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实用4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篇一
《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阿米尔与他最好的朋友哈桑之间的友谊、背叛和救赎的故事,作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选择的困境。
在小说中,哈桑是一个忠诚善良的人,他对阿米尔的友谊是无条件的。然而,阿米尔在遭受背叛时没有伸出援手,而是选择了逃避和沉默。这一场景让我深感震撼,因为它揭示了人性中的自私和胆怯。阿米尔的背叛让哈桑遭受了巨大的伤害,这也成为了他一生的阴影。我开始反思自己,如果我遇到同样的情况,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我会像阿米尔一样选择逃避,还是像哈桑一样选择坚守友谊和信任?这个问题让我感到困惑和不安。
小说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主题是救赎。阿米尔从小的背叛一直困扰着他,他无法忘记自己的过错。然而,在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帮助下,他有机会弥补自己的过失。通过追寻风筝的比赛,阿米尔找到了救赎的机会,他敢于面对自己的过去,勇敢地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个情节让我感到温暖和感动,它告诉我无论过去犯下多么严重的错误,只要我们愿意承认并努力去弥补,我们都能找到救赎的道路。
此外,《追风筝的人》还通过描写阿富汗的历史背景,展现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摧毁和改变。小说中描绘的阿富汗充满了美丽和悲伤,这让我对这个国家的历史和人民有了更深的了解。我被小说中的人物命运所触动,他们的故事让我对战争和冲突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总的来说,《追风筝的人》是一部令人动容的小说,它通过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选择的困境,引发了我对自己行为和价值观的反思。它让我明白友谊的珍贵,教会了我勇敢面对过去和寻求救赎。同时,它也让我对战争和冲突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这部小说在情感上和思想上都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相信它也会一直陪伴着我。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篇二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让人动容的小说,它通过描写主人公阿米尔与他的朋友哈桑之间的友谊和背叛,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选择的困境。这本书让我深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勇敢面对过去的重要性。
在小说中,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友谊是纯粹而真实的。哈桑是一个忠诚善良的人,他对阿米尔的友谊是无私的。然而,阿米尔在关键时刻选择了背叛,这让我感到震惊和心痛。阿米尔对哈桑的背叛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这也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我深刻认识到友谊的宝贵和珍贵。我们不能轻易背叛朋友,因为友谊是建立在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的。这个故事让我反思自己的友谊,我希望我能像哈桑一样对待我的朋友,无私而真诚。
此外,《追风筝的人》还揭示了救赎的重要性。阿米尔对自己的背叛一直耿耿于怀,他无法忘记自己的过错。然而,通过与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重新联系,他有机会弥补自己的过失。阿米尔通过追寻风筝的比赛,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过去,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个情节让我感到温暖和感动,它告诉我无论过去犯下多么严重的错误,只要我们愿意面对并努力去改变,我们都能找到救赎的道路。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人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但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有勇气去面对并寻求救赎。
总的来说,《追风筝的人》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它让我反思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教会了我勇敢面对过去和寻求救赎。通过描绘阿富汗的历史和人民的命运,这本书也让我对战争和冲突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相信这个故事会一直陪伴着我,让我更加珍惜友谊,勇敢面对过去,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篇三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题记
我时常幻想自己能够预知未来,这样,有一天我面对未来的那些突然变化,就会更从容,面对陈年往事也会更慷慨。但,我平庸,如大多数人一样忙碌于琐碎繁杂的生活,纠结于匆匆逝去的时光。既然无法预知未来,便开始依赖回忆,甚至企图用琐碎的过去拼凑一个未来。余华说"回忆过去,无异于再活一次"。可有些回忆很美好,有些回忆让人显得很无知,有些回忆慢慢泛黄,有些回忆仿佛就在昨天,有些故事也总是从儿时的回忆展开。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令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尔米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尔米再度踏上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为了找回"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尔米决定救出哈桑的孩子。在被拳头捶打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善良,看到了勇敢,看到了曾经的那份真,看到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鲁迅先生说:"悲剧, 就是将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摧毁给别人看。"人生,总是在后悔伤害别人中度过,那么,人生就有反省。我坚信,反省会让自己更强大,反省会让人与人的关系更和谐,反省会变荆棘为坦途,化山穷水复为柳暗花明。青年时的那次追风筝阿米尔的自私、怯懦上海路哈桑,丧失了自己对待友情时最美好最纯真的心。但时光的飞逝,岁月的淘洗终不能减轻他心中的那份愧疚,在不断的反省中,他终于得到了救赎,找到了自己曾失去的美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说:"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避免不了犯错误。如果做不到反省,只会让自己错上加错,愈陷愈深。反省,是自己的品格高尚。古代的廉颇处处与自己的同事蔺相如为难。当廉颇听说蔺相如对敌狠对友宽的肺腑之言后,反省自己,最终悔悟,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二人终成好友。因为廉颇的反省,让他的品性得到了升华。反省,让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和谐,高尔基说:"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承认错误,将会成为你与他人关系的调和剂"。
