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优选6篇)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篇一

《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重要著作,也是他哲学体系中的关键之一。这本书通过对纯粹理性的批判,探讨了人类认识能力的边界和限制。在阅读完《纯粹理性批判》后,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先天判断力”的概念,也就是我们在经验之前就具备了某些基本的认识能力。他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只能通过先天的判断力来理解和认识世界。这种先天的判断力包括了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以及关于因果关系的判断。康德认为,这些先天的判断力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但同时也限制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

在阅读《纯粹理性批判》时,我深刻感受到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康德认为,我们无法超越我们的感知和先天判断力,因此我们只能认识到现象世界,而无法认识到世界的本质。这意味着,我们无法真正了解事物的内在本质和真相。我们所能了解的只是现象背后的表象,而无法真正抵达事物的本质。

这种对人类认识的限制性认识是具有启示意义的。它告诉我们,我们不能过于自信和妄自尊大地认为我们可以彻底了解世界和事物。我们应该保持谦卑的态度,认识到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对于真理的追求和探索,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抵达真理,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逐渐接近真理。

此外,《纯粹理性批判》还对于道德和宗教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康德认为,道德是人类的本性,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他强调道德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为道德不是个人的意识和喜好,而是普遍适用于所有人的规则。这对于我们理解道德和人类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纯粹理性批判》是一本具有深刻思想的哲学著作。它对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道德问题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和探讨。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于道德问题有了新的理解。这本书对于我个人的哲学思考和人生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值得一读。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篇二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的经典著作,它对于人类认识能力的边界和限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感受到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以及对于真理的不断追求。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先天判断力”的概念,即我们在经验之前就具备了某些基本的认识能力。这些先天判断力包括了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以及关于因果关系的判断。康德认为,这些先天的判断力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但同时也限制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

在阅读《纯粹理性批判》时,我深刻认识到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康德认为,我们无法超越我们的感知和先天判断力,因此我们只能认识到现象世界,而无法认识到世界的本质。这意味着,我们无法真正了解事物的内在本质和真相。我们所能了解的只是现象背后的表象,而无法真正抵达事物的本质。

这种对人类认识的限制性认识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我意识到我们不能过于自信和妄自尊大地认为我们可以彻底了解世界和事物。我们应该保持谦卑的态度,认识到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对于真理的追求和探索,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抵达真理,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逐渐接近真理。

此外,《纯粹理性批判》还对于道德和宗教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康德认为,道德是人类的本性,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他强调道德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为道德不是个人的意识和喜好,而是普遍适用于所有人的规则。这对于我们理解道德和人类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纯粹理性批判》,我不仅对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于道德和宗教问题有了新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深思人类认识的本质和真理的追求,并对我个人的哲学思考和人生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相信,《纯粹理性批判》会给更多人带来启发和思考。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篇三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

  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们可以把一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

  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通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篇四

  康德哲学是在近代大学的学术坏境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思辨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纯粹理性批判》,最突出地体现了这种学究气的一部作品。许多试图读懂康德体系的人都半途而废。不得不承认,康德思想尤其是其思想中的精华:形而上学思想确实晦涩难懂枯燥乏味。

  但是我们不能对此置之不理或不屑一顾,也不必视为畏途,望而却步。只要我们真正掌握了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通过我们锲而不舍的钻研,我们必定能进入康德哲学富丽堂皇的大厦,观赏到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启发心智的思想艺术品。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第一遍读完《纯粹理性批判》,确实觉得云里雾里,不知所措。更何况写读后感了。遂又耐着性子读了第二遍。顿时觉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能说是大彻大悟。但至少这部经典的教育名著让我欲罢不能了。我只能说若是还有充裕的时间我一定读第三遍第四遍。根据我所能理解的纯粹理性批判,我将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背景,结构,思路(内容)及评价。以下我将一一阐述。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他所提出和讨论的问题从本质上看是全新的。从其历史背景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的历史条件,就是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运动。它带来了法国启蒙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德国启蒙运动。而《纯粹理性批判》就是这些思想运动的参天大树上结出的一个硕果,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首先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叛逆精神。例如康德在这部著作的序言里,就以法国启蒙学派的大无畏精神宣布:“我们的时代是真正的批判时代。”

  其次,以牛顿和伽利略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产生为其提供了理论基奠。我们都知道,康德从青年时代道奇哲学思想成熟和创立时期,一直都处于自然科学的强大引力之下。

  最后便是以卢梭为首的人文科学的诞生,为《纯粹理性批判》的诞生提供了可能性。在康德看来卢梭是唯一一个可以和牛顿相提并论的人,他们是各种领域自然领域和人文领域的巨人。

