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的精神》读后感【经典6篇】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篇一

《论法的精神》是一本关于法律精神的重要著作,作者通过深入研究法律的本质和意义,探讨了法律所具有的特殊精神和价值。在阅读这本书后,我对法律的理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对法律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我认识到法律不仅仅是一种规则,更是一种精神。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并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更是为了体现公正和正义的价值。法律所蕴含的精神,是对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体现,是对人们信仰和道德的表达。法律精神的核心是公正和公平,它要求法律对每个人都适用,不分贵贱、不分种族、不分地域。法律精神要求法官和执法者要公正无私,不能受到个人利益的干扰和影响。只有在法律的指引下,社会才能实现公正和正义,个人才能享受到应有的权益。

其次,我深刻认识到法律精神的重要性。在一个法治社会中,法律精神是社会的基石,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障。没有法律精神的存在,就无法保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社会将陷入混乱和无序。法律精神的核心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它要求每个公民都要遵守法律、尊重法律,同时也要求执法者要依法行事、公正执法。只有全社会都拥有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才能共同维护法律精神的实现。

最后,我意识到法律精神的培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法律精神的形成和弘扬需要法律教育的普及和提升,需要法律意识的增强和强化。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界都应当共同努力,为法律精神的培育和传承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法律精神的培育也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健全,需要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的提升。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的努力,才能够真正实现法律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阅读《论法的精神》,我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深刻的提升。法律不仅仅是一种规则,更是一种精神,是对公正和正义的追求。法律精神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石。为了培育和传承法律精神,我们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公平和法治的社会。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篇二

《论法的精神》是一本令人深思的著作,通过对法律精神的探讨和分析,使我对法律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这本书首先告诉我,法律不仅仅是一种规则的集合,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法律精神的核心是公正和正义,它要求法律对每个人都适用,不分贵贱、不分种族、不分地域。法律精神要求法官和执法者要公正无私,不能受到个人利益的干扰和影响。只有在法律的指引下,社会才能实现公正和正义,个人才能享受到应有的权益。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法律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规则,而是深入理解了法律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和价值。

其次,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法律精神的重要性。法律精神是社会的基石,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障。没有法律精神的存在,就无法保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社会将陷入混乱和无序。法律精神的培育和弘扬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界都应当共同努力,为法律精神的培育和传承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法律精神的培育也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健全,需要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的提升。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的努力,才能够真正实现法律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最后,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法律精神的培育需要个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每个公民都应当遵守法律、尊重法律,同时也要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治思维。只有通过个人的自觉遵守和践行法律,才能够真正体现法律精神的核心价值。法律精神的培育不仅仅是政府和执法者的责任,更是每个公民应当承担的义务。

通过阅读《论法的精神》,我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法律不仅仅是一种规则,更是一种精神,是对公正和正义的追求。法律精神的培育和弘扬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每个公民的自觉遵守和践行。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才能够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公平和法治的社会。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篇三

《论法的精神》这本书对于理解法律的精神和意义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正义,更是为了保护人民的权益和利益。法律的精神是法律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它体现了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和公正性。

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作者详细探讨了法治的重要性和意义。法治是一种社会治理的方式,它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保障了人民的权益和自由。法治的核心是以法律为准绳,以公正为原则,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法治的精神是法治体系的灵魂,它体现了法律的权威和效力。

在《论法的精神》这本书中,作者还讨论了法律的发展和变革。法律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而不断发展和完善。法律的发展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和要求,保护人民的权益和利益。法律的变革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和矛盾,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法律的精神是法律发展的动力和指引,它激励着人们不断创新和改革。

通过阅读《论法的精神》,我对法律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法律不仅仅是一种规范行为的工具,更是保障社会秩序和公正正义的基石。法律的精神是法律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它体现了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和公正性。法律的发展和变革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和要求,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只有通过深入理解法律的精神,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利益,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和法治的社会。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篇四

  在《论法的精神》这部巨著中,孟德斯鸠认为公民自由分为两种:哲学上的自由和政治上的自由。哲学上的自由是意志的自由,而政治上的自由则是与法密切相关的。确保政治上的自由即是“法的精神”所探讨的问题。

  “公民的自由主要依靠良好的刑法”,这是孟德斯鸠对自由与刑法关系的科学概括。而事实上,“刑法是为保障自由而存在的”,则是他对刑法的价值定位。刑法从专制与镇压的工具,到公民自由的保障,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也是古代及中世纪刑法与近代及现代刑法的根本分野。

