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兵法2》读后感【精简3篇】
《班主任兵法2》读后感 篇一
《班主任兵法2》是一本以教育为主题的书籍,通过讲述班主任的经验和智慧,探讨了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于班主任的角色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班主任的重要性。班主任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他们不仅要负责教学工作,还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书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展示了班主任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他们既是学生的朋友,也是学生的导师,能够给予学生温暖和力量,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其次,这本书强调了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作者认为,班主任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能够在教育实践中灵活运用。他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同时,作者还提到了班主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最后,这本书还分享了许多班主任的教育故事和经验。这些故事生动有趣,让人印象深刻。通过这些故事,我学到了很多班主任的智慧和方法。例如,作者讲述了一个班主任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班主任可以通过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和积极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读完《班主任兵法2》,我对班主任的角色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班主任不仅是学生的引路人,更是学生的朋友和导师。他们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同时,他们也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这本书,我相信我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班主任兵法2》读后感 篇二
《班主任兵法2》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它以班主任的角度和经验,探讨了如何做好班主任这一职业。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于班主任的职责和要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首先强调了班主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者认为,班主任应该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己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他们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和实践经验,作者生动地展示了班主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其次,这本书还讲述了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和方法。作者通过分享班主任的教育故事和经验,向读者展示了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和方法。例如,作者讲述了一个班主任通过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班级活动,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和积极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这本书还强调了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作者认为,班主任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能够在教育实践中灵活运用。他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只有具备了这些专业素养,班主任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总的来说,读完《班主任兵法2》,我对班主任的职责和要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班主任不仅是学生的引路人,更是学生的朋友和导师。他们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同时,他们也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这本书,我相信我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班主任兵法2》读后感 篇三
《班主任兵法2》读后感
看完了万玮老师的新作《班主任兵法2》,再一次领略到万老师在教育尤其是班主任管理中的大智慧。 一、总体感觉 相比于《兵法1》,应该说《兵法2》至少在两个方面作出了突破。第一,脱离了纯理论层面的“出谋献计”,而是从实践出发,在朴实简单的教学案例中显现非凡的教育智慧,在一定层面上消除了在《兵法1》人们提出的诸如“这些所谓的理论对实际的班主任工作是否具有指导性”之类的质疑。第二,较之《兵法1》中的“缺乏爱学生的理念,以对付学生,制服学生为乐趣”的形象,《兵法2》中有了更多的“人情味”,虽然有些地方还免不了吹嘘自己,但总的来说,还是以平实记事为主,且处处都流露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爱”。 《兵法2》记录了一个特殊的初三群体在初中阶段学习的最后28天的点点滴滴。这群学生由于直升没有了升学的压力,而离放假还有28天的时间,学校临时将他们组建成一个班级,开展集训活动。万老师作为这个特殊班级的班主任,在这短短的28天里,上了28堂特殊的课,每堂课都令人耳目一新。