  关于这本书的结构,我是按照目录来分的。整本书虽然层次明显,但若刻意把他们分散确实有点差强人意了。康德则依据《纯粹理性批判》在其整个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所要解决的任务和问题,将它划分为两个部分,即先验要素和先验方法论。而先验要素论又分为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

  其次,先验逻辑由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构成。最后,先验分析论又分为概念分析论和原理分析论。另外,从《纯粹理性批判》的这种结构来看,康德对人的认识能力的考察似乎是一种静态的解剖和分析。故这部经典名著我想更适合称它为:理性的解剖学。但是,《纯粹理性批判》并不只是发现和判明了认识能力的结构,而主要致力于判明由诸认识能力的结构所制约着的诸认识能力的功能,判明它们各自在知识总体和相互关心中的地位,功效和作用。unjs.com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者一条思维主线,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通性和必然性的要求,以及这些要求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

  由此可见,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思想性质,虽然属于一般形而上学,但是,本身并不就是形而上学,而是形而上学的入门式导论。

  《纯粹理性批判》的思路大致围绕三点来解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的开头就写道,人类理性在哲学或形而上学这种知识里“有一种特殊的命运:它被一些它所不能回避的问题纠缠着;因为这些问题是理性的本性向理性自身提出的,但它也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因为它们超出了人类理性的所有能力。”人类理性的本性总是要究根究底,要一直追问到水落石出,不容再问,不可再追。因此它要求建立起形而上学,去探求一切存在物的最后根据,以建立起绝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那,什么是纯粹理性批判呢。对此,康德写道:“我所谓批判,并不是批评各种书籍和学说,而是着眼于理想有可能不依赖任何经验去追求的一切知识,来批判一般理性能力,因而是判定一般形而上学是否可能,并确定其源泉,范围和界限所有这些都是从原理出发的。”

  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康德指明了批判的对象,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出发点,批判所涉及的范围以及批判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显而易见,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质上是理想的自我批判,即康德所说的理性的一切事业中最困难的事业自我认识。

  最后,怎么办。对此,康德提出,哲学应模仿自然科学走上科学之路。 综上所述,康德的“批判”的主要作用是消极的,它警告人们不要把理论的理性运用到经验以外的本体界去,亦即排除了理性的误用;但这种对认识范围加以限制的消极作用马上就表现出它也有积极的一面,因为它恰好留出了一个余地,将它交付给了实践的理性。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篇五

  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他的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同时也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也就是说,从康德开始,人们对理性进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个“哥白尼式变革”。从这一点来看,康德可以说是现代哲学的鼻祖。

  我们肯定知道康德的三大批判,而且这三大批判都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但是只要一步一步地去看去理解,一定会有所收获的。就我本人来说,看了《纯粹理性批判》以后就其思路作以下说明,这样会更有利于去理解这本书,这里当然有一部分还是其前言部分的文字。

  这本书有个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这一点非常重要,注意这一点也就把这本书的脉络给把握住了。

  当然,这本书的思路非常清晰。它分成两大部分即“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先验要素论”也就是人类认识能力中的先天要素,“先验方法论”也就是在这些先天要素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形式条件。这里应该分别加以说明:首先,因为人类的认识要经过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有从感性到理性的条件与形式。因此,在“先验要素论”里面要分别论述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

  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认为人们要认识事物必须要通过先天直观形式,也就是空间与时间,这种先天直观形式可以去整理由物自体刺激感官而引起的感觉材料,这样才能获得感性的知识,其实康德就是认为人类的认识就是建立在感官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而“先验逻辑”则包括了两个方面即“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

  在“先验分析论”中,康德在对知性的探究中发现了知性的十二对先天的纯粹概念即范畴,而知性从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出发,运用范畴去综合感性提供的经验材料,这样范畴在经验中是有有效性的,这也就是康德所说的“概念分析论“。但是知性如何去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到现象上去呢?康德在“原理分析论”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

  他认为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到现象上去要有一定的法规,也就是说它要依照范畴表把知性先天原理的体系用“直观的公理”、“直觉的预测”、“经验的类化”和“一般经验思维的公设”去构成。值得注意的是,知性先天原理只对现象有效,而对超越现象的物自体或本体则没有有效性。在“先验辩证论”中,康德认为理性要超越现象去认识超验的本体是不可能的,它最多也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并不是真正的科学。

  它是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所以这样就容易使推论因主观的需要而产生有关无条件者的概念,从而把它看作了有客观实在对象与之相对应的主体概念了。这样人们对无条件者(如灵魂、世界整体和上帝等等)都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这些都属于假知识,如关于灵魂作了含有“四名词”错误的“谬误推理”,关于世界整体则陷入了“二律背反”,关于上帝则推出了一些无客观实在性的“先验理想”等等。

