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优质6篇】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 篇一
《遥远的向日葵地》是作者新井素子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小夏在向日葵地中的成长故事,引人深思。这本书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情感丰富的叙述方式,让我深深地被吸引。
这本书的主题是成长和自我发现。小夏是一个内向而孤独的女孩,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来到了祖父的向日葵地。在这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小夏开始了她的冒险之旅。她遇到了许多有趣的人物,经历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小夏逐渐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学会了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她也通过接触大自然,学会了爱护和珍惜生命。最终,小夏在向日葵地中找到了自己的梦想和人生的意义。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自然界的描写。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向日葵地的美景,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我可以看到金黄色的向日葵在微风中摇曳,闻到花香和泥土的气息。这种描写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保护和尊重自然环境。
另外,我也被书中的人物形象所感动。小夏是一个勇敢而坚强的女孩,她在向日葵地中克服了许多困难,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信的人。她的故事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使命,我们应该相信自己,并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
通过阅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成长的重要性。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的人生。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困难,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找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的意义。
总之,《遥远的向日葵地》是一本令人难以忘怀的小说。它让我思考自己的成长和人生,也让我对大自然和他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我相信,这本书会给每个读者带来深刻的触动和启发。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 篇三
打开《遥远的向日葵地》书本,迫不及待看作者简介,作者—李娟,看着这名字,心里一楞,猜想,实名制,挺少见的,人一定很实诚吧。再看李娟1979年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成长时期辗转于四川新疆两地,高中毕业后一度跟随家庭进入阿尔泰深山牧场,有过一段阿勒泰牧场上的生活经历,与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共同生活。作者与自己同一个年代,突然倍感亲切,然而又比自己少了将近10岁,这么年轻,高中毕业,成为散文作家,心中陡然对她升腾起一股敬意,嗯,了不起的李娟。这一切都引起了我浓厚的阅读兴趣。
文中第一句“乌伦古河从东往西流,横亘阿尔泰山南麓广阔的弋壁荒漠,沿途拖拽出漫漫荒野中最浓烈的一抹绿痕。”“拖拽”一词是多么生动形象呀,一下子便被李娟的文字沦陷了,于是便爱不释手痴迷其中不能自拔。
作者用明亮轻快的笔调、幽默灰谐风趣的语言、细腻深情的文字,把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及自己一家人在北疆乌伦古河南岸的广阔高地—————阿勒泰戈壁草原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种植向日葵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一呈现给我们。
不管是写春播,夏耕,秋收艰辛的劳动场面,还是写荒野、戈壁荒漠、旋风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抑或是写深藏的美景,秋收的壮观景象,人物形象的刻画、内心情感的各种体验,鸡鸭兔狗牛等动物的描写,都写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精彩致极,总之把万事万物写得各具特色。李娟的文风既有李白式的豪情奔放,又有杜甫式的悲悯细腻,既有毛主席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般的自信,又有朱自清般的素朴真挚,让人觉得温暖、亲切、真实、洒脱、大气。