  刑法应该为保障自由而存在,但刑法本身却并不能创造自由,而仅仅是保障自由存在的一个工具而已。然而在不同的政治制度架构中,公民自由程度不同,刑法性质也就因而有别:在专制政体下,刑法的原则是制造恐怖;在君主政体下,刑法则对荣誉的捍卫;而在共和政体下,无论是民主政治或是贵族政治,品德和节制是刑法原则,也是其政体的原则。

  因此,不论是在何种政体之下,都需要罪行法定原则来防止立法权与司法权的滥用,保障公民的自由。如果刑法的每一种刑罚都是依据犯罪的特殊性质去规定,就是自由的胜利。这样,刑罚就不是人对人的暴行了。实现刑法的效力不是在于刑罚的严酷与否,而是在于公民对刑罚的畏惧,哪怕只是一种口头惩罚。所以,要实现刑法效力的最大化,就必须强化公民的荣誉感。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篇五

  《论法的精神》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查理·路易·孟德斯鸠(1689—1755)最重要的著作,内容涉及广泛,它以法律为中心,又遍涉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宗教、道德、哲学、历史、地理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展示了一幅广阔的思想画卷。特别是它以独特方式研究和论述了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国际法学等一系列课题,成为一部独具风格的资产阶级法学百科全书。

  《论法的精神》一书反映了当时处于社会下层的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对于政治与经济的愿望。全书在政治理论上极力主张建立相互制衡的三权分立。在法律理论方面阐述了法律的定义和种类,法律与各种事物的关系,刑法和民法的理论,以及立法的理论。孟德斯鸠认为法由事物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也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由此将法律分为人定法和自然法,提出了立法应与政体相互适应的原则。并且讲述了法律与防御力量、进攻力量、政治制度自由、公民自由、气候、土壤、贸易、宗教习俗、货币等各种事物的关系。全书在经济理论上认为私有财产权是人类的自然权利。在地理环境决定论中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应当考虑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土壤等,和人们的性格、感情有关的这些因素。

  该书首先讲述了政体对立法权的归属有重要影响。孟德斯鸠认为政体的有无与法治有着直接关系。专制政体意味着恐怖、专横和暴力,既无法律又无现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所以在专制政体下,根本就无所谓立法权。君主政体与专制政体相比虽由也是单独一人执政,却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所以君主政体下,君主和少数贵族握有立法权。至于共和政体,它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但并不等于说就是有法治可言的。但是有一条基本法则,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共和国的人民的权力是相对平等的。三种政体对法律的繁简、法律的体系、法律的内容等,也都有着重要意义。

  三种政体最突出的表现应当是人民的自由度是完全不同的。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孟德斯鸠强调了法律与自由的统一。他认为法治国中行政权没有专横垄断的余地,因而只有在法治国才有自由。一个人只有受法律支配才有自由,我们自由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法律之下。同时他又强调了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在一个国家里,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去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很明显独裁的专制政体是人民所不希望的,人民被极大的奴役着。君主政体也是不太保险的,共和政体则需要防止人民的委托人隐蔽自己的腐化。腐化了的委托人常常口口声声称赞人民的伟大,来掩盖自己的野心;他们不断赞赏人民的贪得无厌,来掩盖自己的贪得无厌,最终让人民陷入不幸之中,人民的自由也就不复存在了。为了约束这样的事情发生,或者尽可能的避免独裁,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原则。在他眼中,一个国家的权力不能完全集中在一个人手中,必须分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部分。孟德斯鸠关于三权分立最初的学说的研究是以罗马为背景的。罗马人民掌握有最大部分的立法权力,一部分的司法权和行政权的一部分了;元老院掌握大部分的行政权和某一方面的立法权,并且同时掌握一部分的司法权,具有任命部分法官的权力,并以此来对抗人民的权力。国家的权力被分别掌握在不同的人手中,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制衡,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一人独裁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三权分立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是具有一定进步作用的。

  三权分立真正的实践者是美利坚合众国,并且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完善。根据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联邦政府由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分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是最高立法机构,有权弹劾总统和联邦法官;总统是国家元首和行政首脑,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行政高级官员、执行各项立法,拥有军事统帅权和外交权,总统的行政命令具有法律效力,总统及其所任命的各部部长不对国会负责,在紧急状态下总统可采取宪法以外的非常措施;联邦法院由若干终身任期的大法官组成,是最高的司法部门,对宪法和各项法案有最终解释权,有权裁决涉及国家和各州之间的重要案例。罗斯福新政时期,行政权力全面扩张,打破了旧的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的平衡,确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新的三权分立的格局。

  三权分立的本质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虽然有利于防止独裁统治的出现,但是三权的分立和制衡是在资产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跟其他所谓的民主的制度一样,并不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且三大国家权力机关相互制衡,有时也容易导致效力低下。事实上,在实践中美国也难以彻底贯彻三权分立原则。