  其次,在对感性、知性及理性作了分析和规定之后,作者就对在此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的形式条件作了说明,这也就是“先验方法论”。他认为纯粹理性的理论使用没有法则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的方法加以训练,从而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这样就不会让纯粹理性的使用扩展到经验之外,这种做法就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或现象的“内在的”自然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

  另外,它又说明了纯粹理性在实践方面的应用,这就说明要建立一种超验的道德形而上学是可能的,从而为《实践理性批判》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有,康德又从纯粹理性的建筑术出发,来说明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的总体构成。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篇六

  《纯粹理性批判》出自大哲学家康德。该书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对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考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这样才可以既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

  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它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被称作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伊曼纽尔·康德的生平听上去是对他这位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一生的戏称。他1742年出生在普鲁士的柯尼希斯伯格,16岁的时候进入大学,在这里教书直到73岁,除了在这个城市40英里的范围内走动外,一生从未出过远门。他不到五英尺高,胸部凹陷,过着单身汉的生活,一生不变,据说这是为了保存他那脆弱的健康状况。每天早晨5点由男仆将他唤醒,花两个小时进行学习,还有两个小时讲课,写作到下午一点,然后再去一家餐馆进餐。下午三点半,他准时散步一个小时,不管天气如何。他在菩提树下的一条小路上散步,他非常守时,邻居们都根据他每天散步的情况对表。一天余下的时间里,他会花在读书上面,并准备第二天的讲课。约在晚上十点间睡觉。

  康德的写作和讲课涉及广泛的范围:伦理学、神学、宇宙哲学、美学、逻辑学和知识理论。他在政治和神学上都属于自由主义者,他同情法国革命,直到恐怖统治为止,他相信民主,热爱自由。

  康德思想的发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职论文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提出了“关于潮汐延缓地球自转的假说”和“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这两大假说从物质自身的运动和发展来解释自然现象,摒弃了神学创世说和自然界永恒不变的观点,因此恩格斯说:“康德在这个完全适合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而且用的是很科学的方法。”

  在“批判时期”,康德对他以前的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及以休漠为代表的怀疑主义进行了批判。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著。此后他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这两部著作。三部著作的相继间世,成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诞生的真正标志。有人将他的哲学比作一座桥,想入哲学之门就得通过康德之桥。

相关文章

运营之光读后感(通用5篇)

运营之光读后感(一) 我很认可...
读后感2014-04-03
运营之光读后感(通用5篇)

无处安放的青春优秀作文900字【推荐3篇】

篇一:致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月光在亮,终将冰凉。再刻骨铭心的感情也会被时间打磨成灰,当我们还没有来的及用心去感受的时候,被风一吹便什么也不剩下了。曾经做过很美的梦,梦里有人陪我一起追逐梦想,情节很美好...
读后感2014-07-01
无处安放的青春优秀作文900字【推荐3篇】

读《史记故事·齐威王论宝物》有感 -读后感作文【经典3篇】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要问你家有什么宝贝,你可能会说出来很多,读《史记故事·齐威王论宝物》有感。可你知道齐威王的宝贝是什么吗?那我们就来看一下《齐威王论宝物》这个故事吧!有一次,齐威王和魏惠...
读后感2017-06-01
读《史记故事·齐威王论宝物》有感 -读后感作文【经典3篇】

以爱为题的作文【通用6篇】

导语:爱心,如泌人心脾的甘泉。畅饮甘泉,我们的内心变得澄澈而明亮。爱心,如熏人欲醉的海风。感受海风,我们的内心变得纯洁而宽敞。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以爱为题的作文(精选18篇),欢迎大家参考!  ...
读后感2012-08-03
以爱为题的作文【通用6篇】

不用上补习班的第一名读后感

不用上补习班的第一名读后感(一)文/孙元姝寒假里在妈妈朋友的推荐下,我读了一本好书,书的名字叫《不上补习班的第一名》。《不上补习班的第一名》这本书是韩国作家韩令熙写的,讲的是主人公小米的妈妈替小米包办...
读后感2019-08-08
不用上补习班的第一名读后感

《忘了牵手》歌词(精彩3篇)

总在某些 不经意的瞬间 心里涌起 柔软的温柔 风很念旧 停在谁的肩头 青春就这样 匆匆走过 放慢所有 回忆里的感受 只怕听见 谁忽然泪流 那些曾经 不经事的哀愁 如今是最愉快的拥有 我们挥手 终究却忘...
读后感2017-05-02
《忘了牵手》歌词(精彩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