特别是写妈妈,写大红花,写得如木三分,还有写丑丑,塞虎,神猫,写得趣味横生,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能给人启示。尽管大地广阔无物,荒凉,但在她的笔下,依然充满灵性、生机勃勃、热气腾腾。她写美景写秋天丰收的盛况,写得令人恨不得马上放下手头的工作朝着北疆那“遥远的向日葵地”奔腾而去。在此,是不是有种猫须般轻轻触碰胸腔般的感觉呢?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 篇四
“眼下世界里,青草顶天而生,爬虫昼追日,夜逐月。风是透明的河流,雨是冰凉的流星。”在这样如阿勒泰的土地般质朴的文字中,李娟带我走进那从未想象过的茫茫荒野,引领我走出钢铁水泥的城市,来到全世界离海洋最深远的内陆地区,向我叙述着一个平凡农民眼中的耕作劳动和生活气息……
这片遥远的向日葵地的确遥远,它坐落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是作者母亲多年前承包耕种的一片贫瘠土地——仅仅九十亩的荒土地。尽管这里荒草丛生,毫无生气,却承载着作者一家生活的盼头和期望。这一片命运千疮百孔的向日葵地,不仅地质不优良,还面临着命运的挑逗和嘲笑:它被母亲一次又一次播种,首次是被鹅喉羚糟蹋殆尽,好不容易长大了的秧苗又遭遇了旱灾,紧随其来的又是虫害……向日葵的生命历经曲折坎坷,也伴随着作者一家的生活起起落落。
向日葵,向往光明之花,更寓意着美好和希望。在作者眼里,它那么倔强顽强,日日夜夜追寻心中的太阳。而种下的向日葵,却犹如失去太阳的花朵,在贫瘠的土地中苟延残喘。一次播种无获,只能等待下一次播种,不管未来风雨雷鸣,不管结果能否收获,每一次,种下的都是期盼,都是渴求,都是对未来的希望。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太阳。正如作者所说,“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可能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
读到这,我想到了人类的生命。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是一无所有的,而向日葵最初的种子也一样,从播种入土的那一天开始,就无休无尽地与其他生物竞争,与大自然和天气抗衡,直到疼痛破土而出,又迎来阳光风雨中与命运的斗争。人也一样,从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我们的命运具有的不确定性,未来可能面临着数以万计的困难与挑战。如作者一家在阿勒泰的生活——茫茫荒野,寂寞无人烟,生活不仅仅是一场修行,更是一场忍耐孤独与寂寞,踏遍坎坷和荆棘,尝尽艰辛和困难的苦旅。然而,令我深深敬佩的是,在现在正常人无法忍受的极其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作者一家人始终怀着期冀与执着的内心,带着平静乐观的心态,维持着一个家庭的点滴温情,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心灵铺展开在荒野中哪怕一点点的生活味道。而如今我们身后强大的祖国也一样,从曾经的繁华一世,到鸦片战争开始的近代屈辱,无数次寻找救国道路,艰辛探索后却是重重碰壁,陷入被他国肆意践踏和侮辱的地步。而在祖国受辱的期间,又有不知多少中华儿女始终包含一片希望,坚守民族信念,追寻国家未来的太阳,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换来心中信念的火苗燃烧起的熊熊之光,换来由弱到强的伟大飞跃!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一份对民族未来自信坚定的期许,那一份对中国信念执着不懈的坚守!
我不知道,在往常临近丰收的季节,荒漠旁颗粒无收的向日葵地对作者来说是一种多大的打击,“像一块死去的皮肤,敷在大地的肉身之上。”我不曾体验过耕种过后收获无果的情景,更不知道,曾经幻想的漫天金黄,如今眼前终究化为乌有的绝望沮丧;但是我知道,平日在学习上有时勤奋刻苦咬牙坚持后仍然在关键一考名落孙山时的失落,知道十分耕耘,可能终无一分收获的伤感;我也知道,在中华民族这一条改革,探索,发展,憧憬的道路上,不论未来风雨,前路坎坷,每一位炎黄子孙都一定会满怀初心,勇往直前!
在他们身上,我不曾看到一点抛弃希望的神情,不曾听到一句消极埋怨的话语;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一种令人惊异与钦佩的积极乐观,体会到一种迎难而上的生活态度,感受到一种执着坚守的民族信念。正如作者的那句话:“一双手的力量不能改天换地,却恰巧能维持个体的生命。”在我看来,千千万万双手不能改朝换代,但一定能接收最耀眼的阳光,创造最伟大的奇迹!命运终不负有心人,无数次怀着侥幸心理播种下充满希望的种子后,种子迎来了如太阳光般金灿灿的耀眼丰收。与此同时,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奇迹性飞跃!
与其说李娟书写的是向日葵的播种、育苗、成熟、灿烂、歉收或丰收,不如说笔下流淌出对人的出现,成长,隐忍,离别的一种独特思考。在书中,我领略到的不仅仅是那片播种种子的向日葵地,更有金色向日葵之外的那些沉重而美丽的事物,是贫寒生活与民族困境中的一丝希望之光,人与人之间的相偎相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祖国的紧密联系,以及生命对生命的依恋和怜惜。
我想,李娟的记忆,也一定永远定格在心灵深处的那一大片金灿灿的向日葵地,因为“在大地上,除了白昼之外,麦田的金色是最大的光明。”充满希望地伴随她的人生路和心灵旅程。即使到了现在,每每回忆起,仍然“有无数条路通向记忆的那片金色的田野,却没有一条路可以走出”。而正是这些烙在记忆深处的经历,塑造了他们满怀希望,为之奋斗的人生,“只有燃烧起内心的希望,经历奋斗的汗水,才能收获金灿灿的果实。”同时,也在我的心中浮现出这样一位在茫茫风沙,寂寥的荒野中眺望远方的少女,伴随着在阿勒泰涌出的片片丰收的金黄中,她迎着心中的太阳,满怀希望,走向未来……
