  他是那样的善良而富有个性,他用琴声表达着自己丰富的情感。人们是否会惊讶:这样一位音乐天才为什么会选择与一艘旧船一起被炸毁却不和好朋友下船寻找新生活呢?

  那时候我想:他从小生活在海上,适应了船上的生活,陆地上的生活对于他来说是未知的,这就是导致他选择生命终结的根本原因。就好象从小掉进狼群里的孩子丧失了人的本性一样,也许与生俱来的东西并不能代替环境的影响,1900恐惧这未知的世界。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鲨鱼的故事:有一群海上捕回来的鲨鱼,凶猛异常。被关在海洋馆等待驯化,训兽员把他放在玻璃罩着的大水池里,水池外面是另一个水池,里面有许许多多的鱼。一开始,鲨鱼拼命的撞击玻璃,企图游过去觅食,但是每次都是徒劳。日子久了,它慢慢放弃了这个愚蠢的念头,开始等待训兽员的喂养。又过了很久,隔着两个水池的玻璃板被抽掉了,两个水池变成了一个,可是鲨鱼却从不肯游到那边。可见,多年的生活环境一旦改变,适应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影片不仅构思有其独到之处,以感人至深的友情为主线,还贯穿着优美的音乐。

相关文章

芳华电影观后感【精选6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芳华电影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芳华电影观后感 篇1  历史的...
观后感2018-09-08
芳华电影观后感【精选6篇】

《初恋这件小事》观后感(通用5篇)

《初恋那件小事》改编自被不少人奉为关于初恋必看的经典泰国电影《初恋这件小事》,以梁又年与夏淼淼的爱情出发,讲述了一场互相成就,共同进步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的是《初恋这件小事》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观后感2012-04-08
《初恋这件小事》观后感(通用5篇)

悠悠风铃声观后感(最新4篇)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悠悠风铃声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悠悠风铃声观后感1故事讲述了...
观后感2012-01-01
悠悠风铃声观后感(最新4篇)

疯狂原始人观后感(精选3篇)

《疯狂原始人》观后感一记得曾看过评论说,《疯狂原始人》这部影片在北美媒体评价一般,观众无一差评。不知道这个消息的真伪。不过当我自己去看了以后,确实也找不到一个给差评的地方。当然了,影片的亮点其实也并不...
观后感2015-05-07
疯狂原始人观后感(精选3篇)

太极旗飘扬观后感【经典3篇】

有人说,战争是一个巨大的绞肉机,而我觉得它更像是一个人造的人于自然之间转换器。人原来源于尘土,而通过战争,通过自然的分解和再造,很多人再次成为了尘土的一部分。从生命在的襁褓中的百般呵护和悉心照顾,到...
观后感2017-06-01
太极旗飘扬观后感【经典3篇】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800字【经典4篇】

央视“感动中国”给赵久富的颁奖辞是:“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抹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
观后感2013-01-09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800字【经典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