  我国现代化建设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全面改革的今天,需要借鉴并吸收被实践检验证明的他国体制的精髓部分,加强并完善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而更好的体现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这将对我国的国家建设是大有裨益的。由于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导致政治制度是有很大差别的。我们确实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盲目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不仅误读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也将会极大的危害了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任何的改革,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共和国中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任何的举措都有可能工程浩大,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毕竟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是建立在研究西方社会的基础上的政治体制,有极大的局限性,并且由于三权分立各部门相互制约,在他们的利益、目标各异时,常常难以达成一致,最终将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国家将难以应付。正如汶川大地震,为什么我们的政府反应如此快速,就是因为我们团结一致,联合出击,积极应对灾难。我们成功的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可,也是因为我们国家的政体制度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这些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十分佩服的,甚至可以说是十分羡慕我们的。我国应当根据本国国情,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小心谨慎的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前进之路,切不可盲目崇拜。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种体制符合中国实际,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多牵扯。

  佛教禅师认为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有所感悟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至参禅彻悟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就是参禅的最高境界。要真正读懂孟德斯鸠大师的《论法的精神》这部经典之作,还是需要多多学习专业知识才能真正有所感悟的。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篇六

  《论法的精神》是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的集大成作品。也是世界法学史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法学著作。作为一个法学专业的学生,我读了这部著作觉得受益匪浅。

  本著作共分为六卷三十一章,在第一卷中主要是在阐述法律与政体的关系。著者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了法律的定义、法律和政体的关系、政体的种类以及它们各自的原则。在他看来主要存在三种政体: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紧接着他又在书中阐释了各个政体与法律的关系,例如他将民主政体分为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然后又分别将他们与法律的关系进行详细地阐释。在这当中他无情的鞭挞着封建专制并赞扬了民主的制度,可见这位著名启蒙思想家是多么的向往民主。他在这一章节中说民主政治的国家有一种强悍的原动力——品德。

  并且称民主国家中的执法的人要遵从法律并且承担责任。这些都在证明着这位启蒙思想家的伟大之处,他能够准确的总结民主政治与法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且也引入了法所不能调节的范围比如品德。在这一卷之后的几章孟德斯鸠又阐述了教育法律与政体的适应,立法与政体的适应,各种政体原则所产生的结果与民法、刑法的繁简,判决的形式,处罚的方式等之间的关系,政体原则与限制奢侈的法律、奢华以及妇女身份的关系最后概括总结了三种政体的腐化。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政体原则与限制奢侈的法律、奢华以及妇女身份的关系。在这一章中作者阐释了奢侈和奢华的由来,即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的存在,这一观点的提出让我不禁感叹这位思想家竟具有如此的前瞻性和令人惊叹的智慧!而且在这之后这位大思想家还就中国限制奢华以及奢华之后的后果进行了阐释,他认为中国人口规模十分之大,所以奢华在中国十分可怕,中国的君王要求臣民们男耕女织去做一些生存之必要之事而非去做一些供人享乐的工艺。他还在其中提到了中国历代君王灭佛之事。此外他还指出历代君王无不是从艰苦起家夺得江山而最后也都以骄奢淫逸收场。他广泛的知识让人不得不钦佩而且概括的也非常准确,即使是现代的史学家也是这样分析当时中国的情况的,而作为那个时代的孟德斯鸠就已经可以透彻的分析这一问题了,所以他的美名才可以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在第二卷中著者首先论述了法律自由的相关问题,然后紧接着又引出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三种权力的关系,并且还引入了英格兰和罗马法实行三权分立的教训详细阐述这三种权力之间应该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作者告诉人们:如何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将关乎国家政体的巩固,以及民众、社会团体、政党等社会阶层政治自由是否得到保障的重大问题。在这一卷的章节中著者详细阐释了国家与防御力量、进攻力量,其次他还阐释了自由和民主的含义。他解释说在有法律的国家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要求人们做应该做的事,不强迫人做自己不需要做的事。这一解释恰好契合了现代国家中立法时遵循的自由的理念,让我读了之后不禁要感叹伟人具有如此强大的智慧,思考问题竟如此全面。在此卷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著者关于三权分立的阐释,孟德斯鸠也说自己总是离不开罗马,他在说三权分立的时候又一次的提到了罗马,不仅仅论述了罗马的三权分立的制度而且还说明了罗马国王被驱逐后三权应如何划分,并说四种东西影响了罗马的自由与民主:一是贵族独占了宗教、政治、民间和军事上的一切职位;二是执政官拥有过大的权力;三是人民受到欺辱;四是人民在选举中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其后他又详细地论述了罗马的这三种权力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方面的具体制度。这些就是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留给我们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即三权分立制度,让后世的人受益匪浅。

