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享」寻找中国的常青藤--《一岁就上常青藤》读后感(精简3篇)
「知识分享」寻找中国的常青藤--《一岁就上常青藤》读后感 篇一
《一岁就上常青藤》是一本关于中国教育体制和家庭教育的畅销书。这本书由罗振宇和罗胖合著,以个人经历和观察为基础,深入探讨了中国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名校而付出的努力和代价。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孩子未来的期望。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常青藤大学而付出的努力和压力。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家长就开始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和补习班,希望他们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中脱颖而出。孩子们需要参加各种考试和竞赛,而这些考试和竞赛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没有时间去玩耍和享受童年的乐趣,他们的生活被学习和考试所占据。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中国的教育体制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过度的竞争压力导致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问题。他们经常因为考试而感到焦虑和紧张,有的甚至出现了抑郁症和厌学情绪。其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是一个问题。在中国,只有一小部分学生有机会上名校,而大多数学生只能就读一般的学校。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正。最后,教育过度依赖于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这种教育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和创新能力。
然而,我也认识到这些问题并不是教育体制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的问题。中国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常青藤大学而付出的努力和代价,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而是因为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有更好的未来。他们相信只有通过上名校才能有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社会地位。这种观念和价值观的改变需要时间和努力,但我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改变,中国的教育体制会逐渐改变并朝着更加公平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在我看来,这本书并不是要批判中国的教育体制,而是要引起人们对教育的思考和关注。教育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我们需要重视和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我们应该给孩子们更多的自由和创造的空间,引导他们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全面素质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阅读《一岁就上常青藤》,我对中国的教育体制和家庭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本书不仅让我思考了教育的问题,也给了我一些启示和思考的方向。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关注教育问题,并为改善教育体制和提高教育质量做出自己的努力。
「知识分享」寻找中国的常青藤--《一岁就上常青藤》读后感 篇二
《一岁就上常青藤》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它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和观察为基础,探讨了中国家庭教育与教育体制的复杂关系。通过这本书,我对中国的常青藤教育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家庭教育和教育体制提出了一些反思。
在这本书中,作者罗振宇和罗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示了中国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常青藤大学而付出的努力和代价。他们为孩子报名各种培训班,参加各种考试和竞赛,希望他们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种现象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一流大学,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社会地位。
然而,通过这本书,我认识到这种常青藤教育现象背后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过度的竞争压力给孩子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他们不仅要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还要应付各种考试和竞赛的挑战。这种压力往往导致孩子们失去了童年的快乐和自由,甚至出现了身心健康问题。其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是一个问题。只有一小部分学生有机会进入常青藤大学,而大多数学生只能就读普通大学或者职业学校。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正。最后,教育过度依赖于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这种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和创新能力。