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达到预设的教育目的,万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背书,以此和学生共同成长,相互促进。在学生出现松懈情绪的时候,他又通过各种方法为学生“加油打气”,如背书的境界、为人为学的三境界、教学三境界,天才的悲剧、破窗理论、民族的性格、树上坚硬的疤、分组竞赛、恒心训练、赏识教育等。在这28天里,学生状况不断,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问题,万老师自有治理妙招,如“智取孔圣许”、“拿下项王这块硬骨头”……在处理这些问题之后,又善于总结反思,及时提炼出“做情绪的控制者”、 “巧法甚于蛮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宝贵的经验。这些无不饱含着万老师十几年来的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智慧。 二、欣赏之处 读完本书,让我对万老师感到最佩服的主要有以下两点: 1.丰富的知识储备,雄辩的口才 不论是给全体学生上思想政治课,还是批评教育个别学生,万老师都能轻松地引经据典,随时信手拈来一个实例,与所论述话题融合恰到好处,极具说服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读书三境界”、“巧法胜于蛮力”、“民族的性格”、“记忆的规律”……这些富有深刻哲理的实例读来令人深思,不仅对于学生是一种深刻的教育,对我们这些读者来说也是一种深刻的启迪。最让人佩服的是,他那过人的思维能力,雄辩的口才,常常令学生毫无招架之力。比如在“智取孔圣许”中,对于经常违反宿舍管理规定,连累班级成绩且屡教不改的学生孔圣许。万老师没有大动肝火地对他进行一顿臭骂,也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对他教育一番之后让其作检讨写保证。而是采取了谈话的形式,而且谈话进行得非常有技巧,貌似“拉家常”的轻松交谈,让学生没有任何戒心与抵抗情绪,然后悄无声息地在谈话中埋下陷阱,让学生一步步跨进去,最后一语道破,在学生惊慌失措的时候将他“一举拿下”,又解决了后顾之忧,可谓“一劳永逸”,让人拍案叫绝。我想这些,都离不开万老师丰富的知识储备与不断反思总结吧。 2.高效的处事习惯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每天都要面对很多的事情,不仅仅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有时还有突发的事件要处理。面对这么多繁杂的事情,应该怎么处理才不会出乱子?万老师以亲身示范给了我们答案:寻找一套科学高效的处事方法并养成习惯。在这短短的28天时间里,万老师除了担任这个特殊班级的班主任,每天要上课、管理班级、处理各种学生问题;同时还是学校的教导处主任,要负责组织学校的一些活动,教育那些其他老师处理不了的问题学生,与家长进行沟通;此外,每天还要抽出时间背书及撰写自己的教育日记。面对如此繁杂的工作,万老师讲究的是高效,他每天早上课间走在路上都会认真思考:今天有多少事情需要处理,其中有哪些是需要马上解决的?很多时候,从教学楼走到办公室这样短短的时间,他已经确定了要解决的事情并想好了解决办法,并且马上执行。这样的高效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我想这与他勤于思考的习惯是分不开的。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万老师通常是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并且根据学生的状况对自己的做法进行思考并及时作出调整,真可谓调整战术。在与“项王一战”中,面对项王这样一块“硬骨头”,万老师由刚开始的被动局面转变成主动,做法由刚到柔,才使项王最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为自己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三、不解之处 跟读《兵法1》一样,除了对万老师无尽的佩服之外,我对他的某些做法还是存在不解之处。 首先,盲目坚持背书是否真的合理? 作为一群刚刚结束初中生活的学生,他们对假期的渴望是可想而知的,而在原本应该放假的时间里却强留他们在学校作一个月的集训。如此一来,集训的内容就一定要充实有意义才能让学生“不枉此行”。但是万老师所安排的集训一个月的课程,似乎除了每天一节的英语口语课和没完没了的思想政治课就是以背《新概念英语2》为主线。这样的集训难免显得单调而枯燥,也难怪学生会不断地出现抵抗和厌烦情绪了。而且,就算背书有很多好处,这样的安排自有老师的道理,我觉得至少应该是“正常”一点的背书,而不是强求学生一定要在多少秒之内背完一篇文章,这样的做法真的有点无法理解。每个人的速度都不同,难道为了追求速度而忽略语法发音就很好吗?所以,我是很赞同甚至欣赏那位班长最后的反抗的,我觉得他的做法和所陈述的理由都是非常有道理的,万老师这样盲目的坚持确实有点欠缺考虑。 其次,是否应该尊重学生的读书习惯? 每个人的读书习惯都是不同的,有些人背书习惯大声的读出来才能记住,但是有些人却习惯在心里默读,一旦周围有杂音就很难记住,这些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养成的习惯,很难改变的。但是万老师却坚持自己“背书时应该大声读出来才能记住”的想法,硬要全班学生一起在教室里大声朗读背书,有个别习惯默读的学生受不了想找其他地方安静背书的时候,却遭到禁止加批评教育。这样做是否有点脱离实际的霸道呢? 第三,习惯性的以自我为中心。 虽然在这本书里已经没有了《兵法1》里面的浓烈的以与学生斗法为乐的味道,但是有一些地方还是难以避免的显示出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味道。似乎在万老师的思想里,老师就应该永远是高高在上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学生毕业典礼的那天,他居然用责备的口气说“老师昨天晚上很伤心,因为我去看你们排练节目,本来期待你们能问我怎么这么晚了还来看你们,然后我回答因为明天要开家长会不能出席你们的毕业典礼所以今晚提前过来看你们彩排就当作是提前参加你们的毕业典礼,好让你们感动一下的,可是居然没有人问我,太失落了”。你不觉得这样的逻辑太奇怪了吗?本来在前一天晚上,在学生正准备为结束集训,迎来毕业典礼而肆意狂欢的时候,你就硬生生的扼杀了大家了热情,留学生在教室继续听你上政治课,在那里宣扬要将背书进行到底,做最后的冲刺,本来就很煞风景。学生好不容易挤出睡觉前的一点时间来排练他们的节目,你居然要求他们要做出点什么来接受你给予的难得的“感动”,不觉得很刻意吗?再说了,没有学生问,你就不可以自己说出来吗?真的很奇怪。所以我觉得作为老师,有时候还是应该适当放低一下自己的身段,与学生同乐,不要太古板,学生还是比较喜欢能跟自己“有乐同享,有难同担”的老师的。 以上是自己读完本书之后一些比较深刻的感受,或许过于偏激,但纯属个人想法,也希望看过此书的人可以一起探讨。