作者将人性的真实刻画的淋漓尽致,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豫疑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机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的悲伤孤独;应当承担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现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经过了漫长的努力与期待,我们终于迈入了大学的殿堂。满意与否,我们都必须坦然接受,那是我们亲手埋下的种子所结出的果,都说大学是一个大染缸,会在不经意间将我们染成或是或否的模样。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那是长大的必经之路,就是跪着也得走完,处在大人不大人,孩子不孩子的尴尬年龄,我们在亲情、友情、爱情中迷惘彷徨,天上的风筝,随风而动,心中的风筝,沉淀而美丽,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但请在追逐的途中:勿忘初衷,不失本心。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篇四
乍见这本书,第一反应是:风筝需要追么?看完书才发现,追风筝其实是阿富汗的习俗。任何习俗,都有其代表意义,但是追风筝在阿富汗代表什么,我们姑且不论。而,作者通过这本书想“追逐”什么?读者在这本书里又可以“追逐”什么,我想,这才这篇铺满文字的絮语中所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阶级
阿富汗与我而言,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或者说是新闻联播上的一个特定名词。它曾经和“苏联”这个词紧密联系,后来是“米巴扬大佛”,现在则是“基地”。这本书里,作者对于阿富汗的苦难刻画的耗费了不少笔墨,全书笼罩在一片巨大的悲伤里,像是深圳的回南天,湿漉漉,无处不在,让人喘不过气。
当哈桑和阿米尔的友情跨越阶层的友情出现在这本书里时,让人不禁为之动容。然而,他是主人,他是仆人;他是普什图,他是哈扎拉;他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社会阶层分开,尽管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尽管他们总是并肩而行,尽管他们事实上拥有同一位父亲,但他们不得不接受社会为他们预定的座位,彼此分割。
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阶级之间的阶级断层,就像是牛郎和织女之间的那一道银河,无法轻易跨过。
即使没有战乱和分离,在阿米尔父亲没有公开承认哈桑身份之前,他们之间的阶级差距也会成为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阻碍。即使亲如兄弟,那也不是兄弟,中间还有一个“如”。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阶级固化也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一般家庭的孩子要是能在现有阶层上实现翻盘,那需要颠覆;而精英家庭家的孩子,他们只要做到守成,就可以稳固在现有阶层上,而大部分高阶层家庭的孩子会做的更好,因为他们有绝对的资源优势。起点不对等,造成的绝对是碾压式的优势。
年轻人,趁着中国阶层还未达到完全固化的状态下,抓紧努力,超越自我,才能让你的子孙后代站在更高的起点上。
二、底线
许多人会感动于小说第一页的一句话——“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
听上去,这是多么忠诚的爱。
然而,我却很讨厌这一句,甚至为这句话感到悲哀,深深的悲哀。
我们看到的家庭暴力,大部分源自于不能或不敢反抗的女人;所谓的子女不孝,几乎都来自于父母的无条件宠溺;而大部分欺人太甚,责任可能在于你毫无底线的一再退让。
阿米尔对于哈桑的伤害,除了阶层带来的权利不对等以外,还有哈桑的从不拒绝。
哈桑被杀害,而他却毫无反抗。最终,他的一生彻底沦为了阿米尔的炮灰,付出了鲜血、创伤和荣誉,而换取的只是阿米尔与爸爸亲近的愿望得以实现。
如同新生的小狗一样,你若放纵他在家里随地大小便,那你就必然要准备好未来时不时给它收拾烂摊子。但是你若在它犯错的时候,加以惩戒,及时止损,那么换来的将是不同的结果。
生活中,我们爱一个人,多是爱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如果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越多,我们对这个人就越在乎,最终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我甘愿为他去死”。可当你失去底线的时候,也就失去了自我,你的爱也会失去价值。
水满则溢,任何事情都要有底线。
希望各位,不管是爱人、生活、工作中,都能守住底线,给自己多一点空间,多一点余地,多一点爱。
三、认同
很多人说,哈桑对于阿米尔的绝对服从,源自于他自身的奴性。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他的服从,出发点是认同,阿米尔的认同。
借用一下吴志红的观点:一些家庭,那些最不受宠的孩子,反而常是最“孝顺”的孩子,他们在成年后为了得到父母的欢心会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以至于严重忽略自己的配偶和孩子的幸福。
文中有一个细节,哈桑第一次开口叫人叫的就是阿米尔。在哈桑眼里,阿米尔无疑是自己的'
亲人,如父母兄弟的一样的亲人。所以,他追逐阿米尔的认同,为了达到这一点,他们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而阿米尔,他第一次开口叫的是爸爸。在他的心里,父亲远比哈桑要重要,为了追逐父亲的认同,他将阿米尔狠狠伤害,在所不惜。
人的一生中,总在追逐着认同。而人的焦虑也有大部分源于认同感。
万恶的成功学、职业规划告诉你应该怎么样、你几岁之前应该怎么样、什么时候该去考什么……这些东西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是很有必要的,但现在的情况是这些手段竟然成为了目标。有人曾经告诉我,她想要过得生活是“让人羡慕”的生活。谁能给我一个准确的答案,什么生活是让人羡慕的?其实在这里面隐藏了一个评价体系,就是现在单一的崇尚地位、财富的扭曲价值观。
原本每个行业、职业应该有自己的评价体系。但是目前的社会现状倾向于,全拉到一个体系里:谁地位高、谁钱多。试问有用一个人的语文成绩去比另外一个人的数学成绩,然后非要得出谁优秀的比较方法吗?
从这个这个层面上来讲,我们大多的焦虑就是来源于混乱评价体系的攀比。
而如今社会,价值观单一的现状,激化了个人与恋人、朋友、家人、社会的矛盾,引发了我们深层次的焦虑。
你在追逐什么?追逐认同感?追逐自我实现?
他人的认同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反馈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人生不是绝对公平的,你无法得到所有人的认同,甚至是你最重要最亲近的人的认同。
做你热爱的,首先让你自己先认同自己。然后其他的?管他呢!
整体而言,《追风筝的人》是一部不错的小说,感情真实、构思巧妙、情节吸引,值得一读。
作者在讲故事,而我,在看故事。
作者在追逐什么?我想,他在追逐大家感情的共鸣。而我,也也在这个故事里,追逐着某种心灵的慰藉。
如此,甚好。
不枉我挤出零散的时间看完这本书,也不枉我在这夜深人静的夜晚,敲打出这一串串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