然而,我也认识到这些问题并不是教育体制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的问题。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常青藤大学而付出的努力,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而是因为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有更好的未来。他们相信只有通过上名校才能有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社会地位。这种观念和价值观的改变需要时间和努力,但我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改变,中国的教育体制会逐渐改变并朝着更加公平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通过阅读《一岁就上常青藤》,我对中国的常青藤教育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家庭教育和教育体制产生了一些思考。教育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我们需要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给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快乐和有发展空间的环境。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教育体制的问题,并努力改善教育资源的分配和教育方式的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全面素质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知识分享」寻找中国的常青藤--《一岁就上常青藤》读后感 篇三
「知识分享」寻找中国的常青藤--《一岁就上常青藤》读后感
寻找中国的常青藤--《一岁就上常青藤》读后感 寻找中国的常青藤2009-08-25 12:50:30来自:紫依(枝是空中的根)
一岁就上常青藤的评论4
常青藤的理想,是培养一个完美的人,一个能让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
--题记
看完这本书,其实心情有些复杂。作者的观点,我有赞同的但也有不认可的。明白作者能将内心的想法毫无保留的诉诸笔端,是希望我们能从中得到启发与更加深刻的思考。
作者薛涌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在美国学习、生活已经十多年,其间有了他们可爱的女儿。这本《一岁就上常青藤》可以说是他多年来的心得。结合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教育理念,他不断思考与探索,寻找着他心中完美的"常青藤"教育方案。
"常青藤"指的是美国东北部最著名的八所大学: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康奈尔、布朗、达特茅斯、宾夕法尼亚大学,这些是历史上最悠久的大学,有着最精英的教育,后来,人们将精英教育称为"常青藤"教育。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觉跟作者产生了很多的共识。也许真如林语堂老先生所言:"那特别的著者与我有相近的观念,即是"灵魂之接近",或是"精神之亲属!"。
在"一岁就上常青藤"的章节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例证说明一个他的观点,要和幼年时的孩子"亦师亦友"。用"常青藤"的教育理念讲,孩子和家长的地位是"平等"的,大人应尽量用一种商量、探讨的方式与孩子对话,以期达到启发并教育的目的,而不是用权威与命令式的教育方法。孩子和家长的感情沟通融洽了,才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是孩子走向成功最重要的一步。同时,对孩子要"宠"但不能"惯",应尽量满足孩子的"感情要求",但不能放任他们养成任何的坏习惯。因为孩子在学龄前时间最需要学习的是怎样与别人相处,怎样在陌生的环境中保持情绪稳定,这对孩子将来的学习与社交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这点,我是深深认同的。相信每个女人在初为人母的第一时间,就已经在思考怎样给孩子更正确、全面的教育了。在孩子三岁之前,我几乎是无条件地满足了她所有的要求,所有的休假时间全部陪在她的身边,从未允许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对她大着嗓门说话发火。尽管爱人说我太过于"溺爱"孩子,但我始终坚持我的观点:"大人的一举一动在孩子眼里都是最正确的真理"。哑哑学语时,她不敢说话,意思表达不清时就哭,于是我一再鼓励她:"想做什么?说出来,妈妈来帮助你。"每次,只要她明确说出来的"愿望",我总是尽量地满足她,现在,她已经敢非常大胆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但在这个"满足"的过程中,我一直在以最正面的方式告诉她,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现在的女儿,在我告诉她糖吃多会牙疼后,会非常果断地说:"那我不吃糖了"并真的就不吃了,去公园玩,如果我告诉他,滑梯上有水,不能玩,她就会非常懂事的去玩其他玩具,没有丝毫不情愿。这么小的孩子,这么强的自制力往往让我都自叹不如。
我一直坚持着与女儿的"对话式"教育,反复开导她:"妈妈也有错的时候,如果你发现妈妈错了,要纠正妈妈。"在我的这种教育理念下,女儿在我"办错事"的时候"笑话"我:"妈妈你真笨,巧虎让买面包,你怎么买成橡皮泥了?"我只好老实认错:"对不起,妈妈错了,妈妈没有事先看书就去买你上课要的东西了。"一次,当女儿手里的一朵玫瑰花掉了一个花瓣时,我说:"掉了的花瓣我们不要了。"女儿顿时很生气的问我:"妈妈,人的耳朵掉了能不要吗?""啊?不能!"我乖乖回答,"那花的耳朵掉了呢?""哦,也不能",我被她牵住了思维。然后,我呆呆看着女儿将花瓣捡了起来并极为认真地装到了她的小衣兜里。想着她这种联想的快速与准确性,从心里想赞美她的聪明伶俐。
在书中,作者还提了一个"正向心理循环"的观点。他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父母的责任就是发现她或他是个什么天才。你把孩子当天才,她才可能成为天才。即使确实不是天才,一个相信自己是天才的孩子,也有着更高的自我期望值、更远大的理想、更充分的`信心,即使最终不可能有天才的表现,也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对于这一观点,我是在很早就有认识的。记得我自己上学小学一年级时,因为入学前曾经学了不少汉字,老师每天讲的"生字"我都认识大部分,所以当时在班上很是骄傲,总认为自己天生就是优秀的。但一年级的第一次考试,我汉语拼音与数学加起来才考了不到100分。但因为父母从未告诉过我那次的考试成绩。所以我一直在自己制造的自信中成长学习。二年级时,有一天我忽然就"脑子开窍"了,突然就明白了所有了的拼音拼读规则。而且那以后,所有的生字我都能拼出最准确的拼音,从未再错过。数学课也是在那时发生了奇迹,之前总分不清大于号、小于号的我,突然在一天就醍醐灌顶般的通了,弄懂了。现在想想,那种盲目的接近自大的自信,竟从小培养了我独立又好强的性格,从不埋怨,从不颓废,而且懂得心怀感激的生活。直到很多年后,我才知道了当初二门功课加在一起不足100分的"糗事"。真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的教育与引导方式。不就是最典型的"正向心理循环"吗?