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放弃播种希望的种子和梦想。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 篇五
生活在阿勒泰乌伦古河岸的李娟一家,靠着种植向日葵为生,承包者彼此间离得都比较远,李娟家直接支了一个蒙古包,在葵花地边的空地上,养着鸡鸭鹅兔狗,每天的生活就是照看着一百亩地,生活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空荡。
在《遥远的向日葵地》这本书里,李娟记录了她们朴素的生活细节,比如:勤劳乐观的母亲,高龄多病的外婆,大狗丑丑和小狗赛虎,还有整日悠闲行走的鸡鸭鹅群,以及她家日夜守护的最大财产——向日葵地。
李娟的母亲是一个对向日葵地赤身相迎、肝胆相照的女人,在那片那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上,万物寂静,母亲却在冷漠、尘土飞扬的北疆一角种起了向日葵。母亲未能一次将向日葵种起,鹅喉龄、大旱、暖冬都会使向日葵失去生长的希望,尽管这会一次次的令母亲沮丧,但母亲还是一次次地重新播下种子,坚强而又执着。
母亲热爱着她的向日葵地,在贫瘠荒凉的沙漠中,播种着她的热情和希望。她终日锄草,间苗,打杈,喷药,无比耐心。
对李娟而言,她的母亲是一个“擅于到来的人”,而自己却是一个“擅于离别的人”,当作者与母亲分隔再见时,母亲总会带着大大小小的行李,不知倒了几辆车。李娟在书中说,她的母亲像一个被各种包劫持的人,这将力大无穷,满满爱意的母亲,展现在我的眼前。
母亲,是如何将这一堆东西弄上弄下带来的呢?这成了千古之谜。但这也许就是母亲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爱吧!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 篇六
九月缘来有爱读书会推荐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星期四下午拿到书后,只要有空便开始阅读,星期五深夜读完。不用动脑,十足的画面感,幽默的语言,很容易入境。
同样生活在西北,对于戈壁、干旱、沙尘暴我是有发言权的,但是体会绝对没有李娟刻骨铭心,三十多年的北方生活经历不及她一年的经历丰富和艰辛。
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人不可以选择父母,但可以选择谋生的手段和生活的地界。我上大学的学校途经郊区,每次外出去另外几所学校找同学玩,路过农田看见顶着烈日的农民都有此感慨。北方夏季日照非常充足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地里刨食,汗珠摔八瓣,庆幸没成为农民,不用如此辛苦。宁夏农民农业耕种的条件比李娟母亲的葵花地的条件优越的多。
李娟母亲学农业,携母挈女从四川来到北疆主业种向日葵,副业开小卖铺、裁缝铺,养鸡养鸭养兔子。干旱、鹅喉羚是最大的挑战。飞沙走石的戈壁滩,收成全掌握在老天爷的手里。李娟母亲比男人还能干还豪迈还勇敢,不屈命运与天斗地战。骑着一部大摩托穿梭于人迹罕至的戈壁滩去开店,挣收葵花的雇工费……住地窝子,条件之艰苦,排烟效果差,做一顿饭狼烟地洞睁不开眼,油一样金贵的水用来做饭维生,每顿饭里不知掺杂了多少沙粒。外婆、母亲、作者本人,三代女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灰头土脸,不说劳动的辛苦,光是这样的生活条件我想我早已当了逃兵,或者每天哀怨。幸福是对比出来的,同样在西北,缺水、沙尘暴、严寒,当年的新疆条件比宁夏艰苦的多的多。与李娟在北疆的生活对比,我在天堂,李娟在炼狱。
即使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没有任何的矫情,努力把现在的生活过得好一点,今天比昨天强那么一点点,始终活在希望中,哪怕一线希望。李娟笔下的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遇到灾年,九十亩的葵花地播种了四回,就是这一线希望的强烈信念去一次次的艰忍和坚持。在李娟看来,家里地种得最少,灾情最惨,日子还过得最体面。家里工具最齐全,要盆有盆,要罐有罐。要桌子有桌子,要凳子有凳子。甚至还有几大盆绿植,成群的鸡鸭狗兔……住了一年地窝子第二年斥巨资二千块买的蒙古包,在当时当地太土豪了,在我们看来这么不堪的日子在作者的笔下,有声有色有生机。
李娟从母亲身上继承了最高贵的品质――乐观、勤奋和坚持。李娟在“浇地”一文中描写母亲给向日葵浇地:“她终日锄草、间苗、打杈、喷药,无比耐心。浇地的日子最漫长。她几乎陪伴了每一株葵花的充分吮饮。整整三天三夜,整面葵花地都均匀浸透了,整个世界都饱和了。花蕾深处的女子才下定决心, 选中了最终出场的一套华服。即将开幕。大地前所未有地寂静。我妈是唯一的观众, 不着寸缕,只踩着一双雨靴。她双脚闷湿,浑身闪光。再也没有人看到她了。她是最强大的一一株植物,铁锨是最贵重的权杖。她脚踩雨靴,无所不至。像女王般自由、光荣、权势鼎盛。”农业生产把一个女人磨砺得像男子一般粗犷、豪爽,在李娟的笔下仿佛加冕女王一样隆重、神圣。我崇敬李娟及母亲这样一类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总是能发现生活之美,即使生活一地鸡毛,也能扎出漂亮的舞裙翩然起舞,这是生活的艺术和智慧,也是我要修行提升的本事。
李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出的优秀文学作品,让我们真切见识到去新疆种植、开垦……劳动者的伟大、勤劳、乐观、勇敢,才有了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游客向往的天堂。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成凉。致敬所有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