  在第三卷中作者引入了一个十分新颖的关系即法律与地域和气候的关系。这在我们看来甚至是有点可笑的没有科学依据的观点。首先他说明了气候对人的影响例如对人的性格、人们的宗教信仰、立法者对于人民的信任等等。并在其中批评了印度人由于炎热而追求“不动”,认为这种懒惰不利于国家的发展,而立法者也总是无法克服这种气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这一观点我一时不置可否。但是在我看来气候固然是会有一些影响但不能断然的下结论认为气候会有如此之大的影响,这样的观点有些主观和片面。

  另外作者还提到了中国,他给予了中国君主鼓励耕织的举措以高度的表扬,认为这种制度可以鼓励人们进行劳动从而避免了懒惰这一问题。另外作者还认为气候会影响人的性格、饮酒习惯、疾病、两性关系甚至在立法方面都有影响。在这一卷中我觉得有一章让我觉得很奇怪但又忍不住细细读了,那就是第十八章土壤性质与法律的关系。法律是人文科学中的东西,而土壤则源于自然,是天然形成,二者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让我十分费解。首先他纠正了大家的传统观念即土地肥沃的地方应该有更多的人居住,他认为越是肥沃的地方就越是会有人来侵略所以很多人会选择贫瘠的地方居住。另外作者还认为贫瘠的土地会让人更加灵巧、更具有智慧、更具有勇气,会在战争中表现得更加的勇猛。他还说精于法律与各民族的谋生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从事商务和航海的民族比一个仅限于耕种土地的民族需要更广泛的法律知识。从事农业的民族比那些以放牧为生的民族需要更多的法律知识。从事放牧的民族要比以狩猎为生的民族需要的法律知识要多得多。我不得不说看过了这些记述之后我确实认同了孟德斯鸠的观点,这一次是伟人的独特的观点与思考问题的角度让我折服了。

  在此之后的四五六章我只是大致的阅读未来得及细细品读。但仅仅是只言片语间也让我见识了很多东西。在第四五卷中作者论述了贸易、人口、货币、宗教与法律的关系。这些几乎涵盖了所有影响法律制度的因素并且还进行了详细地论证,举出了很多实例来证明他的观点。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宗教的论述。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孟德斯鸠并非一个真正的无神论者,他认为一些宗教的教义可以教化臣民,不应该完全放弃,应使其与政治相结合。

  在第六卷中作者从欧洲的立法实际和法律发展等方面论述了正确的制定法律的方法。如他详尽的记述了罗马法中继承法的起源与变革、新西兰民法的起源与变革等等。最后也是在证明着自己的观点即三权分立制度和法律的相关制定方法。

  其实纵观全书我们不难看出来,孟德斯鸠未能完全摒弃封建制度,他的观点趋向于将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相结合,另外他也未能在立法方面脱离宗教。他认为宗教可以在法律中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这些都成了他日后研究以及观点的局限。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的这部巨著给世人带来的影响之巨大。《论法的精神》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给了多少人思想的启迪,给欧洲的黑暗的封建统治社会带来无限的光明。更给后世留下一笔无可估量的财富,让后世的人们不禁感叹伟人的智慧与思想是如此之伟大。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他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也将永垂不朽!

相关文章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平凡的世界》读后感(通用3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后感2017-01-06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读后感(最新6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读后感2017-01-04
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读后感(最新6篇)

秘密花园每章的读后感【通用6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秘密花园每章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秘密花园每章的读后感...
读后感2017-06-04
秘密花园每章的读后感【通用6篇】

《名人传》读后感(最新6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名人传》读后感(精选2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名人传》读后感 篇1 ...
读后感2016-02-03
《名人传》读后感(最新6篇)

季羡林听雨读后感【经典3篇】

季羡林听雨读后感(一)春雨,在古代是一种吉祥的象征。诗人也对她多有赞美之声,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千古名句。季羡林老先生的《听雨》更是如此。季羡林先生通过大旱之中的一场春雨,抒发了自己内心的...
读后感2012-02-03
季羡林听雨读后感【经典3篇】

有味汪涵读后感500字(推荐3篇)

芒果台主持人汪涵的个人首部文字作品《有味》,即将于2010年1月9日出版。该书由新锐传媒公司星光UP投资制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此次汪涵除了展现自己在文字方面的超人能力之外,还在百忙中抽出时间,...
读后感2019-02-03
有味汪涵读后感500字(推荐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