因为这种亲身感受,我在第一时间就深深地理解了作者苦心孤诣。所以当他说到:"家长是孩子心中的英雄,家长的行为最有说服力"时,我用笔在上面画了粗粗的一道。同时,我也记住了他后面语重心长的一句话:"聪明不意味着比别人优越,而意味着责任。"
但在"华尔街如何培养孩子"一章中,我与作者的观点明显相左了。
在这一章节中,他列举了大量华尔街成功人士教育子女的例子。例如,让孩子从小学会打工,学会"花自己的钱",学会"经营未来",甚至美国的孩子在几岁就开始试着去当"童子军"卖饼干。并且,整个美国社会是支持孩子这一举动的。作者举例对比了中美二国在大学录取时的不同标准,中国唯"分数"录取,而美国要综合测评一个学生在学习
、经营、行为、领导力等多方面的准则后,才能决定是否录用。作者认为中国这些年的教育其实是非常失败的,许多"高分低能"根本无法适应社会,更不要提成为"未来世界的主人"了。其实在我看来,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面性,而这一事情尤其如此。这是一面锋利的"双刃剑",稍微不慎,就会让学生偏离正常的学习轨道。这点不仅仅因为现阶段我国的国情、教育环境所限,也因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与体制所限。美国长时间的资本主义发展体制与其较为完备的经济保障体系,及人们世代以来形成的社会风气,已经视此为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正常行为了,家长潜移默化的指导中,会让学生将"做生意"看成是学习过程中的必修的一门课,就象美国所有公民到了规定年龄都要去服兵役一样,但回来后还是"各就各位"。但在中国,前些年"当兵"无疑都是为了回来后能分个好工作,尤其农村男孩子更是将此看做了"跳龙门"的一个捷径。就时下而言,我们的经济至今也没发展到"国富民强"的阶段,有很多"童工"是被迫缀学出来"打工赚钱养家"的,他们是"再也回不去"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在那一刻就被迫中断了。这一类极少数群体的家庭也注定不会给他们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我指该群体的多数,有少数后来还是有机会重返校园的),在综合国力还较弱的时候,商家也容易出现各种"短视"的商业行为,在这种社会风气下进入社会"寻找锻炼"机会,风险其实还是很大的,只怕孩子树立不了他们正常的经营与理财观念,却往往将一些纯净的心灵污染了。更何况这也容易影响正常学业。所以现阶段的中国,并不适合提倡让他们"打工锻炼"。
也确如作者所述,这正是我国教育至今不成功的地方。但,当那些小商小贩们在距学校几百米外的地摊上设赌骗钱时,当孩子幼儿园就存在家长要给老师送礼时,甚至当个别私立大学"劝"差等生放弃中考时,我真的不知我们的教育该走向何方?当教育也变成一种生意买卖,我们输掉的仅是孩子们的未来吗?
也许首先需要接受教育的,是我们家长,是老师,是那些满身铜臭、无利不钻的大小商人。只有心灵的天空洁净了,教育的天空才能蔚蓝。教育的常青藤才能真正常青。
愿中国早日拥有属于自己的常青藤式教育吧。
其它培训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