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优质3篇】
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 篇一
《语文教学谈艺录》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教育著作。它以语文教学为主题,通过作者于漪的亲身经历和深入思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关于语文教学的全景图。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和复杂性。
在书中,作者以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为基础,深入剖析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和特点。她指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去创造。同时,作者还提到了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和方法。她认为,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复杂性。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观察力。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习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这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的教学方法。
读完《语文教学谈艺录》,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我明白了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的过程。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语文教学的复杂性和艺术性,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 篇二
《语文教学谈艺录》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作者于漪以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为基础,深入剖析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和特点。她指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这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同时,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习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这让我明白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除此之外,作者还提到了语文教学的时代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时代的发展。
通过阅读《语文教学谈艺录》,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我明白了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过程。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语文教学的复杂性和艺术性,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 篇三
王颖梅
最近,阅读了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写的《语文教学谈艺录》,这本专著写于20世纪90年代,是她退休之后仍心系教育,拖着病体,在病房、家里完成的专著。读罢全书,感触颇多。
于漪老师在后记中写道:"
不少教师视语文教学为苦事,认为精力花得很多,收效却不显著,不像有的学科能立竿见影。再加上身不由己,不得已为考而教,常处于揣摩、惶恐、茫然之中,自信力下降,谈不上教学的情趣,更别说从中享受到教文育人的幸福。面对这样的现实,我既理解与同情语文同行的苦恼与无奈,更觉得应振奋精神跳出这个怪圈。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清醒地认识语文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不可代替的重要价值,感受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传承文化的巨大魅力,要努力探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规律,品赏与享受语文教学艺术的快乐。"可见,做为一名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既理解同行的"苦",又希望同行能悟出并享受语文教学的"乐".在她看来,语文课程不单是一门实用的人文课程,更是多姿多彩的,且具有多功能的育人课程。语文课堂教学则应该是是一门艺术,教与学应是和谐互动的。教学目标是驾驭课堂的主宰,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先导,教师在课堂上能积极诱导学生在佳作中寻宝探宝,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精心安排掌控教学节奏,创设出艺术的教学课堂。教学艺术了,有情趣了,做为教师也便有了教文育人的幸福感。
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艺术呢?方法是多样的。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师的精神成长》主题报告中曾说过,课堂是语文教师安身立命之本。笔者认为教师要立足于课堂,创设艺术的课堂,就应该在课堂教学设计上精益求精。教学设计精心了,课堂效率就能提升,学生的收获也会大不少。
但课堂教学的设计,不能随心所欲。于漪老师的建议是"减头绪,削枝强干",她认为"教学不能搞倾盆大雨,把头绪繁多的教学内容塞进一堂课内,弄得学生眼花缭乱,要切实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紧扣教学目标,减头绪,削枝强干,使得课堂眉目清楚,容易理解,容易心领神会。"
要删减枝干
众所周知,园林景观需要修剪枝叶,才能呈现个性的、艺术的状态,语文教学也同样如此。想要呈现艺术化的教学形式就要以目标为准绳,对教学内容进行剪裁,决定取舍详略。毕竟教学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有连续性、阶段性、层次性、反复性。所以教学中千万不能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学会舍得,所谓舍得舍得,不舍不得,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所得。如牛汉的《滹沱河和我》,这篇课文可教授的点很多——作者对滹沱河的感情变化过程,景物描写的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伏笔等表现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景和人之间的有机关联,开头结尾在文中的作用,作者的写作意图等等,千头万绪。但教学中,不可能把文中所涉及的手法都放到一堂课去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时要抓主干,舍枝叶,分步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要情动于中,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那么在教授此文时,可以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为最终目标,抓情感变化的主线,由浅入深,由表象向纵深发展,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阶梯状的呈现教学环节,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得。
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宏观上说,不同的年龄层次,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是不同的,需要一个全面的安排,并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微观上看,即聚焦到每篇课文每堂课,学到的东西,必须是集中的、扎实的,不能因面面俱到而浮于表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那么一篇课文的重难点应该怎样去确立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情,课文的文体特点以及其文本的核心价值和教学的核心价值。
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它发表于1883年,作者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小说清晰而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十九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揭示了人性的假恶丑,彰显人性的真善美。
这篇小说被编入沪教版八年级第一学期第八单元。八年级的学生对小说有了一些接触,并且多数学生对小说怀有较浓的兴趣,也能关注到小说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的命运,并且有了一些阅读小说的经验和方法,那么教师在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环节时,应把重点放在对人物描写的分析上,在分析中揣摩人物性格。再加上八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关注文章的叙述视角,理解小说主题和作品情感倾向。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感受作者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这个难点的突破,也是建立在重点突破的基础上的。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切记不能只停留在"知其然"的阶段,而应向前推动一步,指点学生"知其所以然".只有教师在重点、难点上点拨到位,学生才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总之,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去庞杂,强主干,学生学习时就容易收到功效,提高教学的效率。
教海无涯学为舟,理论武装头脑,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于漪老师的这本《语文教学谈艺录》带给笔者的思考,并非一朝一夕,也并非一点一滴,需细细品味。希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前行,打造出适时适切、精致优美的语文艺术课堂。
(感谢东昌东校